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有著怎樣的文化積澱?

2020-12-27 以墨傳

古代皇帝為什麼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有著怎樣的文化積澱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始稱為皇,曰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一詞取自三皇五帝,是為了彰顯始皇帝的豐功偉績,功過千秋。雖然「皇帝」在秦朝時期才出現,不過「帝」字由來已久,其內涵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有所豐富。始見於甲骨文,商周時期的「帝」多意指天神;春秋戰國時代,「帝」多泛指君臣;進入封建時代,「皇帝」則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御用稱號。

「皇帝」一詞自古以來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和古代統治者權威。在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伏羲創八卦,軒轅製衣冠……三皇五帝因為他們卓越的貢獻,被部落族人認為是上神,受到圖騰文化的影響,族人們將三皇五帝神化成人首蛇身,牛頭人身的形象。因此,「皇」「帝」二字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後來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把「皇」「帝」結合作為自已的稱號,雖打破了上古時期的部落信仰,但仍有帝神論的影子存在。

皇帝被譽為天選之子,降世騰龍,非世俗凡人。《易經·乾卦第一》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統治階層將「皇帝」形象神化,利用傳說中的神增加自己的威嚴,獲得百姓的擁護,以便鞏固統治者地位。九五之尊」成為了「皇帝」的代名詞彰顯了皇帝的尊貴。

一.「九」字意在至尊

1.字形中看「九」

早在象形字時代,甲骨文中的「九」便形似騰飛蛟龍,象徵中國人民的精神文傳說,龍在遠古時便被尊為部落的守護神,伏羲一族和蚩尤部落都將龍作為氏族的圖騰,霸氣十足。龍圖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信仰的文化積澱,是炎黃子孫的尊崇。自古以來,龍便是帝王的象徵。隨著歷史的發展,「九」的外在形象雖有所簡化,但仍以龍形為文字設計為靈感,蘊含著神聖非凡之意。此外,「九」為至陽之數,同「久」,被賦予長久、終極之意,寓意福壽綿延。

2.從藝術設計中「九」

「九」不單為尊稱,「九」數在關於彰顯皇權尊嚴的形象設計中皆有體現,且古代禮儀制度中,一般只有帝王方能以「九」為規格的器物,例如象徵國家政權的御用九鼎;在政治制度亦用九頗多,三拜九叩的朝拜之禮,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皇城建築也與「九」有關,高度均為九丈九尺的皇宮大殿;結構為九粱十八拄的紫禁城角樓; 縱橫排列的「九路釘」紫禁宮門,橫豎均為九排,是現在老北京人口中的老九門;面闊九間的紫禁城樓;據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紫禁城古建築的房屋,實際現存9371間。在紫禁城中,崇九思想體現到了極致。

3.從易經中看「九」

我國古代將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以陽數為尊,「九」在陽數中是最大的數字,多用來形容人中龍飛。此外,九五尊的說法也與易經有關,易經中乾卦為帝王之卦,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分別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在陽爻中,上九雖為最高,「亢龍有悔」,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水滿則溢並不被採用,故以九五為尊。

4.從歷史起源中看「九」

不過,還有別的說法,在遠古時代,先祖利用十指計數,十為極限,極限之前為九,然為何不稱十五尊而稱九五尊呢?歸根結底還是受古時興衰輪轉觀念的影響。「九」雖並非極限,但已無窮接近極限,至高卻仍有向上發展空間,故採用「九」而非是「十」。

二.「五」字意在至統

1.從字形中看「五」

甲骨文中的「五」,從二,從乂。」由於古人對「五」獨特的理解,「五」的字形變得豐富,並非簡單的五橫,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上橫示天,下面橫示地,象徵大千世界。在甲骨文中,「五」字中間的乂是指陰陽二氣相互交織。整個「五」字,就是陰陽二氣,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融合,包羅萬象。《說文解字》記載:「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可見,「五」被賦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外,從諧音看,「五」似福,有福星高照之意。

2.從藝術設計中「五」

數字「五」是皇權的象徵,在古代皇權中有頗多體現。位於紫禁城屋頂建築正脊正中的龍口,需要放置寶匣以完成合龍儀式。而寶匣中祈福闢邪之物品,數量多為五。據太和殿寶匣實物及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寶匣內鎮物有關檔案記載:「鎮物清單上有五色寶石五塊;五經五卷;五色緞五塊;五色線五綹;五香各三錢;五藥各三錢;五穀等。」

