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建幸福新家園——洛南縣石門鎮開展「8·06」洪災災後重建...

2020-12-28 經濟網

機械轟鳴,人聲鼎沸,熱火朝天。

一條條道路正在修復,一道道河堤正在加固,一塊塊田地正在修繕,一支支河流正在清理......

走進洛南縣石門鎮,處處呈現一片火熱的災後重建場面,曾經被洪水肆虐過的這片土地又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8月6日,特大暴雨肆虐了洛南縣石門鎮黃龍河流域全境,致使全鎮14個村95個村民小組,致使2446戶8719人受災,全鎮經濟損失達3.4億元,使原本和諧美麗的小鎮頃刻間變的傷痕累累。

災情發生後,洛南縣石門鎮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開展災後重建,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正在全力恢復,災區社會和諧穩定,村民生產生活井然有序。

截至目前,全鎮已實現國道242線16.39公裡便道暢通,全鎮受災的村組已全部實現四通,通村、通組的20條26.4公裡的水毀路已全線通達,已累計清理水淹農田4055畝,整理可耕農田2260畝。

情系災民,災後重建領導小組火速成立

洛南縣石門鎮「8·06」暴雨洪澇災害百年不遇,損失慘重。位於河谷地帶的太白岔村多個自然村莊瞬間被捲入排山倒海的惡浪之中,最為慘痛的是居住在廟灣、廟臺峽谷中的3個村民小組,99戶334口群眾完全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房屋、耕地、道路、電力、電信設施被悉數衝毀。災情就是命令,重建就是責任。災情發生後,洛南縣委、縣政府需速行動,紮實部署,全力開展災後重建,迅速成立以縣長任指揮長,縣委副書記、常委副縣長任副指揮長,公安、住建、交通、資源、經貿、水利、應急等25個單位為成員的石門鎮「8·06」洪澇災害災後重建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下設農業生產自救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組、水毀道路提升改造工作組、危房改造工作組、移民搬遷工作組、水毀農田修復工作組、安全飲水工作組、電力通訊恢復工作組、失聯人員搜救及家屬安撫等10個工作小組。石門鎮黨委、政府第一時間響應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和號召,切實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審時度勢,統籌安排,周密部署,並立即入駐受災嚴重的太白岔村開展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面對受災點多面廣以及整村搬遷難、恢復生產難、村民自救難的嚴峻形勢,石門鎮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自力更生」的原則,在全鎮迅速掀起了災後重建工作高潮。該鎮圍繞「一線」「兩點」「三面」開展災後重建工作,「一線」指圍繞國道242線保暢通,「兩點」即實現災區安全用水、生活用電、電視、通訊戶戶通和全面修復整理水毀農田,「三面」指狠抓災民安置、狠抓防疫消殺和狠抓環境衛生,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所。同時,該鎮加強災後摸排,做到摸排「無死角」。災後摸排關係到災後重建相關政策的全面落實,關係到受災群眾的切身利益。鎮上組織相關人員對受災的村(社區)逐戶核對受災房屋、農作物、養殖業以及田間道路損毀、灌排溝渠損毀等受災情況,確保受災群眾不漏一戶、受災地區不漏一處。

爭分奪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9月9日,在石門鎮太白岔村3組,幾臺挖掘機正在路上加緊作業。「洛南『8·06』洪災後,我局累計投入人力630多人次、大型機械220多臺,經過全體職工的連日奮戰,已成功搶通石門鎮太白岔村水毀路段的救援便道。」洛南縣農村公路管理局負責人介紹道。災情發生後,洛南縣委、縣政府要求相關部門、單位要迅速啟動緊急預案,做好警戒值守,組織機械設備,搶修通行便道,保障群眾通行安全。並組織相關人員,加強技術力量,搶修電力通訊設備,保障電力供應和通訊暢通,以儘快恢復群眾生產生活秩序。石門鎮黨委、政府堅持「著眼長遠、狠抓當前」的建設思路,以災民建房,水毀道路、河堤、耕地修復為重點,加快恢復重建。同時,全縣各相關部門都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災後重建工作中。民政部門確保救災物資的籌集和發放。農業部門的科技人員指導群眾迅速恢復災後農業生產。水利部門組織百餘名幹部職工深入多處水毀引水渠道、河壩、水庫、防洪堤壩等水利設施進行修復。衛生部門派出了10多支防疫服務隊,發放水源消毒藥品6萬多份,使災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水。縣交通、環保、國土、公安等部門也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加快推進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全鎮已實現國道242線16.39公裡便道暢通,全鎮受災的14個村,95個村民小組2446戶8719人全部實現四通,通村、通組的20條26.4公裡的水毀路已全線通達,路基處理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實施中,力爭儘早實現水泥硬化,以保證群眾順利出行。全面修復整理水毀農田,保證群眾基本生產資料不受損失,通過全鎮總動員,全民齊參戰,以重災村土地整理為重點,輕災村連對幫扶支援重災村,日上機械40臺次,日上勞600人次,通過連日奮戰,目前已累計清理水淹農田4055畝,整理可耕農田2260畝。

