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根海姆合伙人(Guggenheim Partners)是近年快速崛起的金融巨擘,為機構及私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投資銀行、保險等金融服務。截至2014年6月,其旗下管理著2100億美元的資產,其中包括為客戶提供諮詢服務的390億美元,平均為每位客戶管理的資產約為6000萬美元。其總部同時設在美國紐約與芝加哥,在全球8個國家設有25間辦公室,擁有超過2500名員工。
除了這些讓人印象深刻的數字,古根海姆近年主導的大型交易也令人矚目。2012年3月,古根海姆棒球管理公司以21.5億美元天價收購了洛杉磯道奇棒球隊及道奇運動場。2012年9月,古根海姆、曼達蕾娛樂(Mandalay Entertainment)及馬賽克媒體投資(Mosaic Media Investment)三方合夥出資3.7億美元收購了製作全美音樂獎、金球獎等電視娛樂節目的Dick Clark Production。2014年2月,古根海姆收購了洛杉磯湖人隊的姐妹隊—洛杉磯火花隊(Los Angeles Sparks);4月,古根海姆合伙人作為副承銷商,幫助前身為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MAC)的Ally金融(Ally Financial)上市集資238億美元;6月,古根海姆合伙人協助Element Financial以140億美元完成了對PHH公司車隊管理業務的收購。
古根海姆合伙人是古根海姆家族跨越3個世紀的珍貴遺產與當今華爾街頂尖專業投資者的完美結合,由古根海姆家族後裔與兩名華爾街金融大佬共同創辦。在它離紐約布魯明戴爾百貨公司不遠的一棟摩天大樓的辦公室裡,陳列著代表古根海姆家族關鍵性時代的物件:一張梅耶·古根海姆與其7個兒子的合影;一根來自智利丘基卡馬塔(Chuquicamata)礦區的3英尺長銅條;一張1923年價值7000萬美元的支票,記載著家族出售智利銅業公司(Chile Copper Company)200萬股給蟒蛇銅礦公司(Anaconda Copper Mining Company)的交易;還有哈裡·古根海姆(Harry Guggenheim)的賽馬—戰勝美國鐵路大王範德比爾特(Vanderbilt)賽馬的「黑明星」(Dark Star)在肯塔基賽馬會獲得的冠軍獎盃。
這些文物仿佛帶領人們再次回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古根海姆家族稱霸世界礦業的時代。那時的古根海姆富可敵國,一舉一動都會引起巨大的波瀾。在美國,古根海姆家族雖然財富稍遜於洛克菲勒(Rockefeller)、範德比爾特或摩根(Morgan)家族,卻是僅次於羅斯柴爾德(Rothschild)的全球猶太第二巨富家族。
從第四代開始,家族重心逐漸從礦業轉到其他行業,當年享有「白銀王子」及「世界銅王」美譽的古根海姆家族如今也早已脫離其賴以起家的大部分實業。儘管如此,家族第一和第二代人留下的豐富社會資本,通過今天的古根海姆合伙人再次轉化為令人矚目的金融資本。
礦業帝國的奠基
19世紀初的美國遍布機會,居住在瑞士朗瑙鎮的德裔猶太人西蒙·古根海姆(Simon Guggenheim)帶著一家老小,漂洋過海來到了費城,從此打開了家族的命運之門。
西蒙與其子梅耶(Meyer Guggenheim)如同其他猶太移民般經商,出售小商品、咖啡精和黑爐磨光粉。古根海姆帝國的傳奇創始人—梅耶·古根海姆很快意識到,自己製造磨光粉能獲取更大的利潤。這是古根海姆家族首次從商業進入製造業。
