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龍

2021-02-13 史志山西


回望故鄉你遠在萬裡

帶走了多少深厚的情意

清風吹過你腳下的土地

親人都在你的心裡 

一生奔波你坦誠不渝

經歷了多少悽風苦雨

拍案而起你整肅綱紀

你的憤怒驚動天地 

你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

你穿的是舊衣,吃的是粗米,從不在意

你愛的是百姓,恨的是貪吏,一身正氣

你流的是熱淚,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

民在心頭為官要做及時雨

民心和順四海安定欣共舉

于成龍畫像

一曲《長歌行》詠頌了于成龍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政績卓越的一生。

于成龍(1617—1684),字北溟,號於山,諡清端,贈太子太保,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副榜貢生,清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簞食瓢飲,淡泊自甘,數十年如一日,位愈尊而操守愈厲,志節彌堅,三次被舉「卓異」,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被百姓稱為「青天」,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順治十八年(1661),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

羅城新入清不到兩年,由於局勢未穩,兩任知縣一死一逃。于成龍到羅城時,這裡遍地荒草,城內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只是三間破茅房。他只得寄居於關帝廟中。在困境中,同來的五名僕從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堅強的意志,扶病理事,邁開仕宦生涯的第一步。

于成龍在羅城採取「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在羅城為官三年之間,就使羅城擺脫混亂,得到有效治理,出現了百姓安居樂業的新氣象。于成龍的突出表現受到兩廣布政使金光祖的重視,羅城被評為全省治理的榜樣,于成龍也因此被舉為「卓異」。

于成龍故居

康熙六年(1667),于成龍升任四川合州知州。當地由於經過長期戰亂,人口只有百餘人,他到任後,嚴禁官員剝削百姓。為了使荒蕪的土地開墾,規定土地為最先耕作的人所佔有,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的具體困難,區劃田舍,登記註冊,借貸耕田和種子,並明確規定三年不收田租,兩年之內,合州人口增至一千餘人。

康熙八年(1669),于成龍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在黃州任同知四年,又任知府四年。「盜」是清初一大社會問題。在黃州府岐亭鎮一帶,盜賊甚至白晝劫路傷命,嚴重影響了地方安定和居民正常生活。于成龍上任之初,即以郡丞身份坐鎮岐亭治盜。他多以「微行」的方式,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從而對當地盜情了如指掌。對待案犯他主張慎刑,以教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取得突出效果。

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鐵面無私,精於從細節上發現問題。秉公處理過許多地方上發生的重大疑案、懸案,使錯案得到平反,被百姓呼為「於青天」,民間還流傳著「鬼有冤枉也來伸」的歌謠。于成龍在破案、察盜方面的許多事跡,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均得到反映,甚至神化。如清代文學家蒲松齡在《聊齋》的《於中丞》一節中,就敘述了有關他的兩個故事。他的刑法思想在清朝一代很有影響。

廉字碑

由於在黃州府同知任上的突出政績,于成龍又深為湖廣巡撫張朝珍器重,再次被舉「卓異」。康熙十二年(1673)于成龍被調主持武昌府政務,並將擢武昌知府。適逢三藩之亂,湖廣不少地方發生動亂。康熙十三年(1674)五月,麻城縣發現「偽札」,知縣即以「通賊」罪名大肆濫捕,搞得人人自危。接受了「副將偽禮」的該縣曹家河人劉君孚父子乘機聯絡東山一帶山寨發動暴亂。于成龍以「招撫」為方針,查清事件原委後,發布安民告示,使絕大多數協從百姓歸家,事態很快趨於緩和。隨後,他又冒生命危險隻身進入首先發難的劉君孚山寨中說服劉及300槍手(獵戶)。十天之內,一場動亂順利平息。

