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為什麼稱為九五之尊?「九」「五」有著怎樣的文化積澱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始稱為皇,曰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一詞取自三皇五帝,是為了彰顯始皇帝的豐功偉績,功過千秋。雖然「皇帝」在秦朝時期才出現,不過「帝」字由來已久,其內涵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有所豐富。始見於甲骨文,商周時期的「帝」多意指天神;春秋戰國時代,「帝」多泛指君臣;進入封建時代,「皇帝」則成為了最高統治者的御用稱號。
「皇帝」一詞自古以來象徵著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和古代統治者權威。在上古時代,神農嘗百草,伏羲創八卦,軒轅製衣冠……三皇五帝因為他們卓越的貢獻,被部落族人認為是上神,受到圖騰文化的影響,族人們將三皇五帝神化成人首蛇身,牛頭人身的形象。因此,「皇」「帝」二字帶著古老而神秘的色彩,後來秦王嬴政統一天下把「皇」「帝」結合作為自已的稱號,雖打破了上古時期的部落信仰,但仍有帝神論的影子存在。
皇帝被譽為天選之子,降世騰龍,非世俗凡人。《易經·乾卦第一》載:「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統治階層將「皇帝」形象神化,利用傳說中的神增加自己的威嚴,獲得百姓的擁護,以便鞏固統治者地位。「九五之尊」成為了「皇帝」的代名詞,彰顯了皇帝的尊貴。
一.「九」字意在至尊
1.從字形中看「九」
早在象形字時代,甲骨文中的「九」便形似騰飛蛟龍,象徵著中國人民的精神文明。傳說,龍在遠古時便被尊為部落的守護神,伏羲一族和蚩尤部落都將龍作為氏族的圖騰,霸氣十足。龍圖騰代表了中華民族的信仰的文化積澱,是炎黃子孫的尊崇。自古以來,龍便是帝王的象徵。隨著歷史的發展,「九」的外在形象雖有所簡化,但仍以龍形為文字設計為靈感,蘊含著神聖非凡之意。此外,「九」為至陽之數,同「久」,被賦予長久、終極之意,寓意福壽綿延。
2.從藝術設計中「九」
「九」不單為尊稱,「九」數在關於彰顯皇權尊嚴的形象設計中皆有所體現,且古代禮儀制度中,一般只有帝王方能以「九」為規格的器物,例如象徵國家政權的御用九鼎;在政治制度亦用九頗多,三拜九叩的朝拜之禮,三公九卿的中央行政制度;皇城建築也與「九」有關,高度均為九丈九尺的皇宮大殿;結構為九粱十八拄的紫禁城角樓; 縱橫排列的「九路釘」紫禁宮門,橫豎均為九排,是現在老北京人口中的老九門;面闊九間的紫禁城樓;據傳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的紫禁城古建築的房屋,實際現存9371間。在紫禁城中,崇九思想體現到了極致。
3.從易經中看「九」
我國古代將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以陽數為尊,「九」在陽數中是最大的數字,多用來形容人中龍飛。此外,九五尊的說法也與易經有關,易經中乾卦為帝王之卦,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分別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在陽爻中,上九雖為最高,但因「亢龍有悔」,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水滿則溢,並不被採用,故以九五為尊。
4.從歷史起源中看「九」
不過,還有別的說法,在遠古時代,先祖利用十指計數,十為極限,極限之前為九,然為何不稱十五尊而稱九五尊呢?歸根結底還是受古時興衰輪轉觀念的影響。「九」雖並非極限,但已無窮接近極限,至高卻仍有向上發展空間,故採用「九」而非是「十」。
二.「五」字意在至統
1.從字形中看「五」
甲骨文中的「五」,從二,從乂。」由於古人對「五」獨特的理解,「五」的字形變得豐富,並非簡單的五橫,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上橫示天,下面橫示地,象徵大千世界。在甲骨文中,「五」字中間的乂是指陰陽二氣相互交織。整個「五」字,就是陰陽二氣,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融合,包羅萬象。《說文解字》記載:「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可見,「五」被賦予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此外,從諧音看,「五」似福,有福星高照之意。
2.從藝術設計中「五」
數字「五」是皇權的象徵,在古代皇權中有頗多體現。位於紫禁城屋頂建築正脊正中的龍口,需要放置寶匣以完成合龍儀式。而寶匣中祈福闢邪之物品,數量多為五。據太和殿寶匣實物及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時寶匣內鎮物有關檔案記載:「鎮物清單上有五色寶石五塊;五經五卷;五色緞五塊;五色線五綹;五香各三錢;五藥各三錢;五穀等。」
