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一開始,我們先來看一張照片。
她,想必大家都認識,演員趙麗穎。通過這張照片,你能得出什麼結論?
你可能會說,她的頭髮是黑色的,衣服是紅色的,她笑得很開心,心情很好。
得出這些結論,你毫不費力。
那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道算術題「18*25=?」
我知道,現在的你想去找紙和筆了,因為你無法脫口而出說出答案。
那為什麼一張照片和一道算術題,我們的反應會如此不同?
你可能會說,算數題要動腦子啊,看照片又不用動腦子。
對,但你只說出了了最淺的層面。那你知道這背後的玄機是什麼嗎?
接下來我要給你介紹一本超級經典的著作《思考 快與慢》,在紐約時報曾評為2011年度十大好書,被譽為「不確定狀況下的判斷」研究領域的聖經,也是丹尼爾.卡尼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代表作。
《思考快與慢》書中講到,我們的大腦有兩個角色的存在,系統1和系統2,系統1和系統2能闡釋我們為何輕易知道照片趙麗穎頭髮的顏色、心情的好壞,而「18*25=?」的計算題卻又不能立馬得知答案。
照片中的趙麗穎,我們除了輕易知道她頭髮是黑色的,身穿紅色上衣,她心情很好之外,或許還能想像到她接下來捧腹大笑、直抖雙腿的樣子。
你並未有意審視她的表情或是推測她可能要做的事,這種活動是無意識且毫不費力,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就是快思考的一個例子。
快思考就是大腦中的系統1,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制狀態。
接下來,看回我們剛提到18*25的計算題。
你能輕易知道這是一道乘法題,兩個數字分別是18和25外,或許你還會想找出紙筆,算出答案,你也知道1000和123都不是正確的答案。
如果你不靜下心花點時間來計算,你無法確定正確的答案是450。
這個過程是不容易的,首先,你會從記憶中提取讀書時所學的乘法相乘法和加法的相關知識,接著要知道每一步的算法,還要記住已得到的結果。
這個過程刻意且費腦力、有序地進行,這就是慢思考的一個特徵。
慢思考就是大腦中的系統2,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我們來看下生活常見的現象
生活中的你是不是很自覺地吃飯、加衣、撐傘的?自覺、毫不費力地完成就是大腦系統1的運行,系統1讓你去吃飯、加衣、撐傘,這些都是屬於行為。
所以,系統1的運行引發的是行為。
想像下要完成以下任務,你是怎樣的狀態去完成的?
是不是想到了集中注意力去辨認聲音、盯著別人上衣看的你?
這就是系統2的運行,系統2引發的是注意力。
穿衣、洗漱、吃飯、喝水、睡覺都能在系統1運行下,能確保順利進行,那是否意味著可以不需要系統2的運行?系統2又在什麼情況出場的呢?
當系統1的運行遇到阻礙時,便會向系統2尋求支持,請求系統2給出更為詳細和明確的處理方式來解決當前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系統1無法為系統2提供答案時,就會被激活。
回顧下剛開始的「18*25」的計算題,就是系統1向系統2發出請求,才得知正確的答案是450。
我們每天的生活便是如此,在系統1的運行下,每天很自覺地洗漱、吃飯、穿衣、睡覺,工作時接受到新的挑戰,系統2便會幫助我們解決。
所以,系統1和系統2是相互配合的。
短短的兩句話,我們可知,每個人的信念是不一樣的。
信念是如何形成的,為何每個人的信念不同?在了解何為信念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印象是如何形成的。
前文說到系統1是自主運行、勤快的小夥,我們每天常碰到的事,系統1都很熟悉,當我們看到「老人」兩字,系統1就會在腦海中浮現出滿頭白髮、握著拐杖、步履蹣跚的老人。
系統1能快速準確給出相應的反應,是因為平常映入我們眼帘的事和物,都儲存在系統1的記憶中,我們常說的「印象」就是這樣形成的。
系統1不斷為系統2提供印象、直覺、意向、感覺等信息,如果系統2接受了這些信息,則會將印象、直覺等轉變為信念,將衝動轉化為自主進行。
例如:你身邊的朋友都跟你說:「錢很重要,貧窮的日子太艱辛」。你也曾親眼目睹他們沒錢艱苦的生活,此時,如果別人恰好跟你談論,人生在世,錢與開心比較,哪個重要?
這時候,你會覺得,錢與開心比較,錢重要。
我們再仔細回想下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的答案,為何你給出的答案是「錢」而不是「開心」,是因為系統2接受了系統1給出的印象,所以,系統2很自然給出了這個答案。
仔細看下這張圖,兩條不同長度的水平線,兩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頭,並且下面一條線明顯比上面那條線長,這是你看到的內容,也是系統1帶給你的直觀感受。
當問到兩條線的長度時,你也會實話實說,兩條線是等長的。
但,拿了尺子一量,兩條線是長度是一樣的。
為什麼會這樣?系統2沒工作麼?
前文內容有提到,系統2隻有系統1發出請求時,系統2才會運行,所以,系統2是很懶的。
這時候,大腦容易犯系統性錯誤,會把原本較難的問題作簡單處理。
所以,我們會相信直覺感受,而放棄思考和測量。
再讓我們來聽一段描述:
一個女人,皮膚鬆弛,眼角有魚尾紋,臉蛋有雀斑,毛孔粗大,讓你猜測這個女人的年紀。
你應該很快就說出這個女人的年齡在35歲左右,即使你明白一個人的樣貌,與作息時間、身體新陳代謝快慢、遺傳原因、內分泌是否失調等因素相關,但你就是想都沒想,就說出35歲左右這個答案。
結果很明顯,我們的直覺並不是完全可靠的。
(1)學會懷疑自己的直覺
我們知道,我們做出的決定,大部分都是系統1自主、毫不費力運行的,所謂的決定就是我們的直覺。
清楚了大腦運行機制,我們要學會懷疑自己的直覺,在做出決定前,心裡默念這是系統1簡單化的處理,並不是真正正確的決定,以此提醒自己從頭到尾再思索一遍,三思而後行。
(2)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看似兩條長度不同,實則長度相同的兩條線,這是視覺上給我們的錯覺,但,不是所有錯覺都是視覺上的,還有思維方面的,專業名詞稱之為「認知錯覺」。
這些決定的背後,都是思維的不同。思維能力越強,越能避免做出錯誤的決定。
系統1是自主運行的,我們無法隨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觀思維所導致的錯誤難以避免,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學會區分時常會出現重大錯誤的情境,在風險很高的時候,盡力避免這些錯誤,平時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儘量做出正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