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梁文韜,一份對圍村菜的守護和堅持

2021-02-16 樂鼠基地

在香港有一檔受到老少歡迎的節目叫<日日有食神>,曾經創造了30點的最高收視率,主持人名叫梁文韜,他是香港鼎鼎大名的美食家,也是香港非常有名的大榮華酒樓的老闆,他家的圍村菜好吃出名,不預定吃不到.

梁文韜現在都被大家親切地叫做"韜韜",他超級大的肚腩已經成了他的標誌啦,不像很多美食家每次都是一小口一小口吃,梁文韜吃起來總是狼吞虎咽的,他總是笑呵呵的,好可愛.

梁文韜曾說:「我的節目不單純是介紹什麼好吃,而是解釋為什麼這個東西好吃?好吃的定義是什麼?什麼原因令到它好吃?所以,收視率至今保持最高記錄。」除此之外,他還曾獲得法國國際廚皇美食會頒授的法國國際廚皇會中國區名譽會長、國際烹飪藝術大師、五星鑽石優異之星、國際美食博士等多項榮譽.

為什麼韜韜能對美食這麼有研究,這跟他的人生經歷分不開,畢竟羅馬不是一天能建成的.梁文韜出生在中山,十幾歲的時候跟隨父母移居到香港,家裡做的是賣魚的生意,還有三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家境並不好,中學畢業以後他就開始賺錢養家,讓其他弟弟妹妹都能順利讀上大學.

剛開始梁文韜在一家大公司任職,下班就去大榮華酒樓學做菜,後來乾脆辭了職,成為了專職的學徒.做學徒的時候,梁文韜非常投入,不僅學做菜,而且從家禽飼養到水果培植他都不放過.同時,他還要圍村的長輩們悉心討教圍村菜的製作精髓.


所謂"圍村",指的是中國的傳統村落,因為最初都會用石牆包圍來防禦敵人和猛獸,所以叫圍村.所謂圍村菜就是這些村落裡吃的菜啦,主要說的就是盆菜哦.

"盆菜"簡單來說就是用盆子裝的菜,各種美食一層一層地疊放,看起來特別豐盛,有"盆滿缽滿","豐衣足食"的意思.一桌人圍在一說,每次就吃這一盆菜,大家的筷子都在一個盆子裡翻找,很有意思.


關於圍村盆菜的來源,這裡有一個傳說:

宋代的時候,圍村人民為了款待落難到香港的宋朝皇帝,就將最好的食材都堆到一個盆子裡,後來就逐漸演變成重要的節日都要吃盆菜.

繼續說韜韜的人生經歷,1975年他成為了香港大榮華酒樓的小股東,但是由於經濟不景氣,大榮華酒樓很快就閉幕了.後來他移民到加拿大,又從低做起.

在那邊,我梁文韜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一腳踢的廚師,什麼都得自己來,沒有人幫手,所以最後我連餐廳管理都學會了。

韜韜說在加拿大的7,8年時間對他來說收穫了很多.也是在這段時間,梁文韜學習了很多西餐的製作方法,對很多西方的醬料香料有了深入的理解,也為之後中西餐的融合準備好了充分的條件。

從加拿大回到香港以後韜韜重振了大榮華酒樓,他說「現在的美味是價錢要大家能接受,味道要大眾能接受,以前的美味叫做奢侈品,不叫美食。」於是他用以前的所學開發出了經濟又美味的圍村菜,大受歡迎.

▲大榮華盆菜

韜韜家的圍村菜找最新鮮、最好吃的原材料製作而成。"我明白到返璞歸真這個人廚道理,就是堅持用最好的原材料和醬料,再結合古法和創新意念,從而將中國傳統圍村菜發揚光大。"他家的圍村菜沒有奢侈的原料,都是一些雞肉木薯的普通食材,但是吃起來特別好吃又健康.

除了圍村菜,韜韜家的大榮華酒樓還有兩種很出名的糕點,馬拉糕和水晶包,各種明星都會慕名去吃哦.


▲馬拉糕

▲水晶包

私底下的梁文韜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他把自己出版12本書籍的稿費全部捐獻給教育事業,捐助困難大學生上學,設立助學金,捐助希望學校,他還很樂意把自己的所學傳授給他人,有的學徒已經自立門戶,將圍村菜在其他地方發揚光大.他建立了幫助邊緣青少年重返正途的「《日日有食神》中式廚藝基礎培訓計劃」,很多問題少年走上了廚師的道路.

還沒有嘗過圍村菜的童鞋們,下次去香港就不要錯過啦.

周末啦,燥起來吧!

