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智與情感》:選老公就像買房,稍有不慎將付出巨大代價

2021-01-10 吳下阿萌說情感

「如果你為人父母,家境貧寒,你的女兒執意要嫁給一個眼裡只認錢的男人,你會支持她嗎?」

「如果你和男朋友如膠似漆,但他早已和別人聯姻,不得不履行,你會選擇放手並成全他嗎?」

致女子:當你不顧一切要嫁給那個愛你但已經訂婚的男人時,你就失去了理智;

致父母:當你們支持女兒嫁給嫌她窮的男人時,你們一家就喪失了情感。

《理智與情感》是簡·奧斯汀的第一部小說,它描繪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社會的婚姻觀與愛情觀。

它以英國鄉村中產階級民眾的視角,「兩姐妹」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深度剖析了愛情、婚姻、金錢等方面的矛盾衝突,並揭示了樹立正確婚姻觀念的重要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的奇妙之處就在於,我們總能在過去的經驗教訓中尋找到解決現代社會問題的方法。

《理智與情感》

本文將為大家全面解讀《理智與情感》這本書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以及對婚姻的思考。

01兩姐妹的「理智」與「情感」

書中的「兩姐妹」埃莉諾和瑪麗安都到了憧憬愛情的年紀。尤其是姐姐埃莉諾,比妹妹大幾歲的她一直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人。

兩姐妹原本平靜的生活被父親去世的消息打破,埃莉諾和妹妹瑪麗安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約翰),父親臨終前交代哥哥,雖然不是一個媽生的,但一定要對妹妹們好,給她們足夠的生活保障。

哥哥答應了父親的要求,並在父親去世後和老婆商量如何養育繼母,還有自己的妹妹們。

但約翰的老婆(芬妮)不想給他妹妹拿太多的錢,並一再給約翰洗腦把繼母和妹妹們趕走,於是繼母和妹妹們就被哥哥嫂子送往鄉下。

怎麼樣?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上演了一場活生生的現實版分家大戲?

鄉下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為兩姐妹都遇到了自己的「愛情」。

為了協助嫂子給繼母搬家,嫂子(芬妮)的弟弟愛德華也來到鄉下,埃莉諾和愛德華一見鍾情,相處了兩天後,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溫,就在二人快要袒露心扉之時,愛德華因為急事離開鄉下回到倫敦。

愛德華與埃莉諾

雖然愛德華的離開讓埃莉諾傷心不已,但理智的她並沒有表現得很難過,很情緒化,而是按部就班的生活,等待愛德華回來。

而妹妹瑪麗安就不一樣了,作為妹妹的她喜歡轟轟烈烈的愛情,並期待著自己能夠遇到浪漫的愛情。

有一次在草地上玩耍時,瑪麗安不小心傷到腳踝無法起身,又趕上瓢潑大雨。

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之時,一位騎馬的紳士迅速趕來並將她送回家中。

一場大雨後,瑪麗安被這位紳士的行為所感動,雨中的英雄救美令瑪麗安瞬間愛上了她,瑪麗安被突然出現在她生命中的紳士——威洛比迷得神魂顛倒,失去了理智。

瑪麗安在威洛比沒有公開追求她的情況下,每天和他膩在一起,把自己全部的情感都給了他,每天都一起去鎮上玩耍,不顧外界的流言蜚語,認為自己收穫了浪漫的愛情。

瑪麗安與威洛比

無論是瑪麗安還是埃莉諾,她們不知道,自己遇到的「愛情」,相比父親去世的消息更讓她們為之「痛苦」。

02當婚姻只關乎「利益」,愛情便與婚姻「無緣」

愛德華離開鄉下後便再也沒有回來,埃莉諾再見到他時,得到的是他和露西小姐快要結婚的消息。

原來露西小姐和愛德華很多年前就已私定終身,和埃莉諾的相遇只是一個意外。

在鄉下時愛德華本想解釋這件事,但他並沒有時間去解釋這一切。

理智的埃莉諾選擇原諒了他,默許了他和露西小姐的婚約。儘管做出這個決定很痛苦,但埃莉諾還是忍痛割愛成全了他。

埃莉諾與露西小姐

而瑪麗安,有一天突然被威洛比告知,自己將要離開鄉下再也不回來,沒有任何原因和理由便揚長而去。

悲痛欲絕的瑪麗安每天都在想方設法回到威洛比身邊,最後終於在倫敦見到了他,得來的卻是他和別人訂婚的消息。

格雷小姐與威洛比

兩姐妹的「心上人」都和別人訂了婚,威洛比遠離了瑪麗安;選擇和家財萬貫的格雷小姐在一起;

