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篇:如何製造「電影感」?

2021-02-25 導演幫

如果大家平時有留意電影拍攝製作,那麼在初學階段很多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

電影之所以有電影感,其實不光在攝影上面需要匠心獨運,在美術、道具、鏡頭語言設計、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調度)、Pre-visualazations(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效果。

我曾經就此問題從導演方面發表過自己的見解。現在我想從攝影上面來簡單統述回答這個問題。

經常有人在拍攝電影的論壇上面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怎樣讓自己拍攝的畫面看起來有電影感」。我覺得就「電影感」而言,有必要區分西方好萊塢式的電影和一些低成本製作的微電影。

儘管好萊塢電影用金錢鴻篇巨製的電影效果有時候非常難去用一些低成本的手段去複製,但是有一些基本簡單零成本的拍攝理念是可以沿用終身地讓你的電影看起來像「好萊塢電影」(「電影感」)。不管是電影攝像還是平面攝像,我覺得都會有益於區別你和一般的攝影師。

從攝影上來說,我想把下面製造電影感的部分分成5個要素:Framing(構圖),Lensing(透視),Camera and Camera Movement(相機和相機運動),Lighting(燈光),Color(顏色)。

當然這5個方面不是唯一的電影感,但是我覺得這是很基本地區分好萊塢式電影和家庭錄像的標準之一。

攝影師花了畢生精力去學構圖,什么九宮法,什麼黃金分割點,什麼對角構圖,什麼什麼什麼什麼⋯⋯我這篇文章不想講基礎,但是在這麼多構圖裡面確實有些我覺得比較重要的地方區分電影感。

在拿起取景器的時候,有些東西你需要在腦海中明確——

經常在前期和導演溝通交流要拍的電影的時候,需要先明確你要拍什麼尺寸的畫面。

流行的尺寸有1.33 : 1 也就是俗稱的4 * 3,1.78 : 1 也就是所謂的 16 * 9,1.85 : 1 (也就是這些年流行所謂的Academy,叫法每年都在變)或者2.35 : 1 (寬屏)或者是2.40/2.39 : 1 (我稱作電子寬屏因為他們輸出1920*800)究竟選什麼樣的尺寸應該符合故事的敘事要求。

雖然超多人們覺得寬屏高大上,但是在很多敘事情景下寬屏並不給力。如果你的故事有龐大的群演和給力的美術,那麼寬屏將會有助於你的環境表達。

如果你選擇了寬屏但是你的電影裡除了白牆還是白牆,那麼再寬的屏幕觀眾只會感到厭煩。相反,如果你要將的故事是一個很親密的愛情片,或者你要拍攝的地點很局限有很多東西你都要放在畫外,那麼寬屏顯然不是最好的選擇。再假如如果你的電影裡面演員的身高差異很大,老人小孩啥的啥的⋯⋯你懂的。

像前幾年很流行的1.33,在1.33:1的畫面你裡你可以輕而易舉地表現一些很親密的畫面而不至於因為frame size(畫面尺寸)而妥協。雖然現在1.33淪為了「電視劇感」。

畫面尺寸的選擇應該在前期的最早階段就商定下來,甚至在story board(故事板)之前就決定。像電影The Dark Knight(蝙蝠俠,2008),他們拍了imax和2.35 spherical兩個版本,但是導演決定打破傳統把兩種尺寸的畫面混在了一起上映,這個大膽的舉動導致結果也非很美麗。又一次印證了「拍電影無定理」理論。

現在你有了框架了,但是要往裡面放什麼?成千上萬的文章教程都教了你在你的畫面裡放什麼哪裡放,但是放眼好萊塢式的電影和低成本微電影,在構圖中很重要的就是"screen depth"。

唔⋯⋯中文怎麼講呢,這個screen depth不是景深,而是好萊塢電影中很刻意的在背景中的置景和環境讓演員表演的區間。

很多微電影在很狹小的location(場地)裡拍攝的,小房間啊、小商店啊之類之類。

相反好萊塢都是在很大的場地空間裡拍攝,呃⋯⋯這個確實人家高富帥的production(電影規模)讓草根們很難去模仿,但是有一些東西呢還是可以讓吊絲微電影增加screen depth。

最最最最最最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把拍攝的對象放在牆面前。不只你的燈爺會對你感恩戴德內牛滿面,而且你也會立馬得到更好的角度和深度。

 

第二個方法就是拍攝的時候對著牆角。這是一個常見的簡單小技巧,對著房間的對角線拍攝會增加空間的深度。把你的相機移到牆壁的對角線,或者至少能看見牆壁的角落,讓你的畫面看起來立馬高大起來。

 

