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斯勒《愛的憂傷》大衛·格瑞特小提琴演奏 0509

2021-01-21 託尼經典音樂

克萊斯勒《愛的憂傷》


弗裡茨·克萊斯勒,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便顯示出音樂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曾在維也納音樂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96年真正開始音樂生涯,逐漸揚名於維也納、柏林。


1901年在倫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倫敦愛樂協會授於貝多芬金質獎。後參加過一次大戰。1938年入法國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國籍。20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於紐約


克萊斯勒具有創作旋律的天賦,對和聲與對位又有極其敏銳的辨別力。在他創作的小品中有著非常美妙的旋律,一些是維也納情調的沙龍小曲,包括《美麗的羅斯瑪琳》、《愛的歡樂》、《愛的憂傷》、《維也納隨想曲》等。

 

《愛的憂傷》與《愛的歡樂》是克萊斯勒的一對幻想小品,也是他的代表作。《愛的歡樂》有著清新明朗和歡快喜悅感覺,略帶有一絲憂傷之感;而《愛的憂傷》似乎煩惱和傷感多了一點,仿佛是在憂鬱中對幸福和歡樂的憧憬,柔情慢慢,有著溫婉的傷感。


克萊斯勒的這兩首作品,旋律都十分美妙,又都非常大氣,給人以更多的樂觀情緒和正能量,倍受觀眾喜愛而廣為流行。

 

大衛·格瑞特1980年9月4日出生於德國的音樂神童,曾從師音樂巨匠梅紐因及帕爾曼的。格瑞特演繹的古典音樂融合了搖滾和藍調風格,深受年輕人喜愛也是唯一能同時將古典榜及流行榜通殺的提琴超級玩家。


