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月圓·春日湖上——元·張可久
小樓還被青山礙,隔斷楚天遙。昨宵入夢,那人如玉,何處吹簫?門前朝暮,無情秋月,有信春潮。看看憔悴,飛花心事,殘柳眉梢。
詩詞文本從《元曲鑑賞辭典》
譯文
小樓還被門前青山阻礙了去路,因為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看到遙遠的楚天。昨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到那人如玉般,不知道在何處吹著簫。門前朝朝暮暮與我相對的,只有毫無情意的秋月和按約而至的春潮。心事憂愁不定,似飛花一般,雙眉緊鎖不展,恰如殘柳。
注釋
人月圓:曲牌名。此詞調始於王詵,因其詞中「人月圓時」句,取以為名。《中原音韻》入「黃鐘宮」。曲者,小令用。有么篇換頭,須連用。
礙:遮擋。楚天: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天空。
有信春潮:潮水有漲有落,其去來都有定時,稱為「信潮」。
飛花:飄飛的落花。
創作背景
這首小令寫於作者寓居杭州西湖的一個春日,是作者為了抒發自已懷念遠方友人的心情而作。
賞析
「小樓」兩句,寫從小樓遠望。西湖到處是青山,故作者在樓上遠望時,被層疊的青山隔斷了視線,不能望見遙遠的「楚天」。
這兩句,情調有點惆悵,不但通過意象來表現,而且通過一個「還」字強調出來。 「還」字有「又」和「仍」的意思,就是說,本來想眺望遠方,不料又被青山妨礙了,不能達到目的;這就顯出了懊惱之意。曲文一開頭就籠罩了一層低沉不快的情緒緒,從而為下面只體的敘述抒情定下了基調。
「昨宵入夢」三句為敘事,是說那位如花似玉的美人,昨天晚上進入到自己的夢境中來了,但她現在卻不知在什麼地方。這裡借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詩,展現了一個美麗而又惆悵的夢境。說它美麗,是因為美人入夢,必有許多旖旎溫馨,說它惆悵,是因為醒後相憶,不知她身在何處。這種別後酌「分明又向華胥見」(姜夔《踏莎行》),是曾令許多文人才士難堪的,張可久自不能例外。如果回過頭來看,就會對開頭兩句有更深一層的了解。原來,所謂「遙斷楚天遐」,實寓兩地分離,同「那人」的關係被隔斷之意;而「青山」之礙,就可能包括人事的因素了。作者借景抒情的技巧,於此可見。
「門前朝暮」三句,沿著前篇的情感之流繼續發展,敘述那段時間的生活:朝朝暮暮同自己相對的,只有「秋月」與「春潮」而已,非常寂寞,無聊。然而還不止此,「秋月」而曰「無倩」『,「春潮」而曰「有信」,這就增加了數倍的感傷色彩。蘇軾《水調歌頭·中秋》詞,有句云:「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埋怨秋月的無情,這裡的「無情秋月」,即用其意。唐代李益《江南曲》有「嫁與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埋怨潮來有信,人歸無期,這裡的「有信春潮」亦用其意。因此,這三句在敘事寫景中蘊含的感情色彩是濃厚的。
「看看憔悴」二句,結合暮春景物特徵,借「飛花」與「殘柳」,喻心緒的惆悵,形容的憔悴,「飛花」無定著,像心境的搖曳不定,「殘柳」有虧缺,像雙眉的皺損敗殘,這說明作者很善於形容。
這首曲,借暮春景物以抒發懷人的愁思,重在抒情而不是寫景,而在情感的表達上又顯得形象而含蓄,體現了張可久散曲典雅蘊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