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未來是什麼樣?從上鋼三廠車間到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寶鋼大舞臺,再到即將開幕的「宋城演藝·世博大舞臺」——從工業遺存幻化出的通透劇場,再到世博公園裡「劇園」中,「會呼吸」的演藝空間……記者獨家探訪了呼之欲出的世博大舞臺,這裡,為我們勾勒了氣息流動的文化空間,以及美好生活的獨特願景。
圖說:正在建設中的世博大舞臺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後世博演藝開發,率先建成的文化地標
在今年上海世博會舉辦10周年之際,寶鋼大舞臺升級為「宋城演藝·世博大舞臺」,顯得意義非凡。它不僅傳承著過去——上海工業文明遺存,也預示著未來——從「後世博演藝資源開發」為核心,輻射到的浦江文明新景觀、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間的打造。
在上海世博會舉辦之前,這個位置是上鋼三廠的特鋼車間,因而在保留其鋼鐵廠房特徵,轉型為世博會期間全國省區市活動周主舞臺之前,它最初被命名為「特鋼大舞臺」,後來改名為「寶鋼大舞臺」。這裡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最具地方文化特色的演藝活動。全天然的天幕——打開後就是浦江景觀的通透性,為其如今的「氣息流動」也打下了基礎。
圖說:世博會期間的寶鋼大舞臺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世博發展集團副總裁、世博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竹介紹道,當年世博會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依然是如今後世博演藝資源開發的貫穿思想。因而,世博區域不僅僅吸納央企總部、金磚銀行,也是讓大家有著更美好文化體驗的功能區。所以,後世博區域將以打造「5A全域旅遊目的地」為目標,而世博大舞臺,則是其中率先建成的文化地標。
沿浦江兩岸觀賞,水陸連接「演藝大世界」
雖然「演藝大世界」的理念發端於黃浦區環人民廣場一帶,但是將來的建設目標是全城都是「演藝大世界」,可以先從浦江兩岸開始。「我們很願意為浦江兩岸皆是『演藝大世界』出力!」陳竹表示。她透露,後世博區域內,除了率先於今年暑假建成的世博大舞臺之外,還有隨後將建成的上海大歌劇院等「劇園」。她特別強調了「劇園」的概念。世博大舞臺坐落於世博公園內,而上海大歌劇院坐落於世博文化公園內。這些文化場館都有「劇園」的特點,它們與城市的公共開放空間連綴融合成「劇場公園」。市民還能從這裡走到浦東22公裡濱江步道中的10公裡段。與自然氣息連通的劇院,也會與觀眾的呼吸連通。
最為絕妙的是,今後去世博大舞臺還可以坐船。從浦西乘坐遊船到世博會曾經使用過的浦東園區碼頭下船,然後漫步到世博大舞臺,成為新創的水陸連接的「浦江遊覽路線」,使目前以遊船、飲食為主的浦江遊覽路線更有文化內涵。當然,也可以只是漫步於浦江兩岸觀夜景,但如果不去世博大舞臺看一場《上海千古情》未免白來了一趟上海。
正如紐約有中央公園、倫敦有海德公園;紐約有百老匯、倫敦有西區;上海將來也會有世博文化公園,以及「劇園」。
圖說:宋城演藝·世博大舞臺建成後的樣子 官方圖
借長三角一體化,聯袂打造《上海千古情》
《上海千古情》是世博大舞臺的開臺大戲,也是世博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與宋城聯手創製、開發的一臺1小時內了解上海歷史人文的駐場秀。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創製一臺既國際化又本土化且能展望未來、實現良性循環的劇目?這就有了世博與宋城的「強強聯手」。陳竹說,「國企有責任,為上海文化建設出力,為劇目的長效自主運作,找到創新模式。」
圖說:《上海千古情》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這也是響應當下長三角一體化文化先行的國家戰略而作出的決策。總部在杭州、園區遍及全國的宋城演藝去年的觀眾有4000萬,他們也視在世博大舞臺首演的《上海千古情》為「旗艦作品」,希冀在上海轉型成為國際品牌。這也是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給予他們的信心。世博與宋城的攜手,最終目標是向海外輸出歌舞演繹的「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也融入具有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屬性的「上海文化」。(新民晚報記者 朱光)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