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方左翼思想譯介盤點

2021-02-13 中國圖書評論

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在2018年出版了兩本吉奧喬·阿甘本的書,《奇遇》和《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是阿甘本通過解析《嬉遊曲》這本畫冊闡釋自己的哲學思想的作品。《嬉遊曲》是18世紀義大利畫家詹多梅尼科晚年時創造的一本畫集,以普爾奇內拉為主角,這本畫集一向被認為是詹多梅尼科對自己一生的回顧。普爾奇內拉是義大利地方喜劇中的一個搞笑角色,阿甘本的切入點就是喜劇:戲劇可以分為喜劇和悲劇,悲劇的名字是必然的,因為它規定了個體的命運;而喜劇的名字是偶然的,是主角的一種性格,而不是命運。普爾奇內拉作為喜劇角色,也正是代表這樣一種理念——性格的理念。相比於《普爾奇內拉或獻給孩童的嬉遊曲》中各種晦澀的隱喻和拗口的概念,《奇遇》充滿了詩性的文字。本書一共分為5節,內容上層層遞進:(1)「魔神」是一種能夠擺脫倫理和契約的模稜兩可的力量,也可以視為一種權力;(2)「奇遇」既是偶然,也是命運,奇遇在事件中出現,奇遇的意義在於敘述,所以奇遇是言語的事件;(3)「愛欲」是一種需要,奇遇也是,就像人總是渴望著愛情,主體總是渴望總體性,主體也總是渴望奇遇;(4)「事件」不僅僅是已經發生的事情,用語言敘述出來的奇遇也是事件;(5)最後「希望」在於如何喚醒魔神這種潛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奇遇的主體,所以應該毫無保留地投身到奇遇中去,產生事件,發掘潛能,最後導向真理。阿甘本這兩本書的寫作風格都非常文學性,比如有很多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呈現的,或者詩句的形式等,讀者們可以在其中發現哲學的趣味。

如果說阿甘本是要用奇遇在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間架起一座橋,那甘丹·梅亞蘇就是要在阿甘本這座橋之外尋找另一條出路。《有限性之後:論偶然性的必然性》可以說是2018年出版的最重要的左翼書籍之一。本書是梅亞蘇非常重要的一部哲學作品,2006年第一次出版就在歐洲學界引起轟動。阿蘭·巴迪歐在本書的序言部分毫不掩飾對自己這位愛徒的喜愛和誇讚,他認為思辨實在論這一「令人矚目的『對批判哲學之批判』被毫無矯飾地呈現於此,以一種獨特的、清晰明快的論證風格直擊問題的核心」。[3]巴迪歐這裡說的「問題」是指自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之後形成的哲學傳統。梅亞蘇認為,「相關性無法被超越的特性的思想傾向,我們都將其稱為相關主義(corrélationisme)」。[3]13相關主義的核心在於主客體必須是相互依存的,思辨實在論就是針對相關主義提出的。只要持有相關主義的哲學傳統,我們就無法認識「前先祖的」存在,即人類出現之前的地球上的一切現實。因為對於康德這樣的哲學家來說,那些「前先祖的」東西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在那兒的時候,我們人並不在那兒,儘管在時間上它們的確在先,但是從邏輯上來說要考慮它們的存在就需要我們人的意識在先。所以這裡出現了矛盾,相關主義無法思考那些人類意識之前的存在,但是自然科學卻早已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要回答的問題是:前先祖的斷言何以可能?所以梅亞蘇認為,我們應該思考的是一種絕對的必然性,而非必然性事物。笛卡爾區分了物的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梅亞蘇不再討論物的第二性質,因為物的第二性質,即和人相關的那個物的屬性,是相關主義的範疇。物的第一性質是獨立於主體而存在的,它處於思想的外部,但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可思,它們是「偉大的戶外」,這才是哲學的領域。梅亞蘇要發展的是一種非相互關係的實在論,將對象放在思考的外部這種思考方式被梅亞蘇稱為「思辨」。思辨實在論就是要承認實在的絕對偶然性,所以梅亞蘇的思辨實在論就是要進行這樣一種打破邊界性的思考。

