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不同凡響的人,都帶有一些神秘色彩,不知道是為了彰顯其不尋常故意加上去的,還是的確有那麼點巧合。
趙匡胤出生時,就很不得了,據說聲(雷)光、電俱有,可能是神仙下界來投胎,來做救世主,玉皇大帝或者他的那一幫神仙朋友舉行的一場送行晚會,又是放炮又是放鞭的,弄不好還有幾個神仙喝高了,整出點其他動靜來。
而趙匡胤出生前十個月,他老媽就說,夢到太陽鑽進了肚子裡,關於「太陽入懷」的經歷,歷史有很多這樣的記載,貌似有這些經歷的女人,生的孩子都能稱王稱霸。
拜託,能不能換點「口味」,這樣的傳說太老套了,換月亮、換星星、換龍、換鳳、或者換一個七彩祥雲,又貌似這樣的事都有。不管了,反正趙匡胤出生不尋常。
最奇異的事,他生出來時體有金光,三日不散,而且胞衣如菡萏(han dan:荷花的別稱)。得!這下看,還與佛家有了聯繫,因為佛菩薩,金剛才體如「紫磨金色」,荷花也是佛家的專用「國花」。
這麼說趙匡胤還真是「乘願而來」的佛門高人,來光復世間繁榮,救民於水火的「菩薩」。
說得多了點,不過就是點綴一下趙匡胤的不平凡而已。其實趙匡胤的祖上一直屬於國家的「中層幹部」也算是祖上「陰騭」吧。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經是後唐莊宗皇帝禁軍中飛捷軍的指揮使;祖父趙敬曾經幹過唐末營、薊、涿三州的刺史;曾祖父趙珽是藩鎮屬官,兼藩鎮的御史中丞。
家勢雖不是很顯赫,但是過得去,吃喝不愁。
公元927年3月21日那個天賜的「救世主」趙匡胤降生了。
趙匡胤憑著天賜的「良緣」於公元960年34歲的時候登基做了皇帝。
當然這其中的過程是波折的,經歷也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明白的,我們在這裡不贅述了。主要說一下趙匡胤的帝位怎麼會傳到了他弟弟趙光義的手裡。
古今第一老太太——杜太后
趙匡胤的母親可以說是一個奇葩的存在,這是一個從沒有當過什麼皇后,連妃嬪都沒有做過,在這之前從來沒有經過皇宮,可是人家一下子就成了皇太后。
為什麼?可能是與生趙匡胤時做的那個夢有關係吧,人家夢見太陽入懷,這一下子就夠了!
當趙匡胤黃袍加身的消息傳過來時,趙匡胤的老婆嚇壞了,可是人家杜老太太卻泰然自若--「吾兒生平奇異,今日果然,何憂也?」
在《宋史》中對這位老太太的記載只要短短的545個字。但這已經足夠了,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皇帝,這份榮耀古來少有,如果不是死的早,估計小兒子也可能過把皇帝癮。
當趙匡胤正式登基坐殿,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帝時,眾臣依禮向太后道賀,可老太太卻又「愀然不樂」。趙匡胤是孝子,於是親自問其原因。
新任太后老杜才說道:「天子置身兆庶之上,若治得其道,則此位可尊;苟或失馭,求為匹夫而不可得!」看看這老太太不但治家有方,就是治國的道理也是一套一套的。
老太太再厲害,也拗不過天命,這太后才做了幾個月的時間就病了。
彌留之際杜太后讓趙匡胤說說這皇帝是怎麼當上的。趙匡胤不說,老太太就不死,給趙匡胤槓上了。
趙匡胤只得說,是因為祖宗積德,以及母親的福分。老太太不答應,見兒子不悟,就點化他說,你說的不對,你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周世宗的兒子太小,要是後周有成年的皇上,這個天下怎麼會有你的份?
接著老太太又說,為避免你再犯這樣的錯誤,你死後要立你的弟弟做皇上,這樣我們老趙家的江山才會安穩。
可那個時候趙匡胤才三十多歲啊!
史書上說趙匡胤馬上就答應了,可能是出於安慰臨死的老媽吧!
可老太太厲害就厲害在這裡,馬上說--去把趙普叫來,當著我的面把字據寫了。籤字畫押,不得反悔!