美國內戰時期,頗有生意頭腦的梅耶與合伙人成立了一家通用商店,銷售生產鹼、肥皂的主要化工原料。這門生意以美國濃縮鹼公司對通用商店的全面收購而結束,但梅耶卻獲得了一張15萬美元的支票。此外,梅耶也在對Hannibal & St. Joseph鐵路公司的股票投資中獲得了32萬美元。挖掘到第一桶金後,通過一次偶然的機會,梅耶迅速將主業轉成紡織業,與普拉斯基(Pulaski)成立古根海姆與普拉斯基公司(Guggenheim & Pulaski),進口並銷售花邊和刺繡紡織品。
梅耶一生育有11個子女,除了過早去世的羅伯特,這些孩子全部存活下來,包括7個兒子,充足的人力資本支撐起家族事業發展的需要(圖1)。不可否認,這是古根海姆家族獲得巨額財富的原因之一。
1881年是古根海姆家族的關鍵轉折點,梅耶出錢購買了普拉斯基的全部股份,讓年長的兒子們在瑞士建立了工廠,將合夥公司改名為M·古根海姆父子公司(M. Guggenheim's Sons)。同年,梅耶以5000美元購買了科羅拉多州A.Y.和Minnie兩個礦1/3的權益,正式進入採礦業,從此走上了通向巨富家族之路。
起初,兩礦出產的礦石僅夠支付開支,但在一次礦井淹水事件後,梅耶決定追加投資5萬美元,成為控股股東。最終,兩礦被發現含有大量的銀礦和鉛礦石。到了19世紀80年代,兩礦被當地報紙列為西部最大的礦藏之一,當年除去冶煉費用的產值達到360萬美元,截至1888年,其每年可為家族帶來75萬美元利潤。
在1887年的一次礦石冶煉中,古根海姆獲得了18.5萬盎司銀,但向冶煉廠支付了高額費用,梅耶由此推斷冶煉廠的利潤是採礦企業的兩倍。他與班傑明的好友霍爾登(Holden)合夥成立Pueblo冶煉廠,梅耶投資8萬美元掌控51%的股權,霍爾登佔49%的股權。Pueblo冶煉廠在最初一年並無任何收入,失去信心的霍爾登將其擁有的權益全部賣給了梅耶,M·古根海姆父子公司成為冶煉廠的唯一股東。1888年,梅耶成立丹佛冶煉及精煉公司。古根海姆家族的觸角首次從採礦業延伸到下遊的冶煉精煉業。
事業巔峰—古根海姆兄弟公司
到了19世紀90年代,古根海姆的家族事業延伸到墨西哥。由於當地擁有豐富的礦產及廉價的勞動力,家族決定在此建造3家冶煉廠。由於家族在墨西哥擁有重要的社會關係,古根海姆取得了當地的國家大冶煉廠工程,可以在境內任何地方對租用或購買的礦山進行測探,並享受諸多優惠政策。
此時,家族已經退出刺繡生意,將精力投入到採礦和冶煉上,而A.Y.和Minnie礦也不再是其主要收入來源,古根海姆將兩礦出租給其他經營者,將視角轉向南美等地更加富饒的礦山。如同該時期洛克菲勒、卡內基(Carnegie)等富豪一般,古根海姆也將家族辦公室—M·古根海姆父子公司搬到紐約。
進入20世紀後,古根海姆家族成為世界採礦冶煉業的巨頭,成立了一家專門探測、經營土地、礦藏的Guggenex公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的精煉託拉斯—ASARCO的最大股東。古根海姆家族隨即進軍銅業,購買了猶他銅業(Utah Copper)25%的股權,從「白銀王子」搖身一變成為「世界銅王」。1906年,ASARCO的總資產為1億美元,利潤超過1020萬美元,古根海姆家族當時的身家估值為1億美元。古根海姆家族在智利開發的丘基卡馬塔銅礦更是世界上最富饒的銅礦脈之一。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古根海姆家族壟斷了全世界銀、銅及鉛這三種重要金屬產量的75%。
1916年,古根海姆領導權早已從梅耶傳承到第二代家族成員丹尼爾的手上,七兄弟對家族企業及家族辦公室進行大規模重組,將阿拉斯加、猶他銅業、Guggenex及智利的礦產合併為Kennecott銅業公司,古根海姆父子公司則被古根海姆兄弟公司(Guggenheim's Brothers)所取代,合伙人為七兄弟及丹尼爾的兒子哈裡(Harry)、默裡的兒子埃德蒙德(Edmond)。