而愛德華也履行了自己的承諾,和自己的「青梅竹馬」露西小姐在一起。

兩姐妹所嚮往的愛情,都被現實狠狠地扇了一個耳光。在瑪麗安心中,只要有愛,有感情,就會有一切。但她不知道,威洛比只是一個花花公子,他只喜歡錢。

瑪麗安被拋棄後整天以淚洗面,遭受重大打擊的她還得了一場重病,多虧了一直陪伴在她身邊的布萊登上校,瑪麗安才得以死裡逃生。

重生後的瑪麗安,仿佛明白了身邊所發生的一切,她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情緒化,而是變得像姐姐埃莉諾一樣睿智,冷靜地思考了愛情的「終極要義」,最終和布蘭登上校走到了一起。

布萊登上校與瑪麗安

瑪麗安終究明白,一段好的婚姻,並不一定需要愛情的加入,但必須要有金錢的支撐。

當初威洛比就是為了「金錢」背叛了自己,而當自己信仰的「愛情」被威洛比玷汙之時,她更願意把自己的「愛」留給那個單身又富有且一直陪伴她,從未拋棄她的那個男人——布萊登上校。

理智的埃莉諾很早就懂得這個道理,但她的理智並不能消解她心中的苦悶。

瑪麗安和布蘭登上校修成正果後不久,獨守空窗的埃莉諾終於等來了愛德華,埃莉諾不知道已婚的愛德華來找她有何目的,心情忐忑的與愛德華見了面。

原來,愛德華並沒有和露西小姐結婚,當初的婚約是他們私下訂的,而愛德華的媽媽希望他找一個有錢的家庭,但露西小姐和埃莉諾一樣家境貧寒,所以愛德華的家人並不同意這樁婚事。

並且,愛德華的媽媽說,如果他執意和露西在一起,那麼他的財產繼承權就全部轉移到他的親弟弟羅伯特名下。

富有責任感的愛德華並沒有聽取媽媽的意見,決定與露西小姐結婚。

愛德華與露西小姐

但讓愛德華沒想到的是,在他的財產繼承權被轉移到弟弟名下之後,露西小姐拒絕和他結婚,反而是去找愛德華的弟弟羅伯特談戀愛,最終嫁給了擁有財產繼承權的羅伯特。

羅伯特萬萬沒想到,為了盡這份責任執意要娶露西小姐的他,最終還是被露西的「拜金」行為所擊倒。

他認為露西要的是他的承諾,要的是他這個人,沒想到露西最終的選擇也是——錢。

當愛德華講完自己的故事後,她的理智再也控制不了她滿肚子的委屈,埃莉諾喜極而泣,最終與愛德華修成正果。

愛德華與埃莉諾

談婚論嫁的過程,處處充滿了算計與精明;無論是你青梅竹馬的戀人還是一見鍾情的對象,關鍵時刻都難逃世俗的束縛。

如果你們之間不在乎物質,那麼我希望你們都擁有愛情;如果你們都喜歡錢,那麼請不要將你們的結合稱之為「愛情」。

這本小說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在當下仍然受用,處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為了更好地生活,何嘗不是每天為了自己的生活四處奔波?

當我們經歷了職場的洗禮和社會的摸爬滾打之後,心中總有那麼純潔的一片淨土,留給我們心愛的人。

為了那個心愛的人,我們會拿出自己所積攢的財富心甘情願地對這個人好,但我們卻無法知曉對方的心意是否也和我們在一起。

「人心難測」,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每個人都嚮往「大同社會」的美好,但並不是每個我們愛的人都值得我們去付出,值得我們去愛。