寫好詔書,並在後面落上「臣普記」讓趙普做證人,不知道當初這位「半部論語治天下」的丞相,當時是怎麼想的。
然後把此詔書裝在皇宮專用的盒子--「金匱」裡,封了起來。
這就是北宋之初,兩大疑案之一的「金匱之盟」的官方記載。
這個官方記載也有可能是以後的趙光義做了皇帝之後精心安排而杜撰的。並且還說光義死後傳給光美,而光美死後復歸於趙匡胤的長子德昭。
可惜的是趙光美,趙德昭都死在了趙光義前面,這裡面就很難說有什麼貓膩了。歷史啊!總不會按照人的願望來。
燭光斧影,要了趙匡胤的命
時間拖到「金匱之盟」十五年以後的一個晚上,趙匡胤死了在官方的記錄中只留下了一句話--「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這個奉上天命,太陽入母懷的天之嬌子完成了他基本統一的使命,為啥說基本統一呢,因為那個時候宋朝剛剛出兵「會獵」於契丹。
「燭光斧影」推敲起來應該是真實的,應該就是御弟趙光義的一個陰謀,他等不及了,因為此時趙匡胤的兒子德昭已經二十五歲,另一個兒子德芳已經十七了。
就算當初杜太后為了趙家的江山社稷著想,有那麼一個遺命,也應該是有條件的,不可能使趙匡胤兒子都成人了,還要趙匡胤讓位其弟。
再說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也是趙光義做了五年皇帝後,才由急於想在政治上復出的趙普提出來的。
唉!不說了,自古皇家就沒有什麼親情可言。
而有一個比較奇特事,趙光義當皇帝後把名字改了,作為北宋的第二任皇帝把名字改成了--趙炅。
這個「炅」字是明亮的意思,上面一個日下面一個火,像是要把太陽用火來烤,趙匡胤是太陽入懷,難道趙光義要把太陽(日)來架到火上烤?
北宋九世以後,發生了「靖康之變」,那個當初篡位弒兄的太宗後人及眾多皇室成員盡數被金人擄走,宋太宗的近支血脈在此時的南宋已基本不復存在了。
宋朝的第十任,南宋的第一任皇帝宋高宗趙構,唯一的兒子元懿太子也不幸死去。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報應」嗎?
而據《孝宗本紀》記載:
元懿太子薨,高宗未有後,而昭慈聖皇后自江西還行在,後常感異夢,密為高宗言之,高宗大寤。曰:「太祖以神武定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朕若不法仁宗,為天下計,何以慰在天之靈!」
皇后做了什麼夢?肯定是為什麼不能有孩子的夢,人家太祖趙匡胤不願意了,你做兄弟的奪了人家的江山,過過癮也就算了,一坐就是九朝皇帝,還不還給人家,直到把自己的後代都坐沒了。
據一些野史記載,宋高宗的生母韋太后從金國被放歸後,曾經對宋高宗說,金太宗長相酷似宋太祖,據傳是太祖皇帝轉世,來要回自己江山的,不如將江山再交由太祖後人繼承,以堵「斧光燭影」的口實。
趙構決定從太祖後人中選立幼主進行培養。此時的太祖一脈卻是人丁興旺,在170年左右的時間裡其子嗣竟然發展到一千多人。於是找了兩個孩子,來教育培養。
兩個孩子一個被封為恩平王的趙璩,另一個是普安郡王的趙瑋。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已近六十的高宗眼看自己生子無望,在大臣的建議下決定定下太子。
開始,憲聖皇后以及權相秦檜都傾向於恩平王趙璩,趙璩機智靈活,頗有心計,得到了憲聖皇后的喜歡。
趙瑋性格剛直,英明神武,之所以秦檜不想讓趙昚當太子就是害怕正直的趙瑋當太子後對他不利。果不其然後來趙瑋成為皇帝後給嶽飛平反昭雪。
為了測試兩個人的人品,高宗有了一個主意。
一天高宗把兩人找去說:「我最近一直忙於國事,聽說你們的宮女不夠使喚,現在我賜給你們每人十名宮女,你們也可以省心,不用再到民間徵用了。」
一個月後,高宗忽然有把兩人招去,說:「上次賞給你們的宮女需要派到其他地方,你們把他們送回來,一個也不能少!」
等宮女被送回來後,高宗檢驗那二十名宮女,發現賜給趙璩的那十名都被趙璩糟蹋了,而趙瑋的缺完好無損。
於是高宗決定選趙瑋為接班人,並於1160年定為皇子,1162年五月二十八定為皇太子,並改名趙昚。到了六月高宗以「倦勤」為由,傳位給趙昚,是為宋孝宗。
孝宗皇帝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為嶽飛冤獄平反,追復其原官,赦還嶽飛流放的眷屬。
歷史其實就是一部「因果」史,因此有人常說:「歷史只有因果,沒有如果。」
像是宋朝這樣,趙光義奪了其兄趙匡胤的皇位成為北宋第二個皇帝;而到南宋第二個皇帝又還了回來。
特別是趙光義做皇帝後改名「趙炅」,炅為火上日,而趙瑋被確立為太子後改名為「趙昚」,昚為火下日。冥冥之中的感應吧?
趙匡胤於960年黃袍加身成為皇帝,而他的後世子孫趙昚於1160年立為皇子,正式成為接班人。
就像是歌裡唱的那樣「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要記住不是自己的不要!
歷史總好像被一隻神秘的手操縱中,有些人,做了一些違背天理的事,人心叵測,但人算不如天算。
唐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因此說讀史能明智,能從歷史洋洋大觀中尋找出「因果」的蛛絲馬跡,能讓我們好好做人,不至於走向不歸路。
我是【尚思修善學佛】,給你分享世間的美好,探討人生真諦,歡迎關注、分享。#拍一拍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