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所有人都「死」於原生家庭之痛?看看張雨綺就知道了

2020-10-13 柔城

轉自:公眾號白眼一番

伊能靜被下架的視頻帶火了《定義》系列人物訪談。

網友們還關心起採訪嘉賓易立競。他們甚至從她對待採訪對象的態度中,判斷坐在對面的浪姐在她心中的印象。

一對一的半小時訪談,比浪姐的臺前幕後傳遞了更大的信息量。曾擔任《南方人物周刊》主筆的易立競,明顯做了充分準備,全程冷靜,但問題密集而犀利,無論是追問還是拋出下一個問題,都不給對方留出多餘的思考時間。

逼得對面的嘉賓甚至來不及掩飾就下意識回答,想不流露個性都難。

個人特色鮮明的這系列訪談中,只有張雨綺的視頻我看了兩遍。

看完後腦海中盤旋著四個字——豔光四射。豔光四射指的不只是她的顏,而是那種開朗的神態透露出的璀璨絢爛,以及背後的強大自信。

除了極快的語速和哈哈大笑,她甚至沒有什麼多餘的手勢。對比之下,你會發現張含韻、金莎以及萬茜的肢體語言並沒有增強她們聲音的感染力。

金莎的嬌怯、張含韻的沉澱,不是不美,重新在公眾視野翻紅的勇氣與背後的努力當然值得肯定。但她們的表達裡有著我們都似曾相識的那些情緒。

金莎聲音柔柔地講述她的夢想與挫折,一度紅了眼眶,雖然她坦承自己絕非不幸,但仍讓觀者感受到不易與可憐。易立競也放慢了速度,期間一度用了「自憐」兩個字來詮釋她的情緒,金莎沒有否認。

張含韻的沉澱與轉變是顯而易見的。儘管還是青春逼人的樣貌,但整個訪談下來,卻似乎隱隱感受到她身上有一層殼。就像她所說的「拘著」,這種來源於外界的壓制,與自發選擇克制是兩碼事。

這些暗含的不得志與小心翼翼,我們又何嘗不熟悉呢?

張雨綺的燦爛卻截然相反。整場訪談中,她的語速都沒有慢下來過,易立競每拋出一個問題,她幾乎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沒有藏著掖著,對話就像棋逢對手的接球雜技一樣煞是好看。

她整個人給人的感覺是,我是打開的。也許你遠遠地覺得氣場略強不敢靠近,但她釋放出的信號是,沒關係,你走近後我也還是這個樣。 中間偶爾她有一兩句反問或者宣告,是下意識的接話與延伸,除了嗓門大點,沒有咄咄逼人之感。

她似乎從來也沒變過。在被問到「這麼多年有沒有想過改變自己的說話方式」時,她先笑了,問易立競「你搜集了我這麼多資料,你覺得我變過嗎?」

但要說她沒變,好像又有哪兒不對。不止是變得更漂亮了,還有她活得明白灑脫的那個勁頭。

她毫不避諱談及自己發剪八爪魚的視頻,也直說她在羅志祥出事後立馬取關了他。但同時又不因此而否認他在她眼中的優點,比如有才華,是她覺得有趣的靈魂。

有兩個印象深刻的記憶點是,在提到人生對錯的時候,她說人不到蓋棺那一刻都無法論定,又譬如網友常說的立人設,她說自己只活了三分之一的人生,未來那麼長,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怎麼去立人設?大家只不過看到她其中一面罷了。

貼標籤、下定義是非常容易的事,不這麼做才更難。但凡有些閱歷、深諳人性幽微後,就深知凡事非黑即白、一棍子打死才易出冤案。

當順著前面的話題被問到她是不是一個女權主義者時,她立刻輕鬆地推辭了遞過來的這頂帽子。結合之前的回答,讓人覺得,並不是她怕陷入爭議,而是很多事情沒有必要上綱上線地去討論,姿態與實質有時候是兩回事。

但她真的不識人間疾苦嗎?她既沒有天生非富即貴,事業和生活也不是一帆風順。

除了星女郎的光環外,沒有口碑爆棚的作品,在觀眾眼中總是美蓋過了演技的那一個。感情生活風波不斷,與汪小菲戀愛沒有修成正果,和王全安、袁巴元的兩段婚姻時間不長,散得轟轟烈烈。

