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漢味童謠,講武漢文化
人是群居動物,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人喜歡熱鬧,怕孤獨,孩童年幼柔弱,尤其喜歡人多。
老武漢的裡巷間,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一到傍晚,作業做完了,晚飯吃畢了,正是盡興玩耍的大好時光。這時,往往會有一個孩子在街頭巷尾高聲叫喊著:
小伢們嗦嗦出來玩嘞,外頭有個大洋船嘞。
等了一會,不見人來,他會繼續喊叫,不過這時候的語氣就有點不大客氣了:
喊你三聲不答應,躲在屋裡得癆病。
喊你三聲不出來,睏在床上打脾寒。
喊你三聲不來看,明天你要吃牢飯。
癆病,病名,也叫癆蟲病、肺蟲病,在醫療技術欠發達的年代,這是一種較嚴重的傳染性疾病。睏,kùn,方言,睡、躺。打脾寒又稱打擺子,在醫學上屬於瘧疾類綜合症。吃牢飯,坐牢的意思。
一個人不好玩,也玩不起來,於是就有了這個「遊戲招生」歌謠。雖然帶點咀咒,帶點強迫性,其用意倒不壞,還是希望大家一起痛痛快快地玩一回。果然,要不了多久,一家一戶地會鑽出許多響應者來。
要玩大家一起玩,當然,也免不了有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是鬧過糾紛的人,這樣「不跟你玩,不要你玩」就會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結果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離不棄,在一旁打鬧,搗亂,名曰「打鬧臺」,下面童謠由徐明庭先生提供:
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
鬧臺打得轟轟神,我要你們玩不成。
打鬧臺本是戲曲術語。又稱打通。舊時戲曲多在鄉間野臺演出,開演之前先用鑼鼓和嗩吶演奏,主要是為了聚集人氣,亦暗藏驅邪揚威之意。演奏分為三通,每通之間停息片刻。這裡是借用,意思是「打鬧、鬧場子」,武漢話也叫「鬧冤」。轟轟神,形容陣勢很大,鬧得水響。轟轟,象聲詞,神,詞綴,表示動作、情狀進行中。
如此一來,鬧得大家都玩不成,只好讓他一起玩。這位得理不饒人,還要念道:
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
要來要來就要來,打了鬧臺還是要我來。
另一種情況就是直接走人,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臨走前還要念幾句,表示自己的「硬氣」: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河邊劃洋船。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天上打鼓玩。
用童謠來安慰自己,雖然是在「要味(要面子)」,但矛盾避免了,大家相安了。
還有一種臨別宣言,就帶有一點狠氣了: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在河邊划龍船。
摸螺螄,包餃子,欠死你個築匣子。
螺螄是單殼的淡水貝類,種類很多,可供食用。武漢五方雜處,集東西南北之精華,飲食習慣亦如是,北方的餃子在武漢也很受歡迎。欠,讓對方渴望,想要。
築匣子也叫「築短棺材的」。築,zóu,同築,用力往裡抌,搗,硬塞。匣子指一種用料單薄,未經精細加工的簡易棺材,也叫「殼殼、殼囊」等。沈從文《邊城》:「河街上船總順順,派人找了一隻空船帶了副白木匣子,即刻向碧溪咀撐去」,這裡的白木匣子,就是這種棺材。過去,一些兵營,善堂、社會機構等收殮屍體時,匣子不夠用,一個裡面要裝幾具屍體,裝不下,就使勁往裡築,這就是所謂的築匣子。匣子裝屍時,沒有蓋子,三塊長板子,兩塊短板子一釘,「三長兩短」,就這樣常被人用來指非正常死亡。罵人築匣子,實際是咒人死無葬身之地。
舊時伢們多,生活艱難,家務繁重,地位低下,受人欺負,這些都嚴重地影響了一些女人的心情,怨氣衝天而無處發洩,便只好把氣都撒在那些不聽話的孩子身上。坊間相似罵人話真不少,比如「小短陽壽的、小抽筋的、小討債鬼、小砍腦殼的、小劫數、小板痧的」等。單從文字上看,有點恐怖,極其鄙陋,在醜化社會風氣的同時,也不利子女教育,好在這種現象如今基本絕跡了。
與築匣子差不多意思的還有「築蛙殼的」,蛙殼即窖蛙殼,窖蛙學名叫蛤蜊。舊時有種大眾護膚用品叫窖蛙油,就是蛤蜊油,外為窖蛙殼,裡面的油膏為礦物油、凡士林、石蠟、冰片等製成。窖蛙殼很小,也要往裡築。
雖然孩子們不一定懂得築匣子的來歷和含義,但都知道這是個罵人的話,於是矛盾很可能要升級。好在孩童間的糾紛,時時發生時時消失,來得快也去得快。
20年前的蛤蜊油(窖蛙油),現在還有嗎?
