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讓《甄嬛傳》中的雍正心中升起無限柔情,冒名頂替的餘鶯兒,立刻就成了他身邊最得寵的女人。後來,雍正知道那天晚上念這句詩的人原來是甄嬛,立刻就對餘鶯兒心生厭倦,對甄嬛倍加寵愛。這句「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也因為《甄嬛傳》,而被廣大觀眾熟悉。
然而,事實上,這句詩是錯誤的,原文並未是「逆風如解意」,而是「朔風如解意」。
在群星璀璨的唐王朝,崔道融算是籍籍無名的一位詩人,他是荊州江陵人,自號東甌散人,在《全唐詩》中收錄了他的近八十首詩,其中的一首《梅花》,就是「朔風如解意」的原版詩作。
梅花
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
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
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
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
譯文:梅花初放,嬌媚的花瓣中還含著潔白的雪花。這樣的孤標傲世,是世人很難描畫出來的。花香中備有一番韻味,清雅的讓人忘了冬天的寒冷。在梅花旁聆聽《梅花落》的清笛聲,欣賞著梅花的枝幹橫斜,錯落有致。北風如果能理解梅花的心意,那就請不要再摧殘它了。
這首詩的第一句「數萼初含雪,孤標畫本難」,寫梅花的美;第二句「香中別有韻,清極不知寒」寫梅花的韻;第三句「橫笛和愁聽,斜枝倚病看」寫梅花的姿態和賞梅人的心境;最後一句「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寫賞梅人對梅花的憐惜。
梅花向來都是文人們最愛描寫的一種花卉,因為這是梅花是在冬天盛開的,這就賦予了她清高孤傲和不畏嚴寒的獨特之處。其實這首詩,詩人崔道融也是在感慨自己的人生坎坷。崔道融曾經做過縣令之類的小官,後來因為戰亂,空有滿腔抱負而無處施展,他借著這首小詩,既向世人歌頌了梅花的品格,也是在暗喻自己像梅花一樣的高潔。
最重要的,當然是最後一句「朔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古人將一年四季的風,都取了一個非常委婉的名字,春風是和風,說明春天的風是溫暖的,是溫和的;夏天的風是薰風,也叫南風;秋天的風是金風,因為「西方為秋而主金」;冬天的風是朔風。
梅花是在冬天開放的,自然只能用朔風。作者寄希望於朔風,希望朔風能理解梅花的高潔和清高,不要再催逼著梅花凋零。那麼,「逆風」是什麼意思呢?有點說不通,很明顯,這是一個誤會,完全改變了崔道融的本意。
所以,以後我們再念起這句詩的時候,一定要改正過來,並非是「逆風如解意」,而是「朔風如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