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故事第一人」張震:恐怖文學應是文學一支

2021-02-08 鳳凰網

記者多方採訪揭開「中國恐怖有聲讀物第一人」張震的神秘面紗

此張震非電影明星,而是「中國恐怖有聲讀物第一人」。詭異的音響效果、離奇的恐怖故事情節、繪聲繪色的講述……目前,一套名為《張震講故事》的恐怖有聲讀物在網上悄然風行,眾多網友特別是高校學生對這套音頻裡的鬼故事趨之若鶩。然而對於眾多粉絲來說,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張震和他所講述的鬼故事一樣,始終隱藏在神秘面紗之後。連日來,記者多方採訪,揭開了張震其人其事的神秘面紗。

聽鬼事他的聲音紅透網絡

《跳動的頭顱》、《還我錢來》、《零點尖叫》……一個個離奇詭異的故事近期在網絡上以音頻的形式火速走紅,講述者為一年輕男性,在各種恐怖音響的襯託下,他不緊不慢地將一個個鬼故事娓娓道來。記者在網絡上搜索《張震講故事》,出來的相關網頁多達354,000篇。而在張震的百度貼吧裡,粉絲們更是熱烈地討論著他所講的故事。記者在採訪中獲悉,《張震講故事》在高校學生中擁有眾多聽眾。四川大學外語系的一位女同學告訴記者,她們宿舍的女生幾乎每晚都聚在一起聽《張震講故事》。

說鬼事他用10年打造「恐怖」品牌

鬼故事走紅後,粉絲們對講述者張震也產生了強烈好奇。記者多方採訪後獲悉,張震出生於1973年,畢業於瀋陽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1997年起在遼寧電臺娛樂臺推出《張震講故事》節目,這檔節目當年曾在東北地區創下收聽率的最高點。記者昨日致電遼寧電臺,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張震確實曾在該電臺主持過鬼故事節目,「但他離開電臺很多年了,聽說現在在北京單幹」。

據悉,早在1998年末,《張震講故事》首張專輯就已在遼寧地區發行,首發當天,僅瀋陽便售出盒帶11,000盤。而真正讓《張震講故事》正式踏入音像界是在2001年,《張震講故事》第二輯面向全國發行,張震正式以恐怖有聲品牌的創作人身份亮相。《張震講故事》第二輯完全是自籌資金生產和出版的,工作人員只有兩個,一個是負責創作的張震,一個是負責外界事務的他的經紀人。太神秘他的收入不輸大歌星

走紅後,曾有眾多媒體想報導這位鬼故事專家,但他很少在雜誌或電視上亮相。一位知情人告訴記者,「不僅僅因為他是一個低調的人,他更希望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製作故事上。」音頻的內容和模式成熟後,張震又將重點投入到手機增值服務。最近,他又將目光投入到了手機短片上,一部根據鬼故事改編的手機電影正在拍攝中,而他的首部懸疑驚悚長篇小說目前已創作完成並將於近期出版。對於外界對他個人財富的猜測,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張震的純收入可能比很多國內大牌歌星賺得都多,因為歌星的收入要被所屬的公司分成,而張震是自己運作不假手他人。

太爭議他要給恐怖文學正名

隨著《張震講故事》的走紅,鬼故事所代表的恐怖文化也引起外界爭議。反對者認為,以《張震講故事》為代表的恐怖文學帶給受眾的是一種心理刺激,滿足的是大家的獵奇心理,特別是青少年長期沉浸其間,對心理健康十分有害。但一些從事恐怖文學創作且有影響力的作家和評論家,也在不同場合表示,恐怖文學不是地攤文學,要嚴肅創作態度,為其賦予更多的文學價值和閱讀價值。

對於外界的爭議,張震有自己的理解。「恐怖文學不等於嚇人文學。恐怖文學理應是文學的一支,它現在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良好的發展,我只想通過我的作品告訴大家,生活本身無盡美好的,但美好是雜糅了太多東西的綜合體。不要無視恐懼的存在,更不要害怕它的到來,如果要為《張震講故事》確立一個主題的話,不妨叫做把恐懼還給你。」 記者胡曉

