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在投資、營銷手段、以及產品豐富上「花樣」越來越多,投資者一不小心就可能被蒙住了。今天就來談談如何看透基金公司的行為,如何聽懂銀行理財經理所說的話。
一、 銀行櫃檯推薦的未必是好基金
銀行櫃檯上的推廣材料,一般來說都是新基金。賣出基金銀行能得到認購費、申購費。如果某隻基金把認購費提高,美其名曰「鼓勵長期投資」,那麼銷售的情況會比較好,而這些錢是由投資者出的。如果你長期持有基金,銀行也能從中獲利,基金賣完了還能得到一筆獎金。到了這裡你可能明白,在櫃檯可能為了高佣金推薦的未必是好基金。
如果真的想要投資理財產品,一定要多學習一些金融方面的知識,對於理財產品的選擇要有自己的判斷,不能只聽取理財經理的一面之詞。
二、 不要死盯7日年化收益率
貨幣基金每天的真實收益為「每萬份收益」,「7日年化收益」為最近7天的平均收益,僅看「7日」會引起誤差。
例如第1天每萬份收益為8元,接下來6天即使收益為0,但第7日年化收益仍為4.17%,而實際上在這6天我們一分錢也沒賺到。
實際上好基金不僅僅要看收益多少,還要看看它的穩定性,比如兩隻基金一個月的總收益是一樣的,一個波動大,一個波動小。買基金建議還是買波動小的,波動小說明基金經理控制風險的能力強,這樣不用天天提心弔膽的了。
三、 看不懂的基金不要投
只要市場行情稍一有好轉,就會有多種「創新」基金湧現,從風格指數基金、海外指數基金,到量化投資、分級基金,各種不常見的基金,五花八門都出來募集資金了。
因此如果你搞不清楚這些熱門產品的特點,就應該冷處理。如果陷入過分看重近期市場熱點的趨勢型投資,類似於集中投資於某一行業,可能面臨巨大的不可控風險。
不懂不投,新基未必要會比老基好。歡迎大家關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