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兩個月見不到閨女兒子,北京這些養老院裡的老人怎麼樣了?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為了老人的健康,自疫情開始,很多養老院、養老驛站不得不暫時封閉,如今已過了兩個月。

資料圖 吳鏑 攝

「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度過了一個個見不到家人、期盼團聚的日夜,養老院的老人們也在尋找著自己的精神依靠。他們既是心頭放不下兒女的父母,也是不忘尋開心的「老小孩」。

善意的謊言緩解老人思念

最近幾天,在誠和敬養老驛站八千平站裡,88歲的焉爺爺時不時會摸著牆走到前臺,卻不說話。而當站長陳麗問焉爺爺有什麼需求時,老人有時候搖搖頭,有時候欲言又止。

「老頭是想兒子了。」有一天,陳麗專門扶著老人回房間時,貼著他的耳朵邊兒問,「爺爺,您是想孩子了嗎?」

焉爺爺一下子抓著她的手,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我兒子好多天沒來看我了,他是不是有什麼事啊?」

「爺爺估計忘了我們已經封閉管理了。」陳麗特別理解他的心情。焉爺爺的眼睛已經不太好使了,只能隱隱約約看到眼前東西的影兒,耳朵也幾乎失聰,老人對當下的疫情完全不了解。之前,他的兒子每周都會來探望他三四次,「如今封閉這麼多天,他見不到兒子,也聽不到兒子的聲音,老人的心裡受不了。」

「您兒子現在出差了,等辦完事兒就回來看您,昨天他還給我打電話,問您好不好呢。」陳麗大聲向焉爺爺說著瞎話。

「只要他沒事就好。」焉爺爺努力聽著,捕捉到了「昨天還打電話」這個關鍵的信息後,心滿意足地擦了擦眼睛。

吃不下飯仍不忘安慰兒女

知道外面正在鬧病,原本想回家過年的老人們心情低落到了極點。馬奶奶86歲了,從養老驛站剛封閉開始就吃不下去飯,特別想家,連續幾天的飯菜幾乎都一動不動地端了回來。

馬奶奶偶爾出房間參加活動,多數時間都悶在自己房間裡,電視一直開著,反覆播放著老人喜歡的《康熙王朝》、《前門樓子九丈九》等幾部電視劇。陳麗觀察到她的狀態比較低迷,「奶奶的眼神常常是呆呆的,感覺並沒有在看,只是把它當個背景聲音,顯得不孤單。」

陳麗常常抽出時間陪她聊天,「您小時候,前門大街是什麼樣的?」「您那會兒都吃什麼呢?」

有時候陳麗也會小小地「嚇唬」她一下:不好好吃飯,免疫力低,回頭能出去了,也不敢第一批放您走啊。

您要是生病了,是不是還得兒女們帶著去醫院,還得給他們添麻煩呢……

使出這一招來果然百試百靈,馬奶奶很快想通了,開始踏實吃飯了,還說「咱這兒安全,我們可不能給兒女添麻煩。」

馬奶奶的緊張情緒緩解了,每次跟兒女視頻的時候,馬奶奶都是誇自己身體很好,吃得好,反過來安慰和提醒孩子們,「你們千萬別出門,也不用來看我,自己多保重。」

92歲老人自己找樂子

藺爺爺今年92歲了,之前是位醫生,如今雖然長年臥床,不能活動,但頭腦還比較清楚。性格開朗的他,之前每天的樂趣就是和鄰床的爺爺逗貧嘴,「兩個老寶貝兒,耳朵都聽不太清楚,經常都是自說自話,但還笑得歡天喜地。」

最近一些日子裡,藺爺爺想孩子卻不好意思說,所以每次都會找轍,隔三差五就在屋裡「哭喊」:「陳麗,你快來」,然後對著陳麗哭訴:「我不行了,快把我兒子或者閨女叫來吧。」

「最初我也有點兒驚慌,好在我也學過醫,能看出來老人的狀態還不錯。」陳麗想起來就笑。每次陳麗都和老爺子耐心溝通,甚至和他開玩笑,「您且得健健康康地活著呢,還有這麼多好吃的等著您啊。」

兩人聊開心了,陳麗再幫助老人跟家裡人打電話或者視頻通話,每次通話完後,老人就精神起來,也不再嚷嚷自己全身疼了。

2月28日是藺爺爺的生日,家人特意為他錄製了一段視頻發到了陳麗的手機裡。視頻裡,藺爺爺的重孫子輩都給他拜壽,這段視頻,老人百看不厭。

這幾天,陳麗又專門給藺爺爺和他的家人建了一個群,老人更開心了,常常拿著陳麗的手機開著視頻和家裡人挨個打招呼,邊聊天還邊點評:「這個不錯,看得還挺清楚。」

陳麗逗他,「那幾天,是誰說哪哪都不舒服的呀?」

藺爺爺也笑,還自我調侃:「本來是不舒服,你們給治好了唄。」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周明傑

