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評價漫畫有電影感時,在說什麼?

2020-12-22 編劇塑成營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一段精彩的漫畫時會大呼:「太有電影感了!」比如井上雄彥《浪客行》中的這段,武藏一路過關斬將,正想要打敗公認的「天下無雙」柳生石舟齋時,他誤入了沒有邊界的幻想空間,森林、草地、瀑布、白雲等景象一格格閃過。它既有黑澤明拍攝的黑白電影般的穩重,也有《臥虎藏龍》腳踏竹尖般的意境。

這裡的電影感是什麼?是井上雄彥雄健細膩的筆鋒,寫實的自然風景,還是畫格之間的銜接?

要聊這一點就需要涉及電影、攝影領域的相關概念,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近代漫畫形式發展的突破口,的確來自於攝影、電影等領域的理論,但又延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要讓漫畫有電影感需要從兩方面來著手,一個是畫面,一個是畫面之間的銜接。其中畫面涉及光影、色彩、鏡頭等,本文主要講鏡頭。其次關於剪輯又包含許多概念,本文主要講蒙太奇公式。

如何產生電影感之鏡頭

相比較於現在精細複雜的漫畫分格來說,早期的漫畫形式之一刊登在報紙上的四格漫畫完全沒有電影感,與電影拍攝前期的故事板(分鏡)很相似。

真正讓漫畫產生電影感,一個公認的時間節點是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在創作《新寶島》時,引入了攝影理論中的【景別】概念。漫畫開頭從少年眼睛的特寫,一格格退至涵蓋頭到胸的近景,直到顯露出少年駕駛著汽車飛奔的全貌。攝像機通過調整焦距,調整從特寫到全景的景別,依照拍攝的時間順序串聯畫格,帶來這段具有電影感的畫格組合。這樣的漫畫片段在今天看來或許平平無奇,但在1947年的日本,是投往漫畫界的一枚具有變革性的炸彈。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創作漫畫分格時想像攝像機的位置、朝向、焦段,用更通俗的說法就是在處於二維空間的紙面裡植入攝像機,能讓白紙上的格子內部產生張力,形成所謂的電影感。

在攝影理論中關於鏡頭可以從它的類別去認識:

(1)首先根據視覺距離的不同,鏡頭可以分為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和遠景等景別;

(2)根據拍攝角度的不同,可分為仰拍、平拍和俯拍;

(3)根據鏡頭方向的不同,可分為正面角度、正側角度、斜側角度以及背面角度

(4)根據焦段的不同,可分為長焦鏡頭和短焦的廣角鏡頭

(5)根據鏡頭的表現方式,可分為主觀鏡頭和客觀鏡頭

(6)根據鏡頭焦點的位置或者光圈的大小,可分為淺景深鏡頭和大景深鏡頭

……

其中關於前三點,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聊聊漫畫創作中景別的運用》、《讓構圖豐富起來:鏡頭角度的選取》、《再談漫畫鏡頭之鏡頭方向》(後兩篇文章發在微博中)中已經有所提及。

今天主要來簡單聊聊後三點,如果有時間後面再詳細單獨成文。

【關於鏡頭的焦段:魚眼鏡頭的運用】

鏡頭根據焦段的不同劃分為廣角、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簡單來講標準鏡頭趨近於人眼;而廣角鏡頭類似於魚的眼睛,拍攝的時候能容納更多事物,在邊緣會產生畸變,產生近大遠小的效果,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魚眼鏡頭;而長焦鏡頭就是我們在公園經常看到的老爺爺攝影標配大炮。

三種焦段中,最具有視覺衝擊力和電影感的是魚眼鏡頭,通常帶有遠離的含義。

分別來自《電鋸人》和《墮落天使》

香港文藝片導演王家衛在拍攝《墮落天使》時,運用了大量魚眼鏡頭,用來表示電影中人物扭曲變形的世界觀,人物看似離我們很近卻又很遙遠。在《電鋸人》第52話《失戀 花 電鋸》中,遠在天邊的蕾塞死去後,電次無意捧起一束花,這裡運用超廣角鏡頭,代表著戀情的遠離。

