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無情人有情,各地各部門緊急行動開展恢復重建;廣大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儘快讓生產生活回到正軌 ——
水退人進 安徽各地各部門積極組織災後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7月25日,在望江縣聯河股份有限公司金盆湖有機稻基地,農民在水退後的稻田裡移栽水稻,減少損失。 本報記者 徐旻昊 本報通訊員 方明 攝
直面洪災,挺起的是脊梁;築夢小康,不變的是信念。水退人進,修復家園!
連日來,我省受災地區廣大幹部群眾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恢復生產,加快重建。各地各部門及時搶修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支持企業災後復工復產,認真做好災區農業搶種補種、生產自救;開展受災群眾特別是脫貧監測戶、貧困邊緣戶家庭生活情況摸底調查,精準幫扶,快速理賠,堅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廣大幹部群眾不等不靠,守望相助,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儘快讓生產生活重回正軌。
穩農業就是穩基礎,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
經國家統計局審定,2019年安徽省全年糧食總產量810.8億斤,位居全國第四。我省糧食持續高產,對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眼下,我省各地正在做好災區農業搶種補種工作,「水退一塊,搶種一塊」,努力將洪災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7月25日,在全椒縣大墅鎮肥全村,種糧大戶張興社正帶著10多個工人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給水稻追施返青肥。「我承包種植的700畝水稻在水災中有180畝絕收,其餘的趕緊瀝水、追肥,到秋天還能收一部分。「張興社告訴記者,大水退的第二天他就打算施肥,幸虧農技人員來指導,讓他等一場小雨把葉面泥土衝掉再撒肥,這樣能提高肥效,節約成本,保苗效果好。
據了解,全椒縣按照「上茬損失下茬補,前期損失後期補」的思路,注重政策扶持,突出技術指導,引導農民搶時間抓季節搶種改種。目前,該縣116名技術人員在基層一線指導搶排積水、搶收改種補種、加強田管和病蟲害防治,預計全縣災後農作物田間管理62萬畝次,改種補種作物面積5.8萬畝,補放魚苗、蝦種11萬畝。
7月25日,記者在黃山市屯溪區弈棋鎮江村志宏蔬菜基地看到,新補種的60畝葉類蔬菜及150畝夏秋季秧苗長勢良好。基地負責人介紹,災情發生後,屯溪區農業農村局第一時間組織技術人員深入現場,對土壤消毒、災後施肥、改種補種等進行技術指導。
黃山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洪災發生後,黃山市緊急調度種子7.14萬斤、肥料7500餘噸、農藥110餘噸、農膜2噸,組織糧油、蔬菜、茶葉、畜牧、水產、農機技術人員7350餘人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3.1萬餘戶農戶開展生產自救。目前,該市補改種在田作物近3.87萬畝,清溝瀝水清淤扶棵13.72萬畝,清理茶園3.37萬畝,災後病蟲害防治23.59萬畝,畜禽補欄9514頭(只),補放魚種魚苗167萬尾。
連日降雨導致河水上漲,宣城市宣州區楊柳鎮長盛家庭農場的近200畝蔬菜地被淹。7月25日,農場負責人謝長盛告訴記者,趁著前幾天晴日,已經通過機械化作業完成了100畝水稻的搶收工作。「我們這是雙季稻,搶收完這季才能在7月28號左右完成搶種,把損失降到最低!」說起下半年的種植規劃,謝長盛很有信心,「明天烘乾機、發酵機就要進場了,我打算在蔬菜地種上雪菜,進一步做梅乾菜加工。」
7月21日,蕪湖市農技中心在南陵縣許鎮鎮龍潭試驗基地開展借田育秧活動。這次共培育了1500平方米的秧田,主要品種為早秈稻嘉興8號,秧苗全部免費發放給受災群眾,能拋栽大田150畝左右,確保受淹地區農田「水退一塊,搶種一塊」,農戶可利用秋季80天到90天有效溫光資源,獲得一定的產量和效益。同時,植保部門組織了100多名技術人員深入全市各個鄉村,加強田間管理,以排澇防漬、防病治蟲等為重點,指導農戶科學抗災、有效救災,最大限度降低洪災帶來的損失。
保就業就是保民生,加快企業災後復工復產
受災企業的復工復產,關係到企業職工就業,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口袋」。各地加快企業災後復工復產,就是穩住經濟基本盤,把疫情災情對群眾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兜住民生底線。
7月12日上午,歙縣經濟開發區內的皖金鋁業科技有限公司噴塗生產線開機運行,這是因「7·7洪災」暫停4天後再次響起機器運行的聲音。到7月24日,該公司全部恢復生產,向客戶供貨600餘噸。
7月7日,50年一遇的特大洪災,導致歙縣經濟開發區207戶企業受災。災情發生後,當地駐軍、武警、消防、黨員幹部和企業職工3萬多人次投入救援,清理淤泥、垃圾等1.5萬噸,防疫消殺295萬平方米,到7月25日,該園區111戶企業實現復工復產。