此外還有用於祭祀的天壇,五壇中的五色土是依據周易五行選擇顏色,頗為講究,由於南方緯度較低,溫度較高,故五行屬火,以紅壤代之;北方緯度較高,溫度較低,故五行屬水,以黑土代之;太陽東升西落,以木生火促日升,故東部屬木,以青土代之,西部屬金,以白土代之。

3.從易經中看「五」

人們對「五」的推崇,受到《易經》的五行思想影響,其表現在卦爻尚五之位,以五爻為尊貴之爻;卦序尚「五"之數,以「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五行思想中有義有德,是人類德性必遵之道的思想。五行相生相剋,合則變,變則通,通則生,涵括萬物,所以數字「五」有著豁達的境界。身為九五之尊的帝王,自然有著非常人可比的大氣和豁達胸襟,心繫天下蒼生。

《呂氏春秋》記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在陽數之中,「五」位於中間,不僅恰合「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還代表著為政以德的中庸之道。中國人對「五」的推崇,深受儒家中庸文化的影響。中庸,並非懦弱,而是萬物的統一,有廣闊之意。《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內含中庸之意的「五」象徵著和諧統一的齊物思想,

4.從歷史起源中看「五」

人們對數字「五」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從遠古時代,先輩們使用雙手勞動,用五指獲取食物,編織衣物,創造文化,對五指便有依賴和深厚的感情。再者,五指裡中指最長,這也與儒家學派中的中者而立,謂之長的思想不謀而合。

再者從古至今,金木水火土五行便是人類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元素,人們以金換物,以木為家,以水活「魚」,以火煮食,以土生根,與自然和諧共處,在日常勞動中,感知存在,孕育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因為人們對「五」的推崇,不但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不少尚五的詞語,數字「五」還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少運用。軍隊以五為編,小家以五為戶,青銅以五為鼎,宗祀以五為廟,祭天以五為拜。

三.帝王位,九五尊

1.九五之龍的由來

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數字,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內核,有著豐富而複雜的外延和內涵,滲透在政治,建築,民俗,軍事等各個方面,蘊含著中華文化精髓。「五」這兩個數字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徵意義與封建宮廷禮儀、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相傳,中國有十四條龍脈,九條地龍,五條水龍,九大地龍位於天山,崑崙等九大名山,五大水龍位於黑龍江,長江,珠江等五大江河。在古代中國人看來,龍為萬靈之首,神秘之極,無所不能,可呼風喚雨,象徵著權力。

2.九五之龍的體現

皇帝亦為真龍天子,尊貴非凡,因而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歷代君王的衣服紋路以龍為形,以「九」「五」成圖,衣食所用之物都以九五之龍來設計。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為天子所居,故嚴格按照九五之制,遵循周易之禮建造,以固龍氣。《周禮·考工計》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紫禁城設九宮矩陣, 以「五維」為原則設中軸線,中央為五宮,乾清宮位於九宮格中軸線,乃是九五之尊,真龍天子所在。

結論

歷代君王竭盡所能的將自己和「九」「五」「神龍」等象徵聯繫在一起,只是為了以示尊卑,但歸根結底,九五至尊之說只是彰顯皇帝地位的工具,過於虛幻。統治階級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渲染皇權的至高無上,將帝王神化,為的只是加強皇帝的權威,鞏固君主統治。

從另一個角度看,九五之尊之說,間接反映的是當時根據權力嚴格化分的等級制度,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代表著權力的不均衡分配。但世上本無貴賤尊卑之分,人人生而自由,權力平等,何談統治與被統治之說?私天下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九五之尊的說法早已過時!不過,從「九五之尊」一說中,足可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底蘊!

參考文獻

[1]祁增年.「九五之尊」的來歷[J].小學教學研究,2016(03):36.

[2]陳啟炎.何謂「九五尊」?[J].南國紅豆,2015(01):45.

[3]韓湖初.我國古代「九」、「五」的豐富文化意蘊——並談為什麼皇帝又稱「九五之尊」[J].湘南學院學報,2014,35(01):33-37+63.

