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華講漢味童謠(39):小伢們嗦嗦出來玩嘞

2021-03-04 彭翔華講漢味童謠

唱漢味童謠,講武漢文化

 

人是群居動物,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人喜歡熱鬧,怕孤獨,孩童年幼柔弱,尤其喜歡人多。

老武漢的裡巷間,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到傍晚,作業做完了,晚飯吃畢了,正是盡興玩耍的大好時光。這時,往往會有一個孩子在街頭巷尾高聲叫喊著:

小伢們嗦嗦出來玩嘞,外頭有個大洋船嘞。

等了一會,不見人來,他會繼續喊叫,不過這時候的語氣就有點不大客氣了:

喊你三聲不答應,躲在屋裡得癆病。

喊你三聲不出來,睏在床上打脾寒。

喊你三聲不來看,明天你要吃牢飯。

癆病,病名,也叫癆蟲病、肺蟲病,在醫療技術欠發達的年代,這是一種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睏,kùn,方言,睡、躺。打脾寒又稱打擺子,在醫學上屬於瘧疾類綜合症。吃牢飯,坐牢的意思。

一個人不好玩,也玩不起來,於是就有了這個「遊戲招生」歌謠。雖然帶點咀咒,帶點強迫性,其用意倒不壞,還是希望大家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一回。果然,要不了多久,一家一戶地會鑽出許多響應者來。

要玩大家一起玩,當然,也免不了有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是鬧過糾紛的人,這樣「不跟你玩,不要你玩」就會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結果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離不棄,在一旁打鬧,搗亂,名曰「打鬧臺」,下面童謠由徐明庭先生提供:

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

鬧臺打得轟轟神,我要你們玩不成。

打鬧臺本是戲曲術語。又稱打通。舊時戲曲多在鄉間野臺演出,開演之前先用鑼鼓和嗩吶演奏,主要是為了聚集人氣,亦暗藏驅邪揚威之意。演奏分為三通,每通之間停息片刻。這裡是借用,意思是「打鬧、鬧場子」,武漢話也叫「鬧冤」。轟轟神,形容陣勢很大,鬧得水響。轟轟,象聲詞,神,詞綴,表示動作、情狀進行中。

如此一來,鬧得大家都玩不成,只好讓他一起玩。這位得理不饒人,還要念道:

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

要來要來就要來,打了鬧臺還是要我來。

另一種情況就是直接走人,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臨走前還要念幾句,表示自己的「硬氣」: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河邊劃洋船。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天上打鼓玩。

用童謠來安慰自己,雖然是在「要味(要面子)」,但矛盾避免了,大家相安了。

還有一種臨別宣言,就帶有一點狠氣了: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在河邊划龍船。

摸螺螄,包餃子,欠死你個築匣子。

螺螄是單殼的淡水貝類,種類很多,可供食用。武漢五方雜處,集東西南北之精華,飲食習慣亦如是,北方的餃子在武漢也很受歡迎。欠,讓對方渴望,想要。

築匣子也叫「築短棺材的」。築,zóu,同築,用力往裡抌,搗,硬塞。匣子指一種用料單薄,未經精細加工的簡易棺材,也叫「殼殼、殼囊」等。沈從文《邊城》:「河街上船總順順,派人找了一隻空船帶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咀撐去」,這裡的白木匣子,就是這種棺材。過去,一些兵營,善堂、社會機構等收殮屍體時,匣子不夠用,一個裡面要裝幾具屍體,裝不下,就使勁往裡築,這就是所謂的築匣子。匣子裝屍時,沒有蓋子,三塊長板子,兩塊短板子一釘,「三長兩短」,就這樣常被人用來指非正常死亡。罵人築匣子,實際是咒人死無葬身之地。

舊時伢們多,生活艱難,家務繁重,地位低下,受人欺負,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一些女人的心情,怨氣衝天而無處發洩,便只好把氣都撒在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身上。坊間相似罵人話真不少,比如「小短陽壽的、小抽筋的、小討債鬼、小砍腦殼的、小劫數、小板痧的」等。單從文字上看,有點恐怖,極其鄙陋,在醜化社會風氣的同時,也不利子女教育,好在這種現象如今基本絕跡了。

