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源
浸信會(浸禮宗)光從字面意思就可以得知,這是接受浸禮和認信的信仰背景,浸禮也就是在接受洗禮時,是整個人浸入水中,認信就是透過內心與外在的行動達到對信仰的堅定不移,並且全心相信接受整個救恩的行動。
據史料記載浸信會大約開始於17世紀,當然也有人認為施洗約翰在約旦河中為悔改者施洗,這是更早的浸信行動。大約在十七世紀左右,當時的英國宗教界百家爭鳴,一些清教徒逐漸嘗試對英國教會進行改變,但最終遭遇了阻礙與挫折,這些清教徒就選擇離開了本土,去到了他們可以保持純正信仰的地方進行操練,隨著清教徒的離開,一些宗教人士就定義這些清教徒為分離主義者。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宗派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派系,其中就有被稱作浸信會的。當然浸信會是反對嬰兒受洗的,堅持的是長成人後,有成熟的心志和選擇才可接受洗禮。當然浸信會中也有諸多的信仰背景區分,我們所探討的是一般浸信會的背景。
大約在1905年的時候,浸信會已經在國際上建立了聯盟,並且聯盟組織遍布各大洲。雖然浸信會於17世紀開始發展,但並不是容易的,因為他們要面對不同派別的偏見,所以想要獲得信仰上的獨立自由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和堅持。當然浸信會從多數宗派之中分離出來,主要還是信仰觀點觀念的不同,對於反對浸信會的人,表示聖經中雖然沒有嬰兒洗禮的事情,但在《十二使徒遺訓》裡面記載關於嬰兒受洗的內容,當然對於那些受過嬰兒洗的人,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要不要再洗一次」,也就是後來被稱之為的重洗派。
當時浸信會代表人物約翰史密斯,他畢業於劍橋,當他在研究希臘文新約聖經之後,發現其中並沒有關於嬰兒洗禮的內容,於是,在1609年,他為自己和一個名叫託馬斯賀爾威的朋友施了洗。我們所熟悉的第一間英國浸信會是於1612年建立,是有約翰史密斯帶領團體建立。
二,發展
以浸信會為背景發展的教會是迅速的,但發展迅速的同時一些分歧和派別又出現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阿米尼烏斯教派的學說,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普通浸信會。這種學說實則是一個神學體系,以神學家雅各阿米尼烏斯的名字命名,這種學說所主張的是人類的自由意志。還有一個派別就是歸正浸信會,這派別是由約翰斯皮爾斯伯裡所提倡的,大約是在1633年在英國倫敦建立教會。歸正浸信會相對是比較開放的神學態度,對於信徒的背景也是開放的,甚至沒有任何浸信會背景的信徒,在沒有受洗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就如歸正浸信會的。
其實從浸信會的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對於信仰的認識是不斷探索的,但更為重要的是回到聖經真理的裡面,如果拋棄聖經提倡某些神學觀念勢必會造成大幅度的問題,任何時候信仰都不能拋棄聖經真理而存在。
談到聖經真理,逐漸成熟的浸信教會是夠下功夫的,他們的以聖經為絕對的權威,提倡馬丁路德的信徒皆祭司等。當然浸信會的信條最為特點的就是,他們只為成年人施行浸水禮,而不再為嬰兒施行點水禮,當然有某些教派認為他們這種做法是帶有激進行為,偏離基督教1000多年的傳統。
浸禮宗也於17世紀30年代隨清教徒移民傳入北美,隨著美國內戰的結束和解放宣言的發布,各浸禮會加強了在黑人中傳福音的力度,逐漸地建立起了以黑人信徒為代表的美國全國浸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到當代,我們所熟知的有美北浸信差會,美南浸信會差會,加西浸禮宗協會,以及中國內地、香港、東亞浸信會等。
三,總結
當然宗派背景或許是一些學者和神學家較為重視的,但作為基督徒只要在不偏離聖經真理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去接受,如果偏離聖經走極端,那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作為基督徒我們不應該有宗派歧視之分,也更不要以為自己就是完全純正,乃要時常存一顆謙卑的心,與神同行,不要過於追求宗派的觀念,乃要回歸真理,符合真理就去做,不符合就堅決不做。
參考:
《歷史的軌跡》
《簡明教會史》
百度資源
基督時報特約/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立場,供讀者參考,基督時報保持中立。歡迎個人瀏覽轉載,其他公眾平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