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村村道」七星關區聯豐村:發展種植獼猴桃 帶領鄉親共...

2020-12-24 天眼新聞

2017年,38歲的七星關小吉場鎮聯豐村村民鄭楓放棄了在外地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到家鄉聯豐村創業種植獼猴桃。將家鄉的幾百畝荒山變成了鄉親們的「聚寶盆」。   「去年跟張萬芳支書在村裡爬山,看到滿山都是荒地,太可惜了。聯想到鄉親們的生活條件還在那麼差,我當時就在想,這片地這麼荒著,不如我來發展種植,把這個地利用起來,帶領鄉親們一起掙錢,改善下生活。」鄭楓一席話向記者道出了他回鄉創業的初衷。

鄭楓查看獼猴桃長勢

初衷雖好,但是要想村民同意將土地拿出來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由於缺乏信任,當地村民們寧願將土地空著也不願意流轉出來。為了說服村民,鄭楓下了不少功夫。「也沒什麼好的辦法,就是一家一戶去溝通,為村民分析發展種植的好處,為村民們細心地算增收帳。當時,為了說服村民嘴皮子都給我磨破了,鞋子也走破好幾雙。」說起基地建立之初的艱辛,鄭楓依舊十分感慨。  但真情總能融化堅冰。在鄭楓一次次的耐心講解下,村民們終於答應以300元一畝流轉出土地,用以發展種植產業。2017年年末,一個佔地387畝,投資170萬元的獼猴桃種植基地出現在了聯豐村的山頭,取代了過去滿山的荒涼。  基地建成了,種植技術也得跟上。為了完成從門外漢到內行的轉型,鄭楓不斷地學習農業技術。在村頭的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時常能看到他學習的身影。「我目前還是一個門外漢,有很多種值方面都不懂,所以必須加強學習,儘快掌握技術。從生產到經營,方方面面都得親力親為。」鄭楓告訴記者。   產業發展是脫貧致富的根本之道,聯豐村有了產業,村民的日子也日漸紅火。

鄭楓查看獼猴桃長勢

「我從基地剛開始建設時就來務工了,每天能掙100元左右,本以為我們這把年紀只能在家帶孫孫了,沒想到現在還能在家門口找到活路幹,真是太高興了。」66歲的聯豐村巖頭組劉定菊笑著說到。  「在農村,大多數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了,剩下許多婦女和老年人在家,成為閒置勞動力。基地建成後,盤活了這一批閒置勞動力,讓他們有班上、有事幹,同時也為他們的家庭減輕了很大部分的經濟負擔。」鄭楓介紹,目前基地覆蓋了聯豐村27戶貧困戶,高峰期可容納了100餘人在基地務工,有效拓寬了聯豐村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此外,為了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讓村民在基地一年四季有活幹,鄭楓還帶領村民在獼猴桃基地套種了魔芋。  採訪結束時,鄭楓告訴記者,他接下來要繼續深入學習的農業技能,以更科學的方式種植獼猴桃,將品質作為第一核心競爭力,將產業做大做強,讓獼猴桃成為聯豐村的一張響噹噹的名片,真正讓鄉親們的腰包「鼓起來」。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夏民

