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嘆命運不公,為何上天厚此薄彼?
或是人生暫時陷於困境,苦於無路可走,茫然不知所措?
是不是真有「上天註定」這一說?
如果有,能不能改變既定的命運呢?
如果你想走出困境、改變命運,那麼你一定要好好看看這本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東方勵志奇書」的——《了凡四訓》。
《了凡四訓》,俗稱《了凡戒子文》,是明代寶坻知縣袁黃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寫給子女的私房家書。袁了凡先生在家書中告誡兒子:要認識命運的真相,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同時要明辨善惡,改過積善,謙卑做人。
《了凡四訓》一書雖篇幅短小,但寓理深刻,兼融儒釋道三家思想,盡顯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智慧。了凡先生因其躬行實踐,徹底改變命運,也使此書久享盛名,影響深遠。自近代以來亦有許多中外名人對其倍為推崇。
晚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將《了凡四訓》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彼時,在民間廣為流傳著一書一訓:「一書」即《曾國藩家書》,「一訓」則是《了凡四訓》。曾國藩在道德上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中年時改號為「滌生」,此即出自《了凡四訓》:「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即洗滌舊跡,獲得新生之意。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弘一大師,晚年亦常書此修身格言贈人,以勉勵其改過自新。
中國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更是在民國年間將《了凡四訓》一書,印刷達百萬餘冊,予以流通。當時的印刷技術不似現在這般發達,要印刷如此龐大的數量,是極不容易的。那為什麼祖師還要費如此大的心力去弘揚這本書呢?在《了凡四訓序》裡,祖師是這樣回答的:
「袁了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命自我立,福自我求,俾造物不能獨擅其權。受持功過格,凡舉心動念,及所言所行,善惡纖悉皆記,以期善日增而惡日減。初則善惡參雜,久則唯善無惡。故能轉無福為有福,轉不壽為長壽,轉無子孫為多子孫。現生優入聖賢之域,報盡高登極樂之鄉。」
《了凡四訓》一書不但流傳於中國各地,四百餘年來,更被書香門第奉為「傳家之寶」,甚至在傳布到日本之後,對於一百多年來的日本社會,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日本著名的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此書;凡有志執政者,應詳加研究。他認為《了凡四訓》是「人生所能動的偉大的學問。
被譽為「日本經營四聖」之一的稻盛和夫先生,早年有幸讀到了《了凡四訓》並將其作為人生指導,後來他在其著作中說道:我邂逅了袁了凡所寫的《了凡四訓》,得到了頓悟的感覺,原來人生是這樣的。
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竟擁有如此大的魅力?
下面就讓小編來帶大家一起淺略的探討一下這本書的內容吧!
第一篇 立命之學
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我在童年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學業,而改學醫術。她說:「學習醫術可以養活自己,使一家人將來的生活有所保障,也能夠濟世利人。而且學得一技之長,可以成就聲名,這是你父親生前一向就存在的心願。」
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語餘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餘告以故,並叩老者姓氏裡居。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後來我在慈雲寺,遇到一位老人家,滿面長鬚,身材魁梧,道貌岸然,酷若神仙,我很恭敬地向他行禮。這個老人家告訴我說:「你有做官的命,應該是官場中的人,明年就可以考中秀才,進入學宮,為什麼不讀書呢?」我只好據實以告,並且請問老人姓名與府居。老人家說:「我姓孔,是雲南人。我得到邵康節先生《皇極經世書》之正傳,命中注定應該傳授給你。」
餘引之歸,告母。母曰:「善待之。」試其數,纖悉皆驗。餘遂啟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言:「鬱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餘遂禮鬱為師。
於是我就禮請孔老先生回到家中暫住,並將這些情形稟告母親。母親說:「你要好好地招待他老人家。」請他為我推算命數,結果不論多麼微細之事,竟然都非常地靈驗。因此,我就萌生了讀書的念頭,並且與表兄沈稱商量此事。表兄說:「鬱海谷先生在沈友夫的家裡開班教學,我送你依附在他家裡讀書,非常方便。」於是我就拜鬱先生為老師。
孔為餘起數:縣考童生,當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學考第九名。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復為卜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廩,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丑時,當終於正寢,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
孔老先生為我推算命運數理說:「做童生時參加縣考,應當會考取第十四名;府考得到第七十一名;提學考試得到第九名。」到了第二年赴考,三種考試真的都考取了,而且錄取的名次也都符合。他又替我佔卜一生的吉兇禍福,說:「某年會考上第幾名,某年能補上廩生缺,某年當上貢生。出貢後某年,當選為四川省的一個知縣。在任三年半,就應該要離職還鄉。在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應該會壽終正寢,可惜並沒有子嗣。」孔老先生的這些預言,我都完全地記錄下來,並且謹記在心。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獨算餘食廩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一石,屠宗師即批准補貢。餘竊疑之。
從此以後,凡是碰到了考試,所得到的名次先後,都不出孔老先生所預測的。惟獨算我必須領用九十一石五鬥的廩生米,才會補上貢生,但是當我領到七十一石的時候,屠宗師就批准我補上貢生位。因此,我對於孔老先生的預言,心中開始產生懷疑。