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初的大型收音機「小喇叭開始廣播了!」到手持、MP3中「城市上空最美的聲音...」再到智慧型手機中「清新,文藝,情懷」應用的代名詞,廣播也並無例外的更迭著產品媒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網絡電臺app開始繁殖,並在過去的一兩年中呈現出飛速發展的新態勢。
這個沉寂了許久的產業,在短暫的百花齊放之後,開始進入了白熱化的競爭階段。在過去的兩年裡,各家網絡電臺名目繁多的混戰接連不斷,從版權糾紛到惡意競爭appstore下架到爭主播再到捏造數據,撕逼場面十分慘烈。
從內容上來看,比較成規模的有音樂電臺(豆瓣、Echo等),聽書電臺(熊貓等),獨立電臺(糖蒜等),個人電臺(邏輯思維等)以及平臺類電臺。這是目前市場上幾種主要的類型。目前競爭比較激烈的主要集中在如下的平臺類電臺。
喜馬拉雅FM:人人都來當主播
2012年上線。目前已完成B輪5000萬美元融資。節目形式有新聞資訊、電視電臺節目、音樂、英語、財經股票、兒童故事等,並推出了專門的喜馬拉雅聽書應用.
喜馬拉雅宣稱要做音頻領域的「Youtube」, 專注於 UGC 原創音頻內容的製造和分享平臺,即人人可以做主播。在內容方面支持自建內容,自己玩聲音做自媒體也沒什麼門檻,都可以在移動端完成錄製、剪輯、配樂、發布等操作。喜馬拉雅傾向於為用戶提供碎片時間——包括上下班路上及健身過程中及睡覺前等——收聽服務。
與其他同類FM產品相比,「喜馬拉雅」 在做的,其實是綜合型的聲音自媒體平臺,品類相對較全,在強化了社交屬性後,它很像是一個圍繞播主和聽眾而設的 「微博式電臺」。將播主跟粉絲聽眾的互動作為主線。
不過和視頻一樣,偏向社交屬性的網絡電臺盈利建立在用戶增長與活躍的基礎上,而獲得用戶無疑需要資金支持。不可否認的是,喜馬拉雅還處於「燒錢」階段。網曝的融資報告顯示,在15年的虧損將近2億。在融資方面的疲態,以及衍生的「刷數據」門都在提示,燒錢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的方法,完善商業模式和提高變現能力才是。
蜻蜓FM:來自全世界的電臺
成立於2011年。目前已完成數千萬美元C輪融資。創始人之一楊廷皓曾做到美國知名視頻網站HULU高級副總裁。
蜻蜓FM的定義是一款基於網際網路的電臺聚合服務應用。核心模式是聚合全球3000多家傳統廣播電臺,讓用戶可以方便地收聽和點播各個城市的廣播,並表示可以幫助電臺搭建網際網路收聽的直播流,保證直播流穩定播出。某種程度上說,它就是將之前在收音機裡的內容「搬」了到網際網路上。
作為直播類電臺,蜻蜓FM最初不支持用戶自主錄製節目(UGC)。不過其後也引入了PGC、UGC,並於今年開春,啟動了介於兩者之間的PUGC模式,以擴大業務範圍,避免掉隊。據悉,目前蜻蜓FM的盈利模式主要來自於頁面和嵌入式廣告以及對版權內容的收費。
但面對愈發白熱化的競爭,不知蜻蜓FM是否真的「劍走偏鋒」,利用虛假數據欺騙廣告主和投資人。近日,有媒體曝出蜻蜓FM利用「普羅米修斯」在安卓手機App後臺調用相關進程刷DAU(日活躍用戶)數據。同時,蜻蜓FM代碼中代號為「宙斯」的後臺程序,在手機後臺打開一個隱藏的瀏覽器,模擬用戶訪問廣告連結,最終導致廣告的展示量和點擊量大幅虛假提升。目前,蜻蜓FM還沒有提出有力的說法來推翻「造假說」
考拉FM:或是出行伴侶
車語傳媒集團開發的一款話語手機電臺APP,百度百科顯示其為「中國領先的音頻媒體運營商」,通俗的解釋是幫助企業進行電臺營銷。2007年進入廣播行業,2013年考拉FM上線。
在內容方面,考拉FM既不是UGC也不是「搬」傳統電臺的節目,核心特色是採取PGC(專業創造內容)模式。也就是成立節目製作團隊與版權商合作,同時也有外部音頻團隊入駐。並瞄準車內這一廣播最核心的應用場景。據悉,考拉FM已經與20多個品牌汽車達成了合作。
此外年初時,考拉FM背後的公司車語傳媒收購了一款LBS導航應用,設想基於用戶的位置信息,向其推送周邊的路況以及更多維度的生活資訊,比如周邊的美食信息等等。
野心大當然是好事,不過集成了生活訊息的考拉FM能不能被整車廠接受最終出現在車載系統上還要打個問號。並且隨著車聯網的火熱,市場瓜分是必然的結果,能否在硝煙來臨時,仍然堅守住陣地,是考拉FM需要考慮和準備的。
荔枝FM:獨樹一幟的「粉絲經濟」
2013年成立一款輕電臺應用,目前已完成2000萬美元C輪融資。節目以情感類居多,故事類佔比很大,睡前是重要場景。荔枝FM相對其他應用而言調性更「文藝」。
荔枝FM的理念是「每個人都有一個電臺,滿足用戶的主播夢想」。它的內容幾乎都是來自普通用戶錄製上傳,接近內容消費端(基本是純UGC模式)。CEO賴奕龍設想從錄音工具切入、籤約潛力主播,開放社區、強化主播和聽眾的互動,最終將商業模式落點在「粉絲經濟」,對接銷售進一步過渡到社區類電商。
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想法,從podcast趨向 iTunes Store 模式的荔枝FM如何把握盈利以及與主播抽成的分寸是很微妙的,還要面臨構不成支付閉環,平臺就可能賺不到佣金的風險。何況一切都要在聽眾群達到一定級別、對主播產生足夠的信任,粉絲經濟的鏈條才打得通。目前看來,一切都是設想,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廝殺中的未來
總體來看,目前電臺APP節目內容主要如上所述,分為PGC(電臺、電視臺等機構和專業人士製作)和UGC(由草根用戶、電臺發燒友自製而成)兩大類。
隨著電臺APP的快速發展,節目內容也開始向「PGC+UGC」模式發展。如此透明的內容運作機制和同質化,的確很容易引發市場內的激烈競爭,幾家主流FM都融了巨資,大把銀子砸在用戶拓展和版權上,壓力巨大。何況這個行業到目前也沒有產生「可看到前景的盈利模式」,而後續盈利和商業模式尚未完善情況下,企業花了許多錢去做推廣也為行業前景帶來風險。
再加上頻頻湧現的惡意競爭問題,音頻FM市場正在陷入一場撕逼大戰之中。考拉FM、蜻蜓FM、喜馬拉雅FM、荔枝FM等等都紛紛捲入這個炮火連天的版權糾紛戰場。不免想到了早些年視頻行業走過的老路。從無序到有序,從內外到外全面的市場競爭,似乎一個行業從混亂走向成熟,不撕上個三五年是不行的。
而一切才剛剛開始的網絡電臺App誰將笑到最後,我們仍不得而知,車聯網下的汽車收聽場景會是能飛起來的新風口嗎?抑或即使都上了天,在今天寒冬中資本的推波助瀾下,最終仍會殊途同歸的行業整合一家獨大?不過,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真的搞不好哪天這大戰中互相辱沒的雙方又成了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