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藍天》自由與現實的矛盾,這是屬於自由主義者的電影

2020-10-20 白棟瑜

《碧海藍天》是呂克貝松最有說服力的電影之一,被譽為呂克貝松的成名作,

為 1988 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描述個人理想主義者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

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另一種生活的故事。很難說的清碧海藍天是一部怎樣的電

影,這是一部導演獻給他自己女兒的電影,電影源於呂克貝松童年的記憶和夢想,

夾雜著強烈的自傳色彩。這是一部以藍色為基調的電影,它的創作來源於藍色海

洋神秘又幽深的無限的魅力,通過藍色海洋、潛水等主要主題,將人們心中對大

海深處的固有的恐懼,通過鏡頭毫無保留的展現在桌面上。通過深海這個載體,

把死亡作為自由主義者重生的搖籃,啟迪我們對人性、對生命的本質進行一種思

考。

電影的開頭即是一個接近一分三十秒對大海的黑白色調廣角長鏡頭,黑白的

畫面中海面近乎一個球面。通過這組有點變態的廣角與長鏡頭組合。在一開始便

讓人對大海產生恐懼、失望、悲傷的感情,也在一開始便為整部電影定下了基調,

這是一部描寫海洋的電影,但它註定不是一部浪漫又溫存的電影。電影的黑白部

分全是對主人公傑克的童年的敘述。其中出現了兩個對主人公傑克一聲都產生影

響的兩個人。一個是他的父親,傑克與父親同伴在船上討論了美人魚,美人魚即

是海豚,海豚在整部電影中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符號化工具,傑克的母親離開家拋

棄了傑克,在美人魚的討論過程中,父親因為潛水設備故障,死在了深海之中。

本來就不愛說話沉默寡言的傑克,又一次的遭遇了打擊。所以在幼小的傑克心目

中,童年是黑暗的。只剩下了美人魚——海豚,海豚是大海中的精靈,深海的使

者,在父母雙雙離開之後,只剩下海豚是傑克最忠實最親近、最值得信賴的夥伴,

在傑克的心中,唯一的親人只剩下了海豚。而導演呂克·貝松賦予了海豚以美人

魚的化身,它代表主人公對深海、對脫離現有困境的渴望,即使這並不是傳統意

義上的困境,對大部分人來說深海是困境,而傑克不一樣的童年則造成了這一切

恰恰相反。傑克在傳統人類社會尋找不到的感情,在深海的海豚身上找到了寄託,

這便是人類社會最美好的感情——愛。與之相反的是影片的彩色部分,彩色部分

的色彩採用的最亮色部分,則是傑克的青年時期,青年時期的傑克迎來了愛情,

在事業中也是一凡風順打破了世界紀錄,相比於同年的黑白陰影,青年生活則完

全是相反的多姿多彩。影片的後半部分,傑克深深陷於痛苦之中,雖然是彩色畫

面,但畫面中大量採用了陰冷色調與夜晚場景。如一個黑漆漆的深海中的散發著

微弱白光的下潛燈、黑夜中的遊船等等,暗示著與青年生活豐富多彩相比,此時

此刻的傑克已經再度陷入類似於童年的痛苦之中,心態已經發生了變化。

童年黑白段落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傑克一生的摯友——恩佐。恩佐在一

幕水中撈錢幣的橋段中,呂克貝鬆通過一組恩佐與傑克的過肩鏡頭切換,在一群

小夥伴中。為觀眾建立了恩佐與傑克特殊又不一樣的關係。恩佐與傑克互為競爭

對手與摯友,恩佐為傳統人類社會的代表,恩佐開朗、自負,與傑克近乎 「本

能」的愛好不同, 恩佐則把潛入大海作為冒險和挑戰。雖同樣精於潛水,但是

兩個人的出發點不太一樣,恩佐所迷戀的是天賦帶給自己的成就感與名譽。兩個