第三,把外景帶進來。如果你拍攝的地方有窗戶,那麼增加室內的照明讓大家能看見室外。甚至你可以用綠屏拍攝去假裝一個室外。

很多時候新手往往喜歡block the window(把窗戶擋起來)或者blow out the window(把窗戶過曝),但是如果你能把窗戶外的景色帶進畫面,往往你會發現這些不起眼的外景強烈暗示著環境,讓畫面非常漂亮地打開,畫面的深度戲劇化地增加。

 

 

 

第二種好萊塢電影用到淺景深的情況就是在拍攝特寫和中景的時候,這樣淺景深可以幫助觀眾的注意力放在對話的內容上。

 

 

除了以上這兩點,feature電影已經痛到入骨地花了大價錢去獲得一個場地的拍攝許可,他們真的很想都拍出來給你看「你看你看,這裡好叼。

 

相關焦點

  • 拍攝技巧 如何製造電影感:攝影篇之透視
    對新手來說,鏡頭上的選擇非常淺顯易懂,如果實在要深究為什麼自己拍的東西和電影感無緣,那麼確實有必要深究一下透視的技巧。就拿假設你在拍外景舉例,首先選擇你的地平線:對於戶外的拍攝,最先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可能就是哪裡放置你的地平線。地平線就是在畫面中天空和大地交接的地方。通常地平線的放置十分講究,總體來說有三個地方可以放置地平線。1.
  • 如何製造電影感 ——攝影篇之構圖
    如果大家平時有留意電影拍攝製作,那麼在初學階段很多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
  • 如何拍出具有電影感的照片?
    點擊上方即刻關注「豆瓣電影」微信號 ↑原題 | 如何製造電影感?
  • 審美積累 | 如何讓你的攝影充滿電影感(含預設)
    這是本公眾號的第22篇文章,記得點藍字關注哦!
  • 【攝影技巧】電影感大片拍攝技法
    一、什麼是具有電影感的照片  首先,為了理解什麼是具有電影感的照片,我們需要了解電影畫面究竟具有怎樣的特點。  但我們是拍攝照片,而不是拍攝電影,所以我們需要將靜止的照片與動態的電影畫面結合起來,畫面協調而又蘊含著故事,這就是我們要創作具有電影感的照片的核心追求。
  • 來,教你拍出照片的「電影感」!
    【關注人民攻攝,獲取所有免費攝影教程與素材】大家好,我來裝逼了
  • 如何製造電影感 - Being Cinematic - 攝影篇之透視
    中間對分的 情況經常用於相對平衡的構圖,總是能在「有電影感」和「講故事」之間給觀眾一種平衡。如果把地平線放在了上方三分一的地方,那麼經常就是在強調前景裡面發生的事情。例如兩個人物在躲子彈或者打架之類之類。如果一定要把念臺詞和對話的分量也加上的話,那麼還會牽涉到lens height(鏡頭高度)。拍攝的時候試圖把你的地平線擺放進去,這樣會創造出一個場景的電影感。
  • 手機攝影拍出電影感?手機鏡頭評測!
    數位相機曾經是專業的象徵,隨著手機相機的更新換代,很多人將手機作為旅行相機使用,iPhone的成像質量已經很不錯了,但對於攝影愛好者來說,如何讓手機這個你每天裝在口袋裡的設備獲得更強的拍攝能力,那你可以嘗試給手機安裝額外的鏡頭
  • 當我們評價漫畫有電影感時,在說什麼?
    這裡的電影感是什麼?是井上雄彥雄健細膩的筆鋒,寫實的自然風景,還是畫格之間的銜接?要聊這一點就需要涉及電影、攝影領域的相關概念,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近代漫畫形式發展的突破口,的確來自於攝影、電影等領域的理論,但又延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 隨手幫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攝影篇之透視
    曾經問過一個老攝影師(對啦,就是霍老頭),為什麼選23mm不是21mm,然後他給我的回答是「well, it depends on long years of experiences」(多年的經驗所得,答了等於沒答)對新手來說,鏡頭上的選擇非常淺顯易懂,如果實在要深究為什麼自己拍的東西和電影感無緣,那麼確實有必要深究一下透視的技巧。
  • 電影感藍調
    2020-11-16 22:19:54 來源: 米拍攝影社區 舉報
  • 叮咚,超好用的廈門旅拍攻略:電影感婚紗照拍攝小妙招,請查收~
    叮咚,親愛的小夥伴,這裡是一份超好用的廈門旅拍攻略:電影感婚紗照拍攝小妙招,請查收~來自廈門當紅攝影工作室凡咔攝影的攝影總監FAN先生獨家分享,可私藏的哦~何為電影感婚紗照?二、服飾搭配設置電影感的婚紗照講人物形象的合理設置,從主要的服飾,動作,搭配的道具以及背景環境,就要使得畫面具有濃烈的文藝和唯美的氛圍,從而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 『技術分享帖』三種最具「電影感」的攝影機位
