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言語訓練方法主要包括戲曲的念白、鑼鼓經,相聲等說唱藝術的繞口令、貫口、方言倒口、彈詞等,它們各自的側重點不同。將其科學、有機地運用到話劇影視演員的臺詞基本功訓練中,能夠有效提升演員臺詞創作技巧,增強藝術表現力。
1.繞口令與口齒靈活度
繞口令被廣泛用於話劇影視演員言語基礎訓練。繞口令練習材料豐富,一般短小精悍、繞口、有趣,既可以鍛鍊演員發音器官的靈活性,使口齒清晰有力,又可辨析語音,提高吐字歸音技巧。練習時切忌為練而練、為快而快,也不能貪多,學生應以解決自身語音問題為導向,在老師指導下有針對性地選擇繞口令練習。從慢速開始,要求聲、韻、調都發得清楚,不能模稜兩可、似是而非,要逐漸減少結巴、吃字、丟音等現象,熟悉並準確無誤後再加快速度。繞口令訓練雖處於臺詞學習的最基礎階段,但按照以戲帶功理念,可適當給予繞口令以具體情境,幫助學生建立臺詞訓練的整體性思維,並按照表演的要求將繞口令由「死」練「活」,注意語言與肢體、表情的協調,強調內容意思的表達,增強練習趣味性,以積極的講述感讓繞口的語句變為有意味、有趣的言語。
2.貫口與速度節奏的感知與表現
貫口是相聲術語,也叫「貫口活」,「貫」是一貫到底的意思。貫口是言語基本技巧綜合訓練的重要載體,也可以作為獨立節目表演。貫口最重要的技巧是氣口兒的選擇與使用,侯寶林先生說貫口訓練「目的是鍛鍊氣力、氣口兒,以及唇、齒、牙、喉、舌幾個發音部位的吐字和用氣等基本技藝」,「貫口活學對了,使好了,『嘴』『氣』就沒問題了」。[9]著名相聲演員馬三立,年近古稀仍能大段貫口一氣呵成、字字不衰,基本功令人驚嘆。對話劇影視演員來說,氣口兒不僅是調節氣息的開關,也是角色臺詞語意和情感表達的停頓點,更是觀眾理解臺詞內容、呼應臺詞的情感蘊含、體驗言語節奏美感的「臺階」和「紐扣」。著名演員焦晃認為,氣息對了,表演就對了。有的學生吐字清楚、聲音洪亮,但說臺詞時沒有氣口兒的意識,或者氣口兒的選擇和使用有誤,結果觀眾還是聽不清楚臺詞的思想情感。只有運用好氣口兒,才能做到意思準確、情感明確並帶來節奏共振和情感共鳴。
言語節奏較音樂節奏自由,既有聲音強弱高低、速度快慢等物理層面的對比呈現,又有基於語意的意群劃分的節奏感,還有語句承載的情感表現的節奏感,每一句臺詞的表達節奏都由這三者複合而成,是內部技術激發和外部技巧的「推力」的疊合,這使臺詞表達既有音韻上的節奏美,又有人物內在思想感情的起伏美。
貫口的訓練核心是通過對氣口兒的選擇訓練氣息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氣口兒換氣停頓的言語節奏型變化、強弱對比、高低抑揚等方面形成貫口的音樂性,以訓練演員對速度節奏的感知與表現。它在演員臺詞基本功訓練中佔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應注意以下方面:
(1)養成氣口兒技術分析的專業習慣,做到自覺地處理氣口兒、靈活地調集與運用氣息,對偷氣、就氣、急吸氣、大換氣等多種換氣方式進行選擇和設計,形成一定的節奏型和快慢疏密變化,體現貫口表達的音樂性。
(2)解決吸氣力度、深度的問題,掌握短促而有力的瞬間換氣技術,類似「海底撈」式的深吸、快吸,且沒有明顯的呼吸動作。儘管偷氣、就氣技巧也時有用到,但深吸、快吸仍是氣口兒訓練的重點,為人物言語表達打下堅實的氣息基礎。例如人物獨白練習時,學生面對較長句子或情感強處理的語句,通常會「半吸氣」,吸氣深度不夠,導致氣息支撐力度不足,難以達到應有的情感張力。
(3)不同貫口要做細緻的節奏型分析,注意不同語句的快慢疏密設計,注重速度節奏的感知與表現,特別是「襯字兒」的快速滾動和弱拍起、休止停頓等不規則的節奏律動。
(4)吐字跳脫、流暢,注意某些詩詞格式和韻文的讀法,字詞「咬住」後及時「送出」,注意「點」「送」的結合,「點」要明晰,「送」要灑脫。不要字字死「咬」,否則貌似規範,實則丟了言語的「生氣」。
(5)注重言語動作性習慣的養成。貫口一般有小的故事情境,可以以戲帶功,根據故事邏輯和語句內容斷句、緩氣兒,言語表達要有動作性,注意動作性動詞的貫穿與表達,有的貫口還需有細微的人物感覺,例如貫口《莽撞人》中徐庶的人物感覺等。
總之,教師應深化對貫口的訓練要求,注重整體的藝術呈現,展現貫口的趣味性、節奏美感和可欣賞性,使學生從中自然習得節奏變化的奧秘。
3.方言倒口、叫賣吆喝與語調、節奏變化