八月,于成龍調任黃州知府,第二次暴亂又接踵而至。其時,潛入的奸細乘黃州府空虛,聯絡當地豪紳紛紛起事,聲勢與範圍大大超過前次。面對險惡的形勢,于成龍力排眾議,制定了決不放棄黃州、組織鄉勇相機主動進剿的策略。調集各鄉鄉勇數千人在東山黃土坳一帶,與數量上佔優勢的暴亂分子展開激戰。于成龍身先士卒,危急關頭置生死於度外,終以「民眾兩千,破敵數萬」,平定了動亂,受到湖廣總督蔡毓榮的高度褒獎。

于成龍雕塑

康熙十七年(1678),于成龍出任福建按察使。當時清廷為了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員不顧連年兵禍,民不聊生,動輒以「通海」罪名屢興大獄,使許多沿海漁民罹難。于成龍在審閱案卷時,發現每案被擬極刑的就達數十人或上百人之多,甚至殃及婦女孺子。於是他堅決主張重審,對怕得罪清室而勸阻他的人說:「皇天在上,人命至重,吾誓不能鹹阿從事!」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後使千餘名百姓免遭屠戮而獲釋,貧困不能歸者還發給路費。于成龍因為此第三度被舉薦為「卓異」。

電視劇《于成龍》劇照

康熙十八年(1679),于成龍升任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光祚還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春,康熙帝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翌年春,又召見于成龍於紫禁城,當面褒讚他為「今時清官第一」,並「制詩一章」表賜白銀、御馬以「嘉其廉能」。未逾兩年,又出任為總制兩江總督。

身為「治官之官」,于成龍始終把整頓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他指出:「國家之安危由於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於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以一夫不獲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為保郅致政之本。」他新任直隸,即發出清查庸劣官員的檄文,責令各屬將「不肖貪酷官員」「昏庸衰志等輩」「速行揭報,以憑正章參處」。針對各屬賄賂公行,請客送禮之風,他從利用中秋節向他行賄的官員開刀,懲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訪於民間,面對「州縣各官病民積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狀況,很快頒布了《興利除弊約》,其中開列了災耗、私派、賄賂、衙蠹,旗人放債等15款積弊,責令所「自今伊始」,將所開「積弊盡行痛革」。同時,制定了以「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為內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為地方官的行為準則。方法上,他舉優劾貪,寬嚴並濟,時人說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康熙帝也稱其「寬嚴並濟,人所難學」。

對廉潔有為的人才,于成龍反對論資排輩,他對清廷死板的任官「考成」制提出異議,認為不利於吏治建設,他屢次上疏推薦人才。如直隸通州知府于成龍(史稱小于成龍)、江蘇布政使丁思孔等都是較有作為的清廉官吏,由於他的舉薦而受到康熙帝的重用。

于成龍廉政文化園 

于成龍一生廉潔清苦,官階雖越升越高,但生活卻更加艱苦了。為扼止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他帶頭實踐「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樸」。去直隸,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在江南,他「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親切地稱他作「於青菜」。總督衙門的官吏在嚴格的約束下,「無從得蔬茗,則日採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他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他的清操苦節享譽當時。

    

于成龍崇尚教育,在各地興辦學校,即使是像羅城那樣條件困難的地區,他也很快辦起學堂,並鼓勵徭、壯子弟入學。倡導以地方紳仕捐資的方式興辦義學。針對文化發達的江南地區,官僚、勢豪賄通學政,科考中舞弊之風盛行,貧苦士子雖皓首窮經卻往往落榜的壯況,于成龍規定:一旦發現弊行,「立刻正章入告,官則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擬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斃之杖下」。 

于成龍讀書樓

康熙二十三年(1684)農曆四月十八日,于成龍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兩江總督任上,終年67歲,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

于成龍逝世後,南京百姓聞訊,「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數萬人步二十裡外, 伏地哭, 江幹江水聲如不聞。公之得吏民之心, 江寧人謂數百年來無能如此者」。