但是這些在她身上似乎都沒有留下痕跡,除了偶爾反思以外,她依然無畏、對生活充滿熱情,拿著我最美、不差錢的豪橫劇本,一如既往地熱衷於C位。

浪姐中的媽媽不少,但她絲毫沒喊過為人母的辛苦,要不是網友提起,多少人根本沒有意識到:原來這樣的張雨綺已經是一對雙胞胎的媽媽了。

她也不會將長大後的挫折怪罪於原生家庭。3歲父母離異,7歲時媽媽再婚,在她讀中學時再度離異,這種家庭的不安定感可想而知。訪談中她提到現在有很多做心理療愈的機構,也許她也需要被治癒某些部分,但她渾然不自知。

陳松伶因為原生家庭吃過太多苦頭,伊能靜到現在都認為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影響與傷痛依然深植內心。

所以就是這份渾然不自知,可太讓人羨慕了。誇我的我都信,沒人誇我也能自誇,永遠自信心賽高。在別人愛她之前,她已經先給了自己足夠的愛。

她說,捨不得生氣變醜,浪費時間不值得。大概正是因為活在當下,所以她只關心現在、關心自己舒不舒服,對過去毫不執著,似乎總有什麼更好的在前面等著她。

你甚至會訝異於她對時間的那種緊迫感。早早結婚生子,出了問題立刻解決問題,結束了趕緊翻篇,永遠知道時間最寶貴。

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將人的心智模式劃分為僵固式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前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聚焦於證明自己行還是不行;後者則認為人的能力是通過與環境的互動成長起來的,聚焦於能力的成長性。

從更廣闊的層面上來看,對人生的看法也是如此。如果太過執著於某一階段,認為那一狀態是固定不變的,就很容易刻舟求劍,也很難注意到其他的可能性。

一段開場舞順拐四次,羊肉串味rap上熱搜,最值得期待的總是下一次。觀眾看她也是帶著那麼點等開心的寵溺,畢竟這樣的人生通透十級學者也不是常有,又憨又虎怕什麼呢?