【關於鏡頭的表現方式:主觀鏡頭的運用】

鏡頭的表現方法,可分為主觀鏡頭與第三人稱客觀鏡頭。第三人稱客觀鏡頭是一種中立鏡頭,就像我們在電影中經常看見的,它模擬攝影機的視角,主要用於交代故事背景和人物關係。而主觀鏡頭是模擬劇中角色的視點,它更能表現人的內心。其中主觀鏡頭相較於客觀鏡頭,更讓人有動心或者驚心動魄的感覺,也較具有電影感,通常搭配中景鏡頭以及大畫格突出。

客觀鏡頭與主觀鏡頭

比如在《狂賭之淵》這裡,初來乍到的美少女蛇喰同學,被班級委員鈴井帶著認識校園,並被戒告可要小心收到賭博邀請哦。鏡頭先聚焦在鈴井同學的驚訝視線上,再順著他的視線看到蛇喰同學發出冷笑聲,翻頁再看到鈴井眼中她的詭異的笑臉,這裡她直盯著鏡頭(觀眾),也就是鈴井。從這幾個畫格也可看出,引出主觀鏡頭的前提是角色的視線引導。

你或許覺得這個不夠有衝擊力。那麼之前在恐怖漫畫裡舉過一個例子也是個主觀鏡頭,順著女主視線看過去的爸爸,搭配大畫格,能夠代入女主體會驚心動魄。

把圖縮小就不恐怖了

【根據鏡頭焦點的位置或者光圈的大小:淺景深鏡頭的運用】

最後再聊聊隨著攝像機的光圈調整帶來的景深變化。畫面焦點移動,放在近處產生近實遠虛的淺景深畫面,放在遠處是背景清晰的大景深效果。其中前一種風格,我們經常拿來拍攝文藝照,這種淺景深鏡頭尤其有電影感。

《照明商店》裡有個很明顯的景深變淺的畫格,雖然這裡用來凸顯恐怖事物。在這點,相對於用網點鋪色的黑白漫,彩漫更能做出趨近於人眼世界的虛實感。注意點是:一般淺景深鏡頭在人、事物上會有泛白的輪廓光。

彩漫裡的淺景深(源自《照明商店》)

黑白頁漫裡的淺景深(源自《狂賭之淵》)

關於如何運用鏡頭來增添漫畫電影感就聊到這裡。一部漫畫裡的鏡頭類別越豐富,越能帶來層次感即電影感。漫畫裡如果通篇使用魚眼鏡頭、主觀鏡頭也會讓視覺疲乏,他們要與也要與尋常視角的鏡頭搭配才能主次分明。

【不同效果的疊加】

而不同鏡頭類別的效果疊加,能帶來加成buff,需要更多地嘗試。比如我們之前在《讓構圖豐富起來:鏡頭角度的選取》中提到,運用仰角,人物會顯得不同凡響、具威脅性、富徵服感,通常用於動作—冒險類型漫畫。那麼如果仰角鏡頭搭配魚眼鏡頭會產生新的效果即誇張的透視畸變,地平線也隨之凹陷,畫面效果極具戲劇性,比如在《一拳超人》這裡,免疫人向地上的哭泣女孩揮拳的畫格,讓讀者感受到人類的無力且被支配的感覺,比單純的仰角鏡頭更增添恐怖感。

《一拳超人》

如何產生電影感之蒙太奇公式

聊完鏡頭,畫面如何有張力有了方法。但如果每個畫格都這麼畫,費時費力,也很不現實。那麼對於更平常的畫格,它們之間如何巧妙地銜接起來,這就涉及到電影剪輯理論。

關於剪輯可以聊的太多了,比如轉場方式,我們之前寫過《漫畫中常見的轉場方式》,提到畫格之間有淡入淡出、空鏡頭轉場、主觀鏡頭轉場、搖鏡轉場等等;再比如畫格之間銜接怎樣會更順暢,涉及到連貫性剪輯,在之前的文章《聊聊漫畫的視線引導》提到過用角色視線和動作,還有線條來增加畫格之間的邏輯連貫性。

這次想聊聊蒙太奇公式,也是一種立馬用到漫畫中的技巧。

蒙太奇是指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產生的含義。關於蒙太奇有個著名的庫裡肖夫實驗,將男人的臉與湯、女人和棺材分別剪輯到一起,會產生餓、傾慕、悲傷三種截然不同的含義。

