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書店應該都是具有明確主題定位的社區書店、社群書店,它不以賣書為主要功能,而是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態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文化價值,實現和促進附加的商業價值。未來的書店都是由文化人辦的,就像一家劇場、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一樣都是由非常專業的人士經營的。
在博鰲蒼茫的大海邊,我來到一處居高之地,店主想和我們合開一家綜合書店。我瞎想可以開一所海上人家和一家海上書店。
我凝視著黃昏大海的洶湧澎湃,聆聽著海浪和海風交織的聲音,腦海裡首先迴響起德彪西迷幻且富有象徵性的《大海》,華格納風雨交加的《漂泊的荷蘭人》序曲,布裡頓陰冷怪異的《四首大海間奏曲》的旋律。
又想到了書。赫爾曼·麥爾維爾的《白鯨》,它和海明威《老人與海》的精神屬於一個譜系,前者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劇,後者是一種隱忍人生虛幻的悲劇,也許它們是最好的以海洋為背景展開的悲劇小說。隨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揚·馬特爾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大海景象一一浮現起來。我想和海洋關聯的小說、詩歌不勝枚舉,完全可以像海浪一樣在一家書店一層層地綻放。
又想到了畫。首先是卡斯帕·大衛·弗裡德裡希七幅海濱月光系列,它們可以是海上人家和海上書店最好的背景裝飾。然後是席利科的《美杜莎之筏》震撼人心的場景,然後是Antonie Volkmar的《移民的告別》,然後是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還有許多我喜歡的大海繪畫一一浮現。有關大海、海岸的繪畫不勝枚舉,投射出變化中的人的精神狀態,以及藝術呈現的方式。
又想到了酒。從蘇格蘭北部的orkeney島,到西北部的skye島,到西部的mull島、jura島,再到西南部的islay島、arran島、campeltown島,浸潤著不同海味的威士忌在空氣中瀰漫開來。在海邊享受它們是愜意,激發想像力的。
又想到了歷史。海還是一樣的海,但1500年後的歷史中,大海意義不一樣了,它是全球化的波瀾之路。海洋使歐洲的領土得到了重塑,威尼斯、熱那亞、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這些小國依次成了區域大國,甚至帝國。美國自不待言。有關全球化、有關大海和全球化的名著一輩子也讀不完,有關海洋的歷史、海洋的科普圖書也是汗牛充棟,在此沒有羅列的必要。1500年後的全球史表明:擁有大海,陸地就得到了延展,生存空間才真正遼闊。當然未來還有太空。
大海能讓我們想到的元素太多。當這些元素混合在一起,充斥在海上人家的每一個角落,尤其是海上書店的時候,大海就匯聚成一種文化的力量,一個巨大無邊的文化場。不同的人在這裡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身體之家和心之屋,找到大海無際而多元的象徵寓意和巨大的知識樹。人在這裡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大海,給大海投射出更多的意義。投射的結果是:更喜歡大海,更留戀海上人家和海上書店。
海上人家、海上書店到處是海的音樂、文學、繪畫、歷史,但願它能降生,也祝願有更多文化定位明確的社區書店、社群書店降生。
實體書店不再是各類書籍胡亂的堆積,也不是氣場龐大豪華或優雅精緻的雜列,它首先是一種文化的聚焦和聚集。「實體書店應該是有明確文化定位的書店,在此基礎上實現新技術、文化多元業態融合的提升。書店要有文化的魂,它不是有錢人各種層次和形態的、或可有可無、或網紅打卡的擺設。辦一個好的書店其實就是辦一家優秀的出版社。」(見《有人問了六個關於實體書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