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8歲的七星關小吉場鎮聯豐村村民鄭楓放棄了在外地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聯豐村創業種植獼猴桃。將家鄉的幾百畝荒山變成了鄉親們的「聚寶盆」。 「去年跟張萬芳支書在村裡爬山,看到滿山都是荒地,太可惜了。聯想到鄉親們的生活條件還在那麼差,我當時就在想,這片地這麼荒著,不如我來發展種植,把這個地利用起來,帶領鄉親們一起掙錢,改善下生活。」鄭楓一席話向記者道出了他回鄉創業的初衷。
鄭楓查看獼猴桃長勢
初衷雖好,但是要想村民同意將土地拿出來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由於缺乏信任,當地村民們寧願將土地空著也不願意流轉出來。為了說服村民,鄭楓下了不少功夫。「也沒什麼好的辦法,就是一家一戶去溝通,為村民分析發展種植的好處,為村民們細心地算增收帳。當時,為了說服村民嘴皮子都給我磨破了,鞋子也走破好幾雙。」說起基地建立之初的艱辛,鄭楓依舊十分感慨。 但真情總能融化堅冰。在鄭楓一次次的耐心講解下,村民們終於答應以300元一畝流轉出土地,用以發展種植產業。2017年年末,一個佔地387畝,投資170萬元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出現在了聯豐村的山頭,取代了過去滿山的荒涼。 基地建成了,種植技術也得跟上。為了完成從門外漢到內行的轉型,鄭楓不斷地學習農業技術。在村頭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時常能看到他學習的身影。「我目前還是一個門外漢,有很多種值方面都不懂,所以必須加強學習,儘快掌握技術。從生產到經營,方方面面都得親力親為。」鄭楓告訴記者。 產業發展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道,聯豐村有了產業,村民的日子也日漸紅火。
鄭楓查看獼猴桃長勢
「我從基地剛開始建設時就來務工了,每天能掙100元左右,本以為我們這把年紀只能在家帶孫孫了,沒想到現在還能在家門口找到活路幹,真是太高興了。」66歲的聯豐村巖頭組劉定菊笑著說到。 「在農村,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剩下許多婦女和老年人在家,成為閒置勞動力。基地建成後,盤活了這一批閒置勞動力,讓他們有班上、有事幹,同時也為他們的家庭減輕了很大部分的經濟負擔。」鄭楓介紹,目前基地覆蓋了聯豐村27戶貧困戶,高峰期可容納了100餘人在基地務工,有效拓寬了聯豐村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此外,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讓村民在基地一年四季有活幹,鄭楓還帶領村民在獼猴桃基地套種了魔芋。 採訪結束時,鄭楓告訴記者,他接下來要繼續深入學習的農業技能,以更科學的方式種植獼猴桃,將品質作為第一核心競爭力,將產業做大做強,讓獼猴桃成為聯豐村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真正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夏民
通訊員 陳香梅編輯 胡銳編審 晏海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