1922年家族出售丘基卡馬塔銅礦Chile銅業公司200萬股股權,獲得7000萬美元。20世紀20年代,Kennecott總利潤1.1億美元,淨利潤5000萬美元。1929年,古根海姆家族的總資產達到2億美元,雖落後於洛克菲勒家族、福特家族、梅隆家族及杜邦家族等超級富豪,但已躋身於美國巨富家族之列,在上流社會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家族蒙塵與中落
商業家族的傳承表面上看是有形的金融資本(包括家族企業和家族金融資產)的傳承,但更為重要的是其他三種無形資本—人力資本(依附於家族成員個體的能力)、家族資本(家族內部和諧/凝聚力及家族文化/價值觀)和社會資本(家族的社會貢獻/聲譽及人脈網絡)的傳承(圖2)。金融資本只是「果」,其他三大資本才是「因」。
在家族傳承到第三、四代之後,時間侵蝕了家族的金融資本、人力資本和家族資本,使得古根海姆家道中落。但是,家族第一、二代所構建的社會資本,穿越時間的長河,在第五代身上重新轉化為金融資本,使得這一家族再次復興。
20世紀30年代,家族第二代引擎丹尼爾漸漸淡出家族企業舞臺,投身於家族基金會,哈裡接手成為家族第三代領導人。哈裡有著出色的管理能力,負責家族的冶煉和硝酸鹽業務,並開始推動業務多元化。但是,古根海姆家族對丘基卡馬塔銅礦的出售、ASARCO控制權的喪失與令人失望的硝酸鹽項目,使其在美國工業界的地位大大下降,其名字逐漸從主流工業舞臺淡出。
富過三代對世界各地的富有家族都是頭等難題,古根海姆家族的財富雖然在傳承五代人之後,後代基本可以無憂生活一世,但如今對比過往的輝煌也略遜一籌。其衰落主要緣於人力資本與家族資本的流失。
梅耶在世時,他體弱靦腆的長子伊薩克留任家族總部,具有領導能力的丹尼爾擔任家族族長,對數字敏感的默裡管理企業財務,瀟灑的所羅門成為家族大使,西蒙管理美國的部分提煉廠,雖然班傑明和威廉早年退出家族企業,但5位兄長之間分工明確,實為家族的牢固根基。而且,梅耶早早便讓兒子遊遍歐洲,習得多門語言與技能,並儘早在家族企業中實習。
在家族第二代—梅耶的兒子們相續過世後,家族的人力資本開始衰落,創業能力受到重創。家族中出現很多紈絝子弟,很多成員的婚姻都令長輩不滿,二代成員威廉、三代成員羅伯特及佩吉時常捲入各種桃色新聞,玩世不恭的羅伯特更以「純粹的享樂主義者」自稱。默裡的兒子埃德蒙德也無法實現家族在學業與工作上對他的期待。與兄長們疏於聯繫的威廉在退出家族企業的40年裡,一共揮霍了800萬美元,臨終時現金僅有1.2萬美元。同樣,西蒙因早年喪子,對僅存的兒子喬治寵愛有加,給與其支配100萬美元家族信託的收益權。作為狂躁抑鬱症患者的喬治混跡於酒精、毒品及夜總會中,32歲就在酒店結束了生命。
一方面,由於家族人數的增長,後代很難像梅耶般對人力資本進行培養和規劃;另一方面,內部矛盾也導致家族凝聚力的喪失,古根海姆的家族資本在第二、三代時逐步消耗殆盡。
梅耶最小的兒子威廉雖然一直從家族企業領取收益,但1912年他與班傑明退出了丘基卡馬塔銅礦項目,從此兄弟關係破裂,而在得知銅礦項目可帶來的巨大利益後,威廉要求重新加入項目,但遭遇到二哥丹尼爾的無情譴責與拒絕。在談判破裂後,威廉將兄長們告上法庭。雖然他最後獲得部分補償,但多年的法庭糾紛最終在家族關係中留下了無法消滅的疤痕,威廉從此也與其他家族成員分道揚鑣。
哈裡加入家族企業後,希望重振家族之名的他沒能從其他第三代兄弟姐妹中獲得幫助,他便將繼承人的目光放在兩名外孫身上。但過高的期望可能也帶來過度的失望,對外孫教育、生活方式及職業選擇的過度幹涉,令他的女兒及外孫們惱火,並直接導致他與女兒南希及外孫關係的決裂。
回望家族第一代,梅耶曾通過著名的寓言教育兒子家族團結的重要性:「一根棍子容易折,合在一起折不斷……團結一心,整個世界將是你們的;四分五裂,你們將失去一切。」可惜,梅耶的後代並沒領會家族團結的要領,由於缺乏長遠的傳承規劃,忽略了家族下一代成員的教育與家族精神的培養,最終導致家族資本與人力資本的毀滅。
家族的社會網絡
