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鬼媽媽》的英文名是《Coraline》。豆瓣評分8.2。
也不知道為啥中文名給了個「鬼媽媽」。導致很多觀眾對這個片子的理解是一個恐怖片。更有一部分觀眾認為這個片子是在抨擊家長對小孩的操控,進而影射「大家長」的恐怖。
那《鬼媽媽》真的講的是一個恐怖故事嗎?
Coraline是片中女主角的名字。我覺得原片名更能表達本片的真意。
在片中, Coraline有表、裡兩個世界。
表世界,剛搬到一個老宅子,寒冷、陰冷、潮溼,沒有新朋友,父母為工作忙碌著,無暇收拾新家顧及自己,周圍的鄰居看起來都是些怪異的人。
裡世界,家裡溫馨舒適,母親和父親對她呵護關愛,無微不至,鄰居都是特別酷的演員和馬戲團老闆。
我們的Coraline穿梭於這兩個世界之間,發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那這個片子到底想表達什麼呢?
我想從片中的幾個線索進行分析解讀,來帶領大家領略這部片子的魅力。
我們首先從這部動畫的一張海報開始。
注意到這個海報上的那句話了嗎?
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
先來看看這句話。這句話是英文中的一句諺語。直譯過來是「許願請小心……」;「小心你的欲望……」
通常,恰當使用「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的情況是:好的結果有著壞的影響。它是說人們總是期望著某些事情,卻忽略了其伴隨著的消極影響。
換句話說,沒得到的時候,想像得到了會多麼快樂;得到了,可能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快樂。
所以,願望實現這件事情有點兒複雜。
王爾德有句名言:There are only two tragedies in life: one is not gettingwhat one wants, and the other is getting it。(人生只有兩種悲劇:一種是得不到想得到的,另一種是得到了。)
結合我們的主人公Coraline的遭遇來說,就是在表世界裡爸爸媽媽都很忙,沒有時間和她玩,關心她。她很渴望朋友(她以前的朋友都不在身邊),現在的鄰家小孩Wyborne(韋伯)又是個絮絮叨叨、討人厭的小子。所以,Coraline內心世界裡極渴望得到自己想要的關心、呵護和陪伴,這一切在裡世界裡都得到了實現。
表世界裡色彩灰暗,陰冷。媽媽沉於工作。
裡世界裡色彩溫暖柔和。媽媽無微不至。
表世界的花園毫無生氣,形似一張鬼臉。
裡世界的花園種滿了各種奇異的植物,拼成Coraline的臉
表世界絮絮叨叨,有點神經質的韋伯。
裡世界不說話的,一直陪著Coraline的韋伯。
她對現實世界的所有的不滿以及渴求都在裡世界得到了滿足。Coraline越來越喜歡去到她的第二個爸爸媽媽那裡。因為她可以隨心所欲……
現在回過頭再想想那句諺語:「be careful what you wish for」所表達的隱喻——那這些對Coraline有什麼影響呢?影響我們後續再講。
我們再來講講第二個線索——紐扣娃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炯炯有神的眼睛能展現一種活力。但裡世界裡的角色都是用紐扣縫住了眼睛。
扣子,象徵封閉,囚禁。而給眼睛縫上扣子,象徵囚禁一個人的靈魂,封閉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Coraline很喜歡裡世界。作為留下來的交換條件便是給自己的眼睛縫上扣子。這意味著從縫上眼睛開始,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木偶。
一旦Coraline因為自己的欲望和魔鬼做了交換,後果是可想而知的。出賣自己的靈魂,變成欲望的傀儡。
接下來說說第三個線索——鬼媽媽。
這一抹詭異的笑容
我在這裡要說明的是,可能很多觀眾會受中文譯名《鬼媽媽》的誤導,覺得這個片子講的是一個壞媽媽控制自己小孩的故事(他們一致的說法是蜘蛛暗喻的是壞媽媽的控制欲,然後大肆延伸到社會黑暗面)。這個說法太片面,也把整個片子硬歸類到恐怖片之流。類似《繼父》之類。我不認同這種說法。我還是覺得這個動畫講的是一個童話故事。
Coraline的父母還是關心自己的孩子的,這個在電影的最後是有交代的,他父親的書獲得認可出版,全家一起外出慶祝,母親也買了她心儀已久的手套給她。
