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在《哪吒》的彩蛋裡看到《姜子牙》的預告片後,就開始念念不忘,期待啊期待《姜子牙》的上映。從春節到國慶,總算上映了,迫不及待的進了電影院。有了《哪吒》珠玉在前,《姜子牙》應該是同一級數的電影吧,同一個公司出品的電影,不說要達到50億的票房,至少三四十億應該沒問題吧,但是,生活總是跟人開玩笑。
說是封神宇宙,但《姜子牙》其實和《哪吒》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怎麼說呢,正解應該是用了封神的背景,編劇創造的一個新的故以事。電影主要講的是封神大戰之後,姜子牙因立大功而封為眾神之長,受命斬殺九尾妖狐,不料卻在斬殺過程中看到九尾妖狐體內有一無辜生靈而導致妖狐逃脫,因而被師尊封了神力,貶下凡間。失去神力的姜子牙在北海古戰場偶然遇見曾在九尾妖狐的體內看到了生靈小九,於是一個中年大叔和一個小蘿莉開始了一段尋找真相之旅。最終,在失去了小九、朋友、寵物之後,姜子牙找到了真相,斬斷天梯,再次受罰(不過此次有師尊陪伴)。
準確的說,故事是一個老套的新故事,不管故事怎樣,只要能拍出新意,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但是,最終我們所看到的只是一部中規中矩的動畫電影,沒有驚喜,沒有突破,想到達到《哪吒》的高度,估計是不可能的了。
宏大的主題
任何一部電影,都應該在一個明確的主題、明確的電影受眾的前提下講好一個故事,這是最基本的。這對於動畫電影來講尤為重要。《哪吒》之所以能夠有那麼高的票房,就是因為在一個喜劇電影的包裝下,傳達了一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喜劇的表現形式老少皆宜,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題很接地氣,很容易引起觀眾的共鳴、共情,加上天時、地利,自然成為了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一個裡程碑。
但是,《姜子牙》想表達主題過於宏大了,「救一人還是救蒼生」。什麼意思,通俗一點講就是,一邊是一個人,一邊是一群人,只能救一邊,問你到底救哪邊。這樣的問題在很多電影裡都出現過,但是對於小老百姓來講,這樣的主題離我們太遠了,我救不了一群人,我只能救身邊人。這樣的問題,我不用選擇。在電影裡,我們只看到了小九,沒有看到蒼生,出現的群演不是北海的罪民,就是小九送出一塊餅卻被圍殺的忘恩負義之徒。所以,姜子牙也不用選擇。
嚴肅的表達方式
首先,必須確定,這是一部動畫電影。不是說動畫電影成人就不能看,這幾年成人動畫電影在國內也有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動畫電影很大的一部分觀眾是未成年人。《哪吒》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採用了喜劇的表現形式,電影從頭笑到尾,哪吒那壞痞壞痞的樣子,真正是人見人愛。而《姜子牙》則過於嚴肅了,除了四不象的萌,全程無笑點,姜子牙全片一臉苦大仇深、悲天憫人的樣子,最終的結果雖然反派受到了懲罰,但除了姜子牙,其餘的人都成為了找到真相的代價。過於嚴肅的電影,小朋友不懂不愛看,成年人覺得無聊也不愛看。
單薄的故事情節
正如前面所講的,電影無論是想表達什麼主題,都應該有個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比主題更重要,只有好的故事才能吸引觀眾,主題好壞都無所謂。但是《姜子牙》的故事情節太單薄了。師尊為什麼要和九尾妖狐合作,真的是只憑九尾妖狐的一句話就帶過了嗎?為什麼師尊明明知道妖狐身上有宿命鎖鎖住了蘇妲已,還要讓姜子牙去斬殺妖狐,是想讓姜子牙成神還是什麼原因,不自己出手?電影裡,一再提到救蒼生,那麼蒼生呢,在那裡,難道只是北海的罪民或是一群獵狐者嗎?當然,最讓人不解的是申公豹。不管是封神演義還是在《哪吒》中,申公豹都是一個十足的大反派,本片居然來了一個反轉,成為了一個憨態的青年壯漢。要知道,在封神演義中申公豹可是一直與姜子牙對抗的人,要說在封神大戰後洗心革面,可以有。但是,片中申公豹可是偷跑下界的,並沒有被封印神力,如此強大的一個神仙居然還搞不定失去神力的姜子牙,最終慘敗在九尾妖狐手中,申公豹就那麼慫嗎?影片最後,師尊對失去神力的姜子牙居然沒辦法,任憑姜子牙發出怒吼,斬斷天梯,引出師祖,一同被鎮壓,既然這麼牛,早幹嘛去了?
話又說回來,《姜子牙》也不是一無是處,前文所說,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如果沒有之前的期待,可能現在網上也不會口碑分化那麼大。希望越大,失望越大,過於失望,自然要吐槽。總體來講,從《姜子牙》這部電影可以看到中國動畫電影的進步,不論是從電影的技術上,還是電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如果沒有期待,走進電影院,倒也不失為一部合格的動畫電影。電影最後,楊戩、雷震子、黃天化奉師祖之命來見姜子牙,這顯然是續集的節奏。希望續集會有真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