03簡奧斯汀的「婚姻觀」與「女權思想」

在這本書中,雖然簡·奧斯汀筆下的兩姐妹都修成正果,收穫了自己的幸福;但幸福的背後,往往也蘊藏著心酸和苦澀。

埃莉諾和愛德華有情人終成眷屬後,生活依舊拮据 ,每天都要精打細算過日子。

兩個人後期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愈發覺得「金錢」對於他們的生活來講至關重要。

於是埃莉諾不得不放低姿態,去求愛德華的媽媽給他們一些生活上的幫助和救濟。

很多讀者不解:「為什麼有情人終成眷屬後還要寫一段婚後生活的故事?這樣結局會變得不完美。」 其實,關於埃莉諾和愛德華婚後生活的描寫,恰好體現了作者簡·奧斯汀的婚姻觀。

她認為,愛情和金錢在婚姻中都必須存在,二者缺一不可;沒有了愛情的婚姻沒有意義,沒有了金錢的婚姻會陷入「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局面。

她的這一思想融合了理性與感性,也就是本書中理智與情感兩個方面,這兩方面也直接襯託出她對「完美婚姻」的嚮往。

當時的英國正處於工業革命時期,但簡·奧斯汀所在的鄉下,工業革命「氛圍」並不濃厚,在機器尚未完全取代人類進行生產的時候,女性的生活幸福與否也只能靠「嫁人」來評判。

並且,書中關於威洛比的拜金和埃莉諾婚後生活窘迫的描寫,也體現了作者的「女權思想」。

格雷小姐因為有錢,才從瑪麗安身邊搶走了威洛比。事實上威洛比一開始對瑪麗安是有感情的,只不過威洛比的私生子事件讓他無法繼承莊園的財產,於是才選擇和格雷小姐在一起。

而愛德華沒有聽從家人的教誨選擇了露西和埃莉諾,和埃莉諾結婚後,因為自己的財產繼承權都在弟弟手裡,所以愛德華身無分文。

雖然他和埃莉諾的愛情很甜蜜,但是埃莉諾也沒有能力賺錢,所以生活的壓力還是讓夫妻二人不得不低頭,向愛德華的母親要錢。

兩個故事的細節無不體現著簡·奧斯汀的女權思想:「女人要有能力養活自己,才有選擇的權利。」

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不是這樣,男同胞們可以回憶自己的摯愛,如果她沒有嫁給你,是不是嫁給了別的有錢的男人?

女同胞們也回憶一下,當初你愛的那個少年,如果沒有娶你,那麼他是不是娶了一個家庭條件還不錯的女人?

所以這也是簡·奧斯汀終身未婚的原因,她太想要完美的愛情了,但當時的社會條件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

她既不想成為埃莉諾,也不想成為瑪麗安,倔強的她便選擇孤獨終老。

04

在中世紀時,西歐各國流行莊園經濟,莊園經濟的典型特點是「自給自足」,生產力水平很低,男性是當時社會生產力的主導力量,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完全依附於男人,處於從屬地位。

而隨著世界市場的不斷擴張,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技術革命的需求也愈發迫切,種種因素導致了工業革命的開始。

在工業革命時期,女性的社會地位有了很大地提高,機器取代手工的生產方式使得男女間先天性的體力差異得到縮小。

成千上萬的女性走出家門去工作,大大提升了全社會的生產積極性,這也使得女性逐步獲得了更多的權益。

同時,在婚姻中女性也慢慢擁有自己的話語權。 隨著全世界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直到現代社會的今天:

女性已經完全有權利,有能力為自己做主,可以選擇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喜歡誰或不喜歡誰。

但在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上還需要有逐步的提高,才能使女性真正擁有獨立自主的權利,不被金錢所束縛。