庫裡肖夫實驗

關於蒙太奇有不同的句型,經常使用有三種:

前進式蒙太奇:從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寫,情緒不斷遞進;

後退式蒙太奇:從特寫、近景、中景、全景到遠景,情緒不斷抽離;

環繞式蒙太奇:將前進式和後退式兩種句型結合起來,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

這三種不論哪種都具有電影感。

後退式蒙太奇經常使用於一部電影或一部漫畫的結尾,故事離我們遠去,也代表一個收尾的句號。比如《相聚一刻》的結尾,響子和裕作回到家,鏡頭從小孩的臉龐,逐漸拉遠到這對愛人的側影,最後鏡頭拉高天空,用俯視的視角記錄下小孩被家人團團圍住的溫馨結尾。

《谷圍南亭》的第3話結尾,則用了先以高影為主體的前進式蒙太奇,再從高影視角看向王爺的前進式蒙太奇,最後再以王爺的視角運用了後退式蒙太奇。(是不是有點繞?總之就是很巧妙)代入蒙太奇的概念,我這才真正看出這段分鏡的巧妙。

以高影為主體的前進式蒙太奇

從高影視角看向王爺的前進式蒙太奇

從王爺視角的後退式蒙太奇

上面是不同時的環繞蒙太奇,在《蟬女》的第64話中有一幕運用了同時發生的2環繞式蒙太奇。廖兮和醫生看一部電影,攝像頭布置在影像中,影片臨近結尾,攝像頭在幕布中抽離河面上的小船,運用的是後退式蒙太奇,而攝像頭進一步對準坐席,逐漸拉近,透過劇終的字體縫隙,廖兮和醫生逐漸入鏡,這裡運用的前進式蒙太奇。幕裡幕外,這一臺戲終了,現實中的戲碼才剛拉開帷幕。攝像機所處的位置實在巧妙。

《蟬女》

不得不說,電影的相關理論確實能夠增強漫畫的表現力。不過雖然我們覺得擁有電影感的漫畫是好漫畫,但實際上我們不能認同電影這種表現形式就優於漫畫,同時從發展時間上來看,漫畫的出現也早於電影。

讓漫畫有電影感,不是讓漫畫等同電影。而是讓漫畫借用電影理論發展出屬於畫格的敘事形式,掙脫來自紙面的束縛。

漫畫和電影是同源、相似且獨一無二的存在,沒有哪者更高級。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聊聊漫畫裡的電影感是什麼,會更加客觀,並且認可漫畫自有的特色,如破格、擬聲詞等。