[4].至尊為何是「九五」[J].文史博覽,2009(06):47.

[5]非非.中國封建社會中,天子稱「皇帝」和自稱曰「朕」的來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87(02):98.

[6]崔濤.中西方數字寓意比較探析[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02):175+192.

[7]黃希明. 故宮古建築的寶匣[ J] . 紫禁城,1989( 1) :25.

相關焦點

  • 皇帝為什麼會被稱為「九五之尊」?
    在古代,「九」是一般人不可以使用的數字,「九」這個數字是象徵著至高無上的皇權,天下有「九州」還有象徵皇權的「九鼎」反正在古代凡是與皇帝聯繫在一起的事物,多數是用九數來體現,皇帝也是被稱作「九五之尊」那麼皇帝為什麼是「九五之尊」呢?
  • 皇帝為何都自稱九五之尊?其實古代數字「九」、「五」皆有文化
    如古代裝飾得到了青少年的喜愛,模仿者古人的行徑表現對古風的熱愛,另如成年人間流行起來的詩詞格律,以古代《平水韻》及現代的《中華新韻》為主模仿古代文人墨客的詩詞並加以創作。其次則是那些仿照如《甄嬛傳》《大秦帝國》宮廷古裝劇的勾心鬥角、權謀捭闔的各個群體在網上所體驗出來比如「政界」等社區交流。但是這些仿古的人可知古人的文化內涵?比如古代九的含義或為什麼皇帝自稱九五之尊?
  • 為什麼中國的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是什麼意思?
    中國古代的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或者稱為九五至尊,與中國的龍崇拜和易經有關。我們首先來說,龍的圖騰崇拜是如何與皇權聯繫在一起的。《說文解字》中解釋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龍是一種近乎神話的動物,它神通廣大能大能小變化多端,代表著無所不能的形象。
  • 為什麼說皇帝是「九五之尊」?看他身上的龍袍就知道了
    龍袍是皇帝的朝服,經歷了一些演變後逐漸將專用顏色定為了黃色,圖案定為了龍。但關於龍袍顏色的演變,始終離不開古人對「五德」的信奉。如:秦始皇嬴政龍袍的黑色可是很有講究的。按照「五德」的說法,周朝是火德,秦朝取代周朝,就是水克火。而在顏色的對應上,水對應的就是黑色。
  • 中國古代皇帝為什麼寧願重用自己的舅舅,而不是自己的叔叔?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共存在著數百個大大小小的皇帝,構成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歷史。在這些皇帝中,很多人都喜歡重用自己的舅舅,特別是那些年幼登基的小皇帝,往往都是利用自己的舅舅來穩定自己的政權,而不是重用自己的叔叔,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今日「小寒」,那麼古代皇上是怎樣取暖的?
    那麼寒冷的冬季古人是怎樣禦寒的呢?特別是「九五之尊」的皇上是怎樣禦寒的?我們下面就來盤點下。一:火盆,火盆是古代最通用的取暖方式,下到黎民百姓,上到皇家貴族都會使用火盆,這也是我們在影視劇當中最常見的取暖方式。但是這樣取暖的方式卻很不安全,而且取暖的收效也不是很高,只會出現在一些特殊的場合,所以也不是皇上首選的取暖方式。
  • 為什麼古代帝王被稱為九五至尊?九九至尊不是更尊貴?
    意思是:九五屬於陽爻居於剛位,五爻是君主之位,是整個卦中最高領導之位。縱觀從初九、九二、九三、九四,到九五這裡,表達了事情發展的一個過程,龍所象徵的陽氣經過與陰氣的一番抗爭,終於飛上天空,像正午的陽光一樣普照大地,萬物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中,好運氣正是如日中天。
  • 古代皇帝龍袍禁止用水清理,那髒了怎麼辦?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龍袍,皇帝的專屬朝服是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在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稱帝,於是龍袍別稱黃袍。清代龍袍清代曹雪芹的家族沒落之前,還在朝廷內擔任江寧織造,深得皇帝信任。
  • 「九」在傳統文化中有什麼內涵?漢語言文學的專家也未必說得清楚
    在普通人看來,"九"只不過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數字。可是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九"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別說學富五車的孔子、孟子、孫子、老子這些古代聖賢了,就連現在博古通今的漢語言文學博士也很難一時間把"九"的全部內涵說清楚。如果把"九"當成故事來講,恐怕說上一千零一夜也說不完。
