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姓姬,氏軒轅,又氏有熊?|解密中國姓與氏的糾葛關係

2021-01-08 樨下書華

我們在看先秦時期的人物介紹時,總會因為名字而產生很多困擾,比如我們華夏兒女的祖先黃帝,姓姬,軒轅氏,又有熊氏,那黃帝的姓氏到底是什麼呢?又比如我們在看司馬遷所著《史記》,在寫商鞅時,一會用商鞅,一會用衛鞅,那商鞅的姓氏又是什麼呢?

其實在秦漢以前,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像現在我們所說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完全是一個意思。那么姓氏的來源和發展過程又是什麼樣的呢,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呢?下面就從姓到氏,再到姓氏慢慢了解。

姓的含義和用意

在遙遠的上古時代,人類歷史上很長的一段時間是處於母系社會,母系社會最大的特點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母親在一個家庭中佔據非常主要的位置,孩子們也都是跟隨自己的母親一起生活,各家族的區分是按一個母親所繁衍的後代劃定的,而且那個時候只有「姓」,沒有氏。

對於「姓」的解釋《白虎通義·姓名》說:「姓者,生也」。在《說文》中又更進一步作了解釋:「姓,人所生也」。

其實根據姓的字形演變也可以看出,「姓」是一個「女」和一個「生」所組成,也就是說一個女子所生則為同姓,在《通鑑外紀》中也有記載「姓,統其祖考之所自出」。

而且我國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姞、姚」,都是從女旁,這也表示是由不同的女性始祖所繁衍的後代。

那麼「姓」在遠古時期的用意又是什麼呢?

《通史》中記載,太昊時規定:「姓同,婚姻不可通。」也就是說,同姓的人不可以結婚。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定呢?

遠古時期,古人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發現同姓結婚的人所生的孩子,要麼早夭,要麼就是體弱多病。這個在《左傳》也有記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這就如同現代近親禁止結婚是一樣的,因為若是近親,身上就會攜帶很多的相似遺傳因子,如果有一些有害的因子是隱性遺傳的話,那麼兩個的結合會增加這些隱性遺傳疾病的發生風險,這屬於是現代遺傳學、基因學裡面的東西了。

遠古時期的人民並不懂這些,他們只是根據生活經驗發現同姓的人結婚會產生不良的後代,所以才有這樣的規定,並且嚴格執行。

《國語》云:「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亂災

也」。婚姻是繁衍後代的大事,不管對於家族來說還是國家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馬虎不得,所以為了辨別男女姓的異同而決定婚嫁與否,「姓」就顯得極為重要,即便是娶妾室也要進行姓的的辨別。

所以在先秦時期,「姓」就是考其所處,也就是「明世系」、「別種族」,主要用意是「別婚姻」。如《白虎通義·姓名》說:「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重恩愛,厚親親,別婚姻也」,了解自己所出何處,明白種族之間的親疏關係,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姓」來決定婚姻可行否。

氏的誕生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母系社會漸漸被父系社會所代替,人口的不斷增多,同一個姓的人,隨著繁衍和遷徙,分化出不同的部落,為了區分這些不同的部落,「氏」應運而生,如:有熊氏、有莘氏、神農氏、夏后氏。

也就是說氏是隨著父系社會的形成而誕生的。 每一個父系部落,一般都會有一個首領,首領的氏也就是這個部落的氏,「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氏的作用又是什麼呢?