漫畫和電影都是用畫格框定畫面,一個在幕布上舞蹈,一個在紙面上肆意書寫故事。在紙面中植入攝像頭,它一面在上演虛擬世界的故事,一面映照我們的內心。

-FIN-

相關焦點

  • 總說「電影感」,「電影感」到底是什麼?
    梅雪風:請張楊導演和李睿珺導演聊一下這個話題,你們改編文學作品時,到底看中創作者的什麼東西?文學是提供了基本的架構還是只提供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改編時你們最看重什麼?張楊:為什麼會去找這些小說來改?所以我在想,我們經常在講兩個詞,第一個就是「文學性」,第二是「電影感」。「文學性」和「電影感」這兩者到底各是什麼樣的形態的東西,各位嘉賓能不能做一個自我的分析或者分享?
  • 電影感藍調
    電影感藍調米拍阿凱森賽 發布    電影感藍調 米拍阿凱森賽 發布
  • 來,教你拍出照片的「電影感」!
    不過「電影感」是個很綜合的感受,沒有標準的公式可循,我們只從畫面尺寸、構圖、色彩、張力這些方面,簡單聊一聊~👇尺 寸電影畫面有很特別的長寬比,裁剪時可以依照 2.35:1 的比例,如果你覺得這個數字不好記,可以記作7:3。(不是傳說中的16:9?
  • 我們和寧浩聊了聊啥叫「電影感」
    當我們問到這次《北京好人》特寫了嶽敏君的畫有什麼用意時,寧浩笑著擺擺手說,沒啥,拍著玩兒。嶽敏君的弟弟嶽小軍是寧浩的黃金編劇,所以寧浩和嶽敏君是老熟人了,嶽還送過一幅小畫給寧浩。《黃金大劫案》那會兒,嶽敏君和寧浩有人曾經評價說:「藝術已經夠悲劇了,嶽敏君為何還在傻笑?」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並在朱朝陽家中時停留了一段時間,在三人一同去景區遊玩並錄製視頻時不小心錄到了張東升在景區山上謀殺嶽父嶽母的證據,整部劇也基於這個故事線而展開。但筆者認為本片最大的亮點其實並不在於劇情設計的巧妙與新穎,更多在於本文開頭所提的兩個關鍵詞「美劇」和「電影感」。
  • 《隱秘的角落》——何謂「電影感」
    這整部劇的劇情其實並不算複雜,福利院相識的嚴良與普普聽說普普的弟弟得了絕症,合夥逃出了福利院想去見普普弟弟的最後一面,當他們在路上經過嚴良老家時碰上了嚴良的髮小朱朝陽,並在朱朝陽家中時停留了一段時間,在三人一同去景區遊玩並錄製視頻時不小心錄到了張東升在景區山上謀殺嶽父嶽母的證據,整部劇也基於這個故事線而展開。
  • 李誕評價鄭爽:不懂她在說什麼
    作為一個藝人,不是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的,但是這條經紀人頒布的禁令在鄭爽這裡是不存在的,她一直堅定貫徹著自己的「爽言爽語」,成為娛樂圈不可多得的「異類」。極具個性色彩的人,要麼被人深沉地愛著,要麼被人極端地恨著。恐怕再也沒有哪個明星像鄭爽這樣,能引爆如此分裂的兩極評價了。
  • 【攝影技巧】電影感大片拍攝技法
    二、如何拍攝具有電影感的照片  一張照片是否具有電影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照片的敘事性。我們看電影時,熒幕上的畫面能夠抓住我們的好奇心,使我們熱切期望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這就是敘事性的體現。這些畫面中的事物需要一種呼之欲出的狀態,能夠給人留下想像和好奇的空間。就如同中國的山水畫中的留白,其意義在於保留一切的可能性,可能性愈多,看似愈簡單的畫面故事反而愈複雜。
  • 「電影感」及「油畫風」的調色
    1、從「優化常規渠道推廣技巧」找增長2、從「增加新渠道新模式」找增長3、從「提高網付和邀約到店」找增長  #攝影#  「電影感」及「油畫風」的調色  前期拍攝  電影感的色調類似下圖這樣——色調舒服自然、對比度低、畫面滿滿的故事感。
  • 該不該用「電影感」來綁架《隱秘的角落》?
    就在人們普遍對電影院關門的忍耐達到零界點時,愛奇藝迷霧劇場自製的網劇《隱秘的角落》出現在大眾的視野。雖然愛奇藝用了開了會員還要再花18塊才能解鎖大結局這種恰爛錢的手段,但這不能減少大家對這部劇的狂熱。打下這行字時,豆瓣評分完成經過了9.0到9.3再到9.0的過山車旅行,標記看過加在看的人數有20萬,對於網劇來說,已經是想都不敢想的成績了。
  • 韓國漫畫女神狩獵在線觀看免費_狐狸在說什麼韓漫
    韓國漫畫女神狩獵在線觀看免費_狐狸在說什麼韓漫 韓國漫畫女神狩獵在線觀看免費_狐狸在說什麼韓漫當他從坑底爬上來時,搶險服已��經被汗溼透了。 科學搶險不冒險是他始終堅持的原則 這些年來,沈平接到的搶險維修任務多種多樣,大部分任務沒有成熟的經驗可借鑑,但在關鍵時候,他總能沉著應對,迅速解決問題。 2015年9月��腦油搶險的經歷,讓沈平印象深刻。��腦油是一種比汽油易燃的油體,實際使用過程中危險系���較大。
  • 創作若趕不上觀眾的審美進階,「電影感」也難以彌合