與築匣子差不多意思的還有「築蛙殼的」,蛙殼即窖蛙殼,窖蛙學名叫蛤蜊。舊時有種大眾護膚用品叫窖蛙油,就是蛤蜊油,外為窖蛙殼,裡面的油膏為礦物油、凡士林、石蠟、冰片等製成。窖蛙殼很小,也要往裡築。

雖然孩子們不一定懂得築匣子的來歷和含義,但都知道這是個罵人的話,於是矛盾很可能要升級。好在孩童間的糾紛,時時發生時時消失,來得快也去得快。

 

20年前的蛤蜊油(窖蛙油),現在還有嗎?

 

大人之間鬧矛盾,導致互不來往,有種儀式叫「擊掌」,擊掌為誓,表示鄭重承諾,永不反悔。這種儀式我們在戲劇《三擊掌》中看到過,據說至今黑道中還有存在。

武漢小伢們也有類似手指語言。兩人反目時,互用拇指肚相抵,叫「㨃了」。㨃,děi,《集韻• 賄韻》:排也,即抵住,向對方推。一作「抵」。㨃了,表示互不拖欠,從此不相往來。大人講「不邇(ěr,近,接近,理睬)你了」,小孩說「不纏你了」。

重歸於好,也有一種形式,就是兩人用小指拉鉤起誓。現在伢們拉鉤時,一邊甩還一邊唱: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有人認為不是「上吊」是「上釣」,魚兒上鉤上釣了,想悔也悔不了;還有認為是「上調」,小指拉鉤時,大拇指要往上翹。

 



拉鉤            (資料圖片)

 

過去也拉鉤,但唱詞不同,朱建頌《武漢俗語縱橫談》記載:

金鉤鉤,銀鉤鉤,

吃碗米,盡纏你。

盡,借字,音jǐn,意思是長時間,老是。纏,纏在一起,表示來往、理睬,這是武漢很有特色的方言詞彙。

《蔡甸民間歌謠集成》也有類似童謠兩首。

一是胡熙文搜集的:

金鉤鉤,銀鉤鉤,說的話,要算數。

算了數,是朋友,不算數,是狗狗。

一是宋德雲搜集的:

金鉤鉤,銀米米,吃碗米,永纏你。

好朋友,不扯皮,再扯皮,刮鼻鼻。

扯皮,一般解釋為無原則的爭吵,不負責的推諉,武漢話扯皮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找碴,扯歪皮,扯死皮,扯橫皮,隨意找理由,找機會挑起矛盾,製造隔閡。刮鼻鼻,刮鼻子,以示懲罰;有時喻指訓斥、斥責。

還有個說法叫「起和」,也就是和好了。旁邊的孩子會拍掌反覆唱到:

起了和,拿糖來呵

起了和,拿糖來呵

意思是你們兩個和好了,是值得慶賀的好事,該拿糖給我們吃了。呵,hō,這個「呵」字很有意思,是典型的正反同詞,既能表示「呼」,又能表示「吸」。這裡的「呵」,是吸,即吃進。

 

 

1924年出版的「平民文學叢書」《歌謠第五集》

 

 

【關於我】

彭翔華,男,1954年生於漢口六渡橋與銅人像之間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非遺項目「武漢童謠」武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致力於武漢童謠的收集、整理、考訂、研究、傳承工作,出版專著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歌謠故事》《武漢童謠縱橫談》《武漢民眾樂園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榮獲湖北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屈原文藝獎」。

「彭翔華講漢味童謠」,為你解讀,趣說武漢老童謠,以及與之相關的武漢老兒童遊戲、社會生活、風土人情、軼聞故事、方言俗語等。

 

 

請關注「彭翔華講漢味童謠」公眾號

閱讀完畢,請點擊右下角的「在看」

 