相關焦點

  • 《理智與情感》:曲折的情感,理智定向幸福
    文/寶芬妮 《 情感的寶典》寶芬妮觀點:名劇名著裡的愛情是人類共有的財富,那些基於善良的本性,展現真善美的經典愛情給予我們指引。經典的情感體驗在於名著名劇。讀書觀劇時刻,汲取人類共同的幸福快樂營養。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第一部作品。人們喜愛奧斯汀的作品,歷經百年而不衰,就是彰顯了經典的魅力。
  • 《理智與情感》: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導語:對最好的愛情,每個人都心生嚮往,可是因為性格觀念等各種方面的原因,有些人壓抑自己的情感,過分理智,導致她可能錯過愛情,有些人放棄理智,過分的追逐情感,最終導致傷痕累累,其實,理智與情感是缺一不可的,最好的愛情是理智與情感的完美統一。
  • 皮爾斯:不選貝克漢姆乃理智戰勝情感
    新華網倫敦7月2日奧運專電 理智勝過情感
  • 《理智與情感》愛情是一種折磨人的感情,從理智來講它是一種考驗
    《理智與情感》愛情是一種折磨人的感情,從理智來講它是一種考驗文/南瓜閱讀薈斯丁,1775年12月16日生於斯蒂文頓鄉一教區牧師家庭。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奧斯丁一家愛讀流行小說,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
  • 回看《理智與情感》:好的愛情,一定需要理智去平衡情感
    裡面有關於愛的解讀,理智和感性,追逐和放下。  《理智和情感》這部電影,講述的是 19世紀英國鄉下二姐妹的愛情故事,。 姐姐叫埃莉諾,妹妹叫瑪麗安。 她們是倆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孩。 她和衛樂比一起讀莎士比亞,和他一起坐馬車出去玩耍,兩個人旁若無人相處,而她也大方付出,快樂無比。 即便旁人對她的行為議論紛紛,她也無所謂,她覺得衛樂比就是她要嫁的男人,她的愛情,所以她願意為他付出所有。她一直都在等衛樂比表白,但遲遲沒有等到。
  • 《理智與情感》‖年輕時可以是埃莉諾,長大後也可以是瑪麗安
    長篇小說《理智與情感》中,瑪麗安是一個熱情浪漫的少女,感性居多,不會隱藏自己的感情,遇見了就全身心的投入。可惜,她在沒有完全認清一個人的時候,把心交給了渣男。瑪麗安對威樂比的愛情,正是簡奧斯汀本人理想的寫照:生活應該充滿激情、詩意和歡笑,女人應該是因為愛情而結婚。但有部分人認為愛情和婚姻是兩個不同的問題,的確,不少人走進婚姻並不是因為愛情。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英都付出巨大代價,三國誰的功勞最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英中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排除的應該就是我國,這一點也是必須要承認的,因為雖然我國與日本為之對抗了14年,付出了非常慘重的代價,但是對於勝利的貢獻程度上還是比不上美蘇英三國,因為當時這三個國家是世界的強國,而我國那時候還沒有發展起來,國力確實不如他們,那麼在美蘇英三大國中誰的功勞最大?
  • 《理智與情感》——聰明的人從不在理智與情感之間做選擇
    我們面對愛情時,是拋卻理智,全心全意地按自己的心意所為?還是用理智壓制著內心的情感,即使愛到肝腸寸斷也能夠微笑著面對所有關於愛人的一切?在簡奧斯汀的《理智與情感》一書中,為我們講述了兩姐妹的愛情故事。 姐姐埃莉諾代表了愛情中理智的那個,她的頭腦冷靜勝過於她強烈的感情,即使發現心上人與其他的女人早已另有婚約,她也能夠竭盡全力的去克制自己,收起所有的傷心欲絕去面對還需要應對的交際應酬。
  • 《理智與情感》:愛情固然美好,但需要理智控制
    《理智與情感》:愛情固然美好,但需要理智控制《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英國鄉紳家庭中的兩姐妹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面對感情的不同態度以及作出的不同反應。作者以兩位女主人公的婚事風波為主線,通過理智與情感的對比,表現了道德與行為的規範問題。
  • 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
    《理智與情感》英文版理智是真理智,情感能有多少——簡奧斯汀和《理智與情感》1794年,簡奧斯汀寫成了《理智與情感》一書,但是直到1811年才有機會出版。在《理智與情感》中,姐姐埃莉諾理智、穩重,妹妹瑪麗安則率性而為。理智的,因為過於克制而差點錯過自己的幸福;無視社會規範而任性追求所愛的,不用說,撞得頭破血流。然而,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明確的,最後作者安排她們殊途同歸,都嫁給了有錢人,終身有靠。在我看來,這樣的結尾就是個敗筆,誠然,作者寫的其實是自己和類似自己的女性的命運,自然希望她們有一個皆大歡喜結局。
  • 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這兩種女人哪個更容易獲得幸福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愛情小說,描述了性情迥異的兩姐妹對待感情的不同態度,在感情中所面臨的不同困難,最終雙雙找到幸福的故事。老莊園主去世後,由於當時的遺產法規定家產只傳男不傳女。他巨額的財產都歸前妻的兒子約翰所有,而他的女兒們和第二任老婆每年只能獲得500磅的收入。
