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銀平 | 影像背後之謎思——法國左翼哲學及文化

2021-02-18 六點圖書

今年坎城電影節上,達內兄弟憑藉新片《年輕的阿邁德》又一次獲得「最佳導演獎」,而好朋友王恬翻譯的這本達內兄弟之一呂克·達內的《影像背後II》即將出版。閱讀之後,我們不難發現達內兄弟影像背後之謎在於法國哲學和左翼文化傳統。

達內兄弟獲獎無數,除了拍攝技術和手法等有自己的獨特性以外,從呂克·達內的日記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他的哲學功底為其電影的深刻性提供了根基。黑格爾曾經說過:「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如果沒有哲學,就像一座廟,其他方面都裝飾得富麗堂皇,卻沒有至聖的神那樣。」達內兄弟之弟弟呂克·達內哲學系畢業,他的哲學功底為他思考社會問題電影提供了理論高度。他在《影像背後II》中屢屢提及當代著名哲學家:列維納斯、德勒茲、本雅明、羅蘭·巴特等,他們都是當代世界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達內兄弟受到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影響最為深遠。列維納斯作為薩特和梅洛·龐蒂的同時代人,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弟子,他把現象學帶到了法國,顛覆了西方哲學本體論傳統,重新思考了道德思想的方式。他認為道德既不是對個人完美的渴望,也不是笛卡爾知識樹中的最高分支,而是第一哲學。通過質疑存在的優先性,通過將對方的責任視為主體性的結構,列維納斯開始了對自由、逃遁、時間、死亡的重新理解,由此開啟了歐洲哲學倫理學的嶄新道路。列維納斯對西方哲學、倫理學、藝術等的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

伊曼紐爾·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1906—1995)

達內兄弟坦誠地說:「可以說,從《一諾千金》開始,我們所有的電影都是伊曼紐爾·列維納斯這句話的變奏:『無法逃遁,這就是我。』」這句話,精確地表達了達內兄弟電影創作的思想主旨。他常常說自己已經被列維納斯靈魂附體了。「靈魂是自己身上的他者。他者與自我的共生,可能成為魔怔和病態;靈魂已然是瘋狂的粒子。」遵循著列維納斯哲學倫理學的路徑,達內兄弟的電影作品走向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峰。


《一諾千金》(1996)劇照

什麼是達內兄弟念念不忘的「我」的「逃遁」呢?列維納斯在《逃遁》中從名詞moi開始,解釋道:「『我』(moi)是資產階級精神及其哲學的本質標誌的自給自足概念之一」,「我」的發明,是資本主義企業必須具備的,只有人人為「我」,才可能有資本主義的未來。這個詞的發明以及在資本主義社會的重用,「其目的與其說是讓人與自己和解,不如說是讓他獲得時間和事物的未知」。在資本主義這個「大他」(The Other)之網中,任何人都無法逃遁。列維納斯從當代文學批評語言中借用了「逃遁」一詞,逃遁表達的不僅是一種話語「模式」,而且是一種對世界的厭惡,是藉以描繪我們時代的混亂。達內兄弟認為主流作家筆下現代生活中「他者」所表現出來的是生活的鶯歌燕舞,因為「人們不知道怎樣看,確實如此,人們只想看到他們希望看到的」,而「他者」的生活卻處於人生的邊緣,充滿苦難,卻無法逃遁。

列維納斯倫理學與薩特強調自由倫理學截然不同,他認為與個體的自由相比,對他人的責任才是第一位的。自我是一個道德存在,是比理性更深層次的感性存在。他認為每個人的自由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自由作為一種特權是由與他者的相遇和進入而賦予的,如果沒有他者,自由是無法建立或沒有意義的。因為在面對面的相遇中,一方面,「我」要面對的是他者的責任和義務,另一方面,要面對的是輕蔑、暴力、排斥和漠不關心。由此,面對他者才能為「我」的自由提供目標。什麼是面對面的接觸?列維納斯經常讓讀者想像那些無助之人的臉,讓讀者想像經過陌生人、寡婦、孤兒時的情景,他們正在祈求幫助,我們的心向他們伸出援助之手,「我們有義務從嘴裡撕下麵包滋養他人」。在《單車少年》中,薩曼塔對西裡爾第一次見面就撲向她懷抱中的舉動不得不回應,這一舉動按列維納斯的理論看,就是面對面的相遇,這種相遇,對薩曼塔構成一種不可讓與的責任。薩曼塔在成為西裡爾假日監護人之後,遇到一系列麻煩,西裡爾憤怒爆發後傷了薩曼塔,薩曼塔沒有拋棄西裡爾,繼續照顧他。電影讓觀眾感受到了人性的存在。電影這樣安排不得不說是列維納斯式的。