相關焦點

  • 《張震講故事之三更夜》,三個故事,一個故事比一個故事驚悚
    《張震講故事》是張震1997年3月開播的廣播節目。 1998年9月28日主持遼寧人民廣播電臺的「張震時間」節目。自1999年以來,他創作並發布了許多高質量的恐怖故事,並在長江以北的主要城市流行。張震的故事大部分來自在線發行或書籍改編。張震一直是電視和廣播的混合體,但他不講鬼故事!
  • 張震講的鬼故事,為什麼能紅遍東北三省?
    「拿著你的iPad,低頭看屏幕,裡面照出一張男人的臉,留著圓寸,和你一樣,他在看著你……」張震用他低沉的嗓音即興創作了一段鬼故事。———————— 「張震被自己的鬼故事嚇死了。」2000年前後,這條小道消息流傳於校園和恐怖故事愛好者之間。
  • 「有聲恐怖故事大師」張震推小說《我沒被嚇死》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有著「有聲恐怖故事大師」美稱的張震26日推出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失控》,力證自己以文字營造驚悚氛圍,其效果並不亞於以動效、音樂和配音製造出恐怖效果的音像製品。   時值張震從事有聲恐怖故事創作十年之際,張震推出了首部長篇力作——《失控》。
  • 張震講鬼故事製造驚悚18年 常年被問候:恨透你了(圖)
    還有一些鬼故事承載著正能量,帶給觀眾一絲溫情。下半年上線的網絡劇《靈魂擺渡》第二季,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了抗日戰爭時期,展現出人對侵略的抗爭,對自由、對家園的熱愛。編劇小吉祥天透露「非常正能量」。對此,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連山分析,志怪類小說早在我國魏晉時期就已全面形成,並且誕生了大量作品,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學類別。借志怪作品實現道德教化,也一直是這個文學類別的社會功能之一。
  • 張震講故事,但張震去哪兒了?
    對於鬼故事愛好者來說,此張震的地位,就跟那個張震在文藝片愛好者心中的地位一樣。有意思的是,在今年的暑期檔,張震這個名字,都不是電影質量的保證。注意:本文有劇透很多喜歡看片的人常常會有個不良癖好,名曰「讀惡」。意思就是說看片喜歡惡趣味,專挑爛片看,爛片中專找最爛的橋段看,最爛的橋段中專注最爛的表情和臺詞。
  • 來自馬來西亞的文學
    說到馬來西亞,第一印象就是——恐怖。什麼恐怖呢?就是那些鬼故事特別嚇人。我一個親戚去馬來西亞工作了一周左右,回來之後鬼故事特別多,有親身經歷的,有道聽途說的,好傢夥,那個架勢,我都想給她開個專欄。這本《雨》,是我第一次看關於馬來西亞的文學作品。也不出意外,果然就存在著很多「恐怖」的元素。當然這種恐怖的元素並不是說真的有鬼怪之類的,而是指鬼神這一類的存在,在馬來西亞各個層面的文化中,都有展現的一面。
  • 觀點張震講故事,但張震去哪兒了?
    熟悉這個名字的人,甚至看《臥虎藏龍》、《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都會不自己覺地心有餘悸,雖然此張震非彼張震,BUT,名字一模一樣啊,童年陰影信嗎?於是乎《張震講故事之鬼迷心竅》上映時,粉絲們進入影院前的心情是這樣的↓↓↓好了,要說電影,得先說說故事。電影中一共7個人物:戲園子師父、戲園子徒弟、師母、徒弟愛慕的女友、女友室友,徒弟玩兒伴甲和乙。
  • 張震,那個曾讓千萬人不敢上廁所的男人又回來了!
    是的,大量熱愛張震的老聽眾匯集到了喜馬拉雅。翻看「張震講故事」專輯的留言,我收穫了滿滿的感動。以前高中的時候,經常在放假的前一天晚上偷偷拿著手機躲著宿管放張震鬼故事,一寢室人都聽的津津有味。一晃都這麼多年了……——聽友@辣椒撒鹽不太辣欠張震老師一張正版專輯的錢。從小學五年級第一次聽盒子的故事。今年我31歲。
  • 搞什麼鬼!當年嚇得你不敢半夜上廁所的那個人來了!
    天涯論壇上的「蓮蓬鬼話」板塊,號稱中國本土「懸疑文學聖地」「恐怖故事集散地」,這個板塊已經經營了15年之久,非常活躍的創作者從5年前的千人左右,上升到如今的五千餘人。起點中文網、17k小說網等原創文學網站為這類題材專設了頻道,其作者也呈直線上升趨勢。「平均來看,5年內懸疑驚悚類網絡原創作者人數翻了3倍。」
  • 通俗文學登不上大雅之堂?文學教授這麼說