  • 美軍曾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
    美軍曾為此付出過巨大代價 !其實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這二戰時期,各國的軍隊都使用了拉力賽,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國家很少出現在拉練的軍服了,這是為什麼呢?每天因為拉鏈問題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值,美軍當時斥資買了50萬副拉鏈,可以說每個市民身上都有缺點也是如此。士兵在受傷之後血液滲透到拉鏈上很難拉開,使得救援行動無法開展,很多士兵就是因為這樣的問題被耽誤了,也因此搶救無效而犧牲,其實我們可以看出,士兵身上的一個不起眼的設計在戰場中發揮的作用是極大的,甚至會關上關乎到士兵的身亡和一場勝利的,成敗不過。
  • 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你可能理解對方的好意,但你的情緒卻無法馬上好轉,這樣可能會讓你新增一個憂慮,「我是不是不應該這樣子」,「我是不是太不理智了",「我是不是太不堅強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討「我們的理智與情感」,更貼近地了解自己。心靈故事情感被理解後的「壞」學生心理輔導老師楊老師坐在羅文旁邊輕聲說。羅文並不理會,仍舊雙手抱頭。
  • 周末電影推薦|《理智與情感》
    周末電影推薦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距離日趨疏離和淡化。
  • 揭秘《理智與情感》,為什麼好女人都愛渣男?
    各位親愛的文友,今天我們將繼續共讀《理智與情感》一書,這本書一共是690頁,大家可以根據我所拆的4個主題點,每天共讀一部分。建議今日閱讀完第45-51章第556—672頁。第四個主題:為什麼好女人都愛渣男?現在,如果有這麼兩個男人,讓你從中選擇一位作為終身伴侶。
  • 我們的理智,能戰勝情感嗎?
    當我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理性人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任何情感都不會衝破理性的束縛,讓我們作出不理智的行為。然而,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實是,在我們冷靜地認為自己擁有理智之前,就已經有一種冷靜、平靜的情感充斥在我們心中。 情感,其實是先於理智的。…………人類,是一個神奇的物種。億萬年的進化,賦予了人類很多的東西。
  • 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
    比如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理智面前,情感為何總是勝出?答案原來如此簡單—— 創傷發生的時候,我們的右腦被激活了,於是創傷總是混雜著情緒存在的。而左腦是負責理智的,那創傷發生的時候它幹嘛去了?它被凍住了,表現在我們的身上,就是我們說不了話了。
  • 《亂雲》理智與情感
        處於弱勢中的女人與糾結的男人,這是一個有關理智與情感的故事。丈夫即將調任美國,而她也恰好身懷六甲,仿佛就都能看到幸福生活在前方招手示意。可是因為一場意外,她的幸福生活就此戛然而止,胎死腹中。丈夫沒有了,孩子也不能要了,一個女人的幸福生活就此消逝,等待她的將是無盡的煎熬。
  • 《猩球崛起3》:理智與情感,沒有輸贏只有平衡
    就像凱撒,無論誰都無法阻止他要復仇的執著,而走上這條路卻是他修復內心創傷的第一步。只有當他失去理智過,只有他敢於去想,開始去走,不論對錯,他內心的情感才開始一點點甦醒過來。正是這些情感,最終讓凱撒恢復理智,也挽回執迷不悟的同伴,找到自己活下去的意義。對於那些從想要創傷中復原的人來說,不怕失去理智,就怕無法完成對自己的接納,一直處於理智與情感的較量中,既無法釋放心裡的憤怒,又只能拒絕情感的靠近。
  •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的林黛玉和薛寶釵的翻版,愛情無國界
    看過李安1995年導演的《理智與情感》,結合他在自己自傳敘述拍攝該片的經歷,原來電影藝術真的無國界。作為華人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獲得者,李安的文化背景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但處處又透露著西方文化的融合,就像他成名作《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系列電影的中西方文化衝突與差異,很形象地詮釋了中國人在學習西方文化的時候,產生的最新的文化變種,這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更是包容文化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