于成龍逝世後的第二年,康熙帝賜葬,並撥款將于成龍安葬在其家鄉永寧州北(即今呂梁市方山縣峪口鎮橫泉村南),康熙帝為于成龍親撰碑文,兩次為于成龍追撰祭文,又題寫「高行清粹」匾額。大儒熊賜履親撰《墓志銘》。乾隆皇帝數次遣官祭于成龍之祠,並御書「清風是式」四字。

于成龍墓內,碗扣白灰松香,白灰意為「一世清白」,松香意為「流芳萬古」,瓷碗意為「挽留」。

 于成龍墓內瓷碗白灰

于氏家訓以于成龍的《治家規範》最為著名。他認為「一家有教,一國觀感」,才能興「仁讓」。所以,他主張把孝敬父母的傳統「孝」道,應當作為百行的根本,並進而提出了「居家切要勤儉,不可奢靡。待人宜謙,不可驕傲」「立身貴高,不可同流合汙」「心存正直,天知神敬。心存欺詐,鬼禍災生」「忍得一分,受用一分」等處世之道。其家訓均以傳統倫理為綱,所言42條,事不煩大小,理唯求明晰,治家之道盡括其中。

于氏家訓

于成龍擅長書法,詩詞亦工。他的著述、奏稿等先後由其門人和孫於準輯成《於山奏牘》7卷、附錄1卷和《於清端公政書》8 卷行世。此外,于成龍任直隸巡撫和兩江總督期間,曾組織編寫了《畿輔通志》46卷、《江南通志》54卷,對整理和保存當地政治、經濟、文化資料作出了貢獻。 