  • 古代君王自稱「朕、孤、寡人」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國家關於皇帝的自稱有很多種,比如說「朕、孤、寡人」都是君王用來自稱的。這些都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就要這麼叫,這裡面是有歷史有故事的。秦始皇作為中國的第一個皇帝,他除了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等等之外,秦始皇對中國歷史的影響一隻傳到了今天。
  • 古代天子為什麼很難過四十,原因有五,其中第二個很尷尬
    問中國古代哪個職業最幸福,那必須是天子啊,九五之尊,天下之主。
  • 打開中華文化的智慧大門——讀《中華文化密碼》
    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唯一沒有中斷歷史的文明古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那麼,如何理解文化?中西文化有何差異?如何探究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近日,中央黨校報刊社原總編輯鍾國興教授新書《中華文化密碼——通達智慧之門》,給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不能說是標準答案,卻是獨具啟發性的解答。
  • 南京人氣很高的一座寺廟,古代被封為天下第一禪林,由皇帝賜名
    在今南京都市內,南京的發展還是令人滿意的,這樣的滿足包含著多方面的內容,一個是城市經濟的發展,從現在的發展角度來看,這兩個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是從一個城市的歷史看的,從福指數來看,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南京。
  • 文化解析:為什麼古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孤」「寡人」?
    古代皇帝都有著自己的稱呼「朕」字為何意?秦王嬴政統一中國,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立了「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所以他認為,這個字只有他可以使用,別人都不配使用。秦始皇認為自己一統天下的事跡無人能比的,他所作的貢獻完全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比,於是便用」朕「字來稱呼自己,以顯示自己崇高的地位。皇帝為何稱自己為「寡人」?
  • 同樣都是皇帝,康熙皇帝為什麼在明孝陵給明太祖朱元璋三拜九叩?
    康熙皇帝相當重視明孝陵。在明孝陵的石碑上刻著「治隆唐宋」四個大字,也就是說明朝唐宋還要治理的好。不僅如此,康熙帝甚至六次在朱元璋墓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我們都知道,明朝是漢人建立的,而清朝是滿族建立的。一般來說,抹黑上一個朝代,才會顯得自己的朝代高大上一些。
  • 皇帝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一般人無法勝任,還不如常人活的輕鬆
    皇帝的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呢?皇帝雖貴為「天子」,是九五之尊,雖然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同樣也只是一個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和古代的平民百姓以及現今的我們也是一樣的,大多數每天的時間就是工作、吃飯、休息等,在一些時間也有一些娛樂活動,如出遊、狩獵等,和現今人們各種花樣般的旅遊差不多。
  • 在清朝時期,官員在叩拜皇帝前,為什麼都要拍打衣袖,再行跪拜?
    看過清宮劇的朋友們,應該都見過這樣一幕:大臣在叩拜皇帝前,要先拍打兩邊的衣袖,或者甩下兩邊胳膊,再單膝或雙膝跪拜皇帝,行跪拜之禮。這個現象在其他朝代很少見,幾乎沒有,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成了日常操作了呢?
  • 皇帝的女婿為什麼稱為「駙馬」?難道跟馬有關係?
    女婿這個稱呼其實我們聽過很多種別稱,如:東床快婿、乘龍快婿等等,但是敢稱為「駙馬」的也只有皇帝的女婿才有這個資格。大家有沒有疑問,這個「駙馬」稱呼中有一個「馬」字,難道這個稱呼和馬有關係嗎? 「駙馬」是不是就是給皇室做牛做馬?這樣一看「駙馬」還真不好當。
  • 古代皇帝的女婿為什麼稱「駙馬」?駙馬好當嗎?
    古代的時候,皇帝之婿被稱為「駙馬」。駙馬這個稱呼,幾乎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但是,堂堂的皇帝之婿,為什麼會和「馬」扯到一起呢? 要說起來,「駙馬」這個稱呼的確和「馬」有著直接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