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登封到鞏義的路上,我腦海裡一直迴蕩著曲劇《卷席筒》。
其中,海連池的名段最熟悉:「小蒼娃我離了登封小縣,一路上我受盡飢餓熬煎……」
這段旋律一直在我的童年迴蕩,快要遺忘時,又從侯耀文的相聲中聽到,侯耀文唱得如泣如訴,動人心弦:「再不能中嶽廟裡把搜索戲看,再不能少林寺裡看打拳。再不能摘酸棗把嵩山上,再不能摸螃蟹到黑龍潭。」
一天前,聽著這段戲,我們來到了登封。
以上為soooner車聯網系統自動生成的文化樂旅路線圖。
車上,有我們特邀的專業豫劇演員,《梨園春》擂主張珍女士。
張珍是商丘人,從小學戲,一直在豫劇團工作,系劉派弟子,常有各種演出,大大小小的舞臺上過無數次,這一次的舞臺最特殊,在大巴上。
別的還好說,沒伴奏,鑼鼓點不響,她總覺得唱不起來,就用手機放著伴奏,為大家演唱。
張珍最擅長的,是劉派的代表作《打金枝》,考慮到大家對戲曲並沒有那麼熟悉,就現場為我們演唱各種名段,這一段是申鳳梅的諸葛亮。
當年,我初次去鄭州時,專程到戲曲茶座聽豫劇,我一直覺得,沒有戲曲,河南文化就少了許多味道。
登封的第一站是嵩嶽寺磚塔,這是中國四大名塔之一,另外兩座在山西,一座在雲南。
上期文化樂旅,我們去看過山西飛廣勝寺虹塔,那是一座琉璃塔。
嵩嶽寺磚塔是中國唯一平面為十二邊形的古塔,在建築史上地位很高,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歷經多次地震,仍不傾不斜,巍然矗立。
除了我們,這裡幾乎沒有別的遊客,僻靜清幽,適合懷古幽思。
嵩嶽寺不遠,就是中國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範仲淹、司馬光、程顥、程頤、楊時、朱熹、李綱、範純仁等人都在此講過學,據說,司馬光的巨著《資治通鑑》第9卷至21卷就是在這裡完成。
講解員說,書院相當於古代的大學。我一楞,因為沒有想到現代有哪所大學可以和嵩陽書院相比。
嵩嶽書院原有三棵巨大的古柏。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遊嵩嶽時,見柏樹高大茂盛,遂封為「大將軍」,「二將軍」和「三將軍」。
據說,漢武帝看到第一棵古柏時,很激動,就封了「大將軍」,發現第二棵古柏更大,卻也只能封為「二將軍」了,最後看到第三棵更大的古柏,只好讓其屈就為「三將軍」。
目前,「三將軍」已毀,「二將軍」和「大將軍」依然升級旺盛,「二將軍」樹幹下部有一洞,南北相通,好似門庭過道,中間可容五、六人。
後人為此做詩一首:三將軍惱怒被氣死,二將軍不服肚氣炸,大將軍羞愧低下頭,金口玉言難評價。
三十年前,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來此,聽完講解,笑了笑,隨口吟道:「將軍何必脾氣大,為個虛名爭高下。肚皮一破毀美名,千古以來留笑話。我今封汝為元帥,叱吒風雲安天下。運籌帷幄千裡外,說說你有本事嗎?」
就這樣,「二將軍」被封為元帥了。
將軍的傳說雖不知真假,但據考證,這兩棵古柏的樹齡已有4500年,是中國現存最古最大的柏樹。
除此之外,嵩陽書院還保留了許多名碑石刻。如門口的大唐碑、裡面的黃庭堅書法等。
我最喜歡的,是進門就看到的登封縣圖石碑,為明神宗萬曆年間刻制,圖中詳細而形象地表示出明代嵩山地區八十處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的分布情況,並描繪出登封縣的山川河流,道路村鎮和四至地界的名稱等。雖然距今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字跡清楚,線條明晰。有人形容「一覽此圖,即可囊括登封,臥遊中嶽」。