孩子之間的友誼其實更多的是建立在競爭之上。恩佐,把海作為自身能力的展示

和證明。 電影中他曾經說過: 「這片海是我的。」而傑克很少意識到自己具有

高超的潛水本領,因為潛水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切

事物一般。傑克就像一種誤投人世的海洋動物,影片中描繪他天賦異稟,他的心

髒和供氧機能異於常人,仿佛天生就是為水而生。在恩佐一次又一次為了世俗的

名利想要打敗傑克,但卻死於海洋之中後,傑克做了一場夢,又一次夢見了海豚,

大量的海豚。這是一場海豚的召喚,它們在告訴傑克,傑克在人類傳統社會中唯

一的朋友恩佐也歸於大海了,海洋對於傑克來說是一個更好的世界,作為理想主

義者的傑克,他必須推動自己做出決定,歸於大海,逃離人類傳統世界。

影片中的色彩,也是電影傳達與主人公內心世界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呂克貝

松在影片中應用了大量的藍色,大海、天空與泳池這種傳統意義上的藍色佔據了

影片三分之二的篇幅,這位整部影片營造了輕鬆、流程的敘事風格。但是這種風

格之下,又是講述的一整塊凝重的內容。兩者結合之下,凝重之中又讓觀者感覺

到這是傑克一種必然的選擇,傑克作為自由主義者,日常穿衣與潛水服都為藍色,

而世俗的摯友恩佐,影片中多次搶鏡的小車、潛水服都為紅色,傑克的女友喬安

娜,則經常身穿白衣。藍色、紅色、白色。這裡的視覺潛臺詞,剛好代表著法國

國旗的顏色。法國象徵著自由、博愛、平等。

影片的最後,傑克放開通往人類傳統社會的繩子,緩緩隨著海豚往深海遊去,

這裡的視覺潛臺詞,繩子成了連接生命與深海(死亡)的紐帶,主人公選擇了放

棄生命,去追尋自己的精神歸宿。對於一輩子與別人格格不入、散發著不似人氣

息的傑克來說,如果把海洋比作孕育生命的子宮,那麼潛水安全繩則是連接與母

體的臍帶,在人類傳統社會思維上,傑克放開了繩子屬於自殺。但是在傑克的精

神世界層面,傑克放開了繩子,則是離開了臍帶,帶來了屬於他的新生。

呂克貝松作為一位法國導演,正如法國這個國家給我們的第一感官是整體散

發著浪漫自由的氣質一樣,《碧海藍天》充滿了信奉自由的理想主義,即使自由

與生活是相矛盾的,但是則並不能去阻止人們信仰自由。

相關焦點

  • 《碧海藍天》碧海藍天和自由
    碧海藍天這樣的電影,有著自己鮮明的影像風格。悠長而抒情的音樂,深藍而浩瀚的大海,幽深又寂靜的海底,歡快然而孤獨的海豚,這一切營造出的氛圍具有強烈的感染性,你幾乎可以一眼看出這其中的憂傷和浪漫性。我的理解是理想主義是心靈需求的一种放大,其實也就是追求行為的絕對自由,它超越了道德和社會責任的制約。然而,任何形式的自由都有其制約,它並不是一個充滿了享受的詞,一個人享受多大的自由就必須承受多大的孤獨甚至痛苦。孤獨和自由,其實只是藍色的深和淺。 在電影《荒野生存》裡,男主為了找尋心靈的寧靜,進行了一場凱魯亞克式的單獨旅行。這場追尋自由和寧靜的旅行最後以死亡告終。
  • 《碧海藍天》讓我們相忘在碧海藍天
    碧海藍天給我描繪了一個奇異而又優美悽涼的故事,海洋,潛水,愛情,也許一些因素早已在心中扎了根,我扎進海水裡去浮潛,像一條魚一樣擺動手臂,我重新想起這部影片。正如一些人痴迷於夢境中的奇幻境地,我重新想起了曾經在年少時期經歷過的這個奇幻浪漫的世界。我開始重溫這部少年時期給過我莫大震撼的愛情電影。依稀記得整部電影殘留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淡淡的絕望,這種絕望綿長而細膩。
  • 《碧海藍天》6-11 碧海藍天
