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媽媽》是美國作者尼爾·蓋曼的原創小說,在2003年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篇小說獎。這部小說的問世,讓很多成年人,在一邊揪心一邊反省的狀態下閱讀,這部小說即是寫給孩子,也是寫給大人。
人常說,一部好的電影是講一個好故事,就《鬼媽媽》來說,這是一個溫馨又恐怖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荒誕怪異的故事裡,折射出的人生道理,直接穿透每一個成年人的心。
情緒被忽視的孩子,更渴望得到關注
十幾歲的小孩子,是對於這個世界未知領域最好奇的年紀。萌發的自我意識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在渴望被愛和獨立之間不停的碰撞,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做出不同於常人的舉動。
卡洛琳跟隨父母搬家到新的小鎮,搬家對於大人來說是繁瑣的工作,但是卡洛琳對於搬到新的房子充滿了好奇。
對於這個小鎮中各種各樣的詭異氣氛,感到十分有趣,面對訓練老鼠的馬戲團爺爺,還有整天只會吵架的姐妹。
這一切在卡洛琳看來,都很有意思,她喜歡一切有趣好玩的事情。
更加有趣的是,卡洛琳在她的新家裡發現了一個驚天秘密,原來在客廳裡有一道隱秘的小門。
並且在這扇門後面,她發現是一個和現實世界一模一樣的鏡面世界。在這個詭異的鏡面世界裡,有不用上班的爸爸和和藹可親的媽媽。
這個世界就像是從卡洛琳的心裡生出來的世界,卡洛琳的爸爸媽媽工作都特別忙,卡洛琳在平常都是一個人呆著。
並且爸爸媽媽對於卡洛琳的需求,很多時候是漠視和敷衍,在他們看來,好好工作就是給好孩子最好的禮物。
並且從卡洛琳爸爸媽媽的態度中不難看出,他們認為小孩子,什麼都不懂,只要好好學習好好玩耍就好了。
這樣的想法放到今天的家長身上,一樣的適用。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我們身邊的家長出現兩極分化的狀態。
在國家大力提倡教育是國之根本的口號之下,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逐漸重視起來。
但是這裡說到的重視,是指家長過分的重視,將本身自己的焦慮情緒直接轉嫁到孩子的身上。讓孩子不停的穿梭在各種這樣的補習班之間,要求孩子必須事事都做到完美無瑕。
這一類家長的生活,好像就是在上補習班和找補習班之間不停的奔波,連讓自己和孩子停下來,看一看路邊的野花的功夫都沒有。
還有一種家長就是和上面的這種家長正好相反,屬於放養式家長,就是孩子要完全按照孩子的天性長大,任何外界因素都不可以介入。就算是孩子不遵守公共秩序,也理解成是孩子的自我探索。
無論哪一種養育方式,都會當孩子不斷堆積情緒垃圾。壓抑,鬱悶,就像是在水裡缺氧的小魚,就算拼命呼吸,都感覺很困難。
父母的相互支持,排解孩子的負面情緒
卡洛琳的爸爸媽媽都很忙,面對卡洛琳的要求,爸爸推給媽媽,媽媽指責爸爸。
爸爸不想管孩子的事情,很多時候是因為知道管錯了,孩子媽上來就是連孩子,連大人一塊收拾。自然,也為了躲清淨,很多爸爸會選擇把孩子推給媽媽。
並且很多爸爸的口頭禪就是,你媽是老大,你媽說了算。在這樣拉仇恨的模式中,孩子自然而然的把媽媽當成了整件事情的罪魁禍首,而爸爸和自己一條陣線的戰友。
就像是卡洛琳的爸爸,事事聽從孩子媽的安排,在長期的父愛缺失的家庭模式中,爸爸越來越享受這種模式帶來的輕鬆。
反而是媽媽,在這樣的模式中,孩子對於自己是恐懼反感的,老公對於自己是漠不關心的。作為女人,長期的得不到被關愛。
自己沒有好心情,也就沒有好心情對待孩子,這樣的惡性循環,是一個家庭的悲哀。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真實寫照。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怎麼會成長為性格健全的人?
自古以男人為一個家庭的中心支柱,並不是不提倡男女平等,只是男人在家庭中的角色不能改變,作為丈夫疼愛妻子,作為父親,告訴孩子基本的善惡和對錯,是一個男人在家庭中的義務。
不動聲色的支持,勝過聲勢浩大的表揚
幸福的家庭都一樣,那麼我們只要拿來現成的模板,複製來做就好。養育孩子,不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表演,要讓外人看到所謂的母慈子孝。
而是需要我們在一天天的潤物細無聲中,讓孩子從品行,到身體健康都能一點一點的成長起來。
陪伴不是一句空話,而且就像你對待工作,不得不做的心態一樣,每天必須在打開家門的時候,把門外的工作就關在門外。
用心和孩子讀一讀書,鬧一鬧遊戲,交談一下彼此的生活學習,在平實的言語中,告訴孩子人生中應該懂得的道理。
讓孩子知道我們永遠是他堅實的後盾,我們可以接受他的好情緒也能理解他的壞情緒。不需要我們總是刻意的誇獎,就連吃飯都要誇獎,每一件事情做到平實如常,這樣就夠了。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動聲色的支持,的確勝過聲勢浩大的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