阿蘭·巴迪歐在2018年有兩部非常重要的書籍譯介到中國來。一部是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存在與事件》,這是巴迪歐哲學思想的奠基性著作,因為巴迪歐的哲學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出一個概念框架,他認為只有用純數學形式來設定本體論,才有可能構建這個概念框架。《存在與事件》是一部論證數學何以成為本體論的著作,其中充斥著大量的數學邏輯推演。簡單說來,巴迪歐從三個層面論證了純數學的本體性,第一,數學科學的必然性本質不需要什麼公理體系來保證,而由它所直接宣告的存在本身擔保;第二,數學的對象不是理念對象也不是感性實體對象,實際上根本不存在數學的對象,因為數學本身並不展現任何東西,這才是存在的本質,這才是一個概念框架;第三,將數學應用到其他自然學科上時,會發現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正如其當下所是一般」,[4]換句話說,數學提供了一種比自然、善、上帝或主體更具有確定性的框架。閱讀本書比較好的導讀作品是2018年由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叢書」出版的《忠實於事件本身:巴迪歐哲學思想導論》。巴迪歐的另一部作品是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蘇格拉底的第二次審判》,全書採用戲劇的對話模式,內容是在現代社會對蘇格拉底進行第二次審判。而本書的主旨不在於真的要復活蘇格拉底,而是要復甦主體。至於為什麼要採用戲劇對話的形式來呈現,因為在巴迪歐眼中,戲劇可以承載當代的哲學、政治觀念,真正的戲劇可以將自己展現為一個前所未有的事件。忠實主體的行為會受到壓制,但經由戲劇所帶來的震撼,忠實主體最終會復甦,也是為主體通向真理打開了大門。

相比於巴迪歐用戲劇復甦主體,朗西埃認為「影像」才真正具有革命性。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歷史的形象》就是郎西埃論述影像何以能夠導向平等的作品。朗西埃的歷史觀和福柯很類似,都是反對歷史敘事。但是朗西埃更注重片段性,所以影像的意義大過電影或戲劇這種連貫的敘事。影像本身不傳達任何連貫性,這才能保證事件的真實性,因為人們總是會在連續性中對某些元素進行遮蔽。影像無法做到遮蔽真實,影像的存在就是直接在場,它本身就是充滿了異質性的,權貴也好,賤民也好,至少在影像上是全部在場的,權貴無法從影像上刪除不確定性。所以朗西埃認為,我們可以在影像不斷溢出的不確定性中,找到走向平等政治的方式。

保羅·維裡利奧在《消失的美學》中也談到了在場(present)的問題。儘管早在1980年維裡利奧就完成了這部作品,然而它的譯本直到2018年才由河南大學出版社「人文科學叢譯」出版。但在我們今天看來,他在書中提出的現代加速社會觀點依舊不過時,甚至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顯著特徵之一。「速度」是維裡利奧論述的重要支點,他將速度看作一種權力,掌握了速度也就是掌握了權力,同時人們也需要有更快的速度才能存活。電信直播的實況時間支配了實際的空間,意味著我雖然在此時此地,但是我卻一直看著別時別地發生的事情,這也是一種在場,不需要佔據空間的在場,這也是維裡利奧說的「消失的美學」。對於研究「加速主義」的學者來說,這是一本很重要的讀物。

南京大學出版社「當代激進思想家叢譯」還出版了《〈荒島〉及其他文本:文本與訪談(1953—1974)》,這是由大衛·拉普雅德主編的吉爾·德勒茲的第一本文集,其中收錄了德勒茲從1953年到1974年發表的文章、序言、報告、會議論文和談話記錄,對於德勒茲已經出版的專著來說,這本文集是非常重要的補遺。比如本文集中的第15篇《關於權力意志和永恆回歸的結論》,是1964年德勒茲召開的尼採研討會最後所做的總結髮言,於1962年已經出版的《尼採與哲學》(本書中譯本2016年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第二次出版發行),這篇會議發言是一個增補,總結了對兩個重要問題的回答:尼採是否仍舊屬於柏拉圖—笛卡爾形上學框架?尼採那裡的肯定和否定到底是什麼關係?還有本文集中的第13篇《人,可疑的存在》系德勒茲為福柯的《詞與物》撰寫的評論,德勒茲在文中非常簡潔並鮮明地指出:對福柯來說重要的是為人文科學奠基。大衛·拉普雅德還主編了德勒茲的第二本文集《瘋癲的兩種體制》(Deux régimes de fous et autres textes),輯錄了德勒茲1975年到1995年發表的文本,目前還沒有中譯本,頗為遺憾。

作為西方當代著名的哲學家和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熱·齊澤克同樣受到藝術界的青睞。武漢大學出版社的「新迷影叢書」出版的《真實眼淚之可怖——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系齊澤克1998年開始在倫敦的國家影劇院開展的系列講座彙編。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是著名的波蘭裔法國導演,在本書中,齊澤克重點分析了他導演的《十誡》系列、《兩生花》和《藍白紅三部曲》,為了配合齊澤克對電影的解讀,書中還有許多電影的劇照。而本書的目的,用齊澤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借用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來表達自己的理論:真正的拉康思想可以為今天的電影理論復興做出貢獻,而文化研究可以為如今對抗全球資本主義提供一個適用的工具。

