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全區基本上是高原型地貌;寧夏地勢地貌類型多樣!

2020-12-27 樣樣想去旅行

大家好,我是樣樣,今天我們去旅遊看看!

內蒙古旅遊區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我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全區基本上是高原型地貌,除東北部屬大興安嶺山地外,基本上處於內蒙古高原上,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由呼倫貝爾高原、錫林郭勒高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原組成,屬於中國第二大高原。

高原東部多寬淺的大盆地,西部戈壁沙灘面積較大,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境內湖泊眾多,著名的有呼倫湖、貝爾湖、烏梁素海、岱海等,另有數以千計的短小河流。內蒙古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明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早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全區總人口2379.61萬(截至2003年年底)。蒙古族和漢族是主要民族。

內蒙古地區是中華古老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歷史上,東胡、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曾經在此縱橫馳騁,創造出獨具特色的草原文明。歷史上,遊牧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交匯融合,形成了國內外著名的紅山文化、大窯文化、河套文化、夏家店文化、朱開溝文化等。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農牧業較為發達,草原面積13億畝居全國之首,著名的草場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等,河套平原素有「塞北江南」的美譽,是內蒙古的糧食生產基地。

內蒙古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6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8座,國家4A級旅遊景區8處,國家級森林公園11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處,全國旅遊勝地四十佳1處。獨特、浩繁、珍貴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絢麗多姿的民俗風情,使內蒙古成為一座龐大的、活生生的民俗風情博物館。

一、風味餚饌

扒羊肉、烤羊腿、涮羊肉、奶茶是款待貴賓的風味餐;烤全羊、莜麵是內蒙古名吃;炒米、奶皮、奶豆腐、奶酪、馬奶酒都是蒙古族著名的小吃。

二、地方文藝

蒙古族能歌善舞,歌聲高亢嘹亮,舞蹈奔放熱情,頌歌、頂碗舞等極受歡迎。獨有樂器馬頭琴相當出名,馬頭琴彈唱流傳極廣,多以民族的歷史為題材,深沉悲壯。

三、旅遊交通概況

全區交通已形成了以首府呼和浩特市為中心的,以鐵路為骨幹,包括公路、航空的立體綜合運輸網絡。

四、草原風光遊

D1 呼和浩特接團,遊覽昭君墓。

昭君墓位於呼和浩特市城南約10千米的大黑河南岸,為黃土夯築的大土丘,高33米,因傳說秋天周圍青草枯黃後,獨此墓獨存青色,故稱「青冢」。王昭君,西漢人,名嬙,漢元帝時,匈奴單于入朝請求和親,昭君自請遠嫁。昭君出塞對促進匈奴與漢族之間的和平友好及文化交流都起了積極作用。墓前有董必武題《謁昭君墓》詩碑和歷代碑文。住呼和浩特。

D2 赴格根塔拉草原遊覽觀光。

格根塔拉草原位於呼和浩特市北約150千米的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蒙語意為「夏日營盤」(夏季放牧的地方)。旅遊項目有漫遊大草原,觀看賽馬、賽駱駝、摔跤表演,還可騎馬、乘駱駝、射箭等。草原旅遊點建有氈房和蒙古包飯店,供遊客食宿。

D3 遊敖包山,下午乘車回呼和浩特,散團。

第四節 寧夏旅遊區

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中國西北地區東部、黃河中上遊,簡稱寧。疆域南北狹長,總面積6.64萬平方千米,首府銀川市。寧夏地勢地貌類型多樣,地勢南高北低,北部為寧夏平原,南部為丘陵山地。九曲黃河從中部進入寧夏,穿過銀川平原,銀川平原因此成為寧夏最富庶的地區,素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這裡主要山脈有賀蘭山、羅山、牛首山、香山、六盤山等,其中賀蘭山、羅山、六盤山是寧夏的三大天然林區。六盤山海拔2000米以上,植被豐富,是寧夏最潮溼的地方,被專家們稱為「黃土高原上的綠島」。

寧夏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較弱,賀蘭山是中國外流區與內流區的分水嶺,也是季風氣候與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氣候基本特點是乾旱少雨,風大沙多,南北氣候差異大,具有南寒北暖,南溼北幹的特點。全區總人口580.19(截至2003年年底),其中回族人口202.47萬。

寧夏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早在三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寧夏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兵在寧夏屯墾,在今寧夏境內修築了著名的秦長城和秦渠,開創了引黃河水灌溉的歷史。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大夏國,史稱西夏。元朝滅了西夏以後,設立寧夏府路,始有寧夏地名。明代設寧夏衛,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成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後於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現有世界文化遺產長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座,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座,國家4A級旅遊景區3處,國家級森林公園3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5處。綿延不絕的賀蘭山、六盤山,波濤滾滾的九曲黃河,浩瀚無垠的沙漠和草原,神秘奇特的西夏王陵,堪稱藝術寶庫的須彌山石窟,獨具特色的回族風情均吸引著遠方的遊客。

