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工作,你擁有多少熱忱?為工作而工作,還是帶著使命而工作?基督徒常說要將自己當做活祭,在工作、生活中榮耀見證主的名,但是卻沒有熱忱去面對工作,怎麼辦?
《指環王》三部曲的主要情節是圍繞一個極具腐蝕力的魔戒展開的。人一旦戴上這枚戒指,權力意志就被放大,人心會越發邪惡。書中對那位反覆戴上魔戒的霍比特人的描寫是: 「在戴上魔戒的瞬間,你成為唯一真實的存在;成為這個幽靈般世界中一塊微小、黑暗、堅挺的巖石。其他的一切都變得影影綽綽,朦朦朧朧。」
我們身處的當代文化在某些方面就好比這枚魔戒,放大了人類內心深處自私自利的罪性,並且一再重申:無人有權為我判定是非——不存在高於自我選擇的標準或權威。我們的意識和需要比任何外在更為真實;我們無需順服於其他事物,我們自己的幸福快樂是最重要的;我們無需為任何事物放棄自由。但聖經對熱忱的定義——思想耶穌的受難——是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自由。
《羅馬書》12章從實際應用的角度闡述了這條真理。保羅在這章的開始說:
「所以弟兄們,我憑著上帝的仁慈勸你們,要把身體獻上,作聖潔而蒙上帝悅納的活祭;這是你們理所當然的事奉。」(羅12: 1)
保羅使用的是祭祀語言;他啟發我們思考獻祭的朝拜者。他在此處談論的不是犯罪後與神和解的贖罪祭,而是燔祭——從牲畜中選取一隻強壯、沒有殘疾的祭牲。燔祭表達了獻祭者對上帝的絕對忠誠,仿佛在說:「我的一切都是你的,毫無保留。」這是熱忱的一種表現。
事實上,「活祭」一詞的弔詭之處在於祭牲本是要被殺死的。這也是祭牲的本意。對上帝的子民說,「願你們成為活祭」,註定是一條坎坷之路;你當不斷捨棄自己的好處,向神而活,這才是蒙神悅納的熱忱。但這是怎樣一種狀態?《羅馬書》12章餘下的部分對此展開了論述,其中一節經文細緻地描述了活祭的狀態:
「殷勤不可懶惰,心靈要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 11)
此節經文有兩點特別之處。首先,「殷勤」(zeal)一詞的希臘原文兼具緊迫和勤奮之意。它可能是某種狂熱的狀態——無重點、無原則的十萬火急;也可以形容磨蹭拖沓,勤奮卻毫無緊迫感。上帝的要求是既有緊迫感又有自律。
其次,經文中「心靈要火熱」對應的希臘原文,字面上的意思是「有如心靈在沸騰」。成為活祭意味著我們飽含熱情、嚴於律己、具有緊迫感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這才是我們應有的熱忱。
那麼,真正的熱忱從何而來?保羅在開篇寫道: 「我憑著上帝的仁慈勸你們,要把身體獻上,作聖潔而蒙神悅納的活祭。」究竟何謂上帝的仁慈,使你能成為活祭——不求自己的益處,放下工作背後的工作,將全部熱忱轉向上帝?答案自然是耶穌,他是至高的活祭,是上帝的仁慈的最高形式。當你看到耶穌為你受苦而犧牲,當他受難的情景深深刻進你的腦海,你就會清楚自己看重的事物是否僅僅是罪的延伸了。
耶穌為何要受苦?他的熱忱與犧牲從何而來?在《約翰福音》中,耶穌望著門徒,對天父說:
「我為了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約17: 19)
「分別為聖」一詞本意是指像奧林匹克選手一樣脫穎而出。我們知道,為奧運會訓練意味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絕對服從於這一目標;每天的每一分鐘、每項活動都應圍繞這一目標進行,即使承受巨大的痛苦,也無怨無悔。只有憑藉這樣的熱忱與決心,才有望摘得金牌。
耶穌及其受難也是如此。他為拯救我們將自己分別為聖;他失去了一切,忍受著一切,只為實現這一目標。耶穌基督受難是為了你我和天上的父,而不是為了他自己。他是我們的榜樣。當耶穌受難那長闊高深的愛打動了你,你在蒙召職位上的工作熱忱便會被激發出來。當你意識到他為了拯救你所做的一切,你的驕傲和嫉妒便會消失,不再倚靠更多的金錢、權勢或舒適的生活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基督徒工作的動力是出於無私奉獻的真熱忱,而非怠惰利己的偽熱忱。你被神國所接納,因此得到了認可。你在上帝面前得稱為義,因而無需再證明自己。你通過死祭被拯救,因而得享自由成為活祭。你擁有永無止息的愛,因此可以不懈地努力工作以回應內心的平安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