    章子怡首部主演劇集《上陽賦》開播,評論聲撲面而來  創作若趕不上觀眾的審美進階,「電影感」也難以彌合  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開播前後,《上陽賦》面對的網絡評價環境頗為割裂。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褒是貶,觀眾的評價裡「電影感」一詞反覆出現。正方用「電影感」來誇讚劇集製作在服化道等攝製環節的匠心;反方觀點也用到了「電影感」,稱「章子怡的電影臉一看就是有故事的女性」,與劇本前期的天真少女頗為違和。  對於電視劇、網劇而言,「電影感」曾是一種褒揚,是對劇作審美能扛得住大銀幕檢視的加分項。為何現在失靈了?
  • 用智慧型手機拍出電影感的技巧建議
    若你的手機有此功能,請嘗試用不同幀率進行拍攝。針對「電影感」鏡頭畫面可以選擇24fps的幀率。運動/體育鏡頭畫面則使用60fps幀率。你甚至可以用更高幀率來表現某些美麗的慢動作鏡頭。主動嘗試在你的視頻裡融入幀率豐富多樣的鏡頭畫面。以為單靠攝影機就能決定畫面看起來是否有電影感,完全是種誤解。電影感是眾多拍攝元素的融合結果,比如運鏡技巧,演員走位,服裝道具和布景設計。
  • 如何拍出具有電影感的照片?
    攝影篇之構圖轉載於影視工業網豆瓣小站,作者xuexue pan如果大家平時有留意電影拍攝製作,那麼在初學階段很多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電影之所以有電影感,其實不光在攝影上面需要匠心獨運,在美術、道具、鏡頭語言設計、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調度)、Pre-visualazations(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效果。我曾經就此問題從導演方面發表過自己的見解。現在我想從攝影上面來簡單統述回答這個問題。
  • 攝影篇:如何製造「電影感」?
    如果大家平時有留意電影拍攝製作,那麼在初學階段很多人問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你拍攝的東西具有電影感」。電影之所以有電影感,其實不光在攝影上面需要匠心獨運,在美術、道具、鏡頭語言設計、Blocking and Sequencing(表演調度)、Pre-visualazations(預先視覺化)、聲音設計都需要通力合作才能達到效果。
  • 甩開「足記「, 教你用ps自製電影感照片
    這樣的?對「電影感」照片來說,不需要考慮整部電影的色彩,也不需要那麼鮮明的風格,我們可以用加減飽和度、增強冷暖調對比、加暗角、壓低高光等方法做出具有「電影感」傾向性的照片。 3.長寬比+遮幅   畫面的長寬比本身就是電影極具特色的視覺要素。但電影並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樣的長寬比。
  • 調色,電影感的煉成
    很多人會問:什麼是電影感?其實電影感已經改變了,有些人可能覺得就是膠片感,但其實只要劇本架構是電影,它就是電影了,電影感沒有一定要是什麼樣子。最近我以《影》獲得一座電影獎,我很好奇地問其中一位評審:「為什麼獎會頒給我?」,我想說其他作品也都還不錯,有韓國、國內的各種大片。他只跟我講了一句話,他說:「其它片都長得一樣」,我覺得很納悶,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 稱霸朋友圈 手把手教你製作具有電影感的照片
    14年的時候,筆者就寫過一篇教你如何讓照片變得更有逼格的文章,當時教給大家的手法是使用黑白濾鏡+方構圖。而到了15年,老的手法逐漸已經不能滿足廣大照片黨人「炫圖」的需求了,於是今天筆者就再教給大家一種新的照片處理手法——電影感照片。筆者個人就非常的喜歡充滿電影感的照片,這種電影感不單單能夠刺激我們的視覺,而且能讓觀看者在腦海中泛起思潮。
  • 大片質感已成古裝劇常態「電影感」也難以彌合時代審美
    開播前後,《上陽賦》面對的網絡評價環境頗為割裂。此前,人們對章子怡首部主演劇集,對演員表裡的于和偉、周一圍、史可、左小青、惠英紅、王姬等演技派都寄予了無限期待。然而,劇集1月9日上午上線,當天下午起評論聲便撲面而來,24小時後,網絡開分不及格。
  • 手機攝影拍出電影感?手機鏡頭評測!
    知名科技媒體CNET曾這樣評價到它「Moment lenses artfully change your phone’s angle of view」。以 iPhone X 為例,有等效 28 毫米和等效 52 毫米兩顆鏡頭,一廣角一長焦是現在雙攝手機的常用鏡頭配置方式之一。但28的焦段在拍攝風光時還是會稍有吃力。左:iPhone X原生鏡頭 右:Moment廣角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