儘管古根海姆家族的人力資本和家族資本在第三、四代消失殆盡,但是家族第五代又重新實現了復興。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古根海姆家族擁有炫目的巨額財富,在美國社會備受爭議,無論作為礦工眼裡的吸血鬼還是造福社會的慈善家,他們都赫赫有名。當時,從歐洲移居到美國的猶太團體不受紐約其他俱樂部的歡迎,他們於是自行組建了一個圈子「我們的群體」(Our Crowd),古根海姆家族也融入了紐約的猶太精英集團。
Our Crowd的成員囊括了19世紀至今幾乎所有知名的猶太家族,包括以小商販起家、之後逐漸轉業的塞利格曼(Seligman)家族、戈德曼(Goldman)家族、雷曼(Lehman)家族、史特勞斯(Straus)家族、洛布(Loeb)家族和薩克斯(Sachse)家族等,當然也包括古根海姆家族,但也有從一開始就從事金融行業的希夫(Schiff)家族、沃伯格(Warburg)家族及卡恩(Kahn)家族等,也有作為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美國代表的貝爾蒙特(Belmont)家族成員等。
Our Crowd也為古根海姆家族提供了門當戶對的聯姻對象,班傑明·古根海姆與金融家族的弗洛裡特·塞利格曼(Florette Seligman)結婚,伊薩克和丹尼爾·古根海姆分別娶了卡裡·索恩本(Carrie Sonneborn)和弗洛倫斯·斯洛斯(Florence Schloss),西蒙則前後迎娶艾琳·羅斯柴爾德(Irene Rothschild)和奧爾加·赫希(Olga Hirsch),女兒羅絲及科拉則分別嫁給了阿爾伯特·洛布(Albert Loeb)和路易斯·羅斯柴爾德(Louis Rothschild),這些姻親均是顯赫一方的名門望族。
古根海姆基金會
真正使古根海姆家族流芳百世的,是其對藝術、科技的慷慨捐贈。而家族由此積累的社會資本,多年後也得以重新轉化為新的金融資本。
哈佛商學院的約翰·戴維斯教授曾如此描述:「古根海姆家族唯一比賺錢更擅長的事情就是捐贈。」的確,繼承了猶太家族的傳統,古根海姆家族的不少財富均捐給了醫院及學校。梅耶的7個兒子分別設立有各自的基金會,為不同的信仰提供資助。
約翰·西蒙·古根海姆基金會是這一家族最重要的基金會之一(圖3)。其最初擁有300萬美元捐贈,之後在西蒙1700萬美元的遺產中獲得1300萬美元;西蒙遺孀奧爾加去世時,又獲得了4100萬美元;到1972年,資產總額達到1.15億美元。
這一基金會深受羅德獎學金啟發,創辦了古根海姆獎,旨在資助美國「最聰明的人」,為學者、科學家與藝術家授予獎金與研究經費,目前它已成為美國最為著名的獎項之一。無數傑出人物都獲得過古根海姆獎,如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索爾·貝婁(Saul Bellow)、楊振寧、哈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及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等。迄今為止,古根海姆獎獲得者中,有220位之後獲得了普立茲獎,有107位之後成為諾貝爾獎得主。
受其子哈裡的影響,丹尼爾致力於資助美國航天業的發展。在丹尼爾·古根海姆基金會的支持下,美國實現了首次儀表飛行,並由此發明了定向陀螺儀和人工水平儀。同時,基金會為當時美國僅有的兩家貨運航空公司之一的西部航空快遞提供15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其開拓洛杉磯到舊金山的客運航空業務。1925年,丹尼爾個人出資50萬美元成立紐約大學古根海姆航空學院。