流程編輯:tf019

相關焦點

  • 【我和十四五】養老院裡的「小家長」
    」 像這樣詢問老人的飲食起居、健康狀況,是張敏一天工作的開始。作為這些高齡老人的「小家長」,張敏時時刻刻都是微笑面對,老人們的大事小情,她都了如指掌。
  • 封閉管理下的養老機構如何進行防疫、護理、舒壓?
    封閉管理下的養老機構如何進行防疫、護理、舒壓?海南日報記者實地探訪——隔屏探望定期測溫 分餐飲食加強科普■本報記者 劉操作為易感人群,老年人的疫情防控倍受社會各界關切。一個多月時間,全省民政部門先後實施了養老服務機構封閉式管理、居家養老暫停上門服務等一系列最嚴管控措施,以最硬核方式為老年人築起一道安全屏障。養老機構內老人生活怎樣保障、護理如何?現在的封閉管理是否嚴格執行?海南日報記者3月2日進行了實地探訪。
  • 一家養老院裡的人生、溫柔與黑科技
    一組可以對比的數據是,上海戶籍人口中超過35%的是老年人,北京的這個數據超過了25%,而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長皮勇華告訴《人物》,深圳戶籍人口中的老年人佔比不到7%,算是有備而老、漸富漸老。 但民政系統的另一種壓力在於——在十年二十年之後,如今這一批數量龐大的勞動力將集體進入老齡化,這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養老該怎麼做,需要未雨綢繆。
  • 養老院裡的生活不就是「度死日」嗎?
    比如他常常跟我念叨,為什麼城裡人的退休工資可以是我的幾十倍?他也對養老服務的市場化頗有微詞,比如為什麼從前作為一項社會福利事業的養老現在成了一門掙鈔票的生意?正是老韓這些社會洞察和樸素的正義感讓我跟他成為了朋友,但是因為他常常批評體制,抱怨養老院的管理方式,他不像其他老人那樣溫順服從,這讓他逐漸成為了一個不太受歡迎的人。
  • 西峽縣田關鎮:讓我們一起在幸福院裡「抱團養老」
    院裡院外笑聲不斷,老人們有的在一起聊天,有的在棋牌室打牌下棋,有的在院裡扭著秧歌,有的在太陽底下閉目養神……院內一片祥和,好一幅安逸的鄉村養老畫卷,這就是田關鎮王營村幸福院。為解決好深度貧困群眾中的老人「兩不愁、三保障」問題,2019年,田關鎮政府建立兩所幸福院,每個幸福院都按照鄉村最美建築去打造,幸福院裡有宿舍、食堂、娛樂室、衛生室等,設施非常齊全。
  • 只能用「度死日」來形容養老院裡的生活嗎?
    養老院裡分成兩個不同的世界。過多的規範和約束反過來就會讓老人覺得自己非常衰弱,讓他們不敢,也不願意再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範圍,比如住在九樓的老韓就幾乎一年到頭都待在九樓。在養老院裡,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老人既不用自己掃地、洗衣服,有時候幫隔壁床的老人拿一下東西也會被訓斥,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娛樂活動。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嚴格防控疫情,貼心守護長輩
    當封閉管理的消息傳來之後,許多會員老人都表示了擔憂,「封閉後,我們的生活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為了打消老人們的疑慮,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用優質的服務和嚴謹周到的防疫措施,讓會員老人們徹底安了心。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馬上購入一批口罩,第一時間送到老人們的身邊,金手杖總經理張會來親自向大家免費發放。小小的口罩大大的緩解了會員們的不安,也傳遞了金手杖濃濃的人文關懷。隨著戰疫形勢日益嚴峻,原來位於金手杖一層的衛生站不得不切斷與公寓的連通,以保證公寓的安全;便捷的快遞、外賣也不得進入到公寓……這些變化給許多行動不便的老人帶來了煩惱。
  • 60多位老人共有一個「好閨女」 所有人的生日 她都記得清清楚楚(圖)
    「哪位老人不開心了,只要吳菊連一來,保證眉開眼笑。」在萍鄉市安源區青山鎮敬老院,60多位老人為院長吳菊連豎起了大拇指。  「院長閨女」是這些老人為吳菊連取的名字。從一個丫頭片子到不惑之年,吳菊連20年來陪伴在敬老院裡的老人身邊,用最溫暖的愛送走他們人生最後一段裡程。
  • 海歸美女創居家養老護理平臺 甘心做老人「保姆」
    海歸美女創居家養老護理平臺 甘心做老人「保姆」 2017年05月16日 10:36   來源:北京晚報
  • 疫情期間獨居老人吃飯怎麼辦?這些社區想出解困高招
    疫情期間,如何解決獨居老人吃飯的問題,成了一個難題。有的社區志願者上門送餐,有的社區依託養老驛站的一鍵通解決老人們的需求,還有的社區因為完全封閉,老人們可以通過社區服務站的二維碼程序訂菜。最近一段時間,老人越來越糊塗,做飯的時候常常忘記關煤氣灶。得知老人的情況後,志願者便主動承擔了老人日常的吃飯問題。「誰家多做一口吃的,便先給老人送過去。」除了郭大媽,志願者們也經常去看望83歲的王肅林老人。多年前,老太太的老伴兒去世,只剩下她和40歲的殘疾兒子相依為命,平時都是老人照顧生活上無法自理的兒子。
