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四早上不到8時,北京口腔醫院急診綜合樓二層走廊的候診椅上,都會早早坐滿了患者,他們全部都是衝著一位大夫而來——國內知名口腔修復專家、北京口腔醫院主任醫師張振庭教授。從醫36年,張振庭不斷變換著自己的身份:科室主任、副院長、黨委書記……但是,「讓患者開心地吃飯」的初心不變。從苦心鑽研專業領域的青年醫師,到頗負盛名的業內專家,他為眾多無牙患者實現了一日三餐能正常吃飯的願望。如今,張振庭已經步入退休年齡,卻仍然堅持每周出診。
八旬老患者鑲上假牙 順暢地吃下半根黃瓜
「全口假牙」在口腔修復專業屬於較為複雜的病例,技術難度大,但價格低,患者需求大。年輕的口腔修復醫師遇到全口無牙的病人,心裡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發怵」。然而,在張振庭的診室裡,這樣的患者卻比比皆是。「去了好多地方,都說鑲不了。」這是他聽到最多的一句話。
上周四上午還不到10時,年過六旬的張振庭已經連續診治了6位病人,下一位是預約好前來佩戴義齒的老人。老人今年80多歲,在女兒的陪伴下從河北來到北京,只為找張振庭鑲一口假牙。張振庭再次為老人系統地檢查,情況還算「樂觀」,因為他的嘴裡還剩下一顆完好的牙齒。「全口假牙的功能效率相當於人們正常牙列功能的四分之一,保留的這顆牙既能留存一部分正常牙齒的功能,還起到了協助固定的作用。」他耐心地向老人解釋道,留下了這一顆牙,以它為承託點,掛兩個卡環,周圍鑲上假牙,平日裡正常摘戴,體驗感會好很多。果然,在戴上新的假牙後,老人非常順暢地吃下了半根黃瓜和幾粒花生米,笑容滿面地說:「真是舒服多了!謝謝大夫!」
臨床中,很多全口無牙患者牙齒缺失多年,牙槽骨萎縮、牙床又矮又窄,沒有足夠的承託力,直接影響假牙固位,還有一些老人伴有聽力減退、震顫、半身不遂等全身症狀,配合困難,更是讓修復醫生無從下手。「如果全口沒牙了以後,假牙放在嘴裡,舌頭要動、嘴也要動,吃飯還要進東西,病人不能保持牙齒的穩定,也不能正常咀嚼,確實很痛苦。」張振庭對記者說,「要保證病人的牙不掉、能吃飯,還要美觀、能說話,同時滿足這幾個因素,在臨床上確實比較困難。」
在為老人和女兒耐心講解完假牙的摘戴要領和保養事項後,張振庭沒來得及「喘口氣」,馬上又開始為一對老兩口做檢查。老兩口都是張院長的老病號,今年78歲的老先生因為患有帕金森症候群,全身一直震顫,為檢查和治療增加了不少難度。在其他醫院,老先生早已被下了「最後通牒」,因此只能來找張振庭救治。一個多月以前,張振庭幫老先生做了新的全口假牙,並承諾有問題可以隨時進行調整。「因為假牙在口腔裡,會經常受到口腔四壁、舌頭以及食物的碰撞和擠壓,所以,我們的『假牙』也會很敏感,需要做出調整。」張振庭說。
對於那些已經鑲上牙,但使用時出現不合適的情況、需要調節的病人,張振庭隨時給加號。不管出診過程中臨時加進多少這樣的號,他從不拒絕,「照單全收」。老先生在醫院做了假牙後,前前後後來了六七次,每次都有新的問題。「今天也幫我看看吧,張大夫,我上邊和下邊好像都有點疼,我也感覺不出來了。」老先生躺在牙科椅上,緩緩地說著,身子不由自主地顫抖著。一般醫生遇到這樣的患者,自信心早就被消磨殆盡,而張振庭的眼中卻露出異於常人的堅定與果斷,迅速幫老先生找到疼痛的根源,並調整好假牙。
老先生的老伴兒也剛剛做了假牙,出現了一些敏感的症狀,嘴裡起了口腔潰瘍,在檢查時疼得不由得叫了起來。「阿姨您放鬆,學著我的動作做……」張振庭臨時拿下口罩,安撫阿姨的緊張情緒,最終也順利找到痛點所在,將痛點對應的假牙牙齦根部打磨出一個空當兒,阻止假牙壓迫牙齦。「真棒!真好!要說神醫真是不假!」老兩口連連稱讚。這天上午,張振庭連續看了十幾個病人,直到午休時才喝上一口水。
用來吃飯的全口假牙 再難也得給患者鑲上