該圖拓片已是珍品,如有藏家願意割愛,可和我聯繫。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地圖,常一個人騎自行車滿縣城溜達,曾憑感覺畫出一幅曹縣地圖,反覆修改。後來縣政府門口也掛出一幅,我專門拿去比對,差不了多少,倒是我上面的一些小路,那上面沒有。
我現在想來,我畫那張曹縣地圖,風格特別像這張四百多年前的登封縣圖。
四百年前,若有前世,我願做一名繪圖的小工,遊走在縣城的青山綠水中,穿梭於熱鬧的市井與靜寂的村莊裡。
幾乎所有的外地遊客來登封,都不是為了看磚塔和書院,而是為了去大名鼎鼎的少林寺。
我們自然也要去。
去的路上,我們特邀的歌手胡玉為大家高歌了一曲《少林少林》。
上一次去少林寺,是五年前,如今再去,寺還是那麼大,景區卻大了很多。從停車場到山門有一公裡路,講解員說這一路沒有任何景點,推薦坐電瓶車。
當然,電瓶車要另收費。
我們沒有坐,回來的時候實在太累,就坐了塔林到停車場的巴士,每人15元,一公裡,堪稱最貴的巴士車票。
在少林寺,很多人都對最近圍繞在方丈釋永信身上的事感興趣,紛紛向講解員打聽,講解員笑而不談。
這一天中午吃的是孫苟羊肉燴麵,很正宗。晚上訂了團餐,每人一份燒餅夾串兒,燒餅是酒店的人排隊去買的,當地特色,又大又厚,撒滿芝麻。串是滷製的炸豆腐,湯濃味足,這種吃法在別的地方確實少見。
晚飯後去看《禪宗少林》,依然是大型實景演出,演員規模不如《東京夢華》,卻更有韻味。尤其是嵩山上突然生起的一輪圓月,變幻的春夏秋冬,讓人越看越靜,越想越美。
第二天一早去了鞏義。
鞏義的康百萬莊園給了我很大的驚喜,乃至震撼。
那是一片規模龐大的明清建築群,如果沒有損壞的話,面積相當於喬家大院的19倍,目前保留下來的面積,也是喬家大院的四倍。
「康百萬」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個人,而是明清以來以康應魁為代表的整個康氏家族的統稱。其家族靠河運發財,靠土地致富,靠「貢獻」得官,多次得到朝廷賞賜,最高時官至三品,數次欽加知府銜。
整個莊園座落在邙山的半腰,是一座集「古、大、雅、美」於一體的恢弘建築群,被稱為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是建築的代表。其風格既有別於晉商大院、幫會文化,又不同於徽商的別墅、戲樓格局,它依「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傳統文化選址,臨街建樓房,靠山築窯洞,濱河設碼頭,據險壘寨牆,既保留了黃土高原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吸收了官府、園林和軍事堡壘建築的特點,門類齊全、布局合理、設計精巧、獨具特色。
莊園裡這棵葡萄樹已有三百年歷史,至今每年依然結果。
關於康家的歷史,足以專門寫本書。近現代史的許多重要節點,康家都參與其中。如對抗白蓮教、捻軍,為防止太平天國北伐,康家鑿沉了所有的船隻。
八國聯軍侵華時,慈禧和光緒西逃,回京路過此地,當時河南鬧饑荒,財政虧空,知府無力接待,讓康家出資迎駕兩宮。由於他們不知道慈禧和光緒是走水路還是旱路,因此做了兩手準備,修行宮,駕浮橋,又在洛河邊上建造了五艘龍船。為了停泊這五艘大船,又特建船塢五座。後來慈禧只在行宮裡住了一晚,第二天臨走時,康家又通過李蓮英向慈禧捐獻了100萬兩白銀。慈禧非常高興,就說了一句「不知此地還有百萬富翁」,「康百萬」的封號因此名揚天下。
據說,那次迎駕讓康家耗空財力,名氣雖大增,生意卻漸漸走了下坡路。
如今,康家的後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我微信公眾號上的一位讀者,是康家後人。在康百萬莊園陳列的家譜上,有她父親、伯父和叔父的名字。