《單車少年》中西裡爾對父親的尋找,本質上遵循著列維納斯的「居家」(lademeure)。與海德格爾的「人生在世」根本不同,在列維納斯看來,人生在世,家是舒適的、放鬆的,可以抵禦外敵,可以抵禦惡劣天氣,家還是一種具象化的居住的、經濟的存在,當它成為一種回憶時,才能成為家。列維納斯認為「回憶」就是「永遠不能成為純粹事實的存在,它的存在就是生命,也就是說從某種事物中產生的生命」。回憶使建築具有了「家」的味道,有「家」就是對生活的一種認可。《單車少年》中西裡爾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單車,單車承載著西裡爾兒童時期所有的回憶,單車是西裡爾對家的具象化,是一種自我覺醒,是一種與自己同在的歸隱之所,在他喜愛的單車的回憶裡是一種「家」的親密。


《單車少年》(2011)劇照

列維納斯的家與女性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認為女人是家存在的內在性、居所變成家的條件。列維納斯贊同布伯(Buber)的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不是對話者之間的關係,最本質關係是和女性的交替性關係,這種交替性關係超越語言,但包含了與另一種存在的所有可能性。「只有在充分發揮人的個性基礎上,才能發揮其內化功能,只有在女性身上才保留著這種個性,從而打開內化的維度。而在女性身上存在一種令人愉快的存在,是溫柔的源泉。」女性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無聲的抗拒。西裡爾從小沒了母親,電影中薩曼塔成為西裡爾母親的替代,所有關於家和溫柔的想像都集中在薩曼塔身上。很難想像達內兄弟如果把薩曼塔換成一個成年男人結果會如何。

電影《兩天一夜》中女主人公桑德拉麵臨幾個工友投票決定她是在崗每人少拿一千歐元,還是她下崗每人多拿一千歐元的抉擇,也表現出列維納斯倫理學的印記。桑德拉最初知道自己被工友投票決定失業後十分失望,眼淚一直伴隨著她,這時的她是孤獨的存在,無所謂自由和不自由。但當她下定決心用周末時間找到每個投票工友,希望說服他們同意自己工作時,她所面對面的工友(他者)為桑德拉的自由提供了基石。結尾部分,桑德拉可以留下來,但是必須等幾個月,幾個月後有個工人的合同到期,不必續籤,桑德拉再回來上班。一切的安排看來很符合桑德拉的心願,但是電影最後,桑德拉拒絕了,她在給自己的丈夫打電話時,告訴了她自己的決定,然後說:「馬努!……你還在嗎?……我們盡力了……我很幸福……(她非常感動)……是的……我也是……她掛了電話,又開始走……她很幸福……」電影到這裡全方位展示出一個列維納斯的倫理觀。列維納斯認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始終由他人塑造和賦予意義。我們很容易迷失在社會規則和我們自己個人生活的喜怒哀樂中,從而忘記了究竟什麼使之有意義。唯有面對面相遇的這一刻,才能打破籠罩在上面的面紗。面對面的時刻是生命的嚴肅和莊嚴變得清晰的時刻,正因為如此,列維納斯把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界定為:清醒。在劇本中,桑德拉在沒有面對面與每個工友談判前,是絕對的被動,只能每天哭泣,桑德拉和他者(工友)的相遇,清醒時刻來臨,喚醒了她的道德意識。在列維納斯倫理學中的桑德拉是一個被動地接受道德命令的人,他者對桑德拉的命令是絕對的,並不是桑德拉去選擇也不是她處於某種動機或先天道德去做出回應,而是她被呼喚去接受這個命令。最後的結局意味著桑德拉放棄了她的權利,成為他人的人質。而在成為他人人質的那一刻,她獲得了自由。


