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周」、「不服啄」還是「不服謅」?
且聽彭翔華老師的解讀。
武漢有些方言詞彙來源於老梨園行,比如「板眼、不沾弦、擋手、苕脫節、熨柵子、不照板」等,「不服謅」也是其中一個。「謅」字的本義是胡謅,信口言講;「不服謅」就是不信服,認為別人是在胡謅。《切口•優伶》載:「服謅,佩服之謂也」,梨園之人能夠或願意接受師父或他人指導者,謂之服謅,否則,即不服謅也。武漢坊間,不服謅就是不服管教,不怕狠的意思。謅,有兩個讀音,zōu和zuō,武漢話有韻母「u」與「o」對調的現象,比如「黃鶴樓」的「樓」,有的讀如「luó」,「龜山頭」和「老頭」的「頭」,有的讀如「tuó」等,這是一種古音的遺存。有學者解讀為「不服周」,還以「楚王問鼎」的典故為據,說武漢這個方言就是那個時候傳下來的。此說值得商榷。楚王問鼎,其意很明確,不是「不服」周,而是要「取代」周。楚國地位低,人稱「楚子」,崛起時間比較晚,此前周王朝早就是禮崩樂壞了,且有齊桓公等自稱霸主,代行周天子權威之諸多史實,這「不服周」的桂冠,說實話,還真輪不上後來稱雄的楚國來戴。因而「不服周」的說法似有牽強附會之嫌。另外民間有解釋為「不服啄」的,說公雞打架,啄來啄去,互相不服。這種說法富有生活意味。孩童間的矛盾時時會發生,大人的一些臭毛病,比如恃強凌弱,抖狠要味等,也會體現在孩子們的身上。受到欺負的孩子可能會暫時忍耐,不予正面衝突,但是會在背後,在言語上表示自己的「不服謅」,於是一些此類童謠便傳開了。
你罵我,我不氣;
罵幾多,你都帶回去。
碰到別人罵你怎麼辦?有人採取的應對辦法是對罵,以惡制惡,不吃一點虧。這首歌謠的態度卻有所不同,是不生氣,但也不是全盤接收,而是要對方「帶回去!」,邊說還邊用手往外面作「趕」狀,口道「你帶回去嘍!」,有時大人吵嘴也做這個動作。還有這首:
罵高了,風飄了;罵矮了,腳踩了;
罵得不高又不矮,帶回去,捆螃蟹。
風飄了,風吹跑了,不起作用。腳踩了,踩在腳下,等於沒有。
捆螃蟹,蒸螃蟹的時候,要先將它的八隻腳捆好,讓它不得亂動,以免蟹黃流散。蟹。武漢話,hāi。
對罵人的回應,表明自己對對方行為的滿不在乎和輕蔑,擺出了一副百毒不侵的架勢。叫對方將罵人的話,「帶回去,捆螃蟹」,孩子們的想像力,實在令人感嘆。
背後罵人叫「陰倒罵」,朱建頌《武漢方言研究》(武漢出版社,1992年9月版)184頁:
陰倒罵,陰倒死,
抬倒棺材掉了底。
陰倒,背地,暗地;陰倒死,悄悄地死,死都無人知。掉了底,掉了底子。掉底子是「丟面子、丟臉」的形象說法,意思是不但面子沒有保住,就連底子也掉了,坊間還有「底子掉幹了、掉得大」等說法。
這是在反罵背後罵人的行為,以罵制罵。
打我的手,小瘋狗,東南西北倒倒走。你結婚,我喝酒,接個新姑娘醜又醜。瘋狗指患狂犬病的狗,常用來比喻喪失理智,胡作非為的人。倒倒走,前一個「倒」字為倒順的「倒」,讀dào;後一個「倒」字為時態助詞,相當於「著」,讀dǎo。新娘子指剛結婚或新婚不久的女子。要玩大家一起玩,當然,也免不了有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者是鬧過糾紛的人,這樣「不跟你玩,不要你玩」就會發生。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結果會有兩種。
一種是不離不棄,在一旁打鬧,搗亂,名曰「打鬧臺」:
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鬧臺打得轟轟神,我要你們玩不成。打鬧臺本是戲曲術語,又稱打通。舊時戲曲多在鄉間野臺演出,開演之前先用鑼鼓和嗩吶演奏,主要是為了聚集人氣,亦暗藏驅邪揚威之意。演奏一般分為三通,每通之間停息片刻。這裡是借用,意思是「打鬧」、「鬧場子」,武漢話也叫「鬧冤」。轟轟神,形容陣勢很大,鬧得水響。轟轟,象聲詞,神,詞綴,表示動作、情狀進行中。如此一來,鬧得大家都玩不成,只好讓他一起玩。於是這位得理不饒人,還要念道:不要我來,我就要來,我在旁邊打鬧臺,
鬧臺鬧臺打鬧臺,打了鬧臺還是要我來。
另一種情況就是直接走人,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臨走前還要念幾句,表示自己的硬氣: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河邊劃洋船。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到天上打鼓玩。
