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鬥
如果不是新冠疫情,今年中國電影的票房將再創奇蹟,甚至有望超越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票倉市場。
2019年,我國影院數量達到12408家,同比增長14.52%,銀幕總數達到69787塊,持續處於全球領先地位;單片10億票房起步的影片越來越多,且國產片佔比越來越大;年度票房過600億人民幣,和北美114億美元年度票房的差距越來越小,當時甚至有專家預測,在未來幾年時間裡,我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但是沒想到,一場疫情讓我們的電影產業幾乎遭遇滅頂之災,內地影院也成了最早關門、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復工的地方。
今年大年二十九隨著《熊出沒》《姜子牙》率先撤檔,當天全部春節檔影片宣布改檔退票,到現在內地影院已經170天沒有營業了。2020創造票房奇蹟是無望了,倒是有可能成為全球關閉時間最長的影院。
在大大小小的餐館、酒吧、美容院等場所陸續開放以後,唯獨電影院被禁止開放,這究竟是為什麼?因為大片們檔期爭奪問題,還是院線和片方分帳問題?甚至一度引起有關部門就是要打壓電影業的陰謀論。
5月下旬,中國電影家協會發布了一份《電影院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47%的電影院現金流告急,42%的影院認為自己有永久關閉風險,20%的受訪影院為了維持下去已經進行了裁員。
雖然電影局也向部分院線進行補貼,但是平均幾萬塊的資金實在無法幫助企業度過漫長的難關,不少影院為了生存不得不低價賣可樂、爆米花等庫存,甚至暫時轉行賣花、開出租等著重新開張。
在內地從業者人心惶惶的時候,從4月份開始,韓國、日本、我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電影院開始陸續恢復營業,《霸王別姬》《肖申克的救贖》等一批口碑經典影片慢慢把觀眾拉回影院。
因為培養觀眾的觀影習慣真的很不容易,尤其是在內地,電影行業花了這麼多年才好不容易把市場培養到現在的程度,資深影迷數量並不龐大,大量觀眾的注意力是很容易發生轉移的,一旦轉移拉回來的成本就不光是錢,還有時間的問題。
當然我們部分低風險地區的影院也短暫的開放過幾天時間,可惜票房實在慘不忍睹,單天回到了萬元時代,而且對於影院來說,開門是有成本的,房租、人工、水電、器材等等,票房太少的話營業等於賠的更多。
為了不徹底失去觀眾,我們也早安排了《哈利波特》《戰狼》等國內外高票房影片,等待開業之後先靠有票房基礎的片子把觀眾「請」回來,然而左等右等一些影院破產也沒有等來全面復工的日子,等來的是先看網上的吧。
一邊是疫情還沒有結束,一邊是遲遲沒有復工準信兒,企業真的撐不下去了,作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重要電影市場,中國不開工帶來的是一連串的連鎖影響。比如由劉亦菲主演的好萊塢大片《花木蘭》,中國必然是其最重要的票房國之一,只要中國不開市這部電影就不會選擇上映,因為上了也收不到理想票房,其他大片也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好的新片願意在市場殘缺的情況下上映,即使能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區域市場小範圍上影也不過是心理安慰。如果再要求隔排隔行的售票,上座率必須控制在30%以內等,這個上座率根本無法支撐收支平衡。
當電影院這個本來高速發展的產業突然戛然而止,也在很大程度上磨滅了本土電影創作的雄心,更讓這個已經經歷了一年稅務風波的高風險行業被投資人所摒棄,造成惡性循環。行業擔心觀眾拉不回來,更害怕資本也跑遠了。
在我們愁眉不展的時候,受疫情持續影響,美國新澤西州、加州等政府下令原定7月中旬重新開放的電影院繼續關閉。這下美國的電影院也坐不住了,由新澤西州的美國電影院業主協會(NATO)牽頭,AMC、Regal、Cinemark等多家大院線開始聯合起來告政府,認為零售店和室內購物中心,甚至教堂等宗教場所都能開門,新澤西州不允許電影院復工,也未明確復工時間,是違法行為。
由於影院遲遲無法復工,奧斯卡直接宣布今年通過流媒體播放的影片也能參賽,通常參加奧斯卡金像獎角逐的影片必須在洛杉磯的一家商業電影院放映七天才行,但是這次做到這一點恐怕有點懸了。
這幾年流媒體不斷崛起,但是像坎城、柏林等國際頂級電影節一直抵制流媒體電影,然而在疫情的影響之下,這樣的抵制更加沒有意義了。
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總裁David Rubin與CEO Dawn Hudson在一份聲明中說道:「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堅信,要體驗電影的魅力沒有比在電影院觀看電影更棒的方式了。我們對此的承諾不會改變也不會動搖。儘管如此,具有歷史悲劇色彩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使得我們有必要暫時取消我們的獲獎資格規定。」
對於美國來說,龐大的電影及電影衍生市場是其重要的支柱產業,對於我們國家來說,電影業還很脆弱,本身電影工業就落後發達國家幾十年,我國一年的票房總量還不及一家牛奶企業的年收入多,當這條產業鏈受到重挫,恐怕我們就真的要失去這個全球第一大市場了。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