她的大伯很早就離開了家,當時家裡以為他失蹤了,四處尋找,也沒有消息。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她的二伯到人民大學讀書,才知道,原來大伯當年參加了革命,現在在中央工作,是一名外交官。
她的二伯後來當了北京燕山區的書記,父親做了原京西礦務局的總工程師,也都算是給祖上掙了光。
她這一代,出生在北京的幾個小字輩,都是由奶奶帶大。奶奶裹小腳,會讀書,能念報紙,講故事,深深地影響了他們。
她說:「奶奶要是活著應該有112歲了,已走了快40年,到現在,還常夢見她。」
奶奶對孩子們常念叨:「說當官不好,尤其是當大官,真不好。」
下午去杜甫故裡,位於筆架山下,和位於成都的杜甫草堂相比,這裡顯得簡陋一些,但山水之間充滿靈氣,難怪會誕生一位如此偉大的詩人。
杜甫詩云:「白日狂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這一天,大家喝了很多酒。
午飯在鞏義的老店清香閣,這裡不管是燴麵還是炒菜,味都很正,大家小酌幾杯。晚上,到了洛陽的一家老字號飯館,敞開喝了一氣。結束後有人覺得不盡興,簇擁著去了洛陽的夜市。
洛陽的十字街夜市之繁華,一點也不遜於臺灣那些著名的夜市。吃的怎麼樣,我有點記不清了,確實記不清了。
第二天上午去的白馬寺,下午去的龍門石窟。
這兩處景點名氣甚大,就不再贅述。這一天下雨,在雨中遊龍門石窟,感覺格外好。
伊河浩蕩,石窟蔚然屹立,千年的風雨中,我們和前人一樣,都是匆匆過客。
中午吃的洛陽老字號的管記水席,店面很小,特色十足,來吃的人都在排隊,還好,我們提前預約了五桌。
晚上趕到安陽,時間已不早。看到大家一路辛苦,又淋了一天雨,我們在車上臨時決定,改住五星級的溫泉度假酒店。
遺憾的時,到酒店時,溫泉那邊要下班了,大家就在房間裡泡了泡。第二天溫泉一早開門,有人專門趕過去,泡了個「頭水」,還是包場。
下次再去安陽,這裡可以歇息上一天。
最後這一天上午,去參觀殷墟博物館,其中陳列的青銅器及甲骨文都非常值得一看。中午,在盛德利品嘗了安陽的特色菜後,就開始返程了。
返程路上,我想起那首《安陽》,演唱樂隊叫:痛苦的信仰。
上次來安陽,還沒聽過這首歌。後來聽了這首歌,就特別想再來安陽:
所有的人都醉了
請為我點盞燈火
在夜裡輕輕歌唱
回憶是淡淡憂傷
安陽
安陽
別離的話不必多講
返程的大巴上,最熱鬧的,就是抽獎環節。
獎品提前準備好的,有我的籤名本《東漢開國》,還有賽維安訊提供的「自駕寶Pro」,車上安了它,就進入了soooner車聯網系統。
還有我早晨現拉的贊助,分別是:
通廣傳媒提供的索菲特雙人自助晚餐券三張。
和平咖啡提供的面值為300元和平咖啡消費卡三張。
喜象餐廳提供的面值為300元喜象餐廳消費卡三張。
獲獎者可以去大明湖對面的和平咖啡品嘗最新推出的法餐,可以去恒隆廣場的喜象餐廳去品嘗正宗的泰餐,也可以去索菲特自助餐。
我也加入到抽獎的行列裡,結果,沒抽到。
這次文化樂旅,從樂開始,又從樂結束。以期待啟程,到難忘歸來。
回來幾天,感覺就像一場夢。
夢中,有漢唐風韻,有大宋盛世,有明清興衰,有現世煙火,有千古佛音。
有醒不來的酒,有醉不了的人。
下期文化樂旅行程近期即將推出,敬請關注。
長按以上二維碼,識別,直接訂閱:魏道泉城
歡迎友情轉發,拒絕任何微信公眾號直接轉載。
不摻水,不媚俗,不抄襲。
有態度,有營養,有趣味。
以各種原創為主,以更新緩慢來保證每一篇文章的質量。
回復關鍵詞:目錄 可看原創文章總目錄
活過三十六年,寫過八九本書,編過三四部戲,錄過二十幾集《百家講壇》,我是魏新,這是我的微信公眾號,再次謝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