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轟鳴,人聲鼎沸,熱火朝天。
一條條道路正在修復,一道道河堤正在加固,一塊塊田地正在修繕,一支支河流正在清理......
走進洛南縣石門鎮,處處呈現一片火熱的災後重建場面,曾經被洪水肆虐過的這片土地又煥發出了勃勃的生機與活力。
8月6日,特大暴雨肆虐了洛南縣石門鎮黃龍河流域全境,致使全鎮14個村95個村民小組,致使2446戶8719人受災,全鎮經濟損失達3.4億元,使原本和諧美麗的小鎮頃刻間變的傷痕累累。
災情發生後,洛南縣石門鎮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積極開展災後重建,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正在全力恢復,災區社會和諧穩定,村民生產生活井然有序。
截至目前,全鎮已實現國道242線16.39公裡便道暢通,全鎮受災的村組已全部實現四通,通村、通組的20條26.4公裡的水毀路已全線通達,已累計清理水淹農田4055畝,整理可耕農田2260畝。
情系災民,災後重建領導小組火速成立
洛南縣石門鎮「8·06」暴雨洪澇災害百年不遇,損失慘重。位於河谷地帶的太白岔村多個自然村莊瞬間被捲入排山倒海的惡浪之中,最為慘痛的是居住在廟灣、廟臺峽谷中的3個村民小組,99戶334口群眾完全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房屋、耕地、道路、電力、電信設施被悉數衝毀。災情就是命令,重建就是責任。災情發生後,洛南縣委、縣政府需速行動,紮實部署,全力開展災後重建,迅速成立以縣長任指揮長,縣委副書記、常委副縣長任副指揮長,公安、住建、交通、資源、經貿、水利、應急等25個單位為成員的石門鎮「8·06」洪澇災害災後重建指揮部。指揮部辦公室下設農業生產自救和人居環境治理工作組、水毀道路提升改造工作組、危房改造工作組、移民搬遷工作組、水毀農田修復工作組、安全飲水工作組、電力通訊恢復工作組、失聯人員搜救及家屬安撫等10個工作小組。石門鎮黨委、政府第一時間響應縣委、縣政府的指示和號召,切實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審時度勢,統籌安排,周密部署,並立即入駐受災嚴重的太白岔村開展搶險救災和災後重建工作。面對受災點多面廣以及整村搬遷難、恢復生產難、村民自救難的嚴峻形勢,石門鎮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統籌兼顧、自力更生」的原則,在全鎮迅速掀起了災後重建工作高潮。該鎮圍繞「一線」「兩點」「三面」開展災後重建工作,「一線」指圍繞國道242線保暢通,「兩點」即實現災區安全用水、生活用電、電視、通訊戶戶通和全面修復整理水毀農田,「三面」指狠抓災民安置、狠抓防疫消殺和狠抓環境衛生,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乾淨水喝、有安全住所。同時,該鎮加強災後摸排,做到摸排「無死角」。災後摸排關係到災後重建相關政策的全面落實,關係到受災群眾的切身利益。鎮上組織相關人員對受災的村(社區)逐戶核對受災房屋、農作物、養殖業以及田間道路損毀、灌排溝渠損毀等受災情況,確保受災群眾不漏一戶、受災地區不漏一處。
爭分奪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
9月9日,在石門鎮太白岔村3組,幾臺挖掘機正在路上加緊作業。「洛南『8·06』洪災後,我局累計投入人力630多人次、大型機械220多臺,經過全體職工的連日奮戰,已成功搶通石門鎮太白岔村水毀路段的救援便道。」洛南縣農村公路管理局負責人介紹道。災情發生後,洛南縣委、縣政府要求相關部門、單位要迅速啟動緊急預案,做好警戒值守,組織機械設備,搶修通行便道,保障群眾通行安全。並組織相關人員,加強技術力量,搶修電力通訊設備,保障電力供應和通訊暢通,以儘快恢復群眾生產生活秩序。石門鎮黨委、政府堅持「著眼長遠、狠抓當前」的建設思路,以災民建房,水毀道路、河堤、耕地修復為重點,加快恢復重建。