通訊員 陳香梅編輯 胡銳編審 晏海豔

相關焦點

  • 七星關區:做活山地特色 做精「黃金」產業
    發展山地種植業是山區最適宜的發展之道,在山地選擇種植刺梨,是七星關區的產業結構調整手段,也是脫貧致富之道。剛過去的一年,七星關區西衝社區憑藉刺梨產業迎來一批收益。許多農戶家增收翻倍,幾戶種植「大戶」,經濟收益翻了一番。農戶的生活水平、經濟水平、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初識刺梨結「良緣」「現在生活越來越好,離不開村委的帶領,多虧種下了刺梨,我們才有了增收的門道。
  • 咬緊牙關再發力 堅決奪取最後勝利——七星關區堅決高質量打贏脫貧...
    橙滿園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在省農科院下派農技人員許猛義的幫助下,橙滿園開始發展柑橘種植,通過引水下山的方式,讓數千畝荒地變為了「金燦燦」的果園,成為了畢節試驗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的成功典範。產業就業並行 穩定脫貧成效七星關區總人口170萬,其中建檔立卡貧困群眾4.7855萬戶21.086萬人。
  • 步履鏗鏘 力拔「窮根」——七星關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記述
    2017年,確保全區最後5個貧困鄉鎮年內減貧摘帽,167個貧困村、8.35萬貧困人口如期達到出列、脫貧標準。這是七星關區委、區政府的莊嚴承諾。  這是時間表,也是路線圖;這是軍令狀,更是衝鋒號……  聚焦精準,把思路變為行動,七星關區脫貧攻堅戰已然全面打響。
  • 「我的脫貧故事」當上「豬」司令 走向新生活丨畢節市七星關區水箐...
    我叫付業坤,是七星關區水箐鎮流水村村民。我怎麼也沒想到,在外打工漂泊了十幾年,最後卻是依靠回老家養豬脫了貧!幹了14年架橋工,存不下幾個錢。妻子徐世群在老家帶兩個孩子,日子不好過。村「兩委」調查時,把我家納入了貧困戶。
  • 七星關區阿市鄉:「訂單銷售」助力農業健康發展
    時下,走進七星關區阿市鄉,村民們在田間地頭移栽辣椒的忙碌身影隨處可見。在阿市鄉木拉村,村黨支部書記雷寰、駐村第一書記吳道元正帶領村「兩委」幹部和駐村工作隊與村民在辣椒種植基地裡忙活。「今年,我們為了鞏固脫貧成效,主動發展了300餘畝辣椒種植,在管護得當的情況下,辣椒成熟後每畝產值在5000元左右,日常還能解決30餘人的務工需求。」木拉村駐村第一書記吳道元說。
  • 七星關區阿市鄉:支部前移謀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打贏殲滅戰
    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全面收官的關鍵階段。為有效利用好4、5、6三個月的"窗口期",畢節市七星關區阿市鄉立足工作實際,堅持"強黨建,興產業,助脫貧"的思路,統籌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等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作用,鼓足幹勁衝刺90天,堅決打贏殲滅戰。
  • 2021-01-15 18:01:22 來源: 七星關區融媒體中心
    ……  走進七星關區生機鎮高流村,筆者看到百姓們圍成一個圈,技術指導員手裡拿著柑橘苗,給大傢伙講解栽種柑橘的技巧和方法,隨後,技術員拿著鋤具,親自示範,挖坑、施肥、抬土、栽種、修苗,百姓們跟著技術員的步驟,拿苗、抬農家肥、蓋土、修苗,忙得熱火朝天。
  • 「多彩貴州·相約2020」畢節七星關區:做好產銷對接 助推農產品...
    7月18日,七星關區林口鎮大地村支書李平接過1萬多元辣椒款,笑得合不攏嘴。大地村村支書正在採摘新鮮辣椒其實,大地村早在2018年就發展種植過辣椒,但因銷售渠道不通暢,導致當年辣椒最後只能賣到5毛錢一斤。
  • 「我的脫貧故事」不甘貧窮終能迎來「小康生活」|七星關區生機鎮...
    我叫曹明俊,今年49歲,是七星關區生機鎮鎮江社區一個普通的農民,也是五個孩子的父親。  因為患有哮喘不能做重活,所以我窮了大半輩子,老婆孩子跟著也苦了半輩子。毫不誇張地說,以前我根本沒有收入,吃的都只能靠鄰居和國家救濟,東家借一點苞谷,西家借一點大米勉強度日。
  • 旅遊減貧⑤|七星關區雞鳴三省旅遊景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景區 助力...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文化和旅遊廳全面落實鄉村旅遊助推大扶貧重大戰略任務,把鄉村旅遊作為決戰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以及推動旅遊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圍繞「融合、創新、突破」三個關鍵詞,依託鄉村自然風光、民族村寨、古村古鎮和「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有力推動了鄉村旅遊發展,累計助推
  • 貴州省信合公益基金會赴七星關區開展捐贈活動項目籤約儀式舉行
    盧波表示,當前,脫貧攻堅已到了最後衝刺階段,省聯社黨委高度重視,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衝刺90天打贏殲滅戰」的號召,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第一民生工程來抓,認真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措施,強化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為廣大群眾提供全方位、廣角度、深層次的金融服務,為助力全省脫貧攻堅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脫貧攻堅·村村道」威寧坪子村:產業發展助農增收