方言是地域人文風情的活化石,彰顯濃鬱的地方特色,透著鮮明的生活質感。倒口又稱「變口」,是相聲、評書的說功,即仿學某些人物的家鄉方言,以突出其籍貫、社會地位、精神氣質,既能反映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又能增強說唱的語言魅力,多用山東、天津、廣東、江蘇、河北唐山、河南、東北等地的方言。方言之間除發音的聲、韻、調以及詞彙的差異外,更重要的是語調、語言節奏以及重點發音部位和習慣性發音方法的不同,因此方言倒口(包括方言叫賣吆喝等)不僅有助於錘鍊演員語音語調的敏感性與辨識能力、發音器官的靈活配合、聲音氣息的延展度,還能培養學生主動觀察、學習鮮活的生活言語現象。
(1)方言叫賣吆喝
筆者在教學中通常讓學生先練習一組自己母語方言的叫賣吆喝,然後再練習一組與自己差距較大的方言叫賣吆喝。吆喝時要求有情境感,是走街串巷、原地叫賣,還是邊做事邊吆喝?注意吆喝的目的是讓大家聽到,吸引大家來,因此聲音須傳得遠,且動聽有趣。今年春天抗疫期間,我讓學生收集所住小區的宣傳口語並用方言表達出來,例如上海阿姨走街串巷的抗疫宣傳語就十分鮮活。
(2)方言對白
截取話劇影視方言單白、對白片段進行練習,不僅要做到語音語調、語言節奏的形似,重點還須把握以方言體現人物的獨特神韻,讓方言為塑造人物服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言語習慣或「慣性語流」,方言訓練應注重觀察和模仿「這一個」人物的言語節奏,打破演員自身的「慣性語流」,幫助演員在話劇影視表演中主動創造人物言語節奏,增強人物魅力。毋庸置疑,方言倒口能力已成為演員的一項臺詞基本功,侯寶林說:「試想,一個演員連一兩個地方的方言(不是『各地』!)都學不地道,他的藝術表現力能有多大呢?」[10]
電影《西安事變》中飾演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蔣介石的演員都使用了帶有人物口音特點的「普通話」,成為電影演員使用方言的經典。電影《無問西東》中米雪和王力宏所飾演的母子的精彩粵語對白為特定情境營造加了分,也為刻畫人物心理狀態起到積極作用。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的七個小故事分別用北京話、上海話、天津話、西北話、廣東話、四川話作為祖國主題的語言襯底,鮮活地展現了我國不同地區人民的愛國情懷。近期電影《八佰》和《奪冠》也都運用了方言為人物形象「著色」。
4.戲曲念白與吐字歸音、言語性格化能力
歐陽予倩先生在《臺詞課教學大綱說明》中強調,念白是鍛鍊話劇演員很好的方式,應多加研究傳統念白的精髓。念白是戲曲的一種特有藝術表現手法,「白」就是說話。念白形式豐富,通過散白、韻白、數板、引子多種藝術性的方式美化處理並表現出來,充分發揮中國語言音樂性的特點。戲曲前輩「七分道白,三分唱」,李漁《閒情偶寄》中說,「唱曲難而易,說白易而難」,說明演員說白的難度和重要性。以京劇為例,念白有韻白和京白之分,韻白主要受湖廣音的影響,京白是北京話的字音念法。韻白用於青衣等典雅、秀麗的角色,基本都是書面語,講究腔調和板眼,而丫鬟則用京白,顯得俏皮可愛。
話劇影視演員練習念白應注意:首先,念白通常是慢節奏,便於演員練習蓄氣、運氣、氣口兒、吐字歸音等基本功;第二,念白要節奏鮮明、韻律感強,語調經過藝術修飾,訓練時可都用京白的字音念法,深入挖掘戲曲念白的音聲美、韻律美,增強詩化的藝術語言創作能力,使人物臺詞更有音樂性和感染力;第三,戲曲各行當念白的程式不同,聲音位置與發聲方法也不盡相同,練習念白有利於深化演員對於不同人物聲音造型的理解與實踐;第四,言語性格化是演員臺詞的核心能力,戲曲人物言語性格外化鮮明,簡潔的舞臺使戲曲演員具有將劇本語言於虛擬空間轉化為觀眾的視聽覺體驗對象的高超本領,探尋戲曲各行當念白程式的奧秘,對培養話劇影視演員言語性格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第五,將戲曲念白與身段、舞蹈、武術動作緊密結合,有利於演員建立臺詞與形體相和諧的能力,避免臺詞和形體「兩張皮」現象。中央戲劇學院編寫的臺詞教材《演員藝術語言基本技巧》收錄了《四進士》《徐母罵曹》《七品芝麻官》等戲曲唱段或念白改編的練習,在「激烈形體活動中對話及哭與笑」的練習中,選編《嶽飛》中梁金鳳到監獄看望嶽飛時邊舞劍邊說邊哭的片段,這些都是很好的訓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