旅遊交通概況:寧夏由京包、隴海兩大鐵路幹線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鐵路運輸網。公路事業發展迅速,在西部地區已躋身前列,民航業也取得很大進展。

寧夏遊。

D1 銀川接團,遊西夏王陵、西部影視城。

西夏王陵位於銀川市西約3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為西夏曆代帝王陵墓所在地,陵區範圍南北長10千米,東西寬4千米。整個陵區隨地形起伏錯落排列著9座(其中一座已毀)西夏帝王的陵園和70餘座陪葬墓。陵園仿宋陵而建,每個陵園都是一個獨立而完整的建築群體。陵園四周有神牆,四角建角樓,由南往北依次排列著門闕、碑亭、外城、內城、獻殿、靈臺。

華夏西部影視城又名鎮北堡西部影視城,位於銀川市西38千米,原為明清時為鞏固邊防而在賀蘭山東麓修建的屯兵用的城堡,被西北人稱為「土圍子」。20世紀80年代以來,《牧馬人》、《紅高粱》、《紅河谷》等十幾部著名的影片在此拍攝,因而被稱為中國電影的「聖地」。華夏西部影視城在中國眾多的影視城中,以古樸、粗獷、荒涼、民間為特色,稱為中國西部和古代題材的影視拍攝的最佳之處。

D2 遊賀蘭山,沙湖風景區。

賀蘭山巖畫位於銀川市西約70千米的賀蘭山東麓賀蘭口的懸崖峭壁上,面積約0.38平方千米,畫面達數萬幅。據專家考證,這些畫作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古代遊牧民族鑿刻在崖上的真實印跡。巖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人面像、射獵、放牧、戰爭、舞蹈、圖騰與生殖崇拜等。藝術造型粗獷渾厚,構圖樸實,具有獨特的意境和藝術價值,是研究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生產、生活和習俗等的重要資料。乘車前往沙湖風景區。