    經典的法式浪漫,所有的畫面都好像他的名字一樣,碧海藍天,但這部電影講的是關於碧海的故事,藍天只是一塊大大的、藍色的背景板。 這部電影關於理想、自由和歸宿,晦澀的親情(Jacques和寡言的父親以及素未謀面的母親、Enzo和兇惡卻溫柔的母親還有弟弟)、熱烈的愛情(Jacques和Johana)、還有自由的友情(Jacques和Enzo)。
  • 電影推薦|《碧海藍天》每一個心懷夢想的人,都擁有屬於自己的海洋.
    今天來說說有一部電影《碧海藍天》,一部作為編導專業的老師推薦的必讀電影。《碧海藍天》是由呂克·貝松執導,讓-馬克·巴爾、讓·雷諾等主演的愛情電影。沒有英雄片的刺激你的爽點,沒有間推理片的各種邏輯轉換。只是簡單的描述個人難以融入現實社會的困境中,因此轉而尋找夢想中的另一種生活,帶著濃厚的自傳色彩。人類不斷向極限挑戰,但最後以回歸大海為終,為一部藍色調的電影。
  • 《碧海藍天》我的文藝啟蒙
    這是一部帶有浪漫色彩的法國電影,也是我初次接觸的文藝電影。在現實與夢中選擇後者——這是屬於青年人的嚮往,老年人的情懷。而幼時觀影的我則只有在成長中不斷感悟它的內涵,一知半解。起初的我,未能獲得獨自思考的能力,想不通許多橋段,也不懂結尾的作用,但我可以感受到的是其中的平靜。對,就是平靜,切身體會到的。隨後,我了解到這是文藝電影。
  • 《碧海藍天》Go. Go and see, my love
    可以遠離世間的一切可以忘卻懷孕的深愛自己的女朋友可以不要自己的生命每個人心底或許都有一片孤獨而自由的大海,我們往往在深夜,獨自潛入其中,有時又因為潛入的太深,而思念陸地上的燈火。大多數人一生都在這兩者間穿梭。人經常會感受到內心的召喚,如果不去回應它,人就始終不能平靜下來,如果去回應它,就意味著必須放棄很多心愛的人和物。
  • 《碧海藍天》生於碧海的孩子,怎會有藍天的記憶
    連續幾天陰雨連綿的潮溼天氣,渴望能從一部畫面晴朗的電影中竊取幾絲陽光來驅散雨天堆積的氤氳心情。 忽然想起了一部名叫《碧海藍天》的法國電影,一直靜靜地躺在我想看的電影list裡。聽說當時在法國上映時,片子引起了巨大轟動,在電影院持續放映時間超過了一年。又聽說,這是一部極考驗膀胱的電影,它的時長將近三小時。
  • 一個人的碧海藍天
    這幾天,我看了丁立梅的《花未央,人未老》這本書,其中有一篇名叫《一個人的碧海藍天》的文章吸引了我,於是我翻看下去。
  • 《風景優美的藍天碧海》小霸王-協助拍攝
    藍天和海洋總有相似之處,似乎就是一對姐妹。藍天映襯出大海的蔚藍,而大海也反射著藍天裡的朵朵白雲。他們那麼的和諧,唯恐缺少了對方。就會失去那種應有的默契。海裡,是魚兒的世界,在那兒,他們可以自由的穿梭,無憂無慮,那麼的愜意。
  • 《碧海藍天》你只是活在自己的虛無中
    說實話 工作之後很少靜下來看一部三小時的片子 倒時差找了部長片子 看完之後 心裡有些堵得慌 這部電影是關於存在和虛無的 熱愛潛水的人 在深海處 很難找到一個上來的理由 「潛水是什麼感覺」 「就像你在滑行的時候感受不到任何阻力」幾年之前我考過潛水證 還記得我潛水的時候 剛開始的時候 我是拼命想往岸上鑽 我找不到一個沉下去的理由 除了挑戰怕水的自己
  • 《碧海藍天》,理想是潛水運動員的導演呂克·貝松
    此後,他一度靠看電影來打發無聊的日子,沒想到卻激發了他對電影的興趣。心動不如行動,呂克立刻買了一部「超八毫米」手提攝影機,沉浸在五光十色的電影世界。呂克因此及時調整了自己人生目標,下定決心要做一名電影製片人。18歲時,呂克報考法國國立電影學院,不想卻遭到了拒絕。於是,19歲的呂克來到美國洛杉磯好萊塢,學習了3個月電影製作課程。
  • 《碧海藍天》成全你的瀟灑與冒險,成全你的碧海藍天。
