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圍底生活圈」 公眾號, 圍底第一生活資訊平臺
曾經有一碌粉葛擺在我面前,
我沒有珍惜,
直到它被人煲了之後才追悔莫及,
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此。
如果老天再給我一次重來的機會,
我會對這碌葛說三個字,
煲定你,
如果一定要這碌粉葛面前加上一個產地的話,
我只會選「白沙頭」
在圍底,如果有人說你像碌葛一樣。毋容置疑,他一定是在罵你,但是如果他說你像一碌白沙頭粉葛,那就變成在誇你了。圍底,交通發達的地理位置和獨特人文風情,衍生出了豐富多樣的美食。古老的圍底河孕育圍底千年輝煌的能古話文化文明,同是好像只給白沙頭人民特別的恩賜。
白沙頭,是圍底鎮的一個自然村,有名的粉葛之鄉, 離圍底鎮圩約2.7公裡。那裡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圍底河在這裡拐了一個彎從村邊流過,大量的泥沙在此形成堆積,同時夾雜將大量枯木覆蓋,這些枯木在河沙覆蓋之下歷經千年的發酵碳化,從而變成天然的有機肥。而且土壤的松硬程度適中,並且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從而形成其他地方沒有的天然優質土壤,這種土壤特別適合葛薯的生長。
早在明清時期年間,白沙頭的葛薯就已經威名遠播,正所謂葛怕出名,豬怕壯。 所以多年以來很多人不斷想將優質的白沙頭葛薯引到別的地方種植,雖然也可以成功種植, 但只是不斷被模仿,從來未被超越,品質無論如何改善但還是永遠無法和白沙頭原產地的葛薯相媲美。點解?
土壤,陽光和水是萬物生長不可或缺的條件,良好的自然環境孕育出絕佳的美食材料,而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根本,白沙頭的葛薯好吃不在於其葛薯的品種獨特,而在於老天恩賜給她天然優質最合適葛薯生產的土壤。 而要改變土壤的特質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別的地方無法模仿種植成功的根本原因。這也是白沙頭葛薯能成為圍底地標美食的根本原因,所以自古就有,葛出白沙不是葛之美譽。
葛薯除了用來煲湯之外還有很大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葛根,味甘,性平,歸脾胃肺膀胱經,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之功。其中在圍底地區最常用是用它來煲骨頭湯或者重大節日才能吃到的粉葛扣肉。吃過的都知道,用白沙頭粉葛來做扣肉可比芋頭扣肉好吃得多啊!
看到這裡,估計會有很多人有疑問,既然白沙頭粉葛這麼叼,為什麼除了圍底之外,在羅定其它地方很少聽過和吃過,難道比羅定縐紗魚腐,羅定大米還牛逼嗎?
別急,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天下珍品,以希為貴。 就算你不在羅定,你也可以通過萬能的淘寶網買到正宗優質的羅定大米,但是正宗的白沙頭葛薯你是買不到的。這主要因為羅定大米的供應量大,各個鄉鎮都有生產,即使從小聽著能古話長大的圍底稻米單從口感也很難區分與其它鎮大米的差別,但是白沙頭葛薯一入口就能區分和別的葛薯的不同之處。正宗的白沙頭粉葛具有粉而不柴,入口鬆化,無根化渣、肉鮮清甜,澱粉,纖維素, 胺基酸和各種微量元素居葛類之冠!
但是可惜,即使你在圍底圩,也不一定買得到正宗的白沙頭葛薯,為什麼? 首先白沙頭這條村不大,而且即使在白沙頭也不是所有的土地都合適用來種葛薯,只有是靠近河邊的沙地才最合適。所以就算你想多種也難,而且葛薯生長周期較長,一年才能種一季。第二,種葛薯是一個比較繁瑣和辛苦的過程,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而不願意在家務農,所以即使白沙頭葛薯盛名遠播,但專門以種葛為生的也不多,從地圖分布也看得到。所以每年白沙頭的葛薯產量都差不多,但是需求只增不減,每年葛薯還沒正式上市早就被各路吃貨搶購一空,根本就不夠賣,所以很多人也是只聞其名,不見其葛,這也是你在羅定聽過羅定縐紗魚腐和羅定大米,但是沒聽過白沙頭葛薯的真正原因。
放心啦,這個不怪你,因為即使你是土生土長圍底人,要吃上一餐正宗的白沙頭粉葛也是相當不易,雖然在圍底圩每天賣粉葛的大媽都自稱是白沙頭粉葛。但是不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所以每到冬至之後葛薯開始上市時節,很多吃貨便會聞葛而動通過各種朋友圈關係找到白沙頭當地農民現挖現買,真是手快有,手慢冇啊。如果你運氣好,娶到一個白沙頭姑娘做老婆或者嫁到白沙頭。那你就有口福啦。
萬水千山擋不住人們對白沙葛這種獨特美食的追求,更抵擋不住吃貨的腳步。但極致的美食最先應該留給勤勞的白沙頭葛農,只有他們的堅持和辛勤付出,才能讓我們遠離自然,遠離鄉村還能享受最地道的美食,同時也應該感謝熱愛圍底這片土地通過勞動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所有人們。
白沙頭粉葛的味道,是圍底河水味道,是家鄉的味道,是歲月的味道,更是親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音,情懷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正是這種味道,即使我們身在他鄉,也永遠忘不掉舌尖上的圍底!
謹將此文獻給辛勤的白沙頭葛農和5萬名像葛薯一樣將根深埋在圍底,熱愛這片故土的圍底人!
更多精彩生活資訊,請關注「圍底生活圈」微信公眾號!
如何關注:
用手指長按以下指紋然後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添加關注即可!(只有0.01%的人會這樣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