    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水源缺乏,傳統產業發展投入高、效益低,以種植玉米、土豆為主的農戶只能守著土地過著艱苦的生活。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坪子村立足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注入產業發展活力,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在支部的引領下,坪子村以黨支部牽頭,成立「村社一體」合作社,吸納貧困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
  • 黨支部領頭 合作社增效 七星關區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描繪鄉村振興...
    近年來,為破解農村發展難題,七星關區緊緊圍繞黨建促發展,將黨組織統籌引領建設村社民一體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基層黨組織引領產業發展,發展集體經濟的重要載體,不斷深化黨組織引領,實現強村與富民雙推進。
  •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七星關區青場鎮「生態農業」扮靚新農村 發布時間:2020-06-11 19:14:47      來源:畢節日報   近年來,七星關區青場鎮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線
  • 七星關區小吉場鎮:著力「四個抓手」 大力發展產業
    牟慧松 攝  為了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工作,七星關區小吉場鎮全面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全速推進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全力打造產業促脫貧。  抓產業選擇精準化。該鎮結合地理氣候,分析化驗土質、調查市場需求、把準政策導向、因地制宜選種,定調主打產業。
  • 紅心獼猴桃,撐起水城縣脫貧攻堅一片天
    ——來自水城縣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報導(一)近年來,水城縣委縣政府緊扣中央、省委和市委關於「三農」工作的系列部署,緊盯全面決勝脫貧攻堅,把發展農業定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攻目標。公司經營特色精品農產品,其中以獼猴桃種植、儲藏和獼猴桃酒研發及獼猴桃延伸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為主的規模化、品牌化公司。水城縣享有「野生獼猴桃之鄉」美譽,自引入紅心獼猴桃種植以來,探索出了農村「三變」改革,打造「涼都紅心」「水城彌你紅·紅心獼猴桃」、「彌你紅」等知名品牌,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 「我的扶貧故事」情系三農服務百姓解民憂丨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
    時間追溯到2018年初,我主動請纓,背上行囊,下沉基層,來到七星關區大河鄉官房村擔任第一書記,走的那天,看著年幼的孩子和眼裡含著淚水的妻子,以及年邁的父親,我突然有點「後悔」,但縱然有許多不舍,我還是毅然選擇堅持下去。
  • 「我的脫貧故事」當好護河員 摘掉貧困帽丨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
    我叫黃佑富,是畢節市七星關區層臺鎮斯慄村村民。雖然名為「佑富」,但以前的我一直在貧困線上掙扎,生活怎麼也富不起來。直到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好政策的到來,我才慢慢擺脫貧困。  2014年,因家庭貧困,我和妻子、女兒一家三口精準識別進入扶貧系統,享受著相應的醫療、教育、危房改造等政策扶持,並得到了專項扶貧資金用於發展養殖,生活看到了希望。  有了黨和國家的支持,自己也要爭氣。我依靠地理環境,在自家屋後搭建了一個圈舍,養了幾十隻雞和鴨。
  • 「我的脫貧故事」苦日子終於熬到頭|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張琴
    我叫張琴,是七星關區清水鋪鎮李家坪村村民。  早年時候因為李家坪村產業不發達,我和丈夫踏上在外謀生的打工路,三個孩子留在了老家給爺爺奶奶照顧。在外打工的那幾年,那時通訊不方便,想聽聽孩子的聲音都不容易,生怕孩子沒人管,學壞了,後來我與丈夫商量後,我便回家照顧孩子,丈夫繼續在外打工供養家裡。
  • 七星關清水鋪鎮:企業送來「及時雨」 百姓喜收「致富瓜」
    立冬過後,天氣逐漸轉冷,大部分的秋收作物已進入收尾階段,但恆大集團援建的七星關區清水鋪鎮瓜蔞基地內,瓜蔞才剛剛進入採摘期。一顆顆飽滿的瓜蔞密密麻麻地點綴在瓜藤上,村民們在瓜藤下來回穿梭著,辛勤地忙著採收,勾勒出一幅繁忙火熱的「冬收」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