    真希望我是男主,最後心愛的女友說她懷孕了,我會選擇留下來,而不是拋棄一切去深海追求那虛無的自由。這是我和男主的差別,引申來說,是廣大男性的兩種抉擇,趨向於羈絆還是自由。為啥是廣大男性,因為作為情感動物的女性面臨取捨時,選擇羈絆是毋庸置疑的。
  • 《碧海藍天》「go,go and see.」
    《碧海藍天》是呂克貝松執導的一部法國愛情電影。電影講述了在海邊長大的男主人公傑克對大海有著深沉的情感並且為了大海不惜放棄世俗生活中的一切。影片為1988年坎城影展的開幕大片,是一部藍色調電影。法國電影似乎都帶著一些神浪漫和神秘感,這部將近三個小時的《碧海藍天》也不意外。它一點都不具備商業因素,影片很平緩,但是卻可以讓人看得它全程內心波濤洶湧,它是活脫脫的一部超脫人性的藝術片。電影開頭前十五分鐘用黑白的視覺效果講述了男主人公傑克童年時期父親因一次潛水而發生意外被大海吞噬。
  • 《一人之下》碧海藍天光環怎麼獲得 碧海藍天光環獲取攻略
    導 讀 一人之下手遊碧海藍天光環獲取途徑攻略 雖然光環沒有屬性上的加持,但是對於美觀和畫質屬性要求較高的玩家是必須得到的
  • 《碧海藍天》go and see my love
    #電影清單# 11/50《Le Grand Bleu》(The Big Blue/碧海藍天)導演:呂克·貝松主演:讓·馬克·巴爾、羅姍娜·阿奎特、讓·雷諾電影的主人公馬克從小就喜歡海,並且天生比別人憋氣時間長,在水中身體的反應就像海洋的哺乳動物,心跳會變得非常慢。
  • 《碧海藍天》他的歸宿
    無意中點開了呂克貝松的導演剪輯版《碧海藍天》,168分鐘的時長,30年前的電影,現在看起來也不過時。在我看來,電影表達一個主題,就是在精神追求與現實生活中到底該怎麼選擇。雅克在海邊長大,從小沒有了母親,父親在他小時候因潛水身亡,父親曾經告訴過他,深海裡有美人魚。他有一個朋友叫恩佐,同樣喜歡深海潛水。
  • 《碧海藍天》9.21
    其實電影做這種真的可以做得很絕。就是那種人物,平常的我們可能只擁有20%、30%的,但他們擁有90%、95%,直到這一切都變得overwhelming… 看的時候不斷地讓我想起《徒手攀巖》,都是擁有一定的常人沒有的能力,都有一種近乎宿命般的追求和對那種追求的歸屬感,都是寡言少語、不太需要情感依賴的一類,不過紀錄片《徒手攀巖》更多是引起我去思考這樣一種和他人和世界的關係,但《碧海藍天》給我的完全是情緒上的壓力……因為看完電影你會覺得
  • 《碧海藍天》憑什麼要我割裂世界,成全你的碧海藍天
    我不清楚有多少人是衝著碧海藍天的名聲來的,至少我是,我期待著這部久負盛名的電影可以給我以自感官至心靈的至美體驗,可是,到最後,我都還是有一些失望。我不想找理由,可能我就是心浮氣躁缺乏涵養吧。雅克或許就是自他父親永遠的離開那天起就再也沒有長大過。他永遠都是安靜,乾淨,澄澈,與世無爭的,他對眾生皆有愛,可他到底都只愛他自己。
  • 《碧海藍天》:人因理想而有意義 ,愛因為了解彼此的理想而浪漫
    大學畢業那一年,也就是為工作、為理想而彷徨的那一年,我第一次看了《碧海藍天》。很神奇,它如魔術師手中的魔法棒一般,瞬間為我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大門,我堅定了我的理想,找到了我的方向。是的,《碧海藍天》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能通過簡單的情節向觀眾傳遞一個正確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是,有時候,理想能超越愛情和生命本身。
  • 劉詩詩碧海藍天大片,藍天白雲碧海紅裙,側臉顏值真的絕了
    劉詩詩碧海藍天大片。藍天白雲碧海紅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