當然大多數人覺得鏡頭選擇沒什麼好深究的,你要拍一個wide shot(遠景)你就拿一個廣角頭,generally 35mm or less on a FF35 camera(通常在FF35相機上用35mm或者更低的鏡頭),如果景別緊一點的,那就用長焦,FF35相機上通常是70-135mm焦段的鏡頭。但 是,我總覺得在選擇焦段上總還有點別的神馬的。曾經問過一個老攝影師,為什麼選23mm不是21mm,然後他給我的回答是「well, it depends on long years of experiences」(多年的經驗所得,答了等於沒答)
對新手來說,以上的選擇已經是很明顯了。那麼從下面的外景開始來看一下lensing還可以有哪些不同—--首先選擇你的地平線:對於戶外的拍攝,最先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哪裡放置你的地平線。是的,地平線就是在畫面中天空和大地交接的地方。
通常地平線的放置十分講究,總體來說有三個地方可以放置地平線。
1. On the lower third line - 下方三分之一處
2. Center of the frame - 對半中間
3. Upper third line - 上方三分之一處
So,怎麼選擇?像第一種下方三分一的地方比較適合介紹環境或者大氣的鏡頭,如果你想表現廣闊的天空大地下方三分一能美麗地傳達史詩級的壯闊。中間對分的 情況經常用於相對平衡的構圖,總是能在「有電影感」和「講故事」之間給觀眾一種平衡。如果把地平線放在了上方三分一的地方,那麼經常就是在強調前景裡面發生的事情。例如兩個人物在躲子彈或者打架之類之類。如果一定要把念臺詞和對話的分量也加上的話,那麼還會牽涉到lens height(鏡頭高度)。
拍攝的時候試圖把你的地平線擺放進去,這樣會創造出一個場景的電影感。如果你要表現你的英雄夕陽下逝去的青春,那麼你的地平線就會在一個比較低的位置。如果你拍的是車水馬龍的街道,那麼你的地平線比較可能會在中間。如果你拍的是醉漢被扔出酒吧開始抽西瓜刀砍人,那麼你的地平線應該是在畫面的上方。
選擇鏡頭的高度:拍電影的時候除了噁心的收音,爛俗的燈光之外還屎b的被搞砸的情況,那鏡頭高度一定是其中沒有之一:相機究竟該放在哪個高度?林林總總的高度皆在討論範圍, 包括腳架的高度,手持的高度還有dolly的高度(不包括doggie cam和搖臂的高度)。這些以後我會放在相機運動裡面說。
在敘事電影的拍攝中,相機通常有四種高度可以擺放:
1. Knee height(膝蓋高)
2. Waist height (腰高)
3. Chest/Shoulder height (胸/肩膀高)
4. Eye height (眼高)
區分這些高度的要求,非常,嚴格。
我們去看一部電影的時候,我們想看到我們的人物是比較高大上地跟我們講一個故事。讓人物顯得高大一點有助於讓觀眾擺脫掉現實生活,而進入一個他們相信的電影設定的世界。正常的鏡頭高度是胸部高度,因為如果你想拍人物的時候想把眼睛 放在三分點的話你會發現胸部高度能很容易實現。Guess what(你猜!),太多的行業邊緣者(貌似很多人躺槍了)喜歡斜上45度的自拍角度,這個小小的tilt down(中文叫啥來著,放低?)不會把你的演員拍瘦,不會把你的演員拍美,不會讓你的電影看起來專業,OMG(喔天啊)破壞了整個觀影體驗。
如果拍特寫攝的時候略微低角度(比胸高再低一點點),然後我們會有個輕微的仰角,那麼你的演員真的就從整個熒幕上蹦出來了,觀眾會覺得找個龐然大物的演員好高大上,所以他們表演的角色也很高大上,說的話也很高大上。
中景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到腰部高度,還有群演比較多的時候也會用到這個高度。這樣很容易把重要的東西放到畫面的三分線上,這也是dolly的正常高度。(因為樓主個子不高,這也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高度)最後是膝蓋高度。通常在比較廣一點的景別的時候用,這樣地平線可以放低很多,因為相機總是上仰的樣子。這樣做有一種「脅迫感(menace)」,讓觀眾覺得像是個小朋友打大怪獸的感覺,這樣的鏡頭不能太長,因為觀眾覺得不舒服。不過仔細回想一下你看過的電影,是不是那些大反派都是這麼登場的。
最後關於鏡頭的高度和角度,我可以舉一百個例子讓你的相機微微仰著拍,也可以舉一百個例子讓你的相機完全處於水平狀態。但是我只能舉出幾個例子你的相機得略 微朝下(tilt down),一個是high angle(特意的高角度)和POV(主觀視角)。其它之外,把你的相機架低一點不要tilt down(摁低),你會驚奇原來製造電影感是那麼tricky(狡詐)也那麼簡單。
我們擁有亞洲最大全職教學攝影棚;海量電影級攝影器材;國內頂級助教團隊! 影像力助您,鯉魚躍龍門,B咖變A咖,A咖變大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