責編:彥  利

相關焦點

  • 再賞《一代廉吏于成龍》
    【再賞《一代廉吏于成龍》】 圖1:于成龍怒斥貪官。  圖2:《一代廉吏于成龍》海報。》片尾曲《長歌行》  2000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 《一代廉吏于成龍》曾經深入人心,14年之後,山西衛視和太原廣播電視臺都在國慶節期間的黃金時間重新播出了該劇,這次播出再次牽引了公眾的目光。
  • 一代廉吏《于成龍》為何如此受捧
    》海報,本文其他圖片均為《于成龍》劇照。古裝歷史正劇《于成龍》是今年央視一套的開年大戲,這部講述康熙年間一代廉吏生平事跡的電視劇,在2017年伊始收穫好評無數,在眾多偶像、仙俠劇的包圍中,它更是作為一部歷史正劇多次「逆襲」收視第一,頗為罕見。1月24日,《于成龍》在央視一套播出最後兩集。隨後,1月29日,央視八套黃金檔再次播出該劇。央視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重播,一定程度上說明《于成龍》是被寄予重望的作品。
  • 廉吏于成龍
    廉吏于成龍前一段,鄰居李哥追歷史劇《于成龍》,我好奇多看了一眼,以後一周完全淪陷了,所有業餘時間都奉獻給了這部好劇。吸引我的是這部電視劇的場景,劇情,演員演技以及裡面所傳達的正氣和義氣。首先,這部電視劇的場景特別真實,于成龍出仕之前的來堡村,黃土高原,窯洞小院全是實景拍攝。其中,有兩處印象最深刻。一是,于成龍一行人從山西風塵僕僕趕到廣西羅城縣上任。幾千裡長途跋涉,到達目的地後,幾個山西大漢全成了乞丐。另外一個就是縣衙的布景,特別接地氣。
  • 看2000年版的《一代廉吏于成龍》收穫的乾貨(一)
    簡介 2000年版的《一代廉吏于成龍》雖然只有短短20集,但是卻相當的經典,裡面有很多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的地方,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這部劇所收穫的。 《一代廉吏于成龍》是一部歷史劇,是中央紀檢委監察部電教中心和太原電視臺聯合錄製的。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這部劇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 曾出演《一代廉吏于成龍》成名
    李萬年其實老戲骨真的不多了,認識李萬年老師,是看了《一代廉吏于成龍》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觀眾們對他塑造的角色紛紛點讚!還有《家醜》,現在敬業的演員真的不多了!李萬年一代廉吏于成龍每年都要刷幾遍,前幾天剛看,很多網友聽到這個消息很震驚,太傷心了,默哀!希望天堂裡沒有疼痛!
  •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中獲得的乾貨(六)官帽的變化
    2000年版的《一代廉吏于成龍》因為基調是歷史劇,演員演技個個在線,更主要的是,在劇中非常注意年代、地域、還有時間。就像老一輩導演拍的電視劇一樣,對各個細節都非常注重。我們先看個細節就明白了。可以說,導演是非常尊重歷史的,新版的《一代廉吏于成龍》我沒有看幾級,但是根據前幾集看的,覺得編劇為了迎合觀眾,能夠多賣錢,摻雜了很多雜七雜八的劇情,直接削弱了于成龍的人物塑造。不知在服裝上是否用心了,有無細節上的考量。會不會是一種帽子從頭帶到尾呢。
  • 85歲國家一級演員李萬年逝世,曾主演《一代廉吏于成龍》
    1985年,李萬年開始涉足影視,代表作有:電影《家醜》《小村無故事》《何班主與他的情人》,電視劇《百年憂患》《石頭夢》《一代廉吏于成龍》《老伴》《新結婚時代》等。2000年11月,由李萬年主演的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黃金時間播出後,好評如潮,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對李萬年塑造的清官于成龍這一藝術形象,全國廣大觀眾與文藝界、影視界的專家、學者,以及清史專家和媒體輿論界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銅像落成 于成龍墓建成(組圖)
    「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銅像在于成龍廉政文化園落成。 于成龍,公元1617年生於今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清順治十八年入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巡撫。    于成龍少有大志,45歲入仕之前在方山縣形成了系統的人生價值觀,總結出獨特的「天理良心」格言。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無論是荒無人煙的廣西羅城,還是在富甲天下的江南,于成龍一直是「屑糠雜米為粥,與同僕共吃」,一生廉政清潔,深得百姓愛戴。康熙皇帝讚揚他「說空話少、唱高調少、只是低頭做事」。由於他極力反奢倡儉,使「官吏望風改操」,世風大為改觀。
  • 《于成龍》裡的習習儒風:「一代廉吏」的七大儒家解讀丨原創
    2017新年伊始,中央電視臺在黃金強檔推出「開年大戲」《于成龍》,再現清朝「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龍這位「吏者之師」的錚錚鐵骨與高風亮節
  • 85歲李萬年去世,《一代廉吏于成龍》裡的于成龍看哭了多少人
    大家結識這位老藝術家還是因為他的一部經典作品,就是由他飾演的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于成龍在他的演繹下成為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楷模,他將于成龍身上的兩袖清風,一身正氣,不畏強權為了百姓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刻畫的入木三分。
