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蓋曼在 2002 年所著的兒童文學《鬼媽媽》(Coraline)大膽地囊括了恐怖元素:小女主 Coraline 公寓裡的一道隱藏門通向了一個鏡像世界,那裡的「媽媽」看似和善和親,百依百順,最後卻準備給她換上紐扣眼睛,讓她永遠無法回到現實。
這部小說在 2009 年被改編成了定格動畫電影,由《聖誕夜驚魂》的導演亨利·塞裡克執導。導演盡情發揮了原著的哥特美學,風格怪誕,配樂奇巧,讓成年觀眾也得到了滿足。
無論是原著還是改編電影,都脫離了「面向低齡人群」的範疇,它更像是未修改版的《格林童話》,帶著點《韓賽爾與格蕾泰》中的遺棄主題,還塑造了一個邪惡的「母親」形象,這讓一些觀眾覺得過於可怕、不適合兒童觀看。儘管主角最終克服了恐懼迎來了美好結局,可是流程一點都不「兒童文學」。
《鬼媽媽》(2009)劇照
蓋曼在小說 10 年版裡對恐怖元素做出了解釋——「我當時想為女兒們寫一個故事,告訴她們一些我希望自己在 10 歲那年明白的事情:成為一個勇敢的人並不代表不能害怕。勇敢恰恰意味著害怕,非常害怕,怕的不行,但是你仍然選擇做正確的事情。」
現在《鬼媽媽》又有了一個歌劇版本,它將由 Mark-Anthony Turnage 作曲,Rory Mullarkey 編劇。這會是一部面向全年齡的作品,但是主創們保證,他們絕對不會削減原作的恐怖元素。Turnage 說,「曾經有一種學院說法是,你應該保護兒童不讓他們接觸恐怖故事,我認為這是荒謬的,因為這就是成長的意義所在。」
歌劇想要表達的主題與原作相同,即「克服恐懼」,所以嚇人的段落是必需的。廣義上而言,這還是一個「執行任務中的女孩」的故事。「尤其是在眼下,人人都在談論我們年輕的姑娘會有怎樣的未來,這部作品的結尾恰恰是一個年輕姑娘在說——我可以打開任何一扇門,我不再害怕了,我準備好了——這是相當讓人振奮的。」 參演女高音 Mary Bevan 說。
她也強調本劇不僅是面向女性,還是關於「年輕人們抬頭挺胸,尋找步入生命下一個階段的路線」,這部作品「讚揚這種行為,鼓勵它,並且向你保證這是完全可行的」。
歌劇的改編挑戰之一在於多數觀眾都看過 2009 年的電影版,所以會抱著預設來看劇。但是歌劇必定會對內容有所刪減和改動,因此可能會讓這些主流觀眾不高興。
比如主創們刪去了電影中的黑貓,它曾在電影中回應 Coraline 的思緒並最終助她逃亡。「這就是人們可能會非常不滿的地方。但我們已經用管弦樂替代了貓。你必須去掉很多東西,然後再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們加回來。」 作曲家 Turnage 說。
門那頭的另類世界,也將採用和現實完全不同的配樂風格。「旋律會相同,但是會產生奇怪的變化——更加病態,更加惹人生厭,會有很多華爾茲,都或多或少地被扭曲了,聽起來很怪異,完全不讓人高興。而在現實的家中,音樂會更清爽而直接。」
這部全年齡的歌劇同樣需要抓住兒童的注意力。蓋曼說,「(創作兒童作品)難度會更大,你必須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成人們會比較容易原諒,能忍受一定時間的無聊,兒童不行。」
這不意味著故事會簡化。主創們強烈反對「迎合注意力最不集中的兒童」這一點子。他們一致認為,故事需要的不是「簡單」,而是「交流上的直接」。
這部歌劇看起來是和原作一樣願意認真對待兒童群體的作品。它將在 3 月 29 日於倫敦開演。
題圖來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