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內麻醉是臨床中經常使用的一種麻醉方式,因其一般只產生下半身麻醉的效果,俗稱為「半麻」。這種麻醉在上世紀廣為流行,主要原因是那個時代的全身麻醉技術並不成熟、也沒有那麼多的全麻藥品可以選擇。因此,很多麻醉醫生都非常精通該項技術。甚至有的麻醉醫生號稱,脖子以下的手術都可以採用硬膜外麻醉。(註:硬膜外麻醉是椎管內麻醉的一種)
雖然今天的全身麻醉已成為主流麻醉技術,但椎管內麻醉本身具有的優勢在一定時期內是不容易替代的。比如,椎管內麻醉仍然是剖宮產手術的首選麻醉方式。
為了讓大家能清晰地理解該麻醉技術,我們一點一點的為大家解析:
椎管內麻醉,實質上是局麻中的一種,都是利用局麻藥暫時阻斷神經信號傳導的作用產生相應區域麻木的原理。與大家認知中的「局麻」不同的是,椎管內麻醉的範圍更大,且有明確的節段性分布。
這種節段性分布的基礎,就是人體的脊神經是按照節段分布的。脊神經,亦稱脊髓神經,由脊髓發出的成對神經。如果是在難以理解,脊骨總見過吧。脊椎動物的脊骨都長得差不多,人的脊柱也一樣。脊柱內部有一根被大家俗稱為「骨髓」的東西,那個其實是脊髓。脊髓上至人的大腦,下至腰椎平面。從脊髓的兩側,沿途會發出31對脊神經。其中頸神經8對,胸神經12對,腰神經5對,骶神經5對,尾神經1對。
在椎間孔處,每一對脊神經由前根和後根合成。這些脊神經分別形成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而且均左右成對。前根由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的軸突及側角的交感神經元或副交感神經元的軸突組成,負責支配手腳及軀幹的運動。後根上有脊神經節,是傳入神經元細胞體聚集而成,後根由感覺神經元的軸突組成,其末梢分布全身各處,能感受包括疼痛在內的各種刺激。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椎管內麻醉幾乎都是低位椎管內麻醉。通俗一點講,就是在遠離脊髓末端的部位實施麻醉。因為,脊髓是傷不起的。截止目前,人類還沒有好的治療脊髓損傷的手段。如果可以治療,像體操運動員桑蘭也不至於飽受輪椅之苦了。也就是說,在能夠完成手術與安全之間,我們寧可選擇安全!
然而,即便這樣,低位椎管內麻醉也是具有一定風險的。除外常見的風險,其風險還有:
截止目前,還沒有哪家醫院能夠做到椎管內麻醉之前例行腰椎CT或者核磁檢查。而椎管內麻醉操作是一項盲探操作,一旦病人的解剖結構與理論上的有差異,很有可能就此造成損傷。比如,脊髓栓系症候群。是指由於各種先天或後天因素造成的脊髓縱向牽拉、圓錐低位、脊髓發生病理改變而引起的神經損害症候群,包括下肢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畸形、大小便功能障礙等。簡單理解為,隨著年齡的增長,脊髓沒有脊椎骨生長的快。脊髓節段會逐漸高於脊椎骨,在我們的尾椎及腰椎內將不再有脊髓存在。因此,麻醉醫生穿刺的時候會安全得多。
目前,常見的風險中,有一項也是不常出現的。但理論上仍然存在,這個風險就是尿瀦留。也就是說,尿液存留在膀胱內無法排出。
麻醉因素中,一般有兩點可以引起尿瀦留:
1.局麻藥的神經阻斷作用。當支配逼尿肌的神經處於麻痺狀態時,可以導致尿瀦留;
2.某些全身性用藥可以導致中樞性的尿瀦留。
如果是麻醉藥物因素引起的尿瀦留,大家不必緊張。待麻醉作用消失後,多數都可以恢復排尿功能。另外,即便是椎管內麻醉。一旦出現尿瀦留,要首要解決尿瀦留的情況,再查找原因。因為,還有其他很多因素可以導致尿瀦留。比如,結石梗阻、尿道損傷、癔病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