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臨黃海,廢黃河(中山河)北側,有一個與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濱淮鎮隔河相望的村莊——康莊村,歷史上曾名揚全省,乃至全國。名聲為何如此之大?那是因為這裡興辦過江蘇省第一個高級農業合作社。
20世紀50年代,這個社曾和北大荒的星火集體農莊齊名全國。1958年12月,康莊高級農業合作社,榮獲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稱號,獲得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題籤的國務院獎狀。康莊農業高級合作社對推動全國農業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起到了極大的典型引路和促進作用。1959年,濱海縣委創辦的《海旗》雜誌理論刊物第7期刊登了縣委書記處書記苗雨田和《海旗》雜誌副主編沈輝撰寫的《躍進的康莊紅旗的光輝》的文章,《新華日報》對該文章進行了全文轉載,並對康莊的興辦農業高級合作的事跡作了專題報導,同時配發短評,以歌頌康莊人民不甘落後、頑強拼搏精神。
解放前的康莊村,是個「多見蘆花不見人」的荒涼草灘,群眾過著「柴倒衣裳破,放下柴刀就忍餓,今年望著明年好,明年還是破棉襖」的苦難生活。1951年春天,濱海縣政府號召開展生產自救,幫助群眾發展生產。當時康莊供銷站負責人顧敏同志,經請示區、縣兩級領導同意,決定在這塊荒灘上墾荒植棉,開墾植棉就必須匡圩。方案確定後,按鄉建立治水興墾組織,最終動用4886個工作日,完成土方2.36萬方,匡圩土地2000畝,使墾荒生產初具規模,為穩產保收創造了必要的條件。農場勞力不足,墾荒難以擴展,他們先後組織了200多戶,建立了27個合作小組,到農場墾荒種植。這時的康莊,既有固定的農工,又有「遠徵」的合作小組,這種生產組織形式,農場不像農場,合作社不像合作社。
1952年夏秋之交,華東局農業委員書記劉瑞龍率領工作組騎馬涉水到沿海地區康莊境內考察,回華東農委不久,便派工作組到康莊村調查。工作組的調查研究結論是:康莊村應該走「合作化道路」。在劉瑞龍的支持下,1952年底,康莊一個新組織機構開始組建,配備了康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領導班子,黨委書記由剛從蘇聯參觀回國的中國農民代表團成員、原蘇北行署國營農場管理處處長季漢林擔任,濱海縣付縣長周鵬程任付書記兼社長,濱淮區區委書記陳森兼任付社長。1953年3月,康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正式宣布成立,現在康莊村也由此得名。
康莊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第一批入社57戶。57戶人家中,有破棉被的只有幾戶,大部份人家蓋的是「茅毯」,這種「茅毯」是用茅蘆花編織起來的。荒灘墾植還有「三多」,即熟地雜草多,住地蚊蟲多,遍地蝮蛇多。康莊社員就是在這樣極其艱苦的環境裡立足、創業的。1953年底,康莊社員已第一批入社的57戶發展到172戶。康莊合作社全年產量已達33.50萬公斤,結束了依靠國家救濟糧生活的歷史。1954年,全社426畝玉米,平均畝產206.50公斤,最高的田塊畝產達235公斤。在廣大社員的一再要求下,社裡還特地召開了慶豐收大會,並向黨中央、毛主席報告了走社會主義道路獲得豐收的喜悅。這封喜報全文刊登在《新華日報》上。1958年,產量已上升到235萬公斤,還向國家提供了商品糧,社員生活也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年12月,康莊高級農業合作社,榮獲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稱號,並獲國務院周恩來總理親筆題籤的國務院獎狀。
改革開放以來,康莊村在當地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搭借中糧集團20萬頭生豬養殖基地這一平臺,通過豬場生產出來的沼液,打造核心面積6000多畝的生態大米生產基地。包裝精美、綠色生態的康莊有機大米聞名遐邇。
黨的十九大後,康莊村加大水利工程建設和基礎建設投入,新修排灌閘三座,村內道路全部硬化、綠化、部分亮化,新建1000平米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新建村小學教學樓、塑膠跑道,省級達標衛生室已全部投入使用。近年來,康莊村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實現農業總產值超2億元,村集體年均積累35萬元以上,以「農」墨重彩繪就村富民強、鄉村振興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