「沒牙的痛苦,咱們有牙的人不能完全理解。」張振庭告訴記者,這些老人日常只能靠牙床擠壓吃些軟的食物,有的甚至一日三餐只能喝粥,或是直接吞咽下大塊的食物,吃東西也不香,生活質量無從談起,「『沒牙』不但會影響老人的咀嚼、發音、美觀,還影響到他們的營養吸收,加重胃部和消化系統的負擔,進而影響到全身健康。所以,我的好多病人在鑲了假牙以後,體重能增加10到20斤。」
聊起口腔修復,張振庭總有說不完的話題。1983年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後,他被分到北京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跟著醫院裡的老醫生鑽研學習,開啟了漫漫從醫之路。「當時,我們醫院有幾位出名的專家,在全口假牙的領域做得非常好,我一沒事就跑去人家的臺子邊上看著,一邊跟老先生們聊天,一邊學習他們是怎麼幹的。漸漸地,我就將自己的興趣和研究方向全部集中在『全口假牙』上了。」張振庭說。
1997年,張振庭升為修復科主任。正是從這一年開始,他憑藉積累的豐富臨床經驗,在醫學上的造詣有了質的飛躍。回憶當初,他笑著談道,這全部歸功於那時的「背水一戰」。「我一當上主任,但凡遇到看不好的病,科裡大夫都說:找主任去。於是,全科所有的複雜疑難病例都來找我。作為主任,我沒有退路,硬著頭皮也得去接,『背水一戰』。」張振庭回憶道,「在這樣的情況下,我能做的只有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處理好問題,去琢磨問題究竟是出在技術上,還是服務態度上,抑或其他什麼地方。」
在為患者解決病痛的同時,張振庭發現「全口假牙」這一類修復病例的投訴率比其他病例的要高一些,做不好的病例也比較多。「我就總把這類病例接過來,反覆研究,尋找癥結的所在。在這兒改改,在那兒改改,改好了,經驗就慢慢積累下來了,也越做越有自信了。」 他對記者說, 「後來,我當了院長、書記,但是始終沒有停止出門診。」
為了幫更多患者解決「有飯沒有牙」的難題,也為口腔修復事業培養更多後備人才,張振庭帶領團隊在國內首開「全口義齒專病門診」,專門接診疑難複雜病例。他說,民以食為天,全口假牙是患者用來吃飯的,再難也得給鑲上。
現場指導學生出門診 經驗傾囊傳授年輕人
「張院長,您可別退休啊,您退休之後我找誰去呀!」「張院長,我這牙挺好,您退休前再給我做一口,我怕沒人給我治了!」眼看張振庭就要到65歲了,病人擔心他「撒手不管」,也變得顧慮重重。每當有人問起類似的問題,張振庭總會回答道:「沒事,我退休了,我的學生還能做好。」
現在,張振庭將更多心思放到培養學生上,每周都會拿出一天的時間,現場指導學生出門診,當場授課。「我講課,不在於『講』,而在於實踐。一堂課,聽完之後一定有收穫,但與跟著專家幹,完全是兩碼事。我的診治經驗都是通過實踐得來的。」張振庭說,講課幾乎沒有照搬書裡的內容,甚至還對書裡的一些理論提出質疑,「醫生一定要有再學習的能力,還要敢於打破原有的、書本裡的規則,不斷探索和創新。」此外,他還多次受邀赴內蒙古、寧夏、河北等地進行學術講座、現場示教,毫無保留地傳授經驗,親自為當地疑難複雜病例會診、義診。張振庭主張在基層少講理論,多做示範,有針對性的技術指導能讓年輕醫生收穫更多。
如今,張振庭帶的學生中還有6名在讀博士生,已經指導16名博士生、近40名碩士生畢業。「我一個人本事再大,一天也就看十來位病人。我要是帶出十個學生,十個人至少能看100位病人。所以,我願意把自己的經驗全部傳授給年輕人,這是我最主要的任務。一旦幹不動的時候,還有人能接我的班,還有人能解決病人的難題。」
口腔複雜病難題,既費腦力又費體力,張振庭一幹就是大半輩子。有人問他:煩不煩?張振庭毫不猶豫地答道:「不煩。通過我的工作,為老年人解決了吃飯問題,給他們帶來便利和幸福,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我覺得一生都有成就感。」
來源:北京晚報·家有一老 記者:李祺瑤
流程編輯:洪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