《兩天一夜》(2014)劇照

在《兩天一夜》這部電影裡,政治問題不可避免地闖入,通過桑德拉的兩天一夜經歷,達內兄弟不停地拷問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的心理狀態之間以及人們的語言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麼。既然電影中每個人投桑德拉票或者不投桑德拉票的理由都是充分的,那麼列維納斯的責任如何顯現?「他者」怎樣定在才能激發出自我的主體性的責任?哲學的抽象思想如何通過形象化的電影表達?應該採用什麼樣的空間距離、什麼樣的時間表達?很少有導演像達內兄弟一樣懂得用如此感人、生動、具體的影像表達方式,去深刻地探尋:如何在社會中生存以及與他人共存。

達內兄弟的電影關注社會邊緣人的屬性,決定了他們屬於歐洲左翼導演的代表性人物。達內兄弟雖然是比利時電影導演,但屬於法語區,法國文化、哲學以及左翼思想對他們影響至深。他在筆記中明確地表達了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他認為「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們的社會只是在不斷地增強個體之間的對立,在這種對立衝突中,對某些物品的佔有,便是一種暫時性的勝利。我們身處其中。我們的電影就想對抗這種社會現狀」。資本主義進入消費社會後,「佔有型」社會已經形成,成功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更加多地佔有物質財富。達內兄弟的思想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弗洛姆所說的「人變成消費機器,變成徹底的消費者,他唯一的目標就是擁有更多的東西,使用更多的東西」如出一轍。

達內兄弟的電影屬於現實主義系列,他們的作品大多是關於社會底層命運的思考,有人稱他們的電影是「關於苦難的電影」、「悲觀主義的電影」。確實,歐洲的繁榮是表面上的,內裡的創傷無人窺探。按照列維納斯的觀點看,他性存在最終被資本主義同化為全面性的統一或整體,而達內兄弟撕下了歐洲社會和諧的面紗,他的電影呈現了一種經濟上的苦難與人的命運上的苦難的相依相附。他的筆記中想要展示的《單車少年》中的西裡爾,就是被其父親拋棄的孤獨存在,父親是其靈魂的引領。理髮師薩曼塔遇到西裡爾,成為那個可以引領他的靈魂的人,幫他化解部分戾氣、仇恨的人,可以令西裡爾不再因為被父親拋棄而仇恨整個世界。薩曼塔為什麼無私地幫助西裡爾?如果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答案就是一串故事:薩曼塔沒有孩子,或者曾經失去過孩子,這個西裡爾的出現恰好彌補了她空虛的心靈。或者按照大眾文化的套路,搞不好薩曼塔恰好是西裡爾的母親,只不過種種原因,兩人失之交臂,最終西裡爾認出自己母親,電影的結尾,故事皆大歡喜。但這是中國電影當下的套路,不是歐洲理性主義思維的產物。達內兄弟始終沒有闡明西裡爾和薩曼塔的根本關係,即是說沒有表露出薩曼塔幫助西裡爾的原因。也許列維納斯重複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當我是你時,我才是我」,才可能使薩曼塔對西裡爾的愛成為可能的「人的烏託邦」,成為西裡爾苦難生活中唯一善的避難所。受到列維納斯深刻影響的達內兄弟希望觀眾自己思考,「愛觀眾,把觀眾帶進一個秘密裡,向觀眾開啟薩曼塔這一無私的行為,讓觀眾通過電影能感受到那種人性的存在」。

達內兄弟對流行的娛樂節目《有人得離開》(Someone’s Gotta Go)進行了鞭辟入裡的批判。這個節目是真人秀節目,節目把一個小公司的員工請上臺,他們與老闆達成一致,決定他們中的某個或某幾個要被開除。他們認為這樣的節目希望呈現的是置於競爭關係中的個體,人人都害怕成為那個被指認的「犧牲者」,但是必定有人現場被「犧牲」掉。達內兄弟認為這樣的節目的殘酷性不亞於古羅馬鬥獸場鮮血直流的野蠻。這些節目的組織者就是現世的混蛋。


達內兄弟

達內兄弟對社會的批判不僅在電影中展現,在筆記中也有大量顯現。當他們聽到某廉價航空公司要對超過一定重量的乘客加稅,以及在航行過程中對上廁所收費時,他生氣地說:「這兩個措施都已對我們生物性的機體下手了,以自然需求,或機能障礙為藉口。這就是對人的蔑視,它統治著我們當今這個唯利是圖的社會。這種對人的蔑視越來越以一種冷靜安然的方式確認,那是我們原以為只有劊子手才有的厚顏無恥。」