同時,全縣各相關部門都積極行動起來,投入到災後重建工作中。民政部門確保救災物資的籌集和發放。農業部門的科技人員指導群眾迅速恢復災後農業生產。水利部門組織百餘名幹部職工深入多處水毀引水渠道、河壩、水庫、防洪堤壩等水利設施進行修復。衛生部門派出了10多支防疫服務隊,發放水源消毒藥品6萬多份,使災民喝上了乾淨衛生的水。縣交通、環保、國土、公安等部門也密切配合、通力協作,加快推進災後重建各項工作,全力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截至目前,全鎮已實現國道242線16.39公裡便道暢通,全鎮受災的14個村,95個村民小組2446戶8719人全部實現四通,通村、通組的20條26.4公裡的水毀路已全線通達,路基處理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實施中,力爭儘早實現水泥硬化,以保證群眾順利出行。全面修復整理水毀農田,保證群眾基本生產資料不受損失,通過全鎮總動員,全民齊參戰,以重災村土地整理為重點,輕災村連對幫扶支援重災村,日上機械40臺次,日上勞600人次,通過連日奮戰,目前已累計清理水淹農田4055畝,整理可耕農田2260畝。
同舟共濟,災民生產生活有序恢復
「不論是以前在橋河村的集中安置點還是現在的分散安置,政府都非常關心我們災民的生活,現在我們一家五口人租住在石門街道的民房裡,環境不錯,我和老伴兒的精神狀態都很好。困難是暫時的,我相信以後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今年62歲的太白岔村4組村民趙景文樂呵呵地說。「房租也不用我們自己出,到時候會通過過渡安置費打到一折通上,我們這些重災區的災民每個月還有300元的生活補貼,政府對我們真是太好了。」趙景文的老伴兒李雪子一邊用手抹著眼淚,一邊感激地補充道。災情發生後,縣委、縣政府積極組織調度救災物資及災民安置工作。石門鎮通過全鎮7個臨時安置點共集中安置災民451人,分散安置969人,對無安全住房或住房評估不達標的受災群眾,採取投親靠友或租用安全住房進行安置,保證災民生活平穩過渡。對全鎮因災造成的67戶危房改造工作已全面啟動,保證11月底安全入住。對於117戶的避災移民搬遷戶,採取集中安置在劉家社區移民新村,目前已經完成土地清表,待規劃到位,立即動工修建,保證無房戶儘早入住。 洪澇災害過後,疫情防範刻不容緩。石門鎮堅持防汛防疫兩手抓,由鎮中心衛生院牽頭指導培訓鎮村防疫人員139人,開展醫療救治238人次,開展集中安置點環境消殺515次,群眾過水房屋消殺337次,群眾養殖圈消殺419次,生活飲用水消毒487次,開展諮詢救治455人次,發放藥品價值約6020元,組織沿河群眾撿拾、深埋動物屍體,清理河道溝渠垃圾,確保大災之後不發生疫情。
同時,該鎮注重狠抓災後環境衛生治理工作。針對水災造成黃龍河沿線的村落綠化亮化工程嚴重受損、河道垃圾成堆這一現狀,鎮黨委、政府立即發動群眾撿拾垃圾1500人次,整理家園600餘家,出動機械54臺次修復整治河道30公裡。對東林溝等三個尾礦庫實施排險加固,完成堆積壩合攏、預埋排滲管等提升工程,在幹群齊心協力的努力下,已基本看不到洪水過後滿目瘡痍的景象了。
提供就業機會、拓寬增收渠道,也是石門鎮當前階段的工作重點。該鎮組織鼓勵受災群眾積極參與災後公路、電力、通訊和房屋等建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和穩定增收,結合脫貧攻堅「對標補短」工作,精準摸清轄區內受災影響勞動力就業狀況底數,對受災情影響貧困勞動力實施「一對一」幫扶,以確保受災群眾穩就業穩增收。
「下一步,我們將本著『安居方能樂業』原則,確保災後農田修復、水毀道路建設等工作齊頭並進,幫助受災群眾恢復生產,重建家園。我堅信,在各級領導的堅強領導和關心、在石門鎮幹部群眾和衷共濟、奮發圖強的努力下,必將戰勝這場劫難,風雨過後的石門一定會更加美好!」談到石門鎮未來發展,鎮黨委書記何雲蘭信心十足。(秦丹 趙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