相關焦點

  • 武漢童謠中的「不服謅」
    「謅」字的本義是胡謅,信口言講;「不服謅」就是不信服,認為別人是在胡謅。《切口•優伶》載:「服謅,佩服之謂也」,梨園之人能夠或願意接受師父或他人指導者,謂之服謅,否則,即不服謅也。武漢坊間,不服謅就是不服管教,不怕狠的意思。
  • ...瓢羹兒」 有杭州話童謠了!會杭州話的伢兒越來越少 該怎麼傳下去?
    陸哥全名陸琦,48歲,地道杭州人,兩人搭檔做原創音樂近二十年,立志挖掘傳播杭州城市文化,用原創童謠的音樂形式講杭州故事。引哥大學上的是下沙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外貿專業。那時候課餘開始搞音樂,為社團、校園寫詞。畢業後也一直沒停創作,成為杭州市音樂家協會、中國音樂文學協會會員,對城市文化特別感興趣。陸哥高中畢業念的是夜校,初三開始自學作曲。
  • 萌娃一覺醒來發現爸媽偷吃燒烤:我拿一個嗦嗦味
    萌娃一覺醒來發現爸媽偷吃燒烤:我拿一個嗦嗦味 2020-12-03 15:53:05  來源:海客新聞
  • 把成語故事演繹成古風十足的音樂劇,杭州這所幼兒園的小伢兒不得了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見習記者 周琪 通訊員 王蓉蓉通訊員 陳晨 劉雨昕 丁一寧/攝 一群小個子「農夫」抹著汗水「累倒」在地,懵懂的「兔子」正歡快地蹦上舞臺,他們雙雙喊唱道:「兔子快出來」,「農夫在哪裡」……當看到經典成語故事《守株待兔》被一群懵懂可愛的小伢兒全新演繹時
  • 童謠,預言,個個成真
    漢 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出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 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王莽生於漢元帝初元四年,至漢成帝封侯,為三公輔政,因以篡位。五、「燕燕尾涎涎,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
  • 失散嘅粵語童謠
    有乜講乜    □ 貓咪先生君    可能80後系最後一代真系重唱白話歌仔嘅一代人,而家嘅小朋友開口埋口已經唔系我哋細個時候唱嘅童謠了,對於我哋班「老餅」來講,粵語童謠真系陪住我哋長大嘅。
  • 一套英文光影童謠是如何創作出來的?
    英文光影手指童謠是一套面對0~8歲的親子家庭使用的訓練英語韻律節奏的線上視頻產品,分別用真人示範手指童謠和光影劇作為英文童謠的輸出表現方式。其中光影創作的重點是要通過光影劇演出呈現英文使用的情境,同時也是整個光影創作的難點。作為整個光影劇創作的參與者,以下我以英文童謠《Peek-a-boo》為例,向大家介紹光影創作的過程。
  • 中國歷史上十三大不可思議的童謠預言
    漢 元帝時,有童謠曰:「井水溢,滅灶煙,灌玉堂,流金門。」到漢成帝建始二年三月戊子,北宮中的井泉稍微有上漲,後來井水溢出來向南流去。井水,陰也;灶 煙,陽也;玉堂、金門,至尊之居,象陰盛而滅陽,竊有宮室之應也。
  • 「大運河呀長又長,西子湖水閃銀光……」這首杭州話童謠唱進首都...
    杭州網訊 「大運河呀長又長,西子湖水閃銀光,雷峰塔下故事多,河坊街裡逛一逛……」11月22日上午,一首具有濃鬱杭州特色的《杭州小伢兒》唱響在中央電視臺的演播大廳,表演者正是來自杭州上海世界外國語學校的同學們。杭州上海世外的老師告訴記者,此次表演,學校合唱團是受中央電視臺邀請前往,代表杭州參加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七巧板》欄目的節目錄製。
  • 精講《鵝媽媽童謠》紅本No. 9 Cross-patch
    ▲點擊播放童謠動畫視頻(Cross-patch)▲點擊收聽童謠歌曲版+朗讀版這首童謠的女主角是一位脾氣不好的女孩子,姑且稱Miss Crosspatch吧(可能嫁不出去,就不叫她Ms. Crosspatch了)。人家脾氣不好,也是有原因的。看她連門閂都閂上了,關門即對外封鎖全世界,拒鄰居朋友於千裡之外。獨自在家默默地做紡織女工。
