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電影《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
片名The Personal History of David Copperfield (2019),別名狄更斯之塊肉餘生記(臺)。
《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改編自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半自傳作品《大衛·科波菲爾》。數十年間,《大衛·科波菲爾》多次被搬上大熒幕,2019年版的《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是最新一版改編作品。
《大衛·科波菲爾的個人史》預告片
小說《大衛·科波菲爾》是查爾斯·狄更斯在1849年-1850年創作的作品,將他自己少時經歷寫進書中。主人公大衛·科波菲爾在經歷混亂顛簸的生活後,終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大衛·科波菲爾出生時是名遺腹子,在爸爸去世幾個月後出生,由媽媽和女僕撫養長大。大衛幾歲時,母親再嫁,繼父和繼父的姐姐自視甚高,對小大衛極為苛刻。
後來母親早逝,繼父將大衛送去當童工,在這裡大衛遇到了大量社會底層人士,也結交到了需要真性情的朋友。不堪精神和肉體雙重折磨,大衛從工廠裡逃走,投靠姨婆重新接受教育。
再往後,大衛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愛人、有友人,也有心懷不軌的歹人。世事變遷莫測,在自己的不斷努力和大家的幫助下,終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群人快樂地生活在一起。
這也是最為「政治正確」的一版《大衛·科波菲爾》。
男主角大衛·科波菲爾是棕色人種,黑種人、黃種人數量眾多,就差再安排幾名LGBT人士。
影片儼然是世界人民大聯歡,政治正確地令人發笑。但凡當時黃種人、黑種人能夠一起開展工業革命,世界格局也不可能是現在的樣子。
創作文學作品除了需要動人的文筆外,優秀的故事素材更為重要。因此我們也經常看到很多著名作家,都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畢竟要有生活經歷才能寫出深邃的文學作品。
作家經常需要採風就是這個道理,作家在體驗人生百態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觀察和思考。
查爾斯·狄更斯本人的讀書求學經歷、童工經歷、寄人籬下經歷、律所工作經歷都成了他的創作素材。而且查爾斯·狄更斯還秉持最樸實的價值觀,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些都通過他的作品表現出來。觀眾們也喜歡這種價值觀正確充滿正能量的作品。
每個人會遭遇不幸,但總會得到幫助,也總是能夠自強不息,努力改變自身所處境地。大衛的經歷正是如此,他快樂過也痛苦過,一個人的時候沒有屈服於命運,而是不斷尋找機會抗爭;得到朋友們幫助的時候也沒有得意忘形,而是努力回報;朋友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他也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積極伸出援手.
大衛人生起伏,最終能夠完成人生成功,很大程度是趕上了社會巨變的末班車。他成功抓住了工業革命末期的尾巴,讓自己的人生取得了一個不錯的結果。
在社會劇烈變動的時候,實現階級跳躍更加容易。越是四平八穩的時候,階級固化越是嚴重。
當然最根本的還是要本身有實力,做好成功的準備,在機遇來臨的時候抓住它。能力、機遇、關係缺一不可。
大衛早早就以童工身份步入社會,早早見識了各種壞人的醜惡嘴臉。他憤然離開血汗工廠,投奔姨婆,這才有機會接受教育,才能進入律所實習。
但現在的情況卻不同,在資本家和工賊不間斷的鼓吹下,打工人被教育要安於現狀,安心工作,不要整天胡思亂想。我都已經是工人了,還要整天被打。
今天可以明目張胆地鼓吹996,明天就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007,某米都敢公開喊出「屌絲者得天下」。現在打工人想的不是翻身做主人,而是以成為工賊為榮。
打工人的生活只是眼前的苟且而已,如果沒有大衛的姨婆做退路就別想著複製大衛的經歷。這也是《大衛·科波菲爾》受到歡迎的一個原因,至少在文學作品裡還能看到最質樸的善惡輪迴。
《大衛·科波菲爾》告誡人們做人道理,大衛姨婆對少年大衛反覆告誡「永不卑賤,永不虛偽,永不殘忍」。
「永遠不要在任何事上卑劣卑賤,永遠不要作假,永遠不要殘忍。免除這三種罪惡,我可以永遠對你懷抱希望。」
這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線,也是狄更斯希望的世界該有的樣子。大衛的起伏人生充滿作者的浪漫主義色彩,做個好人最終就會有好報。或許在狄更斯眼中世界並不完美,但每個人可以保持最起碼的善良,善良的人會被作者安排一個好結局,不善良的人會被作者懲罰。如果觀眾也有這樣樸實的價值觀,可以多去書中尋找尋找。
浪漫主義的個人史,
質樸無華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