相關焦點

  • 法國的左翼思想傳統及其在當代的逐漸沒落
    讓人好奇的是,西方的巴黎怎麼會出現紅小將們呢?1968年5月2日,巴黎西郊的楠泰爾大學內,500名大學生聚集在學校的中心區域,拉起了「抗議越戰」的旗幟。在1968年北越發動春節攻勢後,許多人意識到美國是在扶持一個根本不得民心的南越政權,抗議美國越戰的社會運動在全球範圍內席捲開來。
  • 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作為由來華西人創辦的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的典籍譯介意義重大,其中有些中國典籍譯介在英語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為當時西方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國國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正是通過這些中國典籍譯介文章,西方學者在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的「中學西傳」影響之下,對中國典籍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典籍譯介隊伍。
  • 李海軍:19世紀在華英文期刊中國典籍譯介
    作為由來華西人創辦的英文期刊,《中國叢報》和《中國評論》的典籍譯介意義重大,其中有些中國典籍譯介在英語世界產生了較大影響,為當時西方世界全方位了解中國國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窗口。正是通過這些中國典籍譯介文章,西方學者在明末清初來華耶穌會士的「中學西傳」影響之下,對中國典籍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典籍譯介隊伍。
  • 美國大騷亂與左翼思潮及美國之未來
    這場因偶然事件引發,由左翼力量鼓動,進而席捲權美國的大騷亂,給世人提供了一個不可多得的觀察、分析美國,也包括歐洲左翼思想特質的窗口。一、什麼是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現代左翼的核心理念是什麼?回答兩個字:平等。
  • 張曉蘭:2010-2020年新出英文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譯介著作一覽
    伊維德、奚如谷譯介《楊家將戲曲四種》(2013年)Title: The Generals of the Yang Family : four early playsAttribution:Wilt L.
  • 在日本唱《義勇軍進行曲》:松山芭蕾舞團與日本左翼文藝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在戰爭與和平、侵略與反抗之間,中日兩國由於地理位置鄰近,同屬漢字文化圈,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明的衝擊,在許多方面都相互影響且相互競爭。而當十月革命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和逐漸插遍國土的赤旗之外,日本的進步勢力和左翼思潮同樣得到了來自俄國革命的鼓動。
  • 舊時髦 左翼漫畫雜誌《GARO》與它的時代
    由於財閥與美國的關係密切,日本戰後對美國的複雜情緒與對財閥的情緒交織在一起,下層民眾和知識分子選擇與財閥、與美國對立的左翼政治思想作為自己的立場,以共產主義為口號的左翼運動在日本便轟轟烈烈地展開了。早在1959年,白土三平就因為創作《忍者武藝帳》而聲名鵲起,《忍者武藝帳》以日本戰國時代的農民起義為題材,從底層民眾、僧侶的角度描寫了戰國亂世。作品中的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受到當時的左翼文化人的推崇。
  • 海外華裔學者譯介漢籍過程社會學分析——以王伊同英譯《洛陽伽藍...
    ,大多採用譯者發起譯介項目並翻譯、西方學術出版社出版的模式[1]3,其中國內學界較熟知的個案有:美籍華裔學者方志彤(Achilles Fang)英譯《資治通鑑·三國志》(The Chronicle of the Three Kingdoms, 220—265),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美籍華裔學者餘國藩(Anthony C.
  • 西方哲學思想的真正開創者,柏拉圖的核心思想講了什麼?
    這就要回到柏拉圖的哲學思想,柏拉圖哲學思想的核心是:理念論。而理念論正是一種注重精神力量的哲學思想。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柏拉圖的「理念論」,開啟了西方哲學世界的大門。因為在西方哲學裡,有兩個幾個基本的劃分:一個是唯心主義,一個是唯物主義。而柏拉圖正是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可能有人問,什麼是唯心主義,什麼是唯物主義?