  • 【兒歌童謠】鵝媽媽童謠Wash the dishes
    這首童謠畫面溫馨生動,有人將彩頁列印出來貼在廚房的牆上。邊洗碗邊與孩子做互動。家長也可以跟孩子在玩過家家遊戲時,用到童謠中的對話,相信氛圍十分溫馨。[ʃ]發音要領:舌尖和舌端抬向上齒齦較後部分, 整個舌身抬起靠近上顎, 開成一條狹長的通道, 用力將氣息送出來.氣流由此通道流過, 引起摩擦成音。
  • 年味,歲月的童謠
    年味,歲月的童謠
  • 大語文啟蒙,從唱詩歌、童謠開始
    他就想寫給孩子們寫一本現代版的聲律啟蒙,寫出好玩又好讀的對韻文字。《唱!童謠》則是童謠集,中國童謠那麼多,編輯們精選了60首經典童謠,絕大部分都耳熟能詳。他給這兩本書的全部文字寫曲、彈奏,帶孩子唱出來,一首一首,像開了個漢字音樂會,讓人大開「耳」界。梁俊老師是誰?說他的作品《苔》,你可能就有印象了。
  • 漢味記憶,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的戶部巷,如今怎麼樣了?
    戶部巷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譽為「漢味小吃第一巷」,其繁華的早點攤群數十年經久不衰。曾經,它是是漢味小吃的標誌,是老武漢形象的縮影,是無法模仿的、絕不矯揉造作的都市裡越來越難得的市井俗情,享譽武漢。歷史上的戶部巷,知名度很高,巷子雖小,名氣卻很響亮。此巷東臨負責管理戶籍錢糧、民事財政的藩署而得名。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小河不再怪叫,萬曉利唱得很少,陸晨不玩朋克很多年,現在朋克是他嘴裡玩笑的說辭,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一起遺留下來,像個紀念。老周唱童謠之前不知道為什麼嘆了口氣。他唱歌,也講了個書裡寫過的故事。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在上海五官科醫院失明。手術花掉一大筆錢,失敗了。媽媽抱著他徘徊在黃浦江邊,未來渺茫,「兒子我們一起跳下去吧」。「媽,要跳你跳,我要回家。」「看,幽默有時候能救命。」
  • 中年民謠男歌手們:童謠,民謠,以及修補生活
    小河不再怪叫,萬曉利唱得很少,陸晨不玩朋克很多年,現在朋克是他嘴裡玩笑的說辭,和誇張的肢體動作一起遺留下來,像個紀念。老周唱童謠之前不知道為什麼嘆了口氣。他唱歌,也講了個書裡寫過的故事。五六歲的時候,他就在上海五官科醫院失明。手術花掉一大筆錢,失敗了。媽媽抱著他徘徊在黃浦江邊,未來渺茫,「兒子我們一起跳下去吧」。「媽,要跳你跳,我要回家。」
  • "暑期第三課堂"熱鬧非凡 老鐵方言講古教閩南童謠
    有老鐵講古、有時尚街舞,還有《三字經》的、圍在一起做遊戲的,各種不亦樂乎。更讓人開心的是,豐澤區總工會還特意為其中8個營的孩子,準備了200多本《現代漢語詞典》。方言講古,童謠唱起來  「天黑黑,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泉州講古人老鐵來到普明社區活動營,邊揚摺扇邊講古。
  • 即將失傳的紹興話童謠!不是紹興人還真聽不懂!
    隨著那些曾經伴隨幾代紹興人成長的童謠瞬間回到了幾十年前滿滿的童年幸福回憶!這些童謠,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是否還會再次回到那些甜美的回憶中紹興童謠是一筆價值不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一種教育後輩們的很好的啟蒙文化讀本。
  • 歐美最流行的23首手指童謠,陪孩子快樂地玩起來
    我們這周匯總了23首最好玩的手指童謠,送給媽媽和孩子們。(PS:曾經有幼兒園老師,在後臺留言,說找不到較好的小朋友集體遊戲,這23個遊戲收藏好,肯定夠小朋友們開開心心玩足一個學期呢~)其實玩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好的資源,能讓父母和孩子玩得更有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