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車,也就是漢代的丁零。他們生活在北海(貝加爾湖)一帶,早期奴役於匈奴,在南北朝開始逐鹿於大漠,被稱為「鐵勒」或者「高車」。同時期崛起的突厥是其近親,他們自己曾經建立了高車、薛延陀、回鶻三大汗國。
一,北狄是鬼方
實際上,丁零人和長期活動於長城一帶的狄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字面來來看,狄也就是以獵狗放牧、以火圍獵的遊牧民族,他們在商朝被稱為「鬼方」,在西周可能是「玁狁」,到春秋時期被稱為「狄」,有赤狄、白狄、長狄等稱呼,在戰國曾建立中山國,他們在方位上統稱為「北狄」。他們在春秋戰國時期南下中原,對華夏文明造成了巨大的衝擊。
本文首先證明:狄就是鬼方。
在商朝時期,曾經多次出兵討伐鬼方,到了商朝末期,一部分鬼方就臣服於商朝,其首領被封為了「鬼侯」,與西伯侯、鄂侯並稱為「三公」。鬼侯的封地在河北相州(磁縣),《括地誌》說:「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裡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西周初期,周公將懷姓九宗分封給了唐叔虞,這裡的懷姓也就是鬼姓。這部分鬼方是最早融入華夏族的。另外一部分鬼方繼續和商朝為敵。
在商朝後期,周國還多次和鬼方交戰。《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周王季伐西洛鬼方、戎,俘二十翟王。」這裡古代的狄和翟通用,將鬼方的首領稱為「翟王」也證明了鬼方就是狄。根據小盂鼎銘文記載,周康王曾經和鬼方交戰,將之擊敗。春秋時期梁伯戈銘文有「抑鬼方蠻」的字樣。
到了春秋時期,就將鬼方稱為狄了。當時狄人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因此統稱為「北狄」,其中主要分為赤狄、白狄、長狄三部分。赤狄為隗姓、白狄為姮姓、長狄為漆姓或者釐姓,其中的隗姓、姮姓都來自於鬼姓,王國維更是直接斷言隗姓赤狄就是「懷姓九宗」的後代。
二,北狄的遷徙為丁零
而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北狄可能是黃帝的苗裔。《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杜預《春秋釋例》說:「鮮虞中山,白狄,姬姓。」可見他們和周人王族是有一定淵源的,而周人王室又自稱是黃帝之後。
戰國末期,進入中原的狄人融入了華夏族之中,是漢族的來源之一。停留在塞外的狄人就和其他民族融合而形成了「胡人」,也就是「匈奴」。還有一部分狄人受到匈奴的擠壓,最終遷徙到了貝加爾湖一帶,形成了丁零人。《魏書》載:「高車,蓋古赤狄之餘種也,初號為狄歷,北方以為勅勒,諸夏以為高車丁零。」
石峁遺址
中國的文獻中,最早關於丁零的記載出現於《山海經》,《山海經》的成書於戰國到西漢前期,其中關於丁零的記載有「釘靈國……其民從膝已下有毛,馬蹄善走」,可見其丁零國早已被中原人認識,是遊牧民族。關於「釘靈國」的位置,《海內經》記載為「北海之內」,說明當時的丁零人還活動在貝加爾湖以南,並未北遷。從這裡可以看出,丁零人的遷徙的確是在戰國之後,那就是受到匈奴崛起的影響。當然,一部分丁零人可能很早就到達了貝加爾湖一帶。
狄人(鬼方)北遷路線
如果以上的資料可信,那麼說黃帝軒轅氏、西周王族姬姓、北狄、丁零的血緣上有一定的關係的,是否是這樣呢?目前,已有的線索主要是山西西南姬周諸侯國級大墓,疑似畢公高后裔楷侯,測量結果為N系北支下的M128類型。該類型是商周時期發現的主要幾大類型之一。而目前公認的丁零人的後裔——涅涅茨人和雅庫特人的單倍群也主要是N,這絕非巧合。古代的N系人群曾經長期活動於長城上下。
涅涅茨人