  • 田英成 砂拉越左翼運動歷史
    1953年砂拉越解放同盟成立,這就是砂共。1959年6月4日人民聯合黨成立。這兩個是可以結合在一起看,就是左翼運動真正在砂拉越展開。1953年砂共成立,1959年6月4日是人民聯合黨成立,左翼運動從地下轉向地上,變成公開的政治運動,這個對砂拉越的影響很大,特別是對華人的社會影響非常大。
  • 美國左翼走火入魔,「政治正確」走向極端
    雨果叔叔的科幻書店成立於1974年,是全美歷史最悠久的科幻書店;埃德加叔叔的推理書店成立於1980年,是全美藏書最多的推理書店之一。兩家書店備受讀者歡迎,是明尼阿波利斯的文化地標,藏書超過十萬冊,有包括《星船傘兵》在內的眾多科幻小說初本,如今被一把火燒為灰燼,是文化領域的重要損失。
  • 王賀| 與古為徒,或左翼影人的另面
    相較之下,王塵無雖有左翼影人、舊式文人、小報文人、通俗小說家等多重身份、面相,但是否留有第一流的文學和思想遺產,有待今人批判、繼承、發展
  • 王璞 林凌:還有左翼詩人嗎?他如何看待最近熱傳的工人詩篇?
    1980年生於山西。1999年至2006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求學,2006至2012在紐約大學(NYU)攻讀比較文學博士,2012年至今任教於布蘭代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在北大期間,曾是五四文學社主要成員,參與組織未名詩歌節在內的一系列活動,並編輯過《未名湖》《啟明星》等刊物。曾獲未名湖詩歌獎、劉麗安詩歌獎和詩東西詩歌獎。
  • 【文藝理論與批評】《中國文摘》與延安文藝的譯介
    從「讀者論壇」來看,「南洋各讀者對文摘極重視」3,刊物內容也多被港媒轉載,逐漸形成了以《文摘》編輯部、在港進步人士和西方友好人士為主體的對外宣傳格局。前述茅盾的《中國現代小說的特色》還以魯迅的創作為例,論述了中國現代文學創作既要吸收中國古典文學精華,又要學習西方文學思潮和創作技法。
  • 敘拉古之惑:2018年年度20佳優秀圖書
    2018年,雖然出版業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萎縮,但隨著中國人大眾閱讀層次的不斷提升,所以這一年份的圖書出版,依舊是可圈可點。毋庸諱言,這份個性版的2018年度圖書, 非常鮮明的打上了我個人閱讀旨趣的烙印,但並不是意味這是我怡然自得,信手拈來的產物。
  • 從阮玲玉自殺看左翼電影的兩種模式
    《新女性》是一部教導婦女解放和向命運抗爭的左翼女權主義影片。左翼影片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左翼批判主義,一種是左翼革命主義。以批判為主的影片能喚起人們對社會的不滿和反思,但反思後的人們仍然是無望的,甚至更無望,就像魯迅所言:告訴了人們他們是被壓迫的,又沒有給予他們反抗成功的希望,你覺得對得起他們嗎?
  • 推動當代詩歌發展 2020國際詩酒文化大會成功舉辦世界詩歌譯介圓桌會
    ,這個時候詩歌的譯介實際上有兩個方向一直沒有被排除:一個是所謂的譯介的現代性,另外還有一個譯介的政治性。作為一名俄羅斯人,我不斷受到東方和西方的交互影響,並把這種影響融合到自己的文化之中。我認為,詩歌翻譯工作是一輩子的事情,只有把它當成一種職業才能獲得成就。
  • 「中國思想」與「西方哲學」:我們如何實現兩種不同傳統之間的對話?
    但是在西方思想的演進過程中,理性精神也過分誇張地介入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如果在西方哲學(乃至科學)的經典作品中去尋找學者們對情感的論述,便不難發現:相較於理性,我們虧欠了情感太多的哲學說明,理性主義哲學家們亦不會強調情感在人類精神裡所扮演的基礎性角色,而這恰恰是《陰陽的哲學》的切入口。
  • 古典思想資源,如何推動了西方文藝復興?
    德國教育家奈塔摩爾於1808年創造了「humanismus」一詞,他強調在中學教育中重視希臘和拉丁經典。在此意義上,「人文主義」一詞被許多十九世紀的歷史學家用於形容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者,奈塔摩爾還提倡並確立了經典在學校課程中的核心地位。「humanismus」這一術語意味著古典教育的系統性和理想性。而「人文主義者(humanist)」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
  • 夏銀平 | 影像背後之謎思——法國左翼哲學及文化
    列維納斯作為薩特和梅洛·龐蒂的同時代人,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的弟子,他把現象學帶到了法國,顛覆了西方哲學本體論傳統,重新思考了道德思想的方式。他認為道德既不是對個人完美的渴望,也不是笛卡爾知識樹中的最高分支,而是第一哲學。通過質疑存在的優先性,通過將對方的責任視為主體性的結構,列維納斯開始了對自由、逃遁、時間、死亡的重新理解,由此開啟了歐洲哲學倫理學的嶄新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