相關焦點

  • 所有人都「死」於原生家庭之痛?看看張雨綺就知道了
    張雨綺的燦爛卻截然相反。整場訪談中,她的語速都沒有慢下來過,易立競每拋出一個問題,她幾乎都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沒有藏著掖著,對話就像棋逢對手的接球雜技一樣煞是好看。她整個人給人的感覺是,我是打開的。也許你遠遠地覺得氣場略強不敢靠近,但她釋放出的信號是,沒關係,你走近後我也還是這個樣。
  • 「楊麗萍」兩段婚姻都失敗?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原生家庭的痛
    為什麼「楊麗萍」的兩段婚姻都失敗?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孩子的不幸,多少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楊麗萍的母親是一位白族人,在那個女權低下的時代,十幾歲就被賣給了別人做媳婦,代價只是一袋鹽。可面對婚姻時,一面放不下舞蹈身材,一面忍受著原生家庭婚姻失敗的痛。父母婚姻的不幸留給孩子的傷痛是一生無法抹去的,楊麗萍一生都在掙脫傳宗接代的枷鎖,跟她父母的婚姻脫不了關係。
  • 張雨綺:從未停止療愈原生家庭
    ,一部分人從她幾段失敗的婚姻緋聞了解她,一部分人通過「星女郎」對她略有耳聞,還有一小部分人並不太知道她是誰。張雨綺生長於一個離異家庭,母親離婚又再婚,帶著女兒四處奔波討生活。所以才養成了她這樣強勢的性格,獨立、剛強、一點都不會讓自己受委屈。由於從小父愛的缺失,讓張雨綺在與異性建立關係時,失去了標杆,安全感的缺乏讓她極度渴望愛,卻又不懂愛。
  • 《以家人之名》導演談原生家庭之痛: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看到陽光
    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正在湖南衛視播出,憑藉細膩溫馨的故事、樂觀向上的人物、質樸溫暖的情感,《以家人之名》滿足了不少劇迷對家庭以及親情的美好想像。談及這部戲的創作初衷,該劇導演丁梓光透露,創作團隊是在討論中發現了原生家庭對成長的影響,也發現血緣並不是定義家人的唯一標準,由此為起點創作出這部溫情脈脈的暖心家庭劇。
  • 黃聖依 VS 張雨綺:她們的成功與爭議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
    當時星輝公司的同事說「你知道嗎,演完這部戲你會紅。」張雨綺淡定的說「我知道的呀」。在準備迎來「當紅」之際的時刻,她迅速去割了一個雙眼皮,周星馳氣的半死,而她卻對自己掌控命運的把握,信心十足。原生家庭讓她明白金錢的重要性,也讓她想要牢牢掌控命運不願受人擺布,更讓她能屈能伸,有魄力去突出重圍。但原生家庭帶來的缺愛狀態,卻讓她一次又一次走向愛的陷阱裡。
  • 《以家人之名》:如何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糖?
    三個異父異母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原生家庭之殤,在李爸和凌爸兩位父親的幫助下,他們組成了新的「五口之家」,在雞毛蒜皮的家庭生活中治癒內心之痛。甚至有人感慨萬分地說:「他們重新定義了家人的含義。」
  • 《以家人之名》中,凌霄的原生家庭之痛怎麼破?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已經落下帷幕,但是有關劇中的種種話題還在持續。尤其是有關陳婷,有關凌霄的原生家庭之痛,更是人們熱議的重點。不得不說,這原生家庭之痛,猶如噩夢一般,讓人崩潰。那麼,這原生家庭之痛,該怎麼破呢?近日,在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叮咚上線!老師好》中,復旦大學社會學教授沈奕菲就很認真地跟大家探討了這個話題。沈奕菲教授指出:沒有一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的。與其抱怨,不如積極改變,努力跳出原生家庭的制約才是正解。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糖
    由華策出品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已在湖南衛視播出過半,收視熱度持續走高。李尖尖、凌霄、賀子秋相互扶持著長大,從幼時到高中生再到職場人士,從分別九年到再次重逢,三兄妹的成長和關係的變化牽動著觀眾的心,引發了熱議。有網友點讚:「《以家人之名》甜中帶虐、笑中帶淚,將觀眾情緒拿捏得死死的,怎麼看都看不夠」。還有網友表示:「這部劇滿足了我們對家庭以及親情的所有美好想像。
  • 《以家人之名》領跑夏日好劇 創新解讀原生家庭的痛
    由華策出品,在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的《以家人之名》從開播以來引發各路網友激烈討論,頻頻登上熱搜,各路榜單成績一路飆升。今天起《以家人之名》圓滿收官,為走心的&34;話題重新定義親情對一個人成長的意義。故事中原生家庭產生影響極大的三位角色分別來自三個家庭,特別是女主家中兩位哥哥的身世遭遇十分令人心疼不已。
  • 電影《春潮》:無法化解的原生家庭之痛
    影片中所聚焦的母親與女兒的矛盾和關係也反映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痛苦,類似的原生家庭問題值得大家深思。原來郭建波的爸爸曾經生活作風有問題,紀明嵐從年輕的時候就拉著女兒一直到處舉報丈夫,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的不幸遭遇,直至跟丈夫離婚
  • 《以家人之名》:將原生家庭的痛,熬成了糖,提前觀影