    攝影機位與景別息息相關。隨著取景距離、範圍以及角度改變,攝影師能夠不斷創造新的鏡頭語言,塑造精彩或動人的電影瞬間。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最具「電影感」的三種攝影機位——極端特寫,定場鏡頭,以及中全景。電影的拍攝是複雜的操作,電影感更是一個宏大的概念,真正的好電影不必刻意追求電影感,但是當我們出現猶豫的時候,一些技巧確實能為我們指明方向。
  • 如何拍出中世紀電影感復古人像?
    窗戶光來自於人物的左前側,這樣的光影適合拍攝影調柔和的人像。電影《另一個波琳家的女孩》劇照借鑑了維米爾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的側光,突顯人物的輪廓。©人像攝影 原創內容未獲官方授權不得轉載(責編:NANA)- 精英賽投稿 -(點圖進入)- 肖像攝影年賽投稿 -(點圖進入)- 購買雜誌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我們的推送。
  • 從16mm膠片到iMax——談談登月電影《First Man》的攝影
    首先介紹下這部片子的攝影指導—— Linus Sandgren, FSF。Linus與導演Damien一起合作了《LA LA LAND》。在《LA LA LAND》的拍攝過程中,Damien就與《First Man》的編劇Josh Singer開始創作劇本了。Damien當時和Linus說他想像中的畫面,與《LA LA LAND》是兩個極端。
  • 如何製造電影透視感
    中間對分的 情況經常用於相對平衡的構圖,總是能在「有電影感」和「講故事」之間給觀眾一種平衡。如果把地平線放在了上方三分一的地方,那麼經常就是在強調前景裡面發生的事情。例如兩個人物在躲子彈或者打架之類之類。如果一定要把念臺詞和對話的分量也加上的話,那麼還會牽涉到lens height(鏡頭高度)。拍攝的時候試圖把你的地平線擺放進去,這樣會創造出一個場景的電影感。
  • 1-960fps電影感影像世界 連載(一)
    ,通過使用者的親身感受,結合多名導演拍攝經驗、成功案例分析、設備解決方案等知識點,向讀者分享使用NEX-FS700作為十萬元成本唯一4K/高速的解決方案,邀各位一同進入35mm電影感的影像世界。而高速攝影作為廣告、電影攝影技術的重要技巧,曾經只在高成本預算的大片中才能看到。市場上,以索尼F65、F55、RED EPIC為代表的具有4K畫質並有高速攝影能力的電影攝影機一般價位都在三十萬元上下,加之後期相關配件後價位更是高不可攀。高速和4K對於中小型影視製作公司、個人電影工作室,在幾年前是根本無法企及的名詞。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但筆者認為本片最大的亮點其實並不在於劇情設計的巧妙與新穎,更多在於本文開頭所提的兩個關鍵詞「美劇」和「電影感」。簡單介紹完主角,我來分析一下剛剛提到的這部劇的最大亮點,「美劇」與「電影感」。而「電影感」又指的是什麼呢?我自己個人理解就是「強烈的戲劇張力」與「豐滿的鏡頭語言」,一部好的電影會通過情節讓觀眾在電影短短的兩個小時之內時刻保持高度集中,同時又利用每個場景段落的鏡頭語言讓觀眾產生對電影內容的思考與聯想,而一般的肥皂劇和注水劇則通常沒有此樣的需求,《隱蔽的角落》號稱沒有浪費一個鏡頭,全程高能,正是對「電影感」這一名詞最好的實證。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隱秘的角落》這部劇是當前國內影視生態的一部現象級作品,大部分影視發燒友觀看完這部劇後都不約而同說了這兩個詞——— 「美劇」和「電影感」。「電影感」簡單介紹完主角,我來分析一下剛剛提到的這部劇的最大亮點,「美劇」與「電影感」。首先什麼是美劇形式呢,拿國產劇作對比就知道了,國內的電視劇一部通常三十多集,多則五十上百,同時每集長度較短劇情之間的聯繫也十分鬆散。
  • 該不該用「電影感」來綁架《隱秘的角落》?
    如今「網劇」一個原本代表粗製濫造,劇情狗血的詞語貼上了「電影感」的標籤。這一個詞語在影迷圈子裡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甚至是爭吵,關於《隱秘的角落》及「電影感」相關的文章也層出不窮,這個現象讓人很感興趣。關於《隱秘的角落》與電影感話題爭論最多的兩派是:1.這劇拍的真好!有電影感!2.別動不動就提電影感,low不low,它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