根據《通志·氏族略》所云:「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所以氏主要是為了區分身份貴賤的,在先秦時代,氏是貴族才有權使用的稱號,沒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們統一以其職業稱呼,如庖丁是對姓丁的廚子的稱呼。

另外氏的情況比較複雜,不像姓那樣穩定,一個人的姓只有一個,但是氏卻可以有很多個,而且上下兩代人的氏有時候還不相同。

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通過氏的命名,了解其中的詳由。

《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諡,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就是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以做諸侯,根據他的生地而賜姓,分封土地而又賜給他族氏。諸侯以字作為諡號,他的後人又以這作為族氏。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績,就可以用官名作為族氏。也有以封邑為族氏的。

所以說氏的命名,根據不同的身份地位得到與之相對應的「氏」,而一個人還可以根據自己身份不同多次更改自己的「氏」。譬如我們前面所說的黃帝,姓姬,因為出生於軒轅氏,所以氏軒轅,後來自己建都有熊,又稱為有熊氏。

還有商鞅,姓姬,是衛國王室的子孫,所以氏衛,後來幫助秦孝公改革變法,使秦國日益強大,被秦孝公封於商地,於是氏又改為商,所以才會有商鞅、衛鞅不同的稱呼。

諸侯的氏一般都是根據自己所封的國家名為氏,如陳氏、衛氏,在下一階級的卿大夫及其後裔,則以受封的邑名為氏,如晉國的韓氏、趙氏、知氏。另外先代做官而世代有功績,就可以以官名作為家族的氏,如:史氏、卜氏、巫氏、司馬氏、司空氏等。

在先秦時代,男子很少有稱姓,一般都是稱「氏」來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在《白虎通義·姓名》中:「所以有氏者何?所以貴功德、賤役力。」由此可見,作為貴族家族之「氏」,其實是家族之間以一種政治、軍事、經濟共同體的存在形式。

姓和氏的區別和聯繫

《通志·氏族略》所云:「姓,所以別婚姻,氏,所以別貴賤。」

先秦時代,女子稱姓,男子稱氏,姓是婚姻嫁娶的依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

而且在當時女子的姓比名重要,尤其是貴族有身份的女子,未結婚之前,在姓的前面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如:孟姜、伯姜、仲姜、叔姜、季姜。《詩經·桑中》「爰採唐矣?沬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矣。」其中的孟姜並不是特指,而是說一個姓姜的大姑娘。若是伯姜,則是姓姜的二姑娘。

在女子成婚後,都會在自己的姓前面加上自己配偶的氏,這也表示自己婚後所從的氏族。古代結婚講究門當戶對,其實也就是相同階級的氏族聯姻,目的也是為了壯大自己的氏族。

姓其實就是一種血緣關係上的聯繫,是同一血緣關係人群的標記,表明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它的主要作用是考究自己血緣的來源出處,在婚嫁禮儀方面,雙方能否結婚的一個衡量準則。

氏是姓的延續和變革,是一種政治、經濟、軍事團體形式的象徵,它的存在發展和衰落情況,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政治軍事和民生文化等各個方面,它還是家族榮耀的象徵,它的主要作用是區分身份的貴賤,表明家族所處的階級地位。

姓和氏的發展和演變

上古時期,姓和氏的含義明確,代表著不同的作用,後代也遵循著有關姓與氏的規定,不過到了春秋時期,周室衰弱,各諸侯爭奪土地,諸侯下面的各氏族逐漸做大自封公爵,社會發生了重大的改革,氏族貴族日益瓦解,奴隸制宗法的崩潰,姓氏制度也出現了混亂。各諸侯之間為了更加穩固的政治聯盟,不惜違背姓氏制度,以「親上加親」來鞏固雙方的利益關係。

尤其是到了戰國時期,姓、氏差異漸漸模糊,到了秦朝統一之後,基本結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將姓和氏逐漸合一,而姓氏不再是貴族的專利,平民也有了姓氏,百姓遂成為民眾的通稱。

《通志·氏族略》記載:「秦滅六國,子孫為民庶,或以國為姓,或以姓為氏,或以氏為姓,姓氏之失,由此始,茲姓與氏渾為一者也。」

雖然秦統一六國之後,將姓氏也一起統一,但在統一姓氏的過程中也是很曲折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統一思想,不惜焚燒大量古籍,坑殺大批知識分子,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焚書坑儒」的典故。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統一,文字統一、語言統一、度量統一、貨幣統一,姓氏統一。