~END~

樂鼠基地的鼠鼠

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官方網站: www.leshujidi.com

相關焦點

  • 第八屆奧食卡總頒獎「南北食神」特輯之梁文韜
    梁文韜,出生在廣東中山,集廚師、美食家、電視節目主持人於一身的世界級廚師,其廚藝精湛,廚道高深,素有「香港食神」之稱!他在大榮華酒樓推廣新界圍村菜,回歸自然、環保、健康的美食,被媒體贊為「韜韜食堂,美食天堂」;他熱愛美食,熱愛分享。他在電視中、書本上、旅遊團中、活動中將自己所思所得美食經驗悉數分享;他始終懷著仁愛慈悲之心,將電視當領隊寫書所賺所得大部分捐助學校,助學育人;朋友們都贊他:「有一張知撿拾吃的相公咀舌,有一副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腸,有一套能烹善煮的易牙手段。」
  • 【直擊】香港「食神」梁文韜現身連州富苑酒家
    ____很快,一道道令人垂涎的佳餚逐一上桌……___食神「韜哥」馬上對所有菜式進行了品鑑點評,___整桌菜式始終沒有令食神「韜哥」失望___連州富苑酒家「招牌燒鵝」和「招牌炭燒豬腩仔」都保持了燒臘的最高水平,皮脆酥香肉帶汁,味濃而不鹹。
  • 他是美食家,所著《尋找美食家》一書,被稱為蘇州菜的葵花寶典
    儘管他本人不承認自己是美食家,但凡是認識他的人都一口咬定他是如假包換的美食家:「他不是美食家,天下還有誰能做美食家?」作者:沈嘉祿蔣洪的新著《尋找美食家》由上海書店出版社推出,短短兩三個月便售罄蔣洪主編的《水韻吳江》是我的枕邊書,即便翻爛了都捨不得扔掉,一本本疊起,空閒時隨手撿出閱覽,總會有意外收穫。
  • 黃秋生,一個被演藝事業耽誤的美食家
    香港飲食界KOL眾多,隨便一數就有才子蔡瀾、「食神」梁文韜、主持人蘇施黃,他們聯手打造了香港美食之都的金字招牌,貢獻巨大。黃秋生走的是另一個路子。黃秋生和只講究面子好看的主流美食家實在太不一樣。主流極少留意後廚衛生環境外,會烹飪、喜歡烹飪的也不多。
  • 用一份初心守護"家和萬事興"
    用一份初心守護"家和萬事興" 2021-01-08 15: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劇《孤獨美食家》中這道中國菜,有肉有雞蛋又有菜,不愧是經典
    日劇《孤獨美食家》裡的這道中國菜,有肉有雞蛋又有菜,簡單又快手,不愧是經典!這幾天迷上日劇,由於本人一向對美食都十分感興趣,遇到這類美食節目,又被網友稱之為:永不膩的下飯神劇,自然是不會放過。這幾天剛更新2021年最新版本,裡面有一道大名鼎鼎的中國菜:木須肉,看著都十分有食慾!
  • 這樣的《孤獨美食家》,你可能再也看不到了……
    經過了2分43秒的天人交戰,權衡了各種點菜搭配的利弊,五叔點了白切雞、韭菜炒豬肝、青菜水餃(看見鄰桌點了餃子的五叔實在忍受不了,也要了一份)新鮮蒸出的雞肉,香菜和蒜味完美的輔佐,上癮似的停不下來,連香菜五叔也都要吃掉。「從眾多菜品中選出這道,nice~」
  • 《孤獨的美食家》:吃什麼,你就是什麼
    美食番的男女主人公換了一茬又一茬,只有堅持一個人找飯吃飯的職員井之頭五郎堅持了下來,「孤獨的美食家」這個標題原本意在知名五郎「一個人吃飯」的這點,沒想到拍來拍去拍到第七季,真的成了日本美食題材電視劇中現存的所剩無幾的食客,是雙重意義上的「孤獨的美食家」。
  • 國產電影沒技術的時候,有故事就足夠了——《美食家》
    當然,這種吃飯的場景並不少見,曾經有一篇文章,描寫的就是吃飯,他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美食家,早上最喜歡的就是去朱鴻興吃頭湯麵。只要是朱自治過來了,跑堂的總是會喊出來「來哉,清炒蝦仁一碗,要寬湯、重青,重澆要過橋,硬點!」。話不多,但是馬上這樣一個會吃,能吃的美食家一下子就活生生地站在我們面前。
  • 金實秋 | 汪曾祺與美食家
    他還舉了一個例子——「聽黃永玉說:有一次有幾個朋友在一家會餐,規定每人備料去表演一個菜。王世襄來了,提了一捆蔥。他做了一個菜:燜蔥。結果把所有的菜全蓋下去了。」(見《食道舊尋》,刊1990年第11期《中國烹飪》)在文章結尾處,汪先生又說:「學人所做的菜很難說有什麼特點,但大都存本味、去增飾,不勾濃芡,少用明油,比較清淡,和館子菜不同。
  • 當一個美食家是一種什麼感受?
