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8月,八國聯軍開始了北京之戰,8月12日,八國聯軍開始召開軍事會議,決心在8月13日進行最後的偵察行動,在8月14日集結部隊進入進攻陣地,在8月15日開始總攻擊。
俄軍進攻東直門,日軍進攻齊化門(朝陽門),美軍進攻東便門,英國軍隊進攻沙窩門(廣渠門),聯軍主要從這四個方向展開進攻。但是在8月14日,俄軍就搶先發動進攻,隨後日軍開始進攻。
英國參謀軍官寶復禮說早晨就聽到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城牆上的清軍正在向進入進攻陣地的俄軍,日軍和英軍猛烈射擊。聯軍在炮火掩護下,在城門下堆積了大量炸藥,但是每次去點火的人都被清軍亂槍打死。
英國參謀軍官寶復禮說,在這一天的戰鬥,俄軍戰死100多人,日軍戰死100人,負傷人數不詳。但是,因為,俄軍和日軍首先發動進攻,導致城牆上的清軍逐漸向朝陽門和東直門集中。
在朝陽門,東直門外1500米,日俄炮兵從早晨開始炮擊城牆上清軍守軍。清軍主力開始更加向這一方向集結。
這就給了美軍和英軍機會,英軍得到中國教民的情報:「北京內城使館區旁邊護城河水面下有一個秘密水門」。
在中國教民幫助下,美英軍隊首先奪取了廣渠門,隨後立刻向廣安門前進,同時進入哈德門(崇文門),在沿途遭遇到斷斷續續的槍炮射擊,但是沒有遇到激烈抵抗。
英國參謀軍官寶復禮說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在哈德門(崇文門)爆發,清軍發射了無數子彈。英軍司令蓋斯利將軍帶領第一錫克團突破了前進道路。同時,美軍第14步兵團突破東便門,美軍也在哈德門遭遇了抵抗,進行了三個半小時戰鬥,才得以繼續前進。
聯軍發射近萬發炮彈以後,日軍2個工兵隊又對城門進行炸藥包爆破。到當天晚上21點40分,日軍形成突破進入北京城內。
到了晚上9點以後,俄軍也終於突破了東直門清軍抵抗,比英國軍隊晚了六個半小時。但是,俄軍在進城以後,3300名俄軍又遭到清軍巷戰猛烈抵抗,無法前進,又增援了日軍1個步兵大隊參將戰鬥。在夜晚,在使館區有清軍發動反擊,英軍命令第一錫克團去驅逐發動夜襲的清軍。在戰鬥當中,英軍上尉賴利戰死。
在8月15日,八國聯軍開始進攻皇宮。法國軍隊作為先頭部隊投入戰鬥,美軍則在正陽門與清軍交戰。這個時候,勤王之師「約六、七萬人,皆已散滅無蹤。」大批清軍逃離戰場。
繼續在天安門,正陽門作戰的是清軍八旗禁衛軍,這個時候,美軍首先向正陽門開炮。當時記載:「以洋兵炸炮力猛,勢遂不支,收隊入午門」。在景山附近,八旗虎神營也開始與聯軍交火,「與洋兵鏖戰許久,陣亡士卒甚多,屍橫遍地。炮火來去,將後門轟毀,波及兩旁房屋,盡成劫灰」。
8月16日戰鬥還在繼續,美國人記載,「有數千人自前日下午,已藏於宮牆之內,以候機會。中國槍彈亦甚猛烈,予由破裂傾斜之門跑進,心中跳動不已。」法國大主教樊國梁當日記道:「街上防壘甚多,皆以米袋為之。街上駐守之官兵其數至少也達一千五百,皆持快槍。」
到8月17日,聯軍佔領整個北京市區,戰鬥結束。英國參謀軍官寶復禮在回憶錄說:「北京得以解困,大使館也得以倖存,為此付出的是聯軍1000多人的生命」。可見北京之戰,聯軍總體傷亡還是不輕的。
在八國聯軍戰爭,光是日軍一家就陣亡1256人,不計算負傷。根據日本靖國神社的資料八國聯軍戰爭,日本稱之的北清事)日軍陣亡共1256人,負傷人數未記載。(七七事變,日軍被擊斃127人,被擊傷384人。也就是說八國聯軍戰爭,日軍陣亡人數是七七事變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