姓氏統一其實也就是為了方便戶籍登記,但是姓氏統一之後,也就相當於貴族與平民的地位沒有什麼區別,這也引起了六國舊部貴族的不滿,尤其是商鞅變法,所確立的秦國政治體系:郡縣制、軍功爵制,與之前周朝成立之後,由周公所確立的政治體系:分封制、貴族制制度不同,兩種制度的矛盾衝突,也是姓與氏統不統一的矛盾點。

我們來看一下這兩種制度所代表的含義:

分封制:天子有著全天下的所有權,分封的諸侯貴族,有著自己所封土地的使用權,這些諸侯貴族可以再將這些土地分封給自己所管轄內的士大夫,而士大夫又可以將自己所分封的土地再次分封,這樣一層一層如同金字塔一樣,各階級分別管理自己下一階級,並且收稅,向上一階級納貢。

郡縣制:天子擁有全天下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那些貴族、士大夫沒有使用權,只是幫助天子管理而已,所以這就導致貴族、士大夫、平民幾乎沒什麼區別,面對天子大家的身份都是一樣的,都是天子的臣民,所有的管理權都在天子手裡。

而這兩種制度的衝突,就是取消貴族的權利,而取消貴族權利的表現之一就是姓氏的統一。

對於六朝舊貴族來說,這種制度簡直就是對他們的極大侮辱,讓他們跟他們眼中的「賤民」同樣的身份,這簡直是不能容忍的,再加上秦始皇的手段暴戾,引起了各國的不滿反抗。在反抗的最後,貴族代表的項羽,和平民代表的劉邦脫穎而出繼續廝殺,最終,代表平民的劉邦獲勝。

劉邦作為平民的代表,當然是希望不再延續貴族制度,不然自己的出身也會成為後代的詬病,所以姓和氏也就是在漢代完成了真正的合併。

後記

其實在姓氏合併之後,也發生過一些小的改變,比如國君賜姓,還有為了避皇帝的名諱而更改姓氏,再有就是少數民族為了融入中原文化而自己改姓,到了宋代基本所統計的姓氏就跟現在的百家姓一樣的了。