  • 彭傑給百位老人做了30年的好閨女
    老人們都說:「有了小彭這閨女,給啥樣的兒女都不換。」  今年51歲的彭傑在五龍背鎮敬老院工作已是第30個年頭。她的孝心和耐心使她成了敬老院裡100多位老人的好閨女。  1990年,22歲的彭傑走進了五龍背鎮敬老院。「那時敬老院的條件差,沒有暖氣,爐子都不是鐵製的,而是盤起來的土爐子。」彭傑說,那時候她每天要把木棍撅成一段一段的,為老人燒炕。
  • 為養老機構築起防疫「銅牆鐵壁」
    封閉管理:應對疫情的重要舉措  根據民政部印發的養老機構疫情防控指南,各地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納入2020年全國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內容,將疫情防控要求落實到每家養老機構,切實增強風險意識,確保部署到位、責任到人。
  • 誰說生閨女比生兒子好?7旬老太晚年談及閨女,破口大罵直掉眼淚
    但是最近一位七旬老人卻因為生閨女,晚年過得極其悲慘,提到自己的閨女就會破口大罵,忍不住掉眼淚,究竟是為什麼呢?△ 七旬老太晚年被閨女坑得一文不剩,生閨女真的比生兒子好?張大娘已經70多歲了,年輕的時候老伴去世早,膝下只有一個閨女。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 深耕布局京城高品質養老公寓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是宏福集團旗下專注養老服務的專業品牌。以大規模、全功能、候鳥旅居為特色,以活力養老、文化養老、健康養老、人性介護、科技養老為理念,滿足老人社交、運動、美食、文化、健康和心靈的歸屬等多重核心需求。其首創的「智慧型養老」模式,滿足了不同年齡階段及身體狀況長者的養老需求,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
  • 尉氏縣探索創建養老新模式 困難老人有了「新家」
    1月17日中午,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在開封尉氏縣邢莊鄉葛莊村農村愛心院,隨著工作人員明美蓮一聲吆喝,院裡的老人們紛紛停下手裡的活兒,在打飯口排起了隊。「啥餡啊?」「妮兒,餃子煮軟一點。」「別盛太多,俺吃不完。」87歲的崔和運和比他「年輕」的老人們陸續端著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在餐廳桌子邊坐下,有說有笑。
  • 蕾娜範康養中心多元化養老服務 讓入住老人找到晚年生活幸福感
    如今,隨著養老業的不斷發展,養老服務質量不斷提升,養老服務從「基本養老」向「品質養老」到「醫養結合」跨越發展……這些多元化養老服務不僅提升了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質量,也讓老年人找到了生活的自信和快樂。很多家人精力不足無暇照顧,把家裡的老人送進了養老機構,那麼對去養老機構老人們的心裡是怎麼想的呢?
  • 北京出現首家念佛養老院,老人喜樂度晚年(圖)
    何家歡/文 劉向陽/圖近年,北京海澱區,一家名為「雙緣養老院」的機構,以佛教養老為特色,用信仰幫助老人們走出死亡恐懼,喜樂度晚年,深受老人們的喜愛。李大爺現在是虔誠的佛子李大爺住的房間裡沒有空調,天熱了,院長想給他調一間,他說,我哪裡也不去,因為這房間裡,有阿彌陀佛像!
  • 解困獨居老人養老難題:「養老床位」搬進家,可實時監測
    想去機構養老可惜「一床難求」,選擇居家養老又怕出現意外……長期以來,高齡獨居老人普遍面臨這樣的養老困境。而在朝陽區酒仙橋街道,試點推出的家庭養老床位項目正在嘗試尋找突破口。酒仙橋街道民生保障辦公室主任司寧表示,隨著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越來越多,養老需求與轄區養老資源不足產生了矛盾,特別是在社區調研中,發現大山子、高家園和南路社區的孤寡、空巢和高齡老人,在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務缺口較為明顯,因此開展家庭養老床位項目創新試點。
  • 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攜手唱吧APP,跨界合作為老人打造專屬音樂會
    在全民抗疫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民政局1月26日下發通知,要求全市養老機構實施封閉式管理。為了避免人員聚集,北京金手杖養老公寓按照規定暫時關閉了活動場所,往日人來人往,歌聲此起彼伏的排練廳、練功房一下子顯得有些冷清。在這些特別的日子,金手杖的老人們暫時告別了豐富多彩的集體藝術活動,往日裡忙於排練演出的合唱團、藝術團的活力老人們一時間無處可「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