同舟共濟,災民生產生活有序恢復

「不論是以前在橋河村的集中安置點還是現在的分散安置,政府都非常關心我們災民的生活,現在我們一家五口人租住在石門街道的民房裡,環境不錯,我和老伴兒的精神狀態都很好。困難是暫時的,我相信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今年62歲的太白岔村4組村民趙景文樂呵呵地說。「房租也不用我們自己出,到時候會通過過渡安置費打到一折通上,我們這些重災區的災民每個月還有300元的生活補貼,政府對我們真是太好了。」趙景文的老伴兒李雪子一邊用手抹著眼淚,一邊感激地補充道。災情發生後,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調度救災物資及災民安置工作。石門鎮通過全鎮7個臨時安置點共集中安置災民451人,分散安置969人,對無安全住房或住房評估不達標的受災群眾,採取投親靠友或租用安全住房進行安置,保證災民生活平穩過渡。對全鎮因災造成的67戶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面啟動,保證11月底安全入住。對於117戶的避災移民搬遷戶,採取集中安置在劉家社區移民新村,目前已經完成土地清表,待規劃到位,立即動工修建,保證無房戶儘早入住。 洪澇災害過後,疫情防範刻不容緩。石門鎮堅持防汛防疫兩手抓,由鎮中心衛生院牽頭指導培訓鎮村防疫人員139人,開展醫療救治238人次,開展集中安置點環境消殺515次,群眾過水房屋消殺337次,群眾養殖圈消殺419次,生活飲用水消毒487次,開展諮詢救治455人次,發放藥品價值約6020元,組織沿河群眾撿拾、深埋動物屍體,清理河道溝渠垃圾,確保大災之後不發生疫情。

同時,該鎮注重狠抓災後環境衛生治理工作。針對水災造成黃龍河沿線的村落綠化亮化工程嚴重受損、河道垃圾成堆這一現狀,鎮黨委、政府立即發動群眾撿拾垃圾1500人次,整理家園600餘家,出動機械54臺次修復整治河道30公裡。對東林溝等三個尾礦庫實施排險加固,完成堆積壩合攏、預埋排滲管等提升工程,在幹群齊心協力的努力下,已基本看不到洪水過後滿目瘡痍的景象了。

提供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也是石門鎮當前階段的工作重點。該鎮組織鼓勵受災群眾積極參與災後公路、電力、通訊和房屋等建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結合脫貧攻堅「對標補短」工作,精準摸清轄區內受災影響勞動力就業狀況底數,對受災情影響貧困勞動力實施「一對一」幫扶,以確保受災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下一步,我們將本著『安居方能樂業』原則,確保災後農田修復、水毀道路建設等工作齊頭並進,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堅強領導和關心、在石門鎮幹部群眾和衷共濟、奮發圖強的努力下,必將戰勝這場劫難,風雨過後的石門一定會更加美好!」談到石門鎮未來發展,鎮黨委書記何雲蘭信心十足。(秦丹 趙曉翔)