相關焦點

  • 吳氏的起源(姓與氏,從軒轅到棄)
    姓與氏我們現在的吳姓,其實是源於吳氏。姓和氏是完全不同的,在中國的上古時期,中國人只有姓,而沒有氏。姓——從字面上理解,為「女生」,即代表是哪個女的所生,這是表示與母系的血緣關係。在人類發展史上,是從母系社會開始的。因為大家都只知母親,而不知道父親,所以,為了防止血緣關係的混亂,就以母係為姓。
  • 黃帝姓什麼?他之所以被稱為軒轅黃帝,是因為有這個技能
    提起華夏民族,我們都以「炎黃子孫」為稱,這裡的黃帝就是我們常說的「軒轅黃帝。,那時炎黃二帝大戰蚩尤,把蚩尤趕去蠻荒之地,才有了中原華夏的根基,炎黃二帝就成了我們的「人文始祖」。之所以稱黃帝為軒轅黃帝,是因為黃帝所在的氏族部落被稱為「軒轅氏」,但你知道這個氏族為何以「軒轅」為稱嗎?
  • 軒轅黃帝到底姓什麼?軒轅黃帝故裡又在哪?
    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建都於有熊(今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載入史冊。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在此期間有了文字。黃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 侯姓血緣先祖——軒轅黃帝,侯氏子孫一定要牢記!
    「牢記使命·奮進百年——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詩文書畫攝影大賽侯姓出自姬姓,血緣先祖——黃帝,姬軒轅,姬姓始祖;晉侯(晉緡侯,晉侯緡)姬緡,姬姓二十六世祖,侯姓始祖。>     十世:王季——姬季厲;十一世:(周)文王——姬昌;        十二世:(周)武王——姬發;十三世:(晉)唐侯——姬叔虞;      十四世:(晉)晉侯——姬燮;十五世:(晉)武侯——姬寧族;      十六世:(晉)成侯——姬服人;十七世:(晉)歷侯——姬福;      十八世:(晉)靖侯——姬宜臼;十九世:(晉)侯——姬司徒;      二十世
  • 孔子不姓孔,孟子不姓孟,春秋時代的「姓」和「氏」有何意義?
    當年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為了記住中國的朝代,筆者也和很多人一樣,背誦朝代"口訣",而我習慣使用的口訣是:"黃帝堯舜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為什麼口訣中沒有"春秋"呢?我們不妨把目光放到"周"這個朝代上。
  • 這十七個姓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你身邊有黃帝的直系後裔嗎?
    這十七個姓是軒轅黃帝的直系後裔,你身邊有黃帝的直系後裔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來說一說軒轅黃帝,提起來,軒轅黃帝,大家應該都是非常熟悉的,軒轅黃帝是古華夏部落的最著名的一位首領,是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從古至今,被尊為中華的人文始祖之一,也被稱為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首。
  • 黃帝背後的女人們 - 肜魚氏、嫫母篇
    本文配圖電影《軒轅大帝》,影片講述了五千年前有熊氏部落首領姬地率領族人渡黃河、鬥猛獸、聯合氏族戰蚩尤、最終統一華夏各部落的壯闊史詩。演繹黃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的興衰聚散,成功再現了遠古華夏民族壯闊感人的發展歷程。
  • 秦王是嬴姓秦氏還是嬴姓趙氏,姓和氏是什麼關係?平民無姓氏?
    有說嬴姓秦氏,有說嬴姓趙氏,究竟是哪一種?姓和氏,又是什麼關係?這裡來聊聊。每一個母系氏族都有一個名稱,這就是姓。姓,由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傳給她的女兒。每個姓都有一個始祖母,比如殷商的始祖母是簡狄,大周的始祖母是姜嫄。上古八大姓有兩種說法:姬、姜、姚、媯、姒、嬴、妘、姞或者姬、姜、姚、媯、姒、嬴、妘、妊,但每個姓都是女字旁,就連「姓」這個字也是女字旁。為什麼呀?就因為姓產生於母系氏族。
  • 炎帝神農氏是何時人?他死於黃帝打架還是斷腸草?
    考慮到黃帝部落的圖騰為「龍」,所以「龍鳳呈祥」這一成語與炎黃部落有關。因為成書於春秋的《國語》認為,炎帝是少典的兒子,而且黃帝和炎帝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 此姓起源於軒轅黃帝,被譽為貴族之姓,今全國姓氏排名第428名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為世人所驚嘆,我們常常發現,我們的行為,習慣,甚至是習俗都蘊含著濃厚的中國文化的浸染,比如中國的姓氏,中華文明注重姓氏名字要比其他國家尤甚,這是因為中華民族尤其看中祖先,家庭。所謂家國情懷由家及國,成為中國人愛國精神的寄託之一,說起中國的文化,上下五千年,而這些伴隨我們從出生到下一代人的姓氏背後的故事,是數不清道不盡的,那麼筆者今天就跟大家來說一說姓氏的故事,這些故事能夠幫我們更好的了解到我們的民族文化。
  • 免貴姓姓。啥?沒想到吧!姓和氏都是姓氏!