這首《愛的憂傷》是大衛·格瑞特以古典音樂風格演奏的樂曲。

克萊斯勒《愛的歡樂》大衛·格瑞特演奏

相關焦點

  • 克萊斯勒《愛的憂傷》大衛·格瑞特演奏 509
    弗裡茨·克萊斯勒,美籍奧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於維也納。童年時代便顯示出音樂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樂教育,曾在維也納音樂院、巴黎音樂學院學習。20世紀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於紐約克萊斯勒具有創作旋律的天賦,對和聲與對位又有極其敏銳的辨別力。在他創作的小品中有著非常美妙的旋律,一些是維也納情調的沙龍小曲,包括《美麗的羅斯瑪琳》、《愛之歡樂》、《愛之憂傷》、《維也納隨想曲》。 《愛的憂傷》與《愛的歡樂》是克萊斯勒的一對幻想小品,也是他的代表作。
  • 美女小提琴家申嫻淑演奏克萊斯勒《愛的喜悅》
    「兼具才華與美貌……既充滿男性的力量,又非常靈巧」申嫻淑出生於1987年,畢業韓國國立藝術大學;四歲學琴,九歲在韓國hoam小提琴比賽中獲特等獎,2002 梅紐因國際小提琴比賽青年組二等獎,2003華盛頓約翰森國際比賽一等獎,2006 漢諾瓦國際小提琴二等獎、觀眾獎,2007年度韓國音樂協會
  • 《愛的憂傷》
    點擊上面藍字「音樂的力量」,輕鬆關注,分享更多精彩克萊斯勒是20世紀初最有影響力的小提琴家,他開闢了小提琴新穎的演奏風格,力圖要讓小提琴的演奏像說話一樣娓娓動聽。除演奏外,克萊斯勒還創作有大量的小提琴曲,這些作品都是小提琴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愛的憂傷》是《愛的歡樂》姊妹篇。《愛的憂傷》是以維也納地區民謠風格的圓舞曲寫成,整首樂曲較為緩慢,柔美動人,樂曲的中段旋律色彩較為明朗,仿佛是憂鬱中對幸福和歡樂的憧憬。
  • 用《愛的憂傷》與你道晚安
    1⃣️是克萊斯勒的原作(小提琴➕鋼琴合奏)2⃣️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改編版本(鋼琴獨奏)》 ——拉赫瑪尼諾夫 改編《愛的憂傷》Liebesleid是奧地利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的作品,與其所作的另一首小品《愛的喜悅》Liebesfreud共同構成姊妹篇。
  • 小提琴演奏大師愛-格拉契
    列-科岡是繼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之後,前蘇聯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與愛-格拉契同出一門,作為新俄羅斯小提琴演奏學派的傑出代表,如今兩位大師早已作古,而年過古稀的愛-格拉契卻依然活躍在世界音樂舞臺;這位20世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將於21世紀第一個春天率領由他的意門生們組成的樂團--俄羅斯莫斯科維亞樂團來華巡演,中國觀眾將有幸一睹大師的風採。
  • 大衛的三個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
    Sixten Ehrling 指揮斯德爾爾摩藝術樂團這是貝多芬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806年間,題獻給他青年時代的朋友史蒂芬·封·勃萊寧。這首樂曲旋律柔美、格調高雅、規模宏大,頗具王者風範。本曲的華彩樂段,並不像有的協奏曲那樣由貝多芬親自譜寫,而是留給各式各樣的演奏者譜曲,其中較常採用的有約阿西姆、奧爾和克萊斯勒等的手筆。
  • 小提琴家卡普松,演奏《愛的憂傷》、貝多芬《第九奏鳴曲「克魯採」》(樂隊改編版)
    萊納德.卡普松(Renaud Capuçon)1976年生於法國Chambéry,14歲進入法國巴黎高等音樂學校,5年後進入柏林藝術大學,師從前柏林愛樂樂團首席託馬斯.布蘭迪斯,並隨小提琴大師伊薩克視頻一:克萊斯勒《愛的憂傷》卡普松使用的是「耶穌」瓜奈裡在1737年所製作的小提琴「Panette」,這把琴在過去屬於偉大的小提琴家伊薩克.斯特恩,由義大利Banca Svizzera組織出借。卡普松已經在全世界範圍確立了自己獨奏家的地位。
  • 小提琴演奏《查爾達斯舞曲》超好聽,醉了!
    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可關注「最美小提琴音樂」,這樣您就可以每天收到更多好聽的小提琴音樂了。
  • 柴科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大衛·格瑞特 2068
    柴科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被譽為世界「三大小提琴協奏曲」之一,其他兩首為貝多芬與勃拉姆斯創作。這首小提琴協奏曲充滿了濃鬱、優美的俄羅斯風味和柴科夫斯基鮮明的特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他很少用光輝的D大調寫成的作品之一。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是作曲家一生創作黃金期最傑出的一部作品。1877年柴科夫斯基結束了與他的學生米留科娃僅有兩個星期的婚姻後,作曲家前往巴黎、維也納、及義大利旅遊散心。
  • 小提琴混搭電聲樂隊 《搖滾卡農》重解經典名曲
    一場名為《搖滾卡農》的瘋狂小提琴交響演奏會,將於6月9日亮相北大百年講堂。小提琴演奏、古典名曲、搖滾與流行的編配手法,這便是「搖滾卡農」的創意概念。據悉,音樂會的所有曲目都是出品方委約捷克作曲家專門為小提琴量身打造的。
  • 小提琴演奏【帕格尼尼《鍾》】,以高難度的技巧,創造出模仿鐘聲的特殊音效.
    (康珠美)小提琴演奏【帕格尼尼《鍾》】
  • 【靚碟試聽】一把斯特拉迪瓦利點燃的激情:薛偉《愛的致意·HiFi小提琴》
    3.愛德華·愛爾加  愛的致意Edward Elgar Salut d'Amour(Liebesgruss)是薛偉本張專輯的第一首作品:愛的致意作者愛德華・愛爾加爵士這也許是他最喜愛的一首沙龍小品這首作品有極高的知名度。
  • 永遠的小提琴大師亞沙·海菲茲
    尤其是小提琴家帕爾曼的話說得恰如其分,他說:「亞沙·海菲茲的逝世象徵著小提琴演奏藝術中一個時代的結束,這種巨大的損失是永遠也無法彌補的。」是的,他是被小提琴家亨利克· 謝林稱為「現代小提琴之王」的偉大傳奇人物。
  • 小提琴明星推薦——大衛·葛瑞特
    4歲時,他無意中拿起他哥哥的小提琴,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拉小提琴,經過兩個月後,技巧已超越了當時正跟老師學習小提琴的哥哥。 德國總統在David十一歲時看過他的演出,驚嘆不已,遂為David安排了一部無價的1718年的Stradivarius小提琴讓他日後演出拉奏。
  • 大衛·格瑞特《愛在身旁》Io Ti Penso Amore 2128
    大衛·格瑞特《愛在身旁》
  • 【人物】聽老鮮肉小提琴演奏家鄭錦龍的近期演奏和大師課
    陳響告訴我,鄭錦龍的手曾經嚴重受傷,多年來在休養和康復中,不能演奏,換個別的小提琴演奏家,早放棄治療和演奏了。但是,鄭錦龍硬是憑自己對音樂和對小提琴演奏藝術的熱愛,經過多年不懈的治療和吃力練琴恢復了演奏,以驚人的毅力恢復到了一個驚人的演奏狀態。他創造的這番奇蹟在音樂圈子裡了解他的人群中傳為佳話。之後,我在網上看到過報導他的演出和講學,看到音樂家同行和學生對他的評價都很高。
  • 「小提琴之王」奧伊斯特拉赫誕辰112周年!《科萊利主題與變奏曲》、《華爾茲隨想曲》、《五首旋律》
    大衛·奧伊斯特拉赫是上世紀蘇聯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可以同歷史上任何一位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大師相媲美
  • 「小提琴之王」亞沙·海菲茲逝世33周年
    當時,正坐在柏林音樂廳首席上的的著名小提琴大師克萊斯勒聽後曾發自內心地感慨道:「我也許會懷著如此滿意的心情馬上砸碎自己的小提琴。"1917年11月27日,16歲的海菲茲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行了他在美國的首演,演奏了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二協奏曲》、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隨想曲》和維塔利的《恰空》等10餘首技巧艱深的樂曲,博得聽眾們雷鳴般的掌聲。
  • 【音樂百科】小提琴演奏史概述
    只是必須承認,從1520年開始就有人提到的這種新樂器,它註定要取代所有在它之前和與它同時出現的一切類型相近或相同的樂器,並在藝術上佔據主導地位。這一點倒是確實可信的。 初 期   在16世紀,小提琴的演奏是局限在第一把位範圍內的三根高音弦上(G弦僅偶爾使用之),小提琴的琴頸與指板比現代的短和寬得多,持琴姿勢也完全不同(將小提琴靠在胸部的左方)。
  • 【享樂現場】從中國小提琴演奏家陸威演奏的艾爾加《b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我聽到了艾爾加要的精緻與激情
    2006年,小提琴演奏家徐惟聆與廣州交響樂團合作,在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奏過這首協奏曲,2013年,中國旅美小提琴演奏家顧文蕾在美國也演奏過,2017年1月24日當紅小提琴演奏家寧峰,在利物浦皇家愛樂音樂廳與利物浦皇家愛樂樂團合作演奏了這首協奏曲,2月19日在澳門與澳門管弦樂團合作再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