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明年新增3本子刊,聚焦這些領域—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4月22日,學術出版商自然科研宣布,將在2021年1月增添3本旗下新刊——《自然—老齡化》(Nature Aging)、《自然—計算科學》(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和《自然綜述—方法導論》 (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

其中,《自然—老齡化》將涵蓋整個老齡化研究範圍,從老齡化和長壽的生物學直至全球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經濟挑戰和機遇。同時也覆蓋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所強調的一些重大挑戰,如健康與福祉、減少不平等、可持續城市和社區等。

《自然—計算科學》重點關注最新計算方法的發展及其如何在各學科中用於解決實際問題和複雜問題。

在編輯策略方面,該刊計劃採用代碼同行評審,通過與平臺Code Ocean的集成實現代碼的存儲和評審。為進一步促成研究的儘早分享,該刊將積極支持論文在投稿前以預印本的形式儲存,並列出從原始論文到相關預印本的清晰標識。

《自然綜述—方法導論》將是《自然》旗下的第二本導論類期刊。這一特別的文章類型為讀者概述了科學方法及其如何應用於不同的科學問題。

該刊所有文章都採取約稿形式,涵蓋用於生命和物質科學中的各種方法,如分析、應用、統計、理論和計算等。每周出版一期。

這三本新刊都將在線出版。

值得一提的是,《自然—老齡化》和《自然—計算科學》自2021年1月將成為轉換期刊(Transformative Journals),即積極承諾向開放存取轉型的期刊。

這也是自然科研對國際科研資助機構聯盟cOAlition S呼籲的開放獲取「S計劃」的回應。該計劃要求,從2021年起,由公共撥款資助的科研成果的科學出版物必須在符合標準的開放獲取期刊或平臺上發表。

此前4月10日,記者曾從自然科研了解到,儘管該出版社認為cOAlition S修訂後的『轉換期刊』標準具有「挑戰性」,但仍承諾將絕大多數尚未開放獲取的英文期刊過渡為轉換期刊,包括《自然》及自然科研旗下的期刊。這意味著受「S計劃」資助的作者仍能繼續向這些期刊提交研究。