從語言上說,狄(Di)和丁零(Dil)是十分接近的。後來的他們因為「俗多乘高輪年」、「車輪高大,輻數至多」而被稱為「高車」。而中國上古時代的黃帝為軒轅氏,也是和車有關,兩者之間或許也並非巧合。當然,以上的說法還未最終定論,因為這還需要更多考古上和分子人類學方面的證據。
蘇聯建立後,曾經在丁零人活動的區域內進行了考古挖掘,發現了前13世紀到前7世紀的一系列墓葬,出土了許多青銅器和陶器,蘇聯將之命名為「卡拉蘇克文化」,這些青銅器和陶器和商朝的十分類似。其後蒙古國也出土了類似風格的青銅器和陶器,蘇聯學者和蒙古學者均認為這些文化是丁零人從中國北部帶過去的。
據中國史籍記載,原先居住在中國北部和漢族相近的丁零部落,正是散居在上述這些地方。顯然就是他們把得自商朝古代中國居民的各種文化因素(特別青銅造技藝)帶到了南西伯利亞。——《世界通史》蘇聯和蒙古卡拉蘇克時期的特殊文化的產生是與大批居民從中國北方向這裡滲入有關。這些居民可能就是生活在戈壁和黃河之間的畜數部落。——《蒙古人民共和國通史》
二,丁零演化給鐵勒、高車
丁零人遷徙到貝加爾湖之後,很快又被匈奴徵服,成為了匈奴的別部。從語言上來說,丁零人和匈奴人的語言是十分接近的,應該屬於同一種語系,現在歸為「突厥語系」。《北史》記載「其語與匈奴同,而時有小異」。我們通過丁零這個關鍵信息點,也就是知道了匈奴人和突厥人大致上就是一伙人。
西漢後期,匈奴曾經扣押漢朝的使者蘇武,並將之軟禁於北海,這裡就是丁零的活動區域,蘇武的羊群也曾被丁零所盜取。匈奴曾經封漢人衛律為丁零王。1940年,蘇聯考古學者在貝加爾湖一帶發現了一座中國風格的城池,並發現了漢朝的瓦當。根據史料判斷,這座城池的主人應該就是衛律了。
貝加爾湖
匈奴將許多丁零人淪為奴隸,並在丁零修建城池,對丁零實行嚴格的控制。到了匈奴衰落的時候,丁零也乘機進攻匈奴。前72年,丁零和烏桓、烏孫等一起進攻匈奴,加速了匈奴的衰落。50年代,蒙古在北部發現了匈奴的一座祭祀遺址,有明顯被火燒的痕跡,蒙古學者認為這是丁零人進攻匈奴的證據。
北匈奴滅亡後,鮮卑族又佔據了漠北,從此丁零人又受到了鮮卑族的奴役。但是該時期的丁零人已經遍布漠北了,而不是僅限於北海一帶。鮮卑族將他們稱之為勅勒、或者是鐵勒,當時流傳有《勅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而漢族人因為他們「俗多乘高輪年」、所以直接稱呼為「高車」。北魏的拓跋珪曾經出兵擊敗了高車,並且將更多的丁零部落遷徙到了漠南。
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期,柔然強盛,鐵勒被柔然統治。拓跋燾曾經北徵柔然,一直打到了貝加爾湖一帶,擊敗鐵勒「數十萬落」,並將他們遷徙到了漠南。到5世紀後期,柔然汗國衰落,鐵勒的首領就帶領他們西遷到了吐魯番一帶,建立了「高車汗國」,高車汗國一度稱霸西域,與柔然爭鋒,但是好景不長,最終被柔然所滅。
高車汗國被柔然滅亡之後,其部族又大規模加入了突厥,使得突厥迅速崛起。突厥後面專門在貝加爾湖一帶設置了北面可汗,以統治鐵勒九姓。在隋朝時期,突厥內戰,逐漸形成了東突厥和西突厥的分裂局面,而鐵勒之中的薛延陀部落強盛起來,佔據漠北,建立了薛延陀汗國,直到647年被唐太宗所滅。
唐玄宗時期,鐵勒中的回紇部強盛,又聯合唐朝擊敗了後突厥汗國,建立了強盛的回鶻汗國。直到846年,回鶻汗國才瓦解,丁零人在漠北的歷史才正式結束。不過經過了高車汗國、薛延陀汗國和回鶻汗國之後,丁零人已經和其他民族產生了大量的混血,其部族成分、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外貿特徵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來回鶻人西遷西域之後,他們形成了維吾爾族,但是他們和丁零人已經有了天壤之別,而停留在西伯利亞的涅涅茨人和雅庫特人才算是丁零人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