相關焦點

  • 【重建美好新家園】眾志成城 五通橋區災後恢復有序進行
    【重建美好新家園】眾志成城 五通橋區災後恢復有序進行 2020-08-27 22: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搶種補種 重建家園!大災後的江淮大地孕育起新的希望
    一些地區水退了,路通了,農田可以耕種了,群眾生產生活正常了……洪災過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已成當務之急。在已退水的地區,各地各部門全力做好災區農業搶種補種、生產自救,開展受災群眾特別是脫貧監測戶、貧困邊緣戶家庭生活情況摸底調查,精準幫扶,快速理賠,防止因災致貧返貧。勤勞堅強的安徽人民,播下重建家園的「種子」。大災後的江淮大地上,又孕育起新的希望。
  • 水退人進 安徽各地各部門積極組織災後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洪水無情人有情,各地各部門緊急行動開展恢復重建;廣大幹部群眾守望相助,努力將損失降到最低,儘快讓生產生活回到正軌 ——水退人進 安徽各地各部門積極組織災後生產自救重建家園
  • 洪災後如何重建 冬季防火怎樣開展
    洪災後如何重建 冬季防火怎樣開展 2020-12-23 10:02:47   來源:蕪湖新聞網
  • 戰高溫鬥酷暑 抗洪救災建家園 災後重建:高橋河堤上的「主題黨日」
    出梅後,駐村工作組和村兩委精心謀劃災後重建,組織帶領群眾恢復生產,搶修水電、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快恢復西畈村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自6月23日起,扶貧工作組和村兩委對高橋河堤壩進行了修復,因堤壩上遺留下來的渣土影響附近村民的出行,急需人力清理,胡甲偉向院裡求援,院機關第一黨支部積極響應,支部黨員踴躍參與。
  • 西溪象珠著眼實際開展災後重建
    連日來,永康市各鎮街區部門單位著眼實際,積極開展災後重建工作。西溪鎮全力恢復生產生活秩序颱風「黑格比」刮過,西溪鎮遭受重創,42個自然村全面斷水,35個自然村斷電,14個自然村通訊中斷,19個自然村通村道路損毀。
  • 定州發現清代「災後重建」記事碑 距今225年
    河北定州發現清代「災後重建」記事碑新華社石家莊12月23日電(記者李繼偉)記者從河北省定州市文保部門獲悉,文保人員近日在該市清風店鎮東市邑村發現一方清朝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所立古石碑。這方距今225年的石碑,記錄了當地民眾洪災之後修建木橋的史實。
  • 眾志成城戰洪魔 攜手同心保家園
    集中全力,推進災後重建。據統計,僅「8.16」特大洪水全市水利設施損失就達10784萬元。面對災情,金華鎮黨委、政府主動作為、勇擔責任,在第一時間召開專題黨委會,合理科學研、究全鎮災後重建實施方案並立即執行,全鎮幹部群眾齊心協力,搶佔災後重建黃金時間,按照「安全第一,積極重建」的原則,分級分類實施災後重建,已取得成效:快速恢復供電。
  • 國社力作 | 重建家園 重新就業 重拾信心——鹽城「6•23」特大龍捲風災後重建紀實
    重建家園 重新就業 重拾信心——鹽城「6•23」特大龍捲風災後重建紀實最大風力超17級、31841間房屋倒塌受損、99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近50億元,提起那場肆虐家園的風災,鹽城人心有餘悸。阜寧災後重建板湖鎮安置點7歲的謝雨涵帶著5歲的妹妹,在140平米的兩層樓房裡跑來跑去。一年前,她們家的三間舊瓦房被風颳倒,「還好我送孩子去幼兒園了,不然一定出事,」奶奶朱秀春感慨道,「新房條件很好,很滿意!」阜寧縣雙橋花園是災後重建最大的安置點,包括朱秀春家在內,共有1032戶定居於此。每家屋前都插著紅旗,門上貼著「喜遷新居」等對聯。
  • 洛南縣保安鎮許廟村——水西峪吊橋恢復通行
    時間:2020年12月3日下午四時地點:陝西洛南保安鎮許廟村——水西峪吊橋水毀工程災後恢復重建施工現場簡介:位於洛南縣保安鎮許廟村——水西峪之間、橫跨洛河之上的一座吊橋據了解,此座吊橋全長118米,寬3.6米,最初修建於2008年8月,當時投資42萬多元,為附近洛河兩岸的文峪村、西壩乃至楊莊村、黑潭村以及許廟村及其水西峪自然村往返永豐鎮(衛東)的群眾出行來往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謂是當地一座實實在在的便民橋。
  • 「一夜白頭」男子重建家園,每天開支控制在20元之內