用童謠來安慰自己,雖然是在「要味(要面子)」,但矛盾避免了,大家相安了。
還有一種「臨別宣言」,就帶有一點狠氣:
你不跟我玩,我有人玩,我在河邊去划船。
摸螺螄,包餃子,欠死你個築匣子。
築匣子,築,同「築」,zóu;匣子,指一種用料單薄,未經精細加工的簡易棺材。過去,一些兵營,善堂、社會機構等收殮屍體時,一個「匣子」要裝幾具屍體,尺寸不夠,裝不下,就往裡面「築」,武漢話「築」,就是用力往裡揣,這就是所謂的「築匣子」。罵人築匣子,實際是咒人死無葬身之地。
雖然孩子們不一定懂得「築匣子」的來歷和含義,但都知道這是個罵人的話,於是矛盾很可能要升級。好在孩童間的矛盾,時時發生時時消,來得快也去得快,糾紛只是暫時的。
遊戲輸了,有時要接受諸如「打手」之類的懲罰,受罰以後的發洩歌謠,有自慰的成分在內,也有不服輸的意思。孩子們的特點是善於寬慰自己,有什麼不滿,總有辦法從不暢快中解脫出來。被人打了,欺負了,就唱:打我的手,梢子藕,蕭家婆婆跟你走;
打我的背,十八歲,爹爹的棺材把你睡;
打我的腳,不自覺,我開方子你吃藥。
梢子藕指蓮藕的末端部分,口感和味道要差一些。另,有人將藕蔤(俗呼藕鞭、藕帶)叫「藕梢子」。梢,sāo。
蕭家婆婆是老武漢的一個傳說人物,據說她在漢陽始創了荒貨行業,專門收購破銅爛鐵,廢紙雜物,後來,「蕭家婆婆」成了「無人要」、「不知是誰」的代名詞,如「蕭家婆婆要」、「怪倒蕭家婆婆了」、「蕭家婆婆曉得」等。把你睡,把,給。給你,老武漢話一般說「把得你」。自覺,覺,jvó。方子即藥方。此句咒對方得病吃藥。回應別人「佔相因」的:
佔相因,撿藥吃,帶回去,睡倒吃。相因,xiāng·yīn,亦作「相宜」,原指價錢便宜;佔相因,即佔便宜。一作「香蔭」,還有人考證為「享運」。撿藥,抓藥。孩子們有什麼便宜別人佔,無非是圖嘴巴快活,充了別人的長輩,或者是在物質方面讓別人吃了一點小虧,於是,對方心有不甘,回敬幾句,權當心理安慰。遇到有人搜口袋時,估計反抗也無用,但嘴巴上要表示不服:搜我的袋,冇得伴,接個媳婦偷雞蛋。搜我的袋,冇得伴,接個媳婦無人看。 冇得伴,沒有相好的夥伴、朋友。無人看,意思是長得太醜了。偷雞蛋,無人看,皆指將來找不到好媳婦,找的媳婦不是小偷,便是醜八怪。 東西不見了,或想強拿別人的東西,便搜人口袋,這是孩子間一種比較惡劣的行為。在強者面前,說幾句咀咒的話,也是表達不滿和反抗。對不起,是向人道歉的語言,遇上心不甘情不願的時候,就唱這首謠歌來回敬對方:對不起,沒關係,打個屁,臭死你!兒童是最不善於掩飾自己情緒的,即便口裡不唱,心裡頭,表情上也在唱。當別人罵我「討人嫌」時,這樣回敬:討人嫌,活萬年;逗人愛,死得快。逗,dōu,引起,惹弄。不好直接駁斥,也不想與對方發生衝突,便用此謠來回擊。這種說法當然不是孩子們的發明,這是從大人們的話中化解出來的。大人們說「好人不長壽,禍害活千年」,孩子們則更為誇張,更為乾脆直接。大的不懂事,小的不聽話;
王大媽,來解架,一個扌忽 一下。
大人處理孩童矛盾,多以和稀泥收場,包括各打五十大板,其理由是「大的不懂事,小的不聽話」,都該打。孩童們見多了,知道無外乎這種結果,心懷不滿,不服,故有此謠。
扌 忽 :音hū,《漢語方言大詞典》五卷本第5371頁解釋為「拍打,推擊」,此處特指用手掌打。
舊時各家各戶孩子多,受傳統意識「不打不成材」的影響,體罰孩子的現象比較普通。作為弱勢群體的孩童,多數情況下既無法反抗,也無處申訴,但他們可以編些歌謠來表達自己的願望,來發洩心中的不滿和不服:
大人打小伢,不對,不對;
先罰錢,後坐牢,槍斃,槍斃!
這裡的大人,不單指家長,也泛指其他大人。每當有小孩挨大人打時,其他孩子會群起而呼。一人領唱「大人打小伢」,眾童呼應「不對,不對」;然後「先罰錢,後坐牢」,接著齊聲怒吼「槍斃,槍斃!」 義憤填膺,場面震動。
罰錢、坐牢、槍斃,處理一個比一個重,現實生活當然不會這樣,孩童的幼稚心理反讓人覺得十分有趣。
武漢坊間這些一套套的針對性童謠,似乎成為一種共識,一種法則,成為解決某些糾紛矛盾的「慣用語言」或「慣用手段」,細細解讀,慢慢品味,還是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