    和那個時代的所有知識分子一樣,陸文夫自己的命運也和時代一樣跌宕起伏,《美食家》中的「我」高小庭,和作者本身的經歷頗有相似之處,也算是作者通過高小庭講述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在《自傳》中,陸文夫說,他最早開始寫作是二十多歲的時候,剛開始寫就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起點不可謂不高,然而沒幾年就趕上了變革,陸文夫下放封筆,等到他再拿起筆來寫作的時候,已經是五十多歲以後了。
  • 孤獨的美食家推薦的就菜卷,不但好吃做法還很簡單
    孤獨的美食家是一部非常火的日劇,豆瓣的評分常年在9.0以上迄今已經出了八部。裡邊的大叔,因為工作需要遊走於日本的大街小巷。而他似乎也有一種異於常人的特異功能,那就是總能精準地發現大街小巷中隱藏著美味。一直記得孤獨的美食家中叔吃美食,那一份治癒感。他可能是全世界最不討厭的吃播吧!看他吃的那些美食,我們是不是也想來一份?今天我就來給大家分享其中的一樣美食——韭菜卷。就是蘸辣醬油的那一款。食材準備:色拉油、麵包糠、豬通脊、韭菜、雞蛋、麵粉。
  • 《孤獨美食家》五郎被坑了!最新特輯的上海菜完全不!正!宗!
    說到吃貨,就不得不提《孤獨美食家》五郎妥妥的真·吃貨最近《孤獨美食家》推出了正月特輯
  • 十四年如一日的胡同小館,為什麼讓各路美食家紛紛推薦
    有這樣一家餐廳,它開了十四年,店裡的廚師和服務員也就待了十四年,它開在西四北八條胡同裡,從非典那年開張開始,陪伴著街坊鄰居們經歷了人生百態,見證過很多人的成長與衰老,目睹過很多餐廳開門與關張,有了美食家加持、經歷過房租一年翻番卻依然堅挺地走著物美價廉的路線。
  • 《孤獨的美食家 第七季》每個人都可以是孤獨的美食家
    今年2月末一個人到日本旅行,當時有朋友建議,既然你那麼喜歡看《孤獨的美食家》,可以找劇中的店,一家家吃個遍。但我沒有這樣做,因為按圖索驥的話不就和這部劇背離了嗎?抵達東京,從成田機場坐大巴到銀座,再轉地鐵到淺草的膠囊旅館放下行李。十點多了,還沒吃晚飯,我晃晃悠悠在旅館周邊閒逛,還在營業的店有不少。在異國的第一個晚上,我選擇了一家讓人感到親切、熱鬧的平民餐館。
  • 菜當 | 笨拙的堅持
    聽說全世界最特別的人都關注了菜當和你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文 | 菜當☞致力於創造最簡美好生活人物介紹菜當:筆者;菜太:筆者妻子;菜妞:筆者女兒;菜仔:筆者兒子或許很多事情也是如此,或許忙,或許覺得沒意義,或許失去了激情,總之就沒有堅持下去。菜當在前幾天的推文《心懷美好,務實前進》中提到過股票投資。這件事情或許最考驗人的耐性和定力,也適合用來舉例。我們常常有這種情況:當時認準一支股票,然後買入。不久之後,就有所動搖,因為它不如想像得好。如果跌價,則百般糾結。
  • 你不知道的民國美食家
    真正了解此意的文人墨客,不會受囿於聖賢被誤解的隻言片語,因而,從古至今,往往是讀書人中出美食家,而且不乏精通廚藝的,例如蘇軾、陸遊等。自清朝李漁、袁枚之後,民國時期的飲食文化依舊興盛,美食家層出不窮,許多上流社會的文人對美食的追求都自餐桌延展至筆墨之中。例如才女張愛玲,曾言人生三大憾,其一就是鰣魚多刺。
  • 陸文夫與他的小說《美食家》
    吃的藝術和其它的藝術相同,必須牢牢地把握住時空關係。曾經寫過一篇小說,名曰《美食家》。壞了,這一來自己也就成了「美食家」,人們當眾介紹:「這位就是美食家陸某……」其實,此家非那家,我大小也應當算是個作家。不過,我聽到了「美食家陸某」時也微笑點頭,坦然受之,並有提升一級之感。因為當作家並不難,只需要一張紙與一枝筆;紙張好壞不論,筆也隨處可取。當美食家可不一樣了。
  • 第八季《孤獨的美食家》上線了,是時候讓烏蘭叔叔和他共進晚餐了
    在烏蘭叔叔的世界裡,吃飯和呼吸一樣重要,在他眼裡,餓的時候不應該狼吞虎咽,餓的時候也不能吃,食物有他自己的生命和美麗,吃飯時間是生命中最寶貴的療傷時間。說到《孤獨的美食家》,你可能還會想到《深夜食堂》,他也是來自日本,聲譽很高,他也使用食物作為媒介,但在解決問題上與《深夜食堂》不同,在《孤獨的美食家》中,你只能記住「好吃」和「棒」在烏蘭叔叔嘴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