  • 一代廉吏于成龍:一生宦海沉浮,信念始終如一|時代報告
    而在此前的2014年5月,中紀委網站推出了《一代廉吏于成龍》展播,並在推薦詞中稱,該劇於2000年在央視首播後,引來社會的廣泛讚譽和好評,現為方便廣大黨員幹部欣賞觀看,本網特此推出展播單元,以期帶給廣大黨員幹部和網友們思考和啟迪。就在2015年的新年戲曲晚會上,七常委與首都近千名群眾一起觀看了《廉吏于成龍》等演出劇目,喜迎新年。
  • 一代廉吏于成龍所擔任過的官職,都是什麼品階?
    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從前明的貢生一步步成長為從一品的封疆大吏――兩江總督。 家道雖然中落,但對于成龍的家教依然非常嚴格。 于成龍雖然天資聰慧,但科舉之路卻頗為不順。崇禎十二年(1639)的時候,22歲的于成龍參加鄉試,只考取了個副榜貢生。直到清順治八年(1651),35歲的于成龍還是沒有在鄉試中考中正榜。後來由于于成龍的長兄於化龍早逝,父親於時煌年老體弱需要人照顧,于成龍受家庭所累,也就沒再參加鄉試。
  • 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中獲得的乾貨(五)什麼是丁憂和奪情
    在電視劇《一代廉吏于成龍》中,我們看到,當于成龍不費一兵一卒黃州剿匪成功慶祝時,收到了家裡老母親去世的消息。于成龍的親生母親在其出生後不久就去世了,他是有繼母李氏撫養長大,可以說和親生母親一樣。而于成龍自上任以來,一心為民,始終沒有空閒時間,也就沒有把母親接到身邊照料。所以,當聽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後,立馬上奏湖北巡撫張朝珍和討逆大將軍尚貝勒,準備回鄉丁憂守制。
  • 【洞見】于成龍,憑什麼被稱為「天下第一廉吏」?
    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以「天下第一廉吏」揚名至今。于成龍於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參加鄉試,中副榜貢生;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以明經遏選,被授予廣西羅城縣令,中間的22年,史書未見記載。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大都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于成龍也必不甘平庸,他期待出仕,希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
  • 中央一套開年大劇《于成龍》隆重開播◈群眾出版社《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龍》講述廉吏故事
    1月3日,電視劇《于成龍》作為央視一套開年大戲播出。該劇講述了清朝名臣于成龍為民做主、為民請命、為民除害、為民造福的一系列故事。
  • 只為演好于成龍——著名京劇演員尚長榮說新編歷史戲《廉吏于成龍》
    郭平攝  9月26日晚,大同市北路梆子劇種傳習中心的會議室內,演職人員正聚精會神地聆聽中國戲劇家協會主席、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先生說戲——新編歷史戲《廉吏于成龍》。  「尚長榮先生已經是第三次來同對這部戲進行指導了。
  • 人物 絕代廉吏于成龍遊刃於官場的交際之道
    于成龍是貢生出身,45歲才進入官場,本來沒有多大的前程。但他用了22年時間做到一品大吏,去世後還被評為「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確實很值得今人研習揣摩。康熙二十二年(1683)端午,兩江總督于成龍過得熱鬧而悽清。經過近一年的整頓,江南官場饋送節禮的風氣基本禁絕。端午節的時候,于成龍出去和官吏們聚會,居然沒有人敢送一隻粽子給總督大人吃。
  • 經典重讀 | 從《曹操與楊修》到《廉吏于成龍》
    多數人認為,《曹操與楊修》雖然在藝術價值上高於《貞觀盛事》和《廉吏于成龍》,但是,在尚長榮的這三部舞臺作品之間並沒有本質的差異,《貞觀盛事》和《廉吏于成龍》沒有超過《曹操與楊修》不過是一種偶然,其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繫。……一種少數人的觀點認為,《貞觀盛事》和《廉吏于成龍》是對《曹操與楊修》的繼承與發展,是與《曹操與楊修》同一水準甚至更高水準的作品。
  • 蘭州戲曲劇院院長 蒲建民與《廉吏于成龍》
    曾獲中國秦腔藝術節,第一屆、第二屆、第七屆優秀表演獎、紅梅大獎,主演劇目:《廉史于成龍》《軒轅大帝》《清風亭》等。 第八屆《中國秦腔藝術節》 蒲建民院長《廉吏于成龍》精彩片段 于成龍(1617年—1684年) ,字 北溟,號 於山,山西永寧州 (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
  • [新疆] 馮忠文|天下廉吏第一于成龍 ——觀連續劇《于成龍》有感
    可是最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播出的電視連續劇《于成龍》,卻吸引筆者。當懷著激動的心情,看完這部電視劇,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它用藝術的手法向人們再現了被康熙皇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生平功業,為官之道,再現了這位「吏者之師」胸懷社稷、清廉淡泊的為官風範。電視劇《于成龍》的故事耐人尋味,寓意深刻。雖言歷史,卻關現實,對教育引導後人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