沙湖風景區位於銀川市北50千米的平羅縣境內。這裡湖面廣闊,蘆葦叢生,是鳥的天堂,每年有數以十萬計的候鳥在此棲息。湖的南面是一片廣袤的沙漠(流動沙丘),沙海金浪起伏,湖面碧波蕩漾,是一個集南北風光於一體的「塞上明珠」。乘車返回銀川。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想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我國地形地貌複雜多樣,我國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單元和地貌類型?
    我國是一個地形地貌十分複雜多樣的國家,我國擁有幾乎所有的地形類型,平原、丘陵、高原、盆地和山地等地形類型在我國都有大面積的分布。我國主要地形單元從地形角度來看,我國的「地形特徵」可以描述為「我國地形類型複雜多樣,以山地、高原地形為主,山區(丘陵、山地以及崎嶇的高原)面積廣大,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分布」。
  • 天蒼蒼 野茫茫 自由自在內蒙古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 以漠南蒙古得名,位於我國北部,內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共8個省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外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全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平均海拔1000米,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春季氣溫劇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來得很早,冬季漫長而寒冷,年平均氣溫0-8度,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 地理風水知識~16種地貌大全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複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複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遊蕩河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遊蕩型兩類。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
  • 16種地貌——地貌大全(精品收藏)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臺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佔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3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
  • 天蒼蒼野茫茫,內蒙古12地市盟失信企業數排行,呼倫貝爾最守信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接壤。內蒙古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 河流地貌的形成
    1、河流侵蝕地貌(1)概念河流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和搬運地表物質,形成侵蝕地貌。它是由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共同作用的形成的。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是河谷。(2)河流侵蝕作用的形式比較(3)河谷的形成1)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蝕地貌,它由溝谷發育而成。其形成過程如圖:2)表解河谷的形成階段2、河流堆積地貌(1)概念被河流搬運的物質,在河流搬運能力減弱的情況下,會沉積下來,形成堆積地貌。其中,衝擊平面是比較典型的河流堆積地貌。
  • 【地理視野】三大階梯,讀懂中國地勢!
    ,在中國境內地跨青海、四川、新疆和西藏四省,是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 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為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又稱北部高原,位於陰山山脈之北,大興安嶺以西,北至國界。
  • 【答疑解惑】丹霞地貌與雅丹地貌
    丹霞地貌形成過程簡單地說,就是丹霞地貌是由紅色砂礫巖在水作用下,沿垂直節理面不斷侵蝕、搬運、磨蝕、風化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地貌類型。丹霞地貌的基礎就是有紅層的存在。紅層地貌中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四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
  • 「雅丹地貌」及其與「丹霞地貌」的區別
    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貌千變萬化,千奇百怪,「雅丹」只是眾多風蝕地貌的類型之一,其他風蝕地貌還包括風蝕穴或風蝕壁龕、風蝕柱、風蝕城堡等。但是,現今的許多文章或遊記中,幾乎把所有與風蝕有關的地貌都籠統稱為雅丹地貌。嚴格說來,只有像圖1所示的這種成群分布的壟崗狀地貌才能稱之為雅丹地貌。甚至有人將流水成因的丹霞地貌也稱為雅丹地貌,這顯然是錯誤的。
  • 「萬丈紅綾,百裡赤壁」的神奇地貌
    我國有三大砂巖地貌,分別是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和嶂石巖地貌,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這個號稱「萬丈紅綾,百裡赤壁」的嶂石巖地貌。
  • 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地貌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類型的喀斯特景觀?
    喀斯特地貌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巖溶地貌」,主要是通過外力中的流水作用,對於可溶性巖石,主要是石灰巖進行溶蝕作用,也就是通過化學反應溶解石灰巖,從而進行侵蝕,這種地貌最初發現於歐洲克羅埃西亞伊斯的利亞半島北部的喀斯特高原,所以命名為「喀斯特地貌」,由於全球地表的可溶性巖石的分布面積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
  • 典型地貌中的自然奇觀!冰川、河流、湖泊、海岸地貌
    耗來河在內蒙古中東部地區的克什克騰旗,有一個極具草原特色的高原湖泊——達裡諾爾湖。從高空俯瞰這裡,它像是一隻胖胖的海馬,一側的湖岸線蜿蜒曲折,另一側則是呈現出半圓形的弧線,十分美麗。雖然達裡諾爾湖面積廣闊,但湖水很淺,只有10~13米,總儲水量約為16億立方米,周邊幾條河流匯水而入,卻沒有外洩通道,使之成為一個高原內陸湖,而且是一個低濃度的鹽水湖。
  • 【熱門考區】高考地理常考的世界十大高原、中國四大高原知識點總結
    高原分布甚廣,連同所包圍的盆地一起,大約共佔地球陸地面積的45%。按高原面的形態可將高原分幾種類型:一種是頂面較平坦的高原,如中國的內蒙古高原;一種是地面起伏較大,頂面仍相當寬廣的高原,如中國的青藏高原;一種是分割高原,流水切割較深,起伏大,頂面仍較寬廣,如中國的雲貴高原 。
  • 《我的世界》最稀有的五種地貌,你都見過,絕對是幸運E!
    《我的世界》最稀有的五種地貌,你都見過,絕對是幸運E!眾所周知,《我的世界》是一款自由度非常高的遊戲,不僅玩法自由,就連地形也是自由生成的,奇怪的風景全靠運氣才能遇到。今天小編就來給你們介紹一下在《我的世界》中最奇特的五種地形地勢形成的地貌。
  • 圖說丨西吉火石寨:丹霞地貌的冰與火之歌
    在裸露的黃土高原西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一處奇特的丹霞地貌。暗紅色的山崖、山峰、山脊、怪石凸聳於黃土高原之上,千姿百態,氣勢磅礴,構成了一幅景色秀美、壯觀的天然畫卷。這就是被地質學家稱為丹霞地貌的火石寨。 如果你只在春夏去過火石寨,這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看看下雪天的火石寨。人煙稀少的清晨,火石寨的雪,總是能打開記憶的大門。
  • 【專題歸納】關於巖溶地貌你應該掌握的地理知識
    喀斯特(Kar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巖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巖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介紹(來源:騰訊視頻)  地貌形成的根本條件,我國西南地區之所以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最主要的是這裡有其發育的主體。
  • 高中地理16種地貌精編匯總,考試複習必備!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巖性分為:石灰巖喀斯特、白雲巖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
  • 瑰麗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現泛指乾燥地區一種風蝕地貌,河湖相土狀沉積物所形成的地面,經風化作用、間歇性流水衝刷和風蝕作用,形成與盛行風向平行、相間排列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溝槽)地貌組合。許多學者利用第一種方法對雅丹地貌的發育過程做出了推斷,所得出的結論都是大同小異,比較有代表性的模式有以下2種:一是:夏訓誠通過對中國羅布泊地區雅丹地貌野外考察和理論推斷,認為其發育過程分為4個階段。
  • 砂巖地貌造就了張家界的峰巒秀水奇觀
    張家界地貌屬於一種獨特的砂巖地貌形態,其獨特的地貌景觀在世界範圍內僅見,因此,命名為張家界地貌,是世界上唯一以地域命名的地貌形態。張家界地貌中的砂巖屬於沉積巖的一種。地質學上上億年的地質演化,是在常溫地表、常壓條件下,經過長期的風化侵蝕、火山和生物作用,地質成巖,形成沉積巖、巖漿巖(又稱火成巖)和變質巖三種類型。沉積巖是最常見的地殼類型之一,佔地表面積的70%以上。沉積巖中含有的礦物質最多,約佔全球礦物質的80%。石灰巖型,砂巖型,頁巖型,我們通常看到的是沉積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