大人之間鬧矛盾,導致互不來往,有種儀式叫「擊掌」,擊掌為誓,表示鄭重承諾,永不反悔。這種儀式我們在戲劇《三擊掌》中看到過,據說至今黑道中還有存在。
武漢小伢們也有類似手指語言。兩人反目時,互用拇指肚相抵,叫「㨃了」。㨃,děi,《集韻• 賄韻》:排也,即抵住,向對方推。一作「抵」。㨃了,表示互不拖欠,從此不相往來。大人講「不邇(ěr,近,接近,理睬)你了」,小孩說「不纏你了」。
重歸於好,也有一種形式,就是兩人用小指拉鉤起誓。現在伢們拉鉤時,一邊甩還一邊唱: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
有人認為不是「上吊」是「上釣」,魚兒上鉤上釣了,想悔也悔不了;還有認為是「上調」,小指拉鉤時,大拇指要往上翹。
拉鉤 (資料圖片)
過去也拉鉤,但唱詞不同,朱建頌《武漢俗語縱橫談》記載:
金鉤鉤,銀鉤鉤,
吃碗米,盡纏你。
盡,借字,音jǐn,意思是長時間,老是。纏,纏在一起,表示來往、理睬,這是武漢很有特色的方言詞彙。
《蔡甸民間歌謠集成》也有類似童謠兩首。
一是胡熙文搜集的:
金鉤鉤,銀鉤鉤,說的話,要算數。
算了數,是朋友,不算數,是狗狗。
一是宋德雲搜集的:
金鉤鉤,銀米米,吃碗米,永纏你。
好朋友,不扯皮,再扯皮,刮鼻鼻。
扯皮,一般解釋為無原則的爭吵,不負責的推諉,武漢話扯皮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找碴,扯歪皮,扯死皮,扯橫皮,隨意找理由,找機會挑起矛盾,製造隔閡。刮鼻鼻,刮鼻子,以示懲罰;有時喻指訓斥、斥責。
還有個說法叫「起和」,也就是和好了。旁邊的孩子會拍掌反覆唱到:
起了和,拿糖來呵!
起了和,拿糖來呵!
意思是你們兩個和好了,是值得慶賀的好事,該拿糖給我們吃了。呵,hō,這個「呵」字很有意思,是典型的正反同詞,既能表示「呼」,又能表示「吸」。這裡的「呵」,是吸,即吃進。
1924年出版的「平民文學叢書」《歌謠第五集》
【關於我】
彭翔華,男,1954年生於漢口六渡橋與銅人像之間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北省非遺項目「武漢童謠」武漢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致力於武漢童謠的收集、整理、考訂、研究、傳承工作,出版專著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歌謠故事》《武漢童謠縱橫談》《武漢民眾樂園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榮獲湖北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屈原文藝獎」。
「彭翔華講漢味童謠」,為你解讀,趣說武漢老童謠,以及與之相關的武漢老兒童遊戲、社會生活、風土人情、軼聞故事、方言俗語等。
請關注「彭翔華講漢味童謠」公眾號
閱讀完畢,請點擊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