目前,除《自然》外,自然科研旗下冠名「自然」的子刊已有32種,而「自然評論」系列的子刊有20種。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動物學研究》:跨過不惑之年的與時俱進—新聞—科學網
    經過編委會多次討論,2014年開始,《動物學研究》將出版語言改為全英文,並將發文涵蓋方向由之前的從無脊椎動物到脊椎動物、從微觀水平到宏觀水平的動物學領域大綜合期刊,進行適度調整,進一步明晰期刊的生態位,集中聚焦在以下三個方向的動物學領域:靈長類動物與動物模型,動物多樣性與進化,動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
  •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新增眼視光醫學本科專業—新聞—科學網
    據介紹,該學科人才培養將整合山東省眼科醫院和青島眼科醫院的師資力量,目前校(院)擁有省部共建國家眼科學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科技部)、眼科學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衛健委)和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四個國家級平臺,該專業連續7年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醫院眼科專業排行中名列前十,在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的全國醫院學術影響力眼科領域排行名列第5,擁有眼科學博士點和博士後工作站。
  • 華東理工大學自辦學術期刊BIOB入選SCIE—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Bioresources and Bioprocessing(以下簡稱BIOB)主編許建和教授收到Springer出版社轉來的Web of Science期刊評審結果通報郵件:BIOB已經通過了專家評審,該期刊在2019年5月之後發表的論文將被全部收錄進入其資料庫及其指數體系(包括SCIE和ESI), 預期明年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據統計,此次計入自然指數的170篇文章中,有88篇來自生命科學領域,這與深圳先進院近年來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前瞻布局緊密相關。例如,繼去年11月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了生物遷徙進化策略的定量規律之後,合成所劉陳立實驗室於今年5月在定量生物學領域再度突破,揭示了細菌細胞生長分裂新規律,修正了該領域原有兩大生長法則,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今年6月,腦所屠潔團隊與王立平團隊合作在國際精神疾病領域頂級期刊《分子神經病學》上發文,團隊首次解析了一條新的抑制性神經環路,揭示了調控焦慮症的新機制。
  •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2020-05-0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網博客話題是華人科教界的風向標。科學網博主總是在第一時間...
    話題二【聚焦中微子】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3月8日在北京宣布,發現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模式,引起世人廣泛關注的熱點事件所舉辦。
  • 火山噴發助推古羅馬滅亡—新聞—科學網
    3月底凱撒遇刺後黑暗的天空可能是埃特納火山一次已知的小噴發造成的。但在次年1月或2月初,位於阿留申群島的阿拉斯加奧克莫克火山爆發。這次噴發形成了一個10公裡寬的巨大火山口。研究人員近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報告說,火山位於羅馬共和國北部,這意味著火山噴發的遮天蔽日的粒子,可能上升到低洼的北極平流層,並很容易擴散到整個北半球。
  • 「新時代北鬥精神」主題宣講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他號召全市廣大科技工作者以新時代北鬥精神為指引,始終把「四個面向」作為科研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以新時代北鬥精神為標杆,把個人理想融入科技創新事業,主動肩負起歷史賦予的科技創新重任;以新時代北鬥精神為動力,聚焦科創中心建設「四梁八柱」重點任務,聚力突破「集成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三大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奮力開創上海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 論文一作曾聯名抵制Nature子刊,而今卻發論文
    前不久,Nature新子刊《自然-機器智能》悄然上線。但在去年4月徵稿時曾遭到幾百位學者的聯名反對。  因它採取付費訂閱的形式是讓歷史倒車,而機器學習歷來有開放訪問的傳統。  然而今天,Reddit上一位細心用戶發現,該期刊有篇文章的第一作者竟然就是當年數百位聯名反對的學者之一:
  • 南極,極點不是終點—新聞—科學網
    安黎哲追尋內心的好奇心,從此將科研方向聚焦在低溫生物學上,帶領團隊不斷攻堅克難,使之成為國際上從事高山種群、群落背景下生態系統結構、植物繁衍等研究的第一梯隊。   「國際上對低溫生物學的研究較少,但從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來說,每年低溫造成的霜凍等災害,遠比乾旱造成的農作物損傷要多得多。
  • 快速識別病毒和細菌新方法有了—新聞—科學網
    近日,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18274117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提出色氨酸構建分子骨架新路徑—新聞—科學網
    三元環的3a-羥基六氫吡咯[2,3-b]吲哚-2-羧酸(簡稱HPIC)及衍生物是許多生物鹼和多肽類天然產物的分子骨架,這些化合物具有強大的結構多樣性和抗菌、抗癌等生物活性。由色氨酸衍生物構建HPIC已被成為有機化學合成領域研究的熱點,但存在繁瑣的保護基操作、立體選擇性差等問題。
  • 控制生菜結球的基因首次克隆成功—新聞—科學網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匡漢暉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2017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新聞專題-科學網
    2014年,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首度牽手,出版了首期「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特刊,收錄了2014年度發表在《細胞》及其子刊的中國作者的107篇論文,並評選出「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機構」,受到廣大作者與讀者歡迎。
  • 遙感地球脈動—新聞—科學網
    自2014年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中科院空天院認真貫徹落實,聚焦重大重點項目,不斷協同創新,引領發展了重大科技成果。如今的這份榮譽,不但是對他們7年潛心攻關的最好總結,也讓他們覺得,自己離夢想又靠近了一步。
  • 讓《今日聚焦》新聞專欄成為政治傳播領域的新風向標——訪浙江...
    「用新聞的力量推動進步!」這是浙江衛視《今日聚焦》欄目的口號。自2014年創辦至今,該電視新聞專欄聚焦浙江省境內的環境汙染現象和土地違法行為,毫不留情地進行公開曝光,明確具體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並對違法行為的處理結果和對違法者的處罰措施進行持續追蹤,處理結果在浙江衛視《浙江新聞聯播》欄目中公布。事實上,《今日聚焦》已成為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的有力武器。
  • 繼第一張照片後,黑洞「電影」上映—新聞—科學網
    這些畫面顯示了一個不平衡的光團圍繞M87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旋轉。為獲得這些畫面,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織(EHT)利用觀測網絡挖掘了黑洞的舊數據,並將這些數據與基於第一張黑洞圖像的數學模型相結合,展示了8年來黑洞周圍環境是如何演變的。這項研究9月23日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 「落在黑洞上的物質流『洶湧』,我們可以看到光團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晃動。」
  • 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
    趣味答題領紅包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這些批評針對的是作者對其數據的解讀,即性別在年輕和資深研究者師生關係的成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削弱了女性導師對學生的作用。」
  • 切實激勵轉制科研院所「公益性」研發—新聞—科學網
    對此,王翠坤提出建議,要進一步明確轉制科研院所在基礎性、社會公益性、國家戰略性等科研工作中的地位,對重點領域給予重大項目立項和經費傾斜;進一步突出創新在轉制科研院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中長期創新考核機制,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政策與實施細則,完善轉制科研院所創新容錯機制。
  • 細述哥白尼的傳承與顛覆—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