    有人說:「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很棒,但終歸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通俗文學。」也有人說:「金庸雖然寫的是武俠小說,但他的小說已然是嚴肅文學。」兩方人馬你來我往,都認真地大量舉例,以證實自己的觀點。但我猜,大部分爭執的人目的不在於辨析通俗文學和嚴肅文學,而是在論證「武俠小說是否值得認真去讀。」
  • 但漢松: 文學炸了!——評小白新作《封鎖》中的恐怖敘事
    歷史原本是一種無情節的非連續體,是敘事的出現讓歷史獲得了所謂「前因後果」的結構。尤裡•洛特曼(Jurij Lotman)之所以將事件定義為「情節的運動」,就在於強調事件即敘事。但必須指出,這種運動不只是故事從衝突出現,再到高潮和結尾的簡單拋物線。它首先意味著一種創生,一種越界。小白以「封鎖」為故事的標題性事件,正是要提醒我們:小說家的爆炸式想像,恰恰是對禁區的僭越。
  •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當恐怖都成真
    而有些則是當年代驚世駭俗之作,如今卻能以是普通的文學或被人探討起的另類著作 「蘿莉塔」 與 「索多瑪120天」 等作品都是如此,在解禁之後這些過去不被碰觸的議題也相繼改編成電影讓更多人可以知道。而這次 「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 此部片是過去連續多年被美國圖書館學會列為「禁書」的作品,其原因是該書的故事和駭人的插畫,讓這學會認為不適合讓還在受教育心智未成熟的學子觀看,會造成孩子們的恐慌。
  • 真正的恐懼是什麼:恐怖文學中的人類原始情感
    真正的怪奇作品不只是關於秘密謀殺案、血肉模糊的屍骨,或者帶著枷鎖、蒙著白布的鬼魂之類循規蹈矩的傳統作品——故事中必須存在著一種無法解釋、源自人類理解之外的未知的恐懼,並以此創造出使人屏氣凝息的恐怖氣氛。而其中也必須具備嚴肅且充滿惡兆的暗示,並以此不斷衝擊人類思維中最為可怖的構想之底線——即對自然規則的違背與破壞。
  • 梁曉聲:兒童文學不應只是快樂故事
    《梁曉聲童話》在童真有趣的故事中傳達著思辨和哲理,傳達著一位堅守嚴肅文學創作50餘年的長者,對兒童成長的深切關懷和對當下兒童文學創作生態健康發展的願景。「投身兒童文學創作,是希望能夠藉助文學的力量,在孩子們的道德建設方面提供行為指引的滋養和幫助。」
  • 張震,那個曾讓千萬人不敢上廁所的男人回來了!
    他是張震。不是演員張震,而是講鬼故事的張震。故事主人公:張震播講人:一種侃侃上世紀末,張震在遼寧人民廣播電臺的錄音室,開啟了他恐怖勢力籠罩全國的徵程。在網上搜索有關他的討論帖子,似乎可以從文字背後看到那些瑟瑟發抖的聽眾。
  • 從文學到影視,如何留住「好故事」
    原標題:從文學到影視,如何留住「好故事」  《活著》《紅高粱》《芳華》《白鹿原》《霸王別姬》《天下無賊》《我的前半生》《流浪地球》……這些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成功案例,在斬獲高口碑、高收視率的同時,也使文學乘著影視媒介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何有效推動文學IP多元轉化,實現文學與影視的互利共贏?
  • 阿里文學首部網大《西河口秘聞》開拍
    (Sn在《西河口秘聞》裡還飾演了一個角色) A:第一感覺是熱,第二感覺是累,第三個感覺就是感動。我看過所有演員,包括盡職的群眾演員,還有一匹馬,所有人都會全神貫注的百分百投入這部戲。作為作者來講,最欣慰的就是看到大家都很認真地對待你的作品,所以雖然我很熱,但同時也很感動。
  • 《進擊的巨人》是文學作品?NHK 文學節目深度探討
    《進擊的巨人》是文學作品?NHK 文學節目深度探討人氣動漫作品《進擊的巨人》登上 NHK,漫畫家、作家、演員、學者齊探討「巨人」、「牆」、「王國」、「兵團」背後的文學意義,也試圖預測故事結局。節目組預告已經邀請到《惡女地獄》漫畫作者新井英樹、《頭文字 D》真人電影女主角鈴木杏、以及法國文學學者鹿島茂,以及擅長刻畫現代性與愛的作家高橋源一郎一同參與讀書會。
  • 8.18網絡【張震講故事之三更夜】溫情的故事最終實現「醒世」
    關注微信公眾號:yezijianglive 最新電影第一時間發到你微信上,請回復 觀看說明 。
  • 被譯名耽誤的科幻文學?只怪改編成的恐怖電影太有名
    「七夜怪談」不是7個故事,而且故事中看了錄像帶之後,7天必死的梗。 (後來這個名字被國內一個恐怖小說用了,是7個發生在夜晚的小故事合集,u1s1,雖然書名山寨,但「壹號怪談社」創作的這套恐怖小說其實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