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壽縣對大部分中國人來說是個陌生的名字,但這座位於淮河南岸、隸屬淮南市管轄的小縣城,是2200多年前楚國最後18年間首都所在地。歷史上4號是道會,10號是郡,給壽縣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古蹟,其中位於壽縣古城西南隅清真寺巷內的壽縣清真寺是不容錯過的古蹟景點之一。
傳統清真寺大部分是白色圓頂,大型清真寺周圍建有高聳的宣禮塔。秀賢清真寺沒有圓頂,也看不到先例塔。這是典型的中國古代戰友式建築,中央軸線上依次排列著三振中原,前院正門是大眾門,兩邊設有偏門。
據《壽州志》報導,壽縣清真寺建在宋代,原所在地在壽縣古城西門外,當地穆斯林人口增加,經濟繁榮,明代初期購買了古城內朝天官(宋代趙彬大將軍後代之家)庭院數十畝,將清真寺搬到這裡。數百年來,壽縣清真寺多次修繕,現有建築物由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及省、縣人民政府支出修繕。
壽縣清真寺總面積為5632平方米,是華東地區規模最大的清真寺,進入院內,建築物飛簷漂亮,莊嚴肅穆。國內很多地方都建了清真寺,但壽縣城內這座清真寺的結構造型和建築規模並不多見,因此被專家和學者譽為「華東第一清真寺」。
據悉,當時朱元璋因遇險秀賢而受到當地群眾的保護。他即位後,魚腳按照北京太和資金聖殿的風格建造了這座壽縣清真寺,寺內的石牆、石柱等建材也全部運抵淮河。整座建築雄偉壯麗,渾然一體,被《中國伊斯蘭教建築》這本書稱為「國內罕見的巨大華麗的伊斯蘭建築」。
李進院子是開放的庭院,院內用石磚鋪成,正中是五個重陽大殿,南北廂房原來是亞門大、中、小學教室、水房。後院由環繞無償保育的牆組成,院子由古樹包圍,遮天蔽日,門廊。值得注意的是,有600年歷史的幾棵古代銀杏樹,以及兩座古井都是祖父花園的原物,其歷史比清真寺早了很多年。
清真寺的本殿——又稱寶殿,是因為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沒有設置神像而得名的。現有的戰友是清江熙年間建造的建築物,建築物寬5格,深7格半,面積936平方米,其結構和磚雕木雕具有明清時期不同風格的特點。1986年,大田的大幕大整備時,施工人員在瓦椽上發現了「民國29年(1940年)重修」的墨水字。寶典裡面原來掛著48字的匾額,包括從清康熙到宣統年間的詞綴匾20多字。
其中最有名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給的「天人合一」匾額和慈禧太后寫的「壽命」字匾額,可惜這些匾額已經不存在了。公司內目前只剩下清幹隆至光緒年間的碑刻六坊和清末、民國時期的碑刻水坊。
2013年3月,壽縣清真寺被宣布為第7次全國重點文化遺產保護單位,每逢節日,前來拜訪名字的遊客不斷。遊覽清真寺後,沿著清真寺胡同向北一直走,可以去西街的壽縣博物館和孔廟繼續遊覽。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參觀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