對自由資本主義的批判是西方左翼的最明顯特徵。達內兄弟站在弱勢群體一面,用電影鏡頭展現出社會邊緣人的生活狀況,雖然是小製作,但依然贏得了人心。

2019年8月

相關焦點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在法國地區,蒲魯東主義的影響力很大。法國自發形成了較有影響力的蒲魯東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等左翼派別,這導致馬克思的思想在法國起先並沒有引起重視。1846年,蒲魯東纂寫了《貧困的哲學》,他在法國巡迴演講,在工人群體中引發了巨大的反響。此時在法國流亡的馬克思聽到了蒲魯東的演講,他雖然質疑了蒲魯東的部分觀點,但還是邀請他擔任國際社會主義通訊社在巴黎的領導人。
  • 流行文化,左翼運動,嬉皮士復興——從旁觀者角度看《最後的嬉皮士》
    作者與歌者選擇嬉皮士這一題材,將其注入新的流行文化環境,自然有他們個人的考量,但作為旁觀者,也難以否認流行文化的塑造中存在群體的無意識行為,嬉皮士文化在這個時代並沒有成為被遺忘的歷史,而是又重新被寫入流行音樂,被部分年輕人認可甚至踐行,這背後或許存在一定的社會因素。是社會環境構建了流行文化,也是社會環境選擇了嬉皮士作為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元素。
  • 2018年西方左翼思想譯介盤點
    阿甘本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都非常文學性,比如有很多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的,或者詩句的形式等,讀者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哲學的趣味。如果說阿甘本是要用奇遇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架起一座橋,那甘丹·梅亞蘇就是要在阿甘本這座橋之外尋找另一條出路。《有限性之後:論偶然性的必然性》可以說是2018年出版的最重要的左翼書籍之一。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我們今天所接觸到尼採思想的形態,大部分也是經由這些法國後現代左翼哲學家「轉譯」過來的。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
  • 美國大騷亂與左翼思潮及美國之未來
    這場因偶然事件引發,由左翼力量鼓動,進而席捲權美國的大騷亂,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觀察、分析美國,也包括歐洲左翼思想特質的窗口。一、什麼是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回答兩個字:平等。
  • 趙斌,馬璐瑤 || 哲學研究的電影轉向——作為哲學實驗的電影及其知識狀況考察
    「終結」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雙重尷尬,一種呈現為電影理論本身的資源匱乏,電影研究因此轉向了五花八門的文化研究,用以觀察瑣碎的日常生活背後權力關係的細微痕跡;另一種則呈現為一般哲學研究的離去,哲學不再像20世紀60、70年代那樣把電影作為最親密的感性素材。
  • 四季影展2018夏「類人簡史」| 日本單元
    2018年6月,VCD影促會(國際影像文化促進會,以下簡稱VCD影促會)迎來四季影展第三屆2018夏「類人簡史」主題展。圍繞類人AI這一主題,VCD將在北京法國文化中心,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攝影筆等場地放映國內外共計19部藝術影像經典,舉辦超過10場沙龍、講座、論壇活動。
  • 「羊城之夏」2020廣州市民文化季落下帷幕
    南方網訊(記者/李婷)12月16日,持續近半年的「羊城之夏」2020廣州市民文化季(下文簡稱「羊城之夏」)在友誼劇院落下帷幕。「羊城之夏」閉幕晚會是本屆市民文化季的一次整體回顧與系統梳理,也將文化季推上又一高潮。
  • 哲學、抽象、銀夢:小眾亞文化的困境與破局之路
    在網絡的陰暗角落中,re的粉絲在暗暗擔心著,他們知道,現在所謂的哲♂學其實並不是什麼真正能上大雅之堂的東西,而隨著哲♂學的紅火程度被越拱越高——「弱子」越來越多,不少稍有用心的人就會開始向下挖掘,當他們中「接受能力弱」的人捅破那薄薄一層隔著哲♂學和亞文化re的紙之時,來自「有關部門」的焚風將透過這個破洞,燒盡沿途的一切。
  • 傣銀是西雙版納重要名片之一,它背後的歷史文化被嚴重低估了