    今年8月31日,在中宣部時代楷模的發布大廳,張再勝被邀請到北京的演播室講述自己故事。從北京回來後,張再勝回到了父母身邊。伴隨著洪水退去,受災群眾也陸續回到自己的家中。目前,已經退水的村民正在重建家園。對於退水的房子,災後重建小組主要從衛生清理、防疫消殺、政策宣講、物資發放、基礎設施修復、恢復農業生產等幾個方面重建家園。
  • 重建家園,人間最美那「半邊天」
    同時,近百名志願者主動請命,女政協委員、紅蜻蜓集團婦聯、育才集團婦聯、戶外運動協會婦聯、橋下鎮教玩具婦聯聯盟,政法委、稅務局、財政局、市監局、人社局、新居民管理局等婦委會以及12345政務熱線中心、衛生系統等紛紛致電,要求派遣災區。自帶乾糧,掃帚、抹布、水桶等,奔赴巖坦鎮溪口社區溪一村和沙頭鎮漁田村協助開展災後衛生清潔工作。
  • 反對家庭暴力 共建幸福家園丨椒江區婦聯開展「國際反家庭暴力日...
    反對家庭暴力 共建幸福家園丨椒江區婦聯開展「國際反家庭暴力日」主題系列活動 2020-11-16 18: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壹基金安全家園項目雅安蘆山縣690名隊員緊急響應|壹家人在行動
    泥石流發生後,鄰居家房屋倒塌母親被埋,他冒著大雨及時搶救出了這位70多歲的老人。隊員程愛超,當天出門在外,聽到家鄉發生了嚴重的洪災,連夜開車趕回來,立即投入淤泥清掃,並無償提供自己的貨車幫助運送物資。另外的23支壹基金社區志願者救援隊在災情相對較輕的鄉鎮,也在同步開展各種形式的洪災響應。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並做好日常的防災減災工作,方能在未來降低災害的影響。
  • 風雨過後,掛扣村民齊心協力重建家園
    這幾天,在江口縣凱德街道梵瑞社區,剛從壩盤鎮掛扣村搬過來的張良華和妻子在新房子裡整理房間,客廳正中央掛著的幾張照片讓張良華一家至今興奮不已。「這是李克強總理來看望我們,能不激動嘛。」張良華指著照片驕傲地說。
  • 【益動社區•幸福惠南】「軍民魚水情深 共建美好家園」公益系列活動圓滿開展
    >圓滿開展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更深。值此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2018年7月30日,由惠南鎮社建辦、惠南鎮社區辦事處、惠南鎮聽南居委、惠南鎮梅花居委、惠南鎮城北村聯合主辦,惠南鎮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和惠南鎮文化服務中心承辦的「軍民魚水情深 共建美好家園」公益系列活動在惠南鎮武警中隊拉開帷幕,近百名武警官兵和社區志願者參與此次活動。
  • 黃髮垂髫怡然樂 方太攜手合生活共建幸福社區
    黃髮垂髫怡然樂 方太攜手合生活共建幸福社區 字號:TT 2020-12-21 15:06該公益計劃旨在倡導中華優秀文化,搭建一個以社區為中心的資源合作平臺,促進共建方之間的交流合作,助力各方業務發展,並打造環境整潔、服務完善、文明和諧、守望相助、自主自治的新型社區和幸福家園,提升社區居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尊重感和成就感。
  • 災後水退人回,蓄洪區如何科學恢復生產?
    一些地區水退了,路通了,農田可以耕種了,群眾生產生活正常了……洪災過後,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已成當務之急。災後水退人回,蓄洪區如何科學恢復生產?水退人進 分類施策「要堅持水退人進、分類施策,做到水退一塊、人救一塊、生產恢復一塊。」阜陽師範大學生物與食品工程學院研究員蘭偉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 洪水衝不垮重建家園的信心 他們用行動帶來新的希望
    文稿來源於《都市情緣》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暑假期間,都市頻道推出的特別策劃《重建家園:和你在「益」起》引起了廣泛關注,不少受災群眾的故事都讓大家感動落淚。其中,九江市永修縣消防員救助養鵝人張再勝的故事,更是讓大家深受觸動。今年8月31日,在中宣部時代楷模的發布大廳,張再勝被邀請到北京的演播室講述自己故事。從北京回來後,張再勝回到了父母身邊。
  • 長江、嘉陵江重慶段歷史上罕見大洪水致26.32萬人受災 災後重建...
    今日下午,市政府召開我市抗洪搶險與災後救助重建新聞發布會。記者在發布會上獲悉,此次洪峰過境導致我市15個區縣26.32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24.5億元。截至目前,未造成人員死亡。市政府已經派出4個工作組,對受災較重的區縣開展救災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