    重新定義「家人」原生家庭從一個相對陌生的名詞到熱門詞彙,似乎只經過了一部電視劇的時間。《歡樂頌》中的樊勝美、《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安家》中的房似錦、《不完美的她》中林緒之,都或多或少在成年的生活裡帶著原生家庭之痛。《以家人之名》卻反其道行之,「跳出」血緣連結的原生家庭來觀察家庭對人成長的重要性。劇中,因為家庭變故,三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成為了彼此新的家人。
  • 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愛與痛《以家人之名》開播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吳曉東)家人,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由丁梓光執導,譚松韻、宋威龍領銜主演,張新成特別出演的家庭成長治癒劇《以家人之名》,8月10日將在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首播,芒果TV全網獨播。
  • 張雨綺被家暴第2天離婚?原生家庭吸引來的,是你所缺失的一面
    在她的戀愛當中,一共經歷了三個男生兩段婚姻,但是這三個男生都不是什麼好男人,他們最終都沒能給張雨綺帶來一個非常好的結局,很多人想不通:為什麼這麼好的女孩子在婚姻當中特別容易遇上渣男呢?第三,他們本身也缺失了對愛的能力,不知道如何感受愛,也不知道誰才是真正愛她們的。而這所有的原因都源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正是因為原生家庭導致她缺愛,所以她才容易上當受騙,正是原生家庭養成了她心理自卑的這麼一個性格特點,所以她們特別難以承認自己。正是因為他們原生家庭讓他們缺失了對愛的能力,所以他們才分辨不出什麼是真的愛。
  • 三個男人,兩次婚姻,張雨綺看人眼光差的背後是原生家庭愛的缺失
    說到張雨綺,大家不得不提到她著名的三段感情,連張雨綺自己都在吐槽大會上自黑自己看男人的眼光太差。張雨綺的三段感情持續時間都很短,每段感情都傳出了暴力糾紛,這些情況的出現都和張雨綺的火爆情緒脫不了關係。而這種火爆情緒的養成,其實更多的來自於離異家庭孩子的不安全感。而張雨綺承認的看人不準其實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
  • 《以家人之名》原生家庭三個小孩心中的「痛」!
    《以家人之名》是一部家庭都市情感劇,取材於現實生活,卻高於現實生活,將藝術與現實生活進行有機的結合,充分展示每個人的個性和「傳奇」人生,讓他們都有獨特的靈魂和故事,他們的故事與我們今天的孩子有太多相似,劇中呈現了戲中有「真」生活場景。
  • 張雨綺3段感情2次離婚,竟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除了拔高的業務能力,更讓人圈粉的是,綺綺子敢愛敢恨的「虎女」性格。「拳打汪小菲、腳踹王全安、刀砍袁巴元,古有鎮關西,今有張雨綺。」張雨綺的每一段感情都是轟轟烈烈開場,風風火火收場。張雨綺的事業再度上升,離不開《白鹿原》。當年競爭《白鹿原》的女人有很多,田小娥性感風騷卻背負沉重命運,是所有女演員夢寐以求的角色,姚晨、湯唯、範冰冰都曾試圖競爭。誰也沒有想到,最後這個角色落到了張雨綺頭上。
  • 《以家人之名》90後製片人龍亞:面對原生家庭之「痛」 ,生命會自己...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隨著炙熱的酷暑天氣漸漸散去,假期的結束,暑假檔的「熱劇之爭」也慢慢走入尾聲。回望2020年的暑假檔,除了描繪30+女性所面臨現實困境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大火之外,一部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以家人之名》,也以極高的話題度和熱度,成為這個夏天的「爆款劇」。什麼可以稱之為家人?
  • 孫儷、鄧超、伊能靜那些被原生家庭傷過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因為原生家庭給童年造成的不好回憶,讓他們都懼怕婚姻,沒有安全感。可緣分來了,擋也擋不住。兩人相遇後,互相被對方吸引,自此改變了不婚的想法,走進了婚姻的殿堂,互相取暖、互相扶持,彼此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痛,還讓彼此與原生家庭和解。
  • 北大才子的原生家庭之痛: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是最大的謊言
    或許,過年回家是中國人重視家庭的最大體現。可是,真的所有人都心甘情願回家過年嗎? 有多少人是背負著傳統與壓力,而不得不回家過年? 又有多少人,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背著不孝子的名義也不願意回家過年?這是現實的真實寫照:當孩子內心承受著巨大的原生家庭之痛時,父母還在語重心長地高喊:我們都是為了你好!一句為你好就是蒙住父母雙眼的真理,孩子的內心掙扎與無助從不曾被看見。12年不願回家過年,想必每逢除夕鞭炮四起時,爸爸媽媽心中都難免悽涼,但對於王猛來說又何嘗不是,獨自漂泊在外的一個個大年夜也肯定心中孤獨。
  • 王鷗:太堅強的人,背後都是原生家庭的痛
    不過,雖然是女神,還是給人一種距離感。 王鷗入行的時候,天天被人說,你一點兒都不像女演員。 她也不知道女演員是什麼打扮,當時王鷗天天就穿一個小西裝,把自己捯飭的挺利落的。 不過也很有很多人,因為感覺她很冷,有距離感,最後都沒敢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