    由於旅遊行業的不正規運作,導致很多外地人對傣銀充滿誤解。其實,傣銀並不是普通的伴手禮,而是由豐富歷史文化內涵的工藝品。傣銀製作精美、有獨特含義,款式多,從裝飾品到日用器具再到佛像吉祥物,送禮的對象無論是男女老少,都可以找到合適的獨一無二的禮物。作為西雙版納獨特名片之一,傣銀無論歷史文化還是藝術內涵,都應該被重新認識。
  • 霍布斯鮑姆 |認同政治與左翼
    例如,在法國洛林工業區,在一個世紀內官方語言和國籍就更換了5次,而且農村生活轉變成了工業化的、半城市的生活,而工業區的邊界在過去的一個半世紀內改變了7次。難怪那兒的人們會說,「柏林人知道他們是柏林人,巴黎人知道他們是巴黎人,但是我們是誰?」或者我們可以引證另外一種說法,「我來自洛林,我的文化是德國文化,我的國籍是法國國籍,而我用我們地方方言進行思考。」
  • 哲學暑期學堂 細品中華文化
    本報訊(記者張航)上周五,第一屆京師哲學暑期學堂在北京師範大學開學。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美國等國家的35名學生將共同開啟一次「哲學味兒」十足的中華文化學術之旅。據悉,學員們將參觀長城、故宮、頤和園等眾多文化古蹟,鑑賞介紹中國文明的影片。
  • 舊時髦 左翼漫畫雜誌《GARO》與它的時代
    由此,辰巳嘉裕與他的友人掀起一場漫畫革命,受到影響的有白土三平、柘植義春等人。白土三平的父親是左翼畫家岡本唐貴,深受左翼畫家、社會活動家的影響,作品裡至始至終都有濃烈的表達和布道氣質——烏託邦式的、理想主義式的——在事實的呈現與意識形態的幹涉之間反覆,這種狀態形成了特殊的位置,使作品產生了流動。
  • 【PSA 放映】時裝之眼:ASVOFF國際時尚影像藝術展在中國 10/23(周日)
    ▲戳視頻,花1'15''搶先看本次「ASVOFF國際時尚影像藝術展在中國」放映活動2016年10月23日(周日),第一屆「時裝之眼:ASVOFF國際時尚影像藝術展在中國」(ASVOFF IN CHINA) 的展映活動即將登陸藝術電廠。以光影的形式向中國的觀眾呈現一場流動中的衣香鬢影與優雅的生活方式。
  • 深度思考:法國哲學關於人性的四大論戰
    當代法國哲學家關於人性的論戰非常激烈,歐洲文化高等文化研究院的院長高宣揚認為:圍繞人性問題,法國哲學至少可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 存在主義:人的存在先於其本質;第二 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無主體性的人;第三 後現代主義:「人」的「非人性」;第四 複製人陰影下的多元文化的人。
  •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當代文化哲學中的文化相對主義 2020年05月24日 07:42 來源:《教學與研究》(京)2019年第8期 作者:袁鑫 字號 內容摘要:文化相對主義是從文化多元論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比較極端的文化哲學思潮
  • 法國為何屢遭恐怖分子襲擊,從法國電影《廣島之戀》說起
    關於杜拉斯,文學界認為,「杜拉斯與日本的村上春樹和中國的張愛玲同為時尚標誌,她具有富於傳奇色彩的經歷、驚世駭俗的叛逆性格、以及與米蘭·昆德拉一樣響亮的名字。她是一個令當代法國驕傲的作家,是通往法國當代文化的一條重要通道」。關於杜拉斯,其實質是一個白左,本文不作過多評論,總之,是世界級的文學大師,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這裡,具體說說她的作品。
  • 攝影術的誕生地,為何在法國?
    生活在17世紀的天才人物中,法國人的名字燦若星辰,其中尤以笛卡爾、費爾馬和帕斯卡爾等這些數學上的大家顯得最為璀璨。那一時代的巴黎人崇尚「最優秀的人學習數學」,並認為「數學是法國傳統文化中最優秀的部分」。數學不僅是哲學的基礎,更是科學的根本。法國著名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勒內·笛卡爾。
  • 【動漫】哲學、抽象、銀夢:小眾亞文化的困境與破局之路丨雜談
    在網絡的陰暗角落中,re的粉絲在暗暗擔心著,他們知道,現在所謂的哲♂學其實並不是什麼真正能上大雅之堂的東西,而隨著哲♂學的紅火程度被越拱越高——「弱子」越來越多,不少稍有用心的人就會開始向下挖掘,當他們中「接受能力弱」的人捅破那薄薄一層隔著哲♂學和亞文化re的紙之時,來自「有關部門」的焚風將透過這個破洞,燒盡沿途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