去世時,丹尼爾留下了淨值為1300萬美元的遺產,除了分給3名子女的600萬美元及妻子的700萬美元,其他大部分均捐贈給了美國航空及其他公益事業,其中150萬美元給丹尼爾與弗洛倫斯·古根海姆基金會—該基金會一共在美國捐建了6所航空學校,到2003年所有事業的投資超過了3000萬美元;47.5萬美元給丹尼爾·古根海姆基金會—該基金會共為推動商業航空的發展投資了500萬美元。此外,丹尼爾還長期為現代火箭之父羅伯特·高達德(Robert Goddard)提供資金支持。
丹尼爾和默裡兩人每年大約資助10萬美元給戈德曼樂隊,讓他們在中央公園舉行音樂會。在長達30年的時間裡,丹尼爾和他的基金會大約投資了300萬美元,為紐約市民舉行各種音樂會。
家族第三代領導人哈裡對航空業情有獨鍾,一生為推動美國航空業的發展投資了數百萬美元。雖然古根海姆家族對美國航空業的支持大部分通過其父丹尼爾的基金會,但主要實施者及帶頭人是哈裡。哈裡認為,如果有辦法讓人類登上月球,那麼也一定可以研究為什麼人類會與他人打仗。因此,他成立了哈裡·弗蘭克·古根海姆基金會,主要支持統治、暴力和侵略等領域的學術研究,其中包括宗教暴力、毒品暴力、強權暴力與媒體暴力。
除了在音樂領域的資助,默裡成立的默裡·利奧妮·古根海姆基金會為紐約市5個行政區的年輕人建立免費的牙科診所,並建立了一所牙科工作者的培訓學校。默裡在世時,決定從其1800萬美元的遺產中額外撥出500萬美元用於資助該基金會。
古根海姆博物館
古根海姆家族對藝術的貢獻也給他們帶來了極高的社會認知度。這一家族的成員都資助過藝術活動,但所羅門對現代藝術的推動更加顯著。所羅門收藏了大量現代藝術作品,1937年,他決定基於這些藏品成立所羅門·古根海姆基金會,其宗旨為「鼓勵藝術創作及藝術教育,增強公眾在藝術領域的鑑賞力」,基金會被「賦予建立一到多間博物館的使命」。所羅門將約2000萬美元的遺產贈與妻子及後代,將約1000萬美元資助基金會,其中200萬美元用來建造博物館。
該基金會1938年投資數萬美元在巴黎成立了古根海姆藝術中心,鼓勵非實物繪畫藝術的研究和推廣,並成立一個宣傳部、一座圖書館和所羅門·古根海姆藝術中心聯誼會。
1939年,基金會在紐約第54大道租用的場地上成立了非實物藝術博物館。與此同時,所羅門與基金會一直尋思建立自己的博物館。經過無數場地與建築風格的選擇後,所羅門最終聘用了著名建築師弗蘭克·賴特(Frank Lloyd Wright),在第五大道上建立了如今的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所羅門去世多年後,博物館最終在1959年10月21日首次對外開放,並取得巨大成功。
20世紀70年代,所羅門·古根海姆博物館與其侄女佩吉·古根海姆在威尼斯Palazzo Venier dei Leoni的私人收藏合併,佩吉早年收藏的300多幅先鋒派、抽象派及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傑作加入了古根海姆博物館。
在克倫斯(Krens)的管理下,博物館進行了擴張—他認為藝術是一種品牌消費品,於是在世界各地開辦古根海姆博物館分館,包括曼哈頓Soho區及紐約南部。其卓越的管理能力引起西班牙巴斯克地區政府的注意,最終,古根海姆博物館同意在畢爾巴鄂(Bilbao)建立分館,作為交換,當地政府則完全承擔建館所需的1億美元成本並為古根海姆博物館基金會捐贈2000萬美元。畢爾巴鄂的分館帶來非同反響的成功。古根海姆博物館如今在紐約、威尼斯、柏林和畢爾巴鄂均有分館,並計劃進駐阿布達比和香港。而所羅門·古根海姆基金會仍舊會收到世界各地發出的邀請,在當地建立博物館。
20世紀末期,當古根海姆家族退出企業遠離商界、家族成員關係默默疏遠時,唯一能夠見證家族榮耀的只剩下古根海姆博物館和基金會。多年累積下來的社會資本成為家族和諧的紐帶,也維持著家族的社會聲譽與地位。21世紀的到來,則使這一家族完成了無形的社會資本到有形的金融資本的轉變,從而實現了家族財富的重新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