此外還有用於祭祀的天壇,五壇中的五色土是依據周易五行選擇顏色,頗為講究,由於南方緯度較低,溫度較高,故五行屬火,以紅壤代之;北方緯度較高,溫度較低,故五行屬水,以黑土代之;太陽東升西落,以木生火促日升,故東部屬木,以青土代之,西部屬金,以白土代之。
3.從易經中看「五」
人們對「五」的推崇,受到《易經》的五行思想影響,其表現在卦爻尚五之位,以五爻為尊貴之爻;卦序尚「五"之數,以「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五行思想中有義有德,是人類德性必遵之道的思想。五行相生相剋,合則變,變則通,通則生,涵括萬物,所以數字「五」有著豁達的境界。身為九五之尊的帝王,自然有著非常人可比的大氣和豁達胸襟,心繫天下蒼生。
《呂氏春秋》記載:「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在陽數之中,「五」位於中間,不僅恰合「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的思想,還代表著為政以德的中庸之道。中國人對「五」的推崇,深受儒家中庸文化的影響。中庸,並非懦弱,而是萬物的統一,有廣闊之意。《中庸》載:「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內含中庸之意的「五」象徵著和諧統一的齊物思想,
4.從歷史起源中看「五」
人們對數字「五」有著天然的親切感,從遠古時代,先輩們使用雙手勞動,用五指獲取食物,編織衣物,創造文化,對五指便有依賴和深厚的感情。再者,五指裡中指最長,這也與儒家學派中的中者而立,謂之長的思想不謀而合。
再者從古至今,金木水火土五行便是人類生活中必不缺少的元素,人們以金換物,以木為家,以水活「魚」,以火煮食,以土生根,與自然和諧共處,在日常勞動中,感知存在,孕育著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因為人們對「五」的推崇,不但在甲骨文中就已有不少尚五的詞語,數字「五」還在人們的生活中不少運用。軍隊以五為編,小家以五為戶,青銅以五為鼎,宗祀以五為廟,祭天以五為拜。
三.帝王位,九五尊
1.九五之龍的由來
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數字,被賦予了許多文化內核,有著豐富而複雜的外延和內涵,滲透在政治,建築,民俗,軍事等各個方面,蘊含著中華文化精髓。「九」、「五」這兩個數字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徵意義,與封建宮廷禮儀、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相傳,中國有十四條龍脈,九條地龍,五條水龍,九大地龍位於天山,崑崙等九大名山,五大水龍位於黑龍江,長江,珠江等五大江河。在古代中國人看來,龍為萬靈之首,神秘之極,無所不能,可呼風喚雨,象徵著權力。
2.九五之龍的體現
皇帝亦為真龍天子,尊貴非凡,因而皇帝被稱為九五之尊。歷代君王的衣服紋路以龍為形,以「九」「五」成圖,衣食所用之物都以九五之龍來設計。皇帝所居住的紫禁城為天子所居,故嚴格按照九五之制,遵循周易之禮建造,以固龍氣。《周禮·考工計》記載:「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紫禁城設九宮矩陣, 以「五維」為原則設中軸線,中央為五宮,乾清宮位於九宮格中軸線,乃是九五之尊,真龍天子所在。
結論:
歷代君王竭盡所能的將自己和「九」「五」「神龍」等象徵聯繫在一起,只是為了以示尊卑,但歸根結底,九五至尊之說只是彰顯皇帝地位的工具,過於虛幻。統治階級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渲染皇權的至高無上,將帝王神化,為的只是加強皇帝的權威,鞏固君主統治。
從另一個角度看,九五之尊之說,間接反映的是當時根據權力嚴格化分的等級制度,將人分為三六九等,代表著權力的不均衡分配。但世上本無貴賤尊卑之分,人人生而自由,權力平等,何談統治與被統治之說?私天下的時代早已成為歷史,九五之尊的說法早已過時!不過,從「九五之尊」一說中,足可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厚重底蘊!
參考文獻
[1]祁增年.「九五之尊」的來歷[J].小學教學研究,2016(03):36.
[2]陳啟炎.何謂「九五尊」?[J].南國紅豆,2015(01):45.
[3]韓湖初.我國古代「九」、「五」的豐富文化意蘊——並談為什麼皇帝又稱「九五之尊」[J].湘南學院學報,2014,35(01):33-37+63.
[4].至尊為何是「九五」[J].文史博覽,2009(06):47.
[5]非非.中國封建社會中,天子稱「皇帝」和自稱曰「朕」的來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1987(02):98.
[6]崔濤.中西方數字寓意比較探析[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02):175+192.
[7]黃希明. 故宮古建築的寶匣[ J] . 紫禁城,1989( 1)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