    姓氏的起源我們其實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從我們古代很多姓都是女字旁的我們可以窺見一二。在先秦時期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緣關係的種族稱號;氏是指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後來隨著歷史的不斷變化,姓和氏就分不清了,但是你知道麼?
  • 屈原不姓屈?——淺談中國姓氏文化
    姓與氏在先秦時期是不同的概念。「姓,人所生也。」「因生以賜姓。」用以區分血緣。自三皇五帝始就有姓,神農母居 姜水, 黃帝母居 姬水,舜母居姚虛,因此炎帝神農氏姓姜。黃帝軒轅氏姓姬。可見「姓」來源於母系氏族,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的氏族稱號,所以從女從生,意思是女子所生為姓,生而有姓。上古八大姓,姜姬媯姒嬴姞姚妘,皆從女。氏是姓的分支,最初是身份地位的標誌。
  • 上古盤古至姬黃帝世系
    也有史學家認為有巢氏生籍在山東、四川、內蒙古、雲南、湖南等地。據中國歷史大系表記載,有巢氏生活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開創了巢居文明。有巢氏在《史記·三皇本紀》《莊子·盜蹠》《韓非子·五蠹》《先秦史》《太平御覽》《康熙字典》《中國通史簡編》《辭海》等古今眾多史學、文學、學術專著中均有記載。史傳有巢氏是人類原始巢居的發明者、巢居文明的開拓者。
  • 【辛氏頭條】漢字探源:辛及辛姓
    辛氏宗親網為全國最大的辛氏文化傳播平臺,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辛",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
  • 中國第三大姓,張姓的祖先是誰?
    目前,各地的張姓家譜有以下幾種說法:得姓祖:張揮多數《張世家譜》認為張姓的得姓祖是張揮,但關於張揮與黃帝之間的關係,有黃帝之子和黃帝之孫兩種不同的說法:嘉靖年間的《張氏統宗世譜》中的《得姓郡望》說:「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曰揮
  • 為什麼中國子女跟爸姓而不跟媽姓?不是封建,這要從皇帝說起
    事實上,黃帝不僅是第一個給自己取姓的人,而且是同姓的父子。他25個兒子中有兩個姓氏相同。如今,兒子與父親和親兄弟同姓是很自然的事。  為什麼中國子女跟爸姓而不跟媽姓? 不是封建, 這要從皇帝說起  黃帝,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與炎帝共同被後人尊為人文始祖,還與伏羲、炎帝等被尊為姓氏始祖。
  • 周朝皇帝姓姬,那夏朝和商朝皇帝姓什麼?有一個姓如今僅剩千餘人
    姬姓始於黃帝,雖然現在都稱之為軒轅黃帝,但其實黃帝是姓姬的,據《國語·晉語》所記載:「昔少典,取於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所以黃帝的完整名字應該是姬軒轅。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又說:「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而周文王姬昌,就是黃帝姬軒轅的第十八世孫;但西周政權的建立,應該是始於姬劉(又叫公劉,公為尊稱)時期,公劉的先祖名叫棄,是帝嚳之子。棄愛好耕作務農,觀察土地特點,適合穀物生長的就種上穀物,民眾都向他學習,堯帝知道此事後,便提拔他當農師主管農業。舜帝時,將棄封在邰地,稱為「后稷」。
  • 坐在輪子上的民族——高車,他們是黃帝軒轅氏的後代嗎?
    鬼侯的封地在河北相州(磁縣),《括地誌》說:「相州滏陽縣西南五十裡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蓋殷時九侯城也。」西周初期,周公將懷姓九宗分封給了唐叔虞,這裡的懷姓也就是鬼姓。這部分鬼方是最早融入華夏族的。另外一部分鬼方繼續和商朝為敵。在商朝後期,周國還多次和鬼方交戰。《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周王季伐西洛鬼方、戎,俘二十翟王。」
  • 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大姓,已延續5000年從未中斷,有你的姓嗎?
    因為你認真的去追究中國的每個姓氏,幾乎都能追溯到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而上古八大姓,基本上都可以追溯到神農氏和軒轅氏身上去。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大家庭,也是一個大家族。姬姓,是直接出自黃帝的。黃帝本姓公孫,因為他生長於姬水,所以後面姓姬。
  • 【麻城百家姓:莊姓】莊氏尋根記
    在宋戴公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諡號為姓氏者,稱戴氏;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武莊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莊氏、武氏,世代相傳至今。分支源流:源於子姓——出自子姓,春秋時宋國戴公武莊之後,以祖字為氏。據《姓氏考略》和《資治通鑑音注》所載,春秋時宋國國君宋戴公名武莊,其後人即以其字為姓,成為莊姓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