這個片子其實講的是孩子克服自我情緒和欲望成長的童話故事。
欲望就是那個針線的蜘蛛。窺伺你的黑暗面,利用你的欲望,最終捕獲你,讓你變成傀儡而被禁錮。
裡世界的媽媽是一隻由針線組合成的蜘蛛的化身。很多人只看到了蜘蛛,沒有注意針線。結合扣子娃娃,我們知道這裡有操線玩偶,操縱,控制的意思。
你會發現裡世界中到處都是昆蟲的花紋和標誌。當昆蟲碰到蜘蛛和蛛網,後果是顯而易見的。這裡其實是一種暗示,暗示著Coraline一步步的走入危險的境地。
裡世界的媽媽穿著蜘蛛尾一般的禮服
到處是昆蟲的圖案和實體
暗示著Coraline一步步的走入危險的境地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所謂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構成。
本我指的是一種嬰兒狀態(注意,我說的是狀態。不是嬰兒實體),本我是渴求的,人類最初需要滿足的基本欲望。
自我是透過父母的訓練與外界打交道構成的人格一面,簡單的說自我就是管理、掌控本我,不能讓本我隨心所欲,以至毀壞了自己。
《鬼媽媽》的原著就是作者寫給自己孩子的一本故事書,設置主人公Coraline的年齡應該是處於10歲左右,因此她處於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的交界線。而其他被女魔頭吞噬的孩子年齡都處在兒童階段。
房東的孫子Wyborne(韋伯)曾向Coraline提到,自己的奶奶從來不把房子租給帶有小孩子的家庭。
其實暗示Coraline已經告別童年進入少年。但是,Coraline自身還是那個沒有長大的孩子,任性自我,父母稍微一點不關注自己就不耐煩,又十分依賴父母,對於現實世界她選擇的是逃避,不願意接觸陌生的環境,縮回帶有童年標誌的殼中。女魔頭正是看中了孩子們生活中的不如意,所以為他們提供一個事事都順你意的假象世界,一步一步引誘小孩兒放棄現實的生活,把靈魂交付於她。
Coraline識破了這一點,本我的欲望是不可能無止境的得到滿足的,如果縫上扣子眼睛她務必付出可怕的代價。她控制了本我的欲望,回到自我的狀態。只是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她十分不安,還沒有勇氣邁出改變的那一步。後來事態急轉直下,使得Coraline明白只能依靠自己,才能解救家人。她迅速擺脫害怕,機智的打敗女魔頭,直面現實世界。
這時候,整個天空放晴,大家一起整理花園,她發現自己深愛著父母,周圍的鄰居也不是看起來那麼奇怪,新結識的夥伴也是個有意思的人。世界不像過去一樣令人厭惡了。
與其這是一部講述冒險的恐怖故事,倒不如說是講述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的人格構成、建立的過程,所以孩子和父母親之間的衝突是必然的,但也就是經過無數次的衝突後,孩子的自我得以構成。
如果沒有女魔頭,在Coraline的生活中會出現其他困難,促使她開始明白自己已經不是個小孩,不能事事都隨她願。她走出了自我,接納了他人。這時的她已經不是那個在父母忙於生計還在旁邊吵鬧的她,不是那個難以接受他人愛挑剔的她,不是那個以自我為中心把別人不放在眼裡的她了。
Coraline長大了!
整片除了這些主要線索,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值得玩味的細節。
比如說,Coraline的父母寫的是有關園藝方面的書籍的。又租了一棟有大院子的房子。受生活所迫無法去整理院子,導致Coraline抱怨連連。
現實中的B先生被認為是個酗酒的瘋子,但他其實是個馬戲團演員,時代變遷早已抹去他昔日的光輝。
住在地下室的姐妹花,曾經是那麼的迷人,誰說她們倆不是大明星?但歲月的魔爪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規律。即使她們把自己逝去的狗狗都做成了標本,也挽回不了自己逝去的容顏。
那種對曾經美好的痴迷實在讓人難以自拔! 美好的事物停留總是短暫,美好的事物並不一定真實,真實(現實)總是會無情傷害著人類的心靈!
最後說說本片的導演:亨利·塞利克。一位定格動畫的高手。
主要作品還有:
《聖誕夜驚魂》
《飛天巨桃歷險記》
這位爺出現在了《鬼媽媽》場景的壁畫中,有興趣的自己去找
-END -
自動畫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