7月20日,黃山市出臺支持企業災後復工復產的政策措施,引導該市銀行業金融機構設立10億元的專項信貸額度,建立受災企業信貸審批綠色通道,加快推進黃山市綠色發展紓困資金(一期)5000萬元實施,支持受災企業復工復產和災後重建,幫助企業解決流動資金困難等問題。其中,從7月1日到12月底,由財政給予50%企業信貸貼息補助和全額擔保貼費。
企業復工復產就是穩崗位保就業。黃山市人社部門落實受災企業就業補貼政策,目前共返還4104家企業失業保險費2030.16萬元,為541戶小微企業發放新增就業崗位補貼207.4萬元,為279戶重點企業發放一次性穩定就業補貼2084.4萬元,為吸納貧困勞動者就業的小微企業發放一次性補貼2.8萬元,為新增就業崗位的就業扶貧車間發放一次性補貼2.5萬元。
保基礎設施就是保命脈,助力群眾恢復生產生活
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是群眾生產生活的命脈,是災後重建的基本保障。
7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舒城縣百神廟鎮官塘村長崗路,看到工人們正在忙著修復受損的長崗路。百神廟鎮這次遭受災害的80個水毀項目處,施工人員都在加緊搶修恢復,搶修的力量,全部來自當地建築企業,由他們愛心認領後組織力量免費修建。
「我們企業就是從百神廟鎮誕生的,現在家鄉有難,我們支援理所應當。」在長崗路指揮修復工作的安徽建宇公司黨支部書記鍾讀生說,目前工人們加班加點,預計3天內就能將這段道路修復完畢。
黃山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介紹,這次洪災造成42條國省幹線和194條農村公路交通中斷。該市投入資金3800多萬元,組織人工29400人次、設備4070臺班,對水毀公路進行搶修。到7月25日,黃山市所有國省幹線全部搶通,除9條路線因橋梁衝毀或路基衝空仍在搶修外,損毀的農村公路全部恢復交通,修復公路達645.34公裡。
7月25日中午,記者來到全椒縣古河中學安置點的時候,近200名群眾正從志願者手中接過盒飯,準備吃午飯。78歲的古河鎮下曹村村民曹少初邊吃邊告訴記者,安置點雖然吃住無憂,但群眾仍期盼著早日返回家園開啟新生活。「我們鎮村幹部、基幹民兵和志願者這幾天到每一戶災民家裡幫著清理淤泥、防疫消殺、安裝安全用電裝置,同時排查危房,對企業和個體戶的損失進行核實上報」讓群眾能陸續回家居住,工作生活重回正軌。「古河鎮副鎮長辛長義說。
7月24日,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自來水廠廠長胡學好來到鴉窩村的貧困群眾張道法家,對張道法家的井水水質進行檢測,連日暴雨使得群眾的飲水安全存在隱患,南譙區8個鄉鎮全面開展困難群眾汛期飲水安全排查,共對182戶使用井水困難家庭全面開展水質檢測,對鑑定不合格家庭,及時安裝淨水設備,消除飲水安全隱患。「真沒想到政府想得這麼周到,能把我們吃水用水的事放在心上。」張道法說。
保貧困戶就是保底線目標,堅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受災貧困戶始終是各級黨委政府重點關注的目標,各地對此次洪災中受損的貧困戶建立了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提前採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堅決防止因災致貧返貧。
「本來以為今年算是完了,沒想到保險公司為我賠付了5萬元,大大減少了損失,讓我再生產有了保障。」7月25日,記者來到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翁墩村,說起為自己解了燃眉之急的「深貧保」,貧困戶胡世東豎起了大拇指。
這次洪災中,胡世東養殖的1萬隻雞苗損失過半。而從他受災報保到7月21日拿到5萬元「深貧保」綜合保險理賠款,只用了短短3天時間。如今,胡世東已經重新整理家園,開始了忙碌的生產自救。
2018年6月,六安市裕安區率先在全市開展了「深貧保」試點,今年,該項工作已覆蓋全市四縣三區。「深貧保」綜合保險項目主要受眾群體為2014年以來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邊緣戶。截至日前,「深貧保」綜合保險在六安覆蓋貧困群體21萬戶,每戶保費135.9元,每戶保險金額22.3萬元,總風險保障規模約313億元,保費資金由財政全額支付。
在組織受災貧困群眾開展災後自救的同時,黃山市優先保障貧困戶、自救能力較弱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全面摸排受災建檔立卡貧困戶2641戶7441人、邊緣戶31戶78人,緊急安排專項資金5000萬元,及時開展修繕、重建和危房改造,迅速修復水毀供水設施,啟動受災農戶政策性農業保險理賠,解決困難群眾82戶184人的住房和飲水安全問題,解決困難群眾1100餘戶3359人產業發展受阻問題。同時,為受災貧困人口新提供就業崗位122個、過渡性崗位39個,新開發公益性崗位68個。
裕安區固鎮鎮魚塘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楊瑞平養殖的上千隻鵝、雞因災受損。7月24日,他收到了保險理賠2萬元。「有黨和政府的扶持,洪水退後,咱重頭再幹!」楊瑞平堅定地說。
(本報記者 吳江海 沈宮石 羅寶 袁野 羅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