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秦國本來就有任用外邦士子的傳統。李斯的《諫逐客書》後,秦國更是成為了列國士子的匯集地。
那這個時候就來了一個非常神秘的人物,準備實現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負。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此人到了秦國之後,身居高官卻一言不發。他對秦國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重要了,但是他的身份卻始終是像迷霧一般,我們也只能從史書上的隻言片語來捕風捉影。
並且此人還很奇怪的一點是,就是他在秦國施展才能,得到秦始皇賞識後,卻屢次逃秦,您說這是不是很奇怪呢?那這個神秘又奇怪的人就是魏繚。
或許很多人在看到這名字的時候覺得這人很一般,但是如果講到他另外一個名字,大家就會非常清楚,尉繚。沒錯,就是《尉繚子》的尉繚。
尉繚,本姓魏,名繚,戰國兵家人物。秦王政十年,尉繚入秦遊說,被封為國尉,所以稱為國尉繚,又稱尉繚。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有一統八荒之志的,那他當時擁有的是數代秦王積累下來的底蘊,還有悍勇的八百裡秦川子弟,手下可謂是精兵強將無數。那實力如此強大的秦國,還缺少什麼呢?缺少一個能夠把秦國整合起來的戰略家!
秦始皇自己出身於王室,雖工於心計,講求政治謀略,但沒有打過仗,缺乏帶兵的經驗。李斯等文臣也是主意多,實幹少,真要上戰場,真刀真槍地搏殺,一個個就都沒用了。
這個時候,尉繚出現了。
尉繚入秦見到秦始皇便說:「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大王,依秦國的強盛,各國諸侯就如同您的郡縣似的,現在沒那個諸侯國可以與秦國對抗。然,此時的強盛卻是最危險的時刻。為了進一步說服秦王贏政,尉繚還特別舉了三個例證。
秦始皇在聽完尉繚的敘述之後,確定了尉繚的真才實幹,毫不猶豫的給了他國尉的職位。國尉是什麼?國尉是秦國武官最高職位,相當於古代的兵馬大元帥,也就是現在的軍委主席,總領全國軍事。
秦始皇知道,要完成統一大業,尉繚將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於是,史書上對此也有關的記載,說「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
也就是說,秦始皇對尉繚言聽計從,用平起平坐的禮儀對待尉繚。就連衣食住行,尉繚都和秦王是同等的待遇。這尉繚在秦國的待遇可真不是一般的高啊!
那您肯定要問了,秦始皇乃秦國之王,尉繚則一介布衣,秦始皇對尉繚如此器重,尉繚為什麼還要屢次逃離秦國呢?
這是因為尉繚在與秦始皇交流的時候,從舉手投足中,判斷秦始皇的心態、性格、品行。尉繚認為這個人有求於人的時候,姿態會擺得極低。這不是謙虛為懷,不是件好事,而是件很可怕的事。
畢竟一個人的為人行事,無論是驕傲還是謙卑,都應該是適可而止,有度才是正常的,如果把驕傲和謙卑做到超出了底線時,那麼對這個人就需要好好提防了。
尉繚通過秦始皇的低姿態中發現,秦始皇是一個意志堅強,欲望強烈的人,為達目的,他甘心低姿態,因為他有求於人,可一旦目的達到了,尉繚再沒有利用的價值時,「得志亦輕食人」。
尉繚尋思著,如果有一天,秦始皇志得意滿地得了天下,天下皆為他的俘虜奴隸了,他還會吝惜別人的生命、財產嗎?因此,尉繚覺得這種人「不可與久遊」並決定逃走。
那既然尉繚在揣摩秦始皇,秦始皇當然也會觀察尉繚。尉繚的這點小心思,秦始皇早就觀察到並且是了如指掌。
也就是說,秦王知道尉繚想逃,那麼你逃多少次,我就阻止你多少次,反正我不能讓你跑到敵國去強大敵國。
後來,秦始皇對逃不走的尉繚不但不懲罰,還給他高官,但巧妙的是秦始皇給尉繚高官,卻不給他實權,一切重要國事都由李斯執行。他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更多的利用尉繚的計策。
尉繚也懂秦始皇的帝王術,也知道一旦被秦始皇利用完了,到了無可用時自己的下場會如何,所以他只能用一招對付秦始皇,那就是,從此不再出一招一計,不再有一言一行。這也是司馬遷《